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传福 朱桃川 +5 位作者 明玉飞 杨宇轩 高舒 董智 李永强 焦树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8-888,共11页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了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施用改良剂是改良盐碱土的有效措施,前期研究集中于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对滨海盐碱地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变化作用机制缺...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了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施用改良剂是改良盐碱土的有效措施,前期研究集中于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对滨海盐碱地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变化作用机制缺乏研究。选用有机肥与脱硫石膏配施,探究其对盐碱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盐碱地垦殖区土壤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黄河三角洲新垦殖小麦-玉米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CK)、农民常用施肥(CN)、猪粪有机肥(PCOF)、猪粪有机肥+低量石膏(PCOF-1)、猪粪有机肥+高量石膏(PCOF-2)共5个处理。通过3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CK、CN处理相比,PCOF-1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占比(P<0.05),分别显著增加13.39%、22.69%,降低<0.053 mm粒径团聚体占比,分别显著降低39.05%、43.29%,PCOF-1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GMD较CN、CK处理显著增加20%、16.42%。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全土和团聚体总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P<0.05),PCOF-1处理全土总有机碳(TOC)及其组分(MBC、WSOC、EOC、AHCⅠ、AHCⅡ)较C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75%、92.75%、13.36%、58.49%、16.33%、21.37%,并显著提高>0.25 mm和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贡献率,降低<0.053 mm粒径中有机碳组分贡献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敏感性指数均高于其他有机碳组分,且PCOF-1处理MBC值最高。因此,在农民常用施肥基础上,低量脱硫石膏与猪粪有机肥配施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玉米轮作土壤有较好的质地改善和增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有机肥 脱硫石膏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贡献率 敏感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氮肥一次性减量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卞文新 马晓晓 +5 位作者 孙东旭 徐湘茗 于宏宇 胡汐莹 杨越超 申天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40-1851,共12页
【目的】研究一次性减量施用包膜氮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的同时,减少施肥农业投入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本试验于2018—2021年在山东桓台进行,设置农民常规施氮量225 kg/hm^(2)和减量30%(157.5 kg/hm^(2))... 【目的】研究一次性减量施用包膜氮肥在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的同时,减少施肥农业投入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本试验于2018—2021年在山东桓台进行,设置农民常规施氮量225 kg/hm^(2)和减量30%(157.5 kg/hm^(2))两个氮素水平,供试氮肥包括普通尿素(BBF)、树脂包膜氮肥(PF)、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WF)和掺混包膜氮肥(MF),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共9个处理。通过25℃静水和田间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树脂包膜氮肥和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的控释性能。开展3年田间试验,调查不同氮肥及用量下,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状况、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结果】在25℃静水中,树脂包膜氮肥控释期达119天,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在第14天即累积释放84.7%。在田间培养试验中,树脂包膜氮肥和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的养分释放曲线均为“S”型,控释期分别达210和180天。与习惯施氮量相比,氮素减施30%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小麦苗期,施用普通尿素的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最高;在拔节期之后,施用树脂包膜氮肥的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显著高于施普通尿素处理。在减氮30%条件下,包膜氮肥能够维持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水平,并减少NO_(3)^(-)-N和NH_(4)^(+)-N向深层土壤的转移。常规施氮量下,PF1、WF1和MF1处理冬小麦分别比BBF1增产8.03%、6.73%和2.79%,分别增收18.55%、15.92%和7.06%。减氮30%条件下,PF2、WF2和MF2处理冬小麦产量与BBF1无显著差异,但分别增收9.06%、3.31%和6.86%。施用同种氮肥处理的年平均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和树脂包膜氮肥增产效果最好。【结论】一次性基施树脂包膜氮肥、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和二者掺混包膜氮肥,在减少常规氮投入量30%的条件下,均能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维持较高的土壤无机氮浓度,进而获得与常规施氮量(尿素)相当的小麦产量。氮肥投入量的减少以及包膜氮肥的施用均能提高氮素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施用包膜氮肥提高了小麦产量,一次性基施减少了施肥劳动力投入,提高了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一次性施肥 包膜氮肥 产量 经济效益 氮素利用率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实现山东夏玉米氮肥减施和一次性基施 被引量:3
3
作者 孙东旭 马晓晓 +3 位作者 商启寰 卞文新 杨越超 申天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2-923,共12页
【目的】相比于普遍的树脂包膜材料,新型水基聚合物包膜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等特点。我们研究了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在氮肥减量和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满足山东省夏玉米全生育期氮素营养供给和实现夏玉米稳产高效的可行性。【方法】采... 【目的】相比于普遍的树脂包膜材料,新型水基聚合物包膜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等特点。我们研究了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在氮肥减量和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满足山东省夏玉米全生育期氮素营养供给和实现夏玉米稳产高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田间释放率测定方法,研究供试水基聚合物包膜氮肥(WF)和树脂包膜氮肥(PF)的控释性能,计算理论最佳掺混比例。于2018—2020年在山东青州和桓台开展3年田间试验,设置常规用量(N 225 kg/hm^(2))和减施30%氮量(N 157.5 kg/hm^(2))两个氮素水平,分别采用普通尿素(BF)、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WF)、树脂包膜尿素(PF)、WF和PF按1∶0.52质量比例掺混(MF) 4种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共9个处理。普通尿素采用基施加追施方法,包膜尿素均为一次性基施。测定了土壤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利用率、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夏玉米产量。【结果】WF、PF两种包膜尿素在青州和桓台2个试验点的总释放率分别超过了90%和80%,WF的田间释放率高于PF且其释放特征更符合夏玉米生育前期对氮素的需求。同一氮肥用量下,青州、桓台两地WF、PF和MF处理间3季夏玉米平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与BF1普通尿素(常规用量)处理也均无显著差异,但BF减氮30%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BF常规用量处理,且只有WF减氮30%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BF减氮30%处理。与BF常规用量处理相比,在青州和桓台试验点3季夏玉米的6个包膜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氮肥利用率;在青州试验点WF减氮30%和PF减氮3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49.0%和32.5%,在桓台试验点只有WF减氮30%处理显著增加了40.9%。在青州,抽雄期和成熟期WF和PF处理的NH_(4)^(+)-N含量均显著高于BF常规用量处理,WF常规用量和PF常规用量处理的NO_(3)^(-)-N含量显著高于BF常规用量处理;在桓台,抽雄期和成熟期各处理土壤NH_(4)^(+)-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F和WF处理的土壤NO_(3)^(-)-N含量均显著高于BF常规用量处理。【结论】新型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总量高,且前期释放特征更符合夏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的氮素需求。氮肥减施并一次性基施条件下,两种包膜尿素均可提高夏玉米抽雄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无机氮水平,维持稳定的夏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新型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提升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的效果优于树脂包膜尿素,也优于二者掺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 树脂包膜尿素 一次性施肥 减量施氮 产量 氮肥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粪沼液施用浓度对土壤肥力及芹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娇 张学英 +1 位作者 时连辉 李恕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136,共7页
为研究规模化肉鸭养殖粪水发酵沼液作为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以津南实心芹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以不施肥和施用化肥作为对照,设置沼液施用浓度梯度(鸭粪沼液分别稀释7.5、10、15、30倍... 为研究规模化肉鸭养殖粪水发酵沼液作为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以津南实心芹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以不施肥和施用化肥作为对照,设置沼液施用浓度梯度(鸭粪沼液分别稀释7.5、10、15、30倍,即沼液用量分别为1.30、1.00、0.65、0.33 L/m^(2))处理,研究鸭粪沼液施用量对土壤肥力及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鸭粪沼液对土壤pH值影响不大,可显著提高电导率和土壤肥力。与施化肥对照相比,鸭粪沼液施用量为1.30 L/m^(2)时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1.99%、37.07%、24.64%、38.81%,与1.00 L/m^(2)用量处理差异不显著;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在鸭粪沼液稀释7.5倍时达到最大值,且较化肥处理分别提高72.14%、26.15%、18.81%,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鸭粪沼液稀释10倍时达到最大值。施用鸭粪沼液芹菜株高、茎粗及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产量比施化肥提高1.74%~30.64%。综上,鸭粪沼液稀释10倍即沼液施用量1.00 L/m^(2)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促进芹菜生长,提高芹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粪沼液 施用浓度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芹菜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碳氮磷养分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明玉飞 朱桃川 +5 位作者 张金豪 李传福 高舒 徐家林 李永强 焦树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EC),对表层土壤保水效果较好,显著提升土壤有效养分含量(P<0.05);与作物地和撂荒地相比,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0~20 cm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作物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0~20 cm土壤化学计量差异显著,苜蓿地土壤C/N显著低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而土壤C/P和N/P则表现为苜蓿地显著高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种植紫花苜蓿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0~20 cm土层苜蓿地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较作物地分别提高88.38%、17.24%和39.16%(P<0.05),苜蓿地颗粒有机氮(P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酸解有机氮组分含量最高,PON和MBN比作物地显著提高135.29%和17.39%,较撂荒地显著提高207.69%和28.41%。因此,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质量和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均有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退化土壤修复和复垦土壤生物改土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地利用类型 碳氮磷化学计量 土壤碳氮有机组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不同盐度壤土表层水盐关系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术伟 常春艳 +2 位作者 王卓然 高鹏 赵庚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43-49,共7页
为防治黄河三角洲土壤次生盐渍化,通过配制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程度的壤质土体,进行土壤水盐关系试验,利用经典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Origin图表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在加水升盐、淋水降盐、蒸发返盐过程中土壤水盐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防治黄河三角洲土壤次生盐渍化,通过配制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程度的壤质土体,进行土壤水盐关系试验,利用经典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Origin图表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在加水升盐、淋水降盐、蒸发返盐过程中土壤水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测算土体田间持水量估算了大田降盐灌水参数。结果表明,(1)升盐过程中,土壤表层水盐呈现正向线性关系,含水率的增加对含盐量较高的土体影响较显著,高水高盐环境下的水盐相关性高于低水低盐环境下的水盐相关性;(2)降盐过程中,土壤表层水盐呈现负向线性关系,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再注入2%的水时,各土体内盐分下降的幅度最大,随后趋于平缓;(3)当体积含水率达到20%时,土体达到田间持水量,每667 m^(2)农田灌入约6.6 m^(3)水时,中度盐渍化土降为轻度盐渍化;灌入约7.8 m^(3)水时,重度盐渍化土降为轻度盐渍化;(4)自然蒸发情况下,重度盐渍土体返盐速率明显快于中度盐渍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电导率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盐量 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测墒补灌模式对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7
作者 邢晓飞 宋付朋 +3 位作者 王祥峰 杨志峰 王文杰 秦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养分、玉米长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和70%补灌模式相比,75%补灌模式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玉米株高、生物量鲜重、含水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8.38%、29.82%、26.74%和12.71%、16.73%、37.76%、18.38%、9.98%、2.56%、12.80%;2)75%补灌模式比常规灌溉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耗水总量,节水10.32%,提高了水分利用率25.78%和灌溉水利用率69.71%,75%补灌模式比70%补灌模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1%和14.22%。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75%补灌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夏玉米节水保肥、增产高效的最优测墒补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黄淮海区域 夏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渍农田秋季土壤盐分含量微域变异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永昶 常春艳 +5 位作者 王卓然 王启尧 杨婧文 张术伟 李因帅 赵庚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9-1021,共13页
为研究微域尺度滨海盐渍农田土壤盐分变异特征,探究盐渍农田农艺避盐对策,本研究选取利津县和垦利区典型滨海盐渍农田,划分受微地形、紧实度和覆盖状况影响下的典型微区,在秋季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实地观测、方差... 为研究微域尺度滨海盐渍农田土壤盐分变异特征,探究盐渍农田农艺避盐对策,本研究选取利津县和垦利区典型滨海盐渍农田,划分受微地形、紧实度和覆盖状况影响下的典型微区,在秋季野外实地调查采样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实地观测、方差分析和数据分析对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秋季土壤盐分的微域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试验区为轻、中度盐渍化农田,土壤表层盐分微域变异特征受微地形、紧实状况、覆盖状况影响,且各微区变异系数最高可达21.0%,呈中等程度变异;在微域尺度下,麦田不同微地形影响下土壤盐分含量垄间坡顶处较垄沟低洼处平均提高18.6%,不同紧实状况影响下土壤盐分含量紧实处较松散处平均提高44.7%;玉米田不同杂草覆盖土壤盐分含量裸露处较杂草茂盛处平均提高30.8%,地膜覆盖土壤盐分含量膜外较膜内平均提高44.7%;棉田地膜覆盖土壤盐分含量膜外较膜内平均提高31.5%。研究表明,土壤含盐量随微地形由低到高、紧实状况由松散到紧实、杂草覆盖状况由密到疏、地膜覆盖状况由膜内到膜外而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 盐渍农田 微域 土壤盐分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黄金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尹雯靖 何伟 +3 位作者 田艳领 齐海季 王会 诸葛玉平 《落叶果树》 2022年第6期37-40,共4页
为探索化肥减量配施商品有机肥对黄金梨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助力“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下的梨产业发展,在山东省宁阳县开展了黄金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实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化肥减量25%+低量有机肥(RCF1+M1)... 为探索化肥减量配施商品有机肥对黄金梨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助力“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下的梨产业发展,在山东省宁阳县开展了黄金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实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化肥减量25%+低量有机肥(RCF1+M1)、化肥减量50%+中量有机肥(RCF2+M2)、高量有机肥(M3)5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RCF1+M1处理黄金梨产量和总利润最高;与CF相比,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有增加黄金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趋势,高量有机肥(12000 kg/hm^(2))处理增幅最明显。综合考虑黄金梨产量、品质及土壤增碳效果,化肥减量25%(N-P_(2)O_(5)-K_(2)O:630-337.5-525 kg/hm^(2))并配施商品有机肥3000 kg/hm^(2)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有机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三角濒海区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铭 常春艳 +1 位作者 王卓然 赵庚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23-34,共12页
摸清土壤盐分的影响因素是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的重要基础。以黄河三角洲濒海垦利区为研究区,选取地下水、植被、地貌、离海距离4个方面的影响因子,确定了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地貌类型、相对高程、离海距离... 摸清土壤盐分的影响因素是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的重要基础。以黄河三角洲濒海垦利区为研究区,选取地下水、植被、地貌、离海距离4个方面的影响因子,确定了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地貌类型、相对高程、离海距离7个指标,分析了各指标与土壤含盐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土壤盐分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而构建了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盐量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与各土层含盐量为指数函数负相关,植被覆盖度、相对高程和离海距离与各土层含盐量均为幂函数负相关,地下水矿化度与各土层含盐量呈指数函数正相关,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指标与含盐量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各土层土壤盐分与各影响因子关联度的排序均为地下水矿化度>植被覆盖度>地下水埋深>相对高程>离海距离,土壤盐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一是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二是地表植被覆盖度;基于地下水矿化度、植被覆盖度、地下水埋深三因子构建的0~15 cm、15~30 cm、30~45 cm、45~60 cm土层土壤盐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均为最佳盐分预测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42,0.777,0.794和0.828,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79 5,2.081 9,1.868 3和1.623 6,验证集的R2分别为0.712,0.756,0.813和0.883,RMSE分别为1.952 0,1.879 7,1.728 9和1.227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不同土层 土壤盐分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肥的降盐效果及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启尧 赵庚星 +6 位作者 赵永昶 张术伟 杨婧文 李涛 李建伟 潘登 涂强 《北方农业学报》 2021年第5期63-68,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施用微生物菌肥的降盐效果及冬小麦生长响应。【方法】选取滨海盐渍土,调配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选用亿安改进2型土壤修复菌剂,设置750、1500、2250 kg/hm^(2)施肥梯度,比较分析土壤含盐量和冬小... 【目的】探究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施用微生物菌肥的降盐效果及冬小麦生长响应。【方法】选取滨海盐渍土,调配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选用亿安改进2型土壤修复菌剂,设置750、1500、2250 kg/hm^(2)施肥梯度,比较分析土壤含盐量和冬小麦株高、SPAD值、鲜重、根系长度。【结果】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施用微生物菌肥均有一定的降盐效果,土壤含盐量较对照降幅为6.02%~36.27%,其中微生物菌肥施用量为1500 kg/hm^(2)的轻度盐渍化处理降盐效果最为明显;施用微生物菌肥处理,冬小麦株高比对照增幅18.01%~33.52%,SPAD值提高9.82%~24.30%,鲜重提升10.53%~38.46%,根系长度增加14.08%~32.19%。微生物菌肥施用量小于1500 kg/hm^(2)时,降盐效果随施用量增加而增强,冬小麦长势提高明显;施用量大于1500 kg/hm^(2),降盐效果增幅减缓。【结论】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施用微生物菌肥后有明显降盐效果,对冬小麦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土壤含盐量 降盐效果 冬小麦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甲基甘氨酸根施对设施番茄生长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12
作者 邱婷瑶 包秀英 +5 位作者 韩强 王佳琦 徐丽雯 曲兆鸣 宋琦 李成亮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102,共8页
为获得番茄最佳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本试验探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三甲基甘氨酸对设施番茄生长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试验选用三甲基甘氨酸磷酸盐(TP)和一水三甲基甘氨酸(TM)为材料,以清水为对照(CK),分别设置3个根施用量:13.7(TP1)、2... 为获得番茄最佳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本试验探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三甲基甘氨酸对设施番茄生长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试验选用三甲基甘氨酸磷酸盐(TP)和一水三甲基甘氨酸(TM)为材料,以清水为对照(CK),分别设置3个根施用量:13.7(TP1)、27.6(TP2)、41.2 kg/hm^(2)(TP3)和5.4(TM1)、10.8(TM2)、16.3 kg/hm^(2)(TM3),共7个处理。在番茄主要生育期测定果实产量、品质、叶片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根施高量三甲基甘氨酸磷酸盐(TP3)显著提高番茄果实产量,改善果实品质。与CK相比,TP3处理增产达23.6%,果实VC含量增加29.6%,可溶性糖含量增加38.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9.6%;TP3处理的成熟期番茄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CAT、POD、SOD和APX活性较CK分别增加21.2%、40.0%、103.8%、111.1%、78.0%、106.3%,而MDA含量降低53.7%。同时,TP3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最低。综上,施用高量三甲基甘氨酸磷酸盐对设施番茄产量、果实品质、叶片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有较大提高,而土壤养分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为番茄增产提质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甲基甘氨酸 设施番茄 产量 品质 光合效率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壳聚糖微粒防止褪黑素降解并有效提高其抗旱功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彬 于小晶 +4 位作者 张民 田虹雨 董晶晶 郭蕾 张天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08-1317,共10页
【目的】褪黑素可提高作物抗旱性,但容易降解。本研究试图开发具有缓释和抵御光降解能力的褪黑素壳聚糖微粒,并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和果胶所产生的静电引力,使三者之间产生交联形成包裹褪黑素的杂化微粒... 【目的】褪黑素可提高作物抗旱性,但容易降解。本研究试图开发具有缓释和抵御光降解能力的褪黑素壳聚糖微粒,并对其抗旱性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和果胶所产生的静电引力,使三者之间产生交联形成包裹褪黑素的杂化微粒,从而实现褪黑素的缓释和保活。确定投入褪黑素质量为5 mg时制备的褪黑素壳聚糖微粒作为试验材料(MP-MT)。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褪黑素壳聚糖微粒(MP-MT)表面形貌及官能团特性进行表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探究MP-MT对褪黑素的缓释性能和抵抗光降解的性能。以两叶一心的小麦幼苗为试材,进行灌根试验。将基质最大持水量的80%设为正常对照(CK1),基质最大持水量的40%设为干旱对照(CK2);在干旱胁迫下,设施用1.0 g/L褪黑素(MT1.0)、壳聚糖微粒(MP)和含褪黑素0.5、1.0、1.5 g/L的褪黑素壳聚糖微粒(MP-MT0.5、MP-MT1.0、MPMT1.5),共7个处理。在处理后第8天,取样分析小麦幼苗株高、干重、鲜重、叶片SPAD值、根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当褪黑素投入量为5 mg时MP-MT对褪黑素的包封率最稳定,为52.14%,之后的相关试验均以该比例制备的褪黑素壳聚糖微粒(MP-MT)作为试验材料。通过SEM照片发现,MP-MT微粒粒径相较于壳聚糖微粒增加且表面变粗糙。MP-MT微粒FTIR结果同时检测出现了壳聚糖、褪黑素等组分的特征峰,表明褪黑素在微粒中存在。模拟释放试验结果表明,MP-MT在pH 5.0和pH 7.0磷酸缓冲溶液下36 h的释放率分别为65.43%、50.13%。模拟光降解试验表明,可见光照射4 h时MP-MT中褪黑素的光降解率较普通MT降低了143.37%。小麦幼苗干旱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与MT1.0处理相比,3个MP-MT处理的小麦幼苗干重增加4.50%~22.73%,根系长度增加15.92%~32.56%,过氧化酶活性提高19.56%~20.34%,丙二醛含量降低9.77%~12.30%(P<0.05)。【结论】壳聚糖/三聚磷酸钠/果胶的褪黑素封装体系可以实现褪黑素的缓释和保活,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SPAD值,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提高小麦幼苗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壳聚糖 缓释封装 光降解 抗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量子点缓解黑麦草镉胁迫的效应与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欢欢 董元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1,共9页
为研究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Ds)对镉(Cadmium,Cd)胁迫下黑麦草生长的缓解效应与机制,本文采用液培法,研究了CDs(150 mg/L)对两个浓度Cd(50和100μmol/L Cd Cl2)胁迫下黑麦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浓度的Cd胁迫均抑制... 为研究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Ds)对镉(Cadmium,Cd)胁迫下黑麦草生长的缓解效应与机制,本文采用液培法,研究了CDs(150 mg/L)对两个浓度Cd(50和100μmol/L Cd Cl2)胁迫下黑麦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浓度的Cd胁迫均抑制了黑麦草的生长,使黑麦草鲜重和干重分别降低了15.2%~23.4%和18.8%~21.9%。添加150 mg/L CDs能够有效缓解黑麦草的Cd胁迫效应,与Cd处理相比,两浓度Cd胁迫下添加CDs提高黑麦草鲜重8.5%~17.3%,提高干重28.0%~30.8%,并明显提高了黑麦草根系活力、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多种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出率、H_(2)O_(2)含量和O_(2)^(·-)产生速率,增加植株体内钙含量,减少了黑麦草叶片Cd含量17.8%~26.3%,减少根系Cd含量8.1%。表明外源CDs能缓解黑麦草的Cd胁迫效应,降低Cd胁迫带来的生长抑制,增加黑麦草对钙的吸收,从而减少黑麦草对Cd的吸收,诱导其耐Cd性的增强,本研究可为CDs作为新型Cd污染土壤修复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土壤镉污染 黑麦草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