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葫芦科蔬菜上病毒病种类检测及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的亚组鉴定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晓辉 王树森 +4 位作者 高利利 乔宁 刘永光 赵静 竺晓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1-217,共7页
为了检测和鉴定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上病毒病种类,从山东诸地11个蔬菜种植区采集了867个葫芦科蔬菜疑似感病样品。利用黄瓜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甜瓜黄斑病毒... 为了检测和鉴定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上病毒病种类,从山东诸地11个蔬菜种植区采集了867个葫芦科蔬菜疑似感病样品。利用黄瓜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甜瓜黄斑病毒、瓜类褪绿黄化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及甜瓜坏死斑点病毒等特异性引物对疑似感病样品分别进行RT-PCR检测,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4.8%,10.4%,20.0%,41.7%,27.0%,7.8%,2.6%,1.7%,0,0.9%。表明除PNRSV外,其他9种病毒在山东各地均有发生,且CMV和TMV发病率较高,2种或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也很普遍。同时为明确山东地区CM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状况,选取11个地区有代表性的CMV阳性样品,测定其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和RNA3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侵染山东地区葫芦科蔬菜的CMV分离物均属于IB亚组,与韩国分离物As(AF013291)相似性最高,未发现其他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病毒病 黄瓜花叶病毒 RT-PCR 亚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茄子感染番茄褪绿病毒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永光 代惠洁 +3 位作者 杨园园 陈鹏 竺晓平 赵静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1-46,共6页
为明确山东地区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侵染茄子的情况,采用RT-PCR分子检测鉴定疑似感染To CV的茄子叶片样品及发病茄子植株上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To CV的带毒情况。结果表明:10份茄子叶片样品中有6份扩... 为明确山东地区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侵染茄子的情况,采用RT-PCR分子检测鉴定疑似感染To CV的茄子叶片样品及发病茄子植株上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To CV的带毒情况。结果表明:10份茄子叶片样品中有6份扩增得到约463 bp的特异条带,经测序与Gen Bank中To CV序列相似性达到99.0%以上,To CV检出率为6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山东寿光地区To CV茄子分离物cp-1与北京番茄分离物BJ亲缘关系最近。温室内发病茄子植株上的烟粉虱体内携带To CV,带毒率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地区 茄子 番茄褪绿病毒 分子检测 烟粉虱 传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褪绿病毒病在山东设施西葫芦上的发生及潜在危害
3
作者 代惠洁 燕颖 +4 位作者 赵静 乔宁 张德珍 竺晓平 孙小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8-263,共6页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是我国蔬菜生产的重要新发病毒,其寄主范围逐年扩大。2019年10月项目组在山东寿光西葫芦温室调查时发现部分叶片呈现黄化、脉间褪绿,类似于ToCV侵染症状,并伴有烟粉虱发生。利用特异性引物检...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是我国蔬菜生产的重要新发病毒,其寄主范围逐年扩大。2019年10月项目组在山东寿光西葫芦温室调查时发现部分叶片呈现黄化、脉间褪绿,类似于ToCV侵染症状,并伴有烟粉虱发生。利用特异性引物检测发现,扩增的目的片段与GenBank中登录的侵染番茄的ToCV基因序列(登录号:KC887998.1)同源性高达99.58%,充分说明西葫芦植株已被ToCV侵染。通过对病毒病发生规律和烟粉虱虫口数量调查发现,西葫芦定植后1个月表现侵染症状的植株为2.0%,定植后2个月达到4.2%,定植后4个月后高达68.2%,病毒发生呈指数增长,而烟粉虱虫口数量却维持较低密度。从济南和德州采集的西葫芦疑似病叶和烟粉虱中也检出ToCV病毒,说明该病毒可能已经在山东省设施西葫芦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并经烟粉虱广泛传播,需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葫芦 番茄褪绿病毒 烟粉虱 虫口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QoIs和DMIs杀菌剂对山东不同地区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差异及年度间的防效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禾丽菲 李晓旭 +2 位作者 孙作文 慕卫 刘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1,共8页
为明确QoIs和DMIs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性,在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黄瓜白粉病菌菌株,测定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的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泰安岱岳区进行3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除氟硅唑以外,城阳黄... 为明确QoIs和DMIs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有效性,在山东省黄瓜主产区采集黄瓜白粉病菌菌株,测定不同地区及不同年份的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泰安岱岳区进行3年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除氟硅唑以外,城阳黄瓜白粉病菌对QoIs和DMIs 2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最低;淄川黄瓜白粉病菌对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最高,对4种药剂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7.29,19.66,27.40,250.00倍。与2011年相比,2013年和2017年常用QoIs和DMIs杀菌剂对泰安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均不同程度降低。泰安地区的田间防效结果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3年除吡唑醚菌酯外2类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017年几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和己唑醇的防效下降尤为明显。综合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地区黄瓜白粉病菌对QoIs和DMIs两类杀菌剂的敏感程度有一定的异质性,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泰安岱岳区黄瓜白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逐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白粉病菌 QoIs杀菌剂 DMIs杀菌剂 敏感性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粉虱取食ToCV侵染番茄对其解毒酶和保护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代惠洁 程琳 +2 位作者 曹慧 竺晓平 赵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183,共12页
为明确烟粉虱取食ToCV侵染番茄后其生理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烟粉虱MED隐种取食ToCV侵染番茄和健康番茄6,12,24,48 h,其体内解毒酶、保护酶系统以及基因功能、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烟粉... 为明确烟粉虱取食ToCV侵染番茄后其生理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变化,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烟粉虱MED隐种取食ToCV侵染番茄和健康番茄6,12,24,48 h,其体内解毒酶、保护酶系统以及基因功能、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烟粉虱MED隐种取食ToCV侵染番茄不同时间,其体内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酶(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转录水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除CAT外,P450、GST、CarE、SOD和POD表达量总体趋于上调,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P450和SOD。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烟粉虱MED隐种取食ToCV侵染番茄12 h,其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与其他时间点不同,该时间点下烟粉虱主要通过溶酶体实现蛋白质分解,而其他时间点下烟粉虱则通过核糖体逐步实现氨基酸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综上,烟粉虱取食ToCV侵染番茄可能引起了其解毒酶、保护酶基因表达的改变,并通过溶酶体途径调控自身免疫应对ToCV入侵;其中,12 h可能是烟粉虱与ToCV互作的关键时间点。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烟粉虱取食ToCV获毒后的防御机制,丰富烟粉虱-植物病毒-寄主植物间的互作理论,为田间ToCV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MED隐种 转录组 番茄褪绿病毒 解毒酶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熏蒸剂与生物有机肥对苦瓜枯萎病及土壤酶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陈丹丹 高克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35-139,共5页
为综合防治苦瓜枯萎病,本研究在温室采用不同用量熏蒸剂对苦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dicae)进行防治试验并测定对苦瓜苗期生长的影响,并在田间用适量的熏蒸剂与生物有机肥协作防治苦瓜枯萎病并检测对土壤酶的影响。试验... 为综合防治苦瓜枯萎病,本研究在温室采用不同用量熏蒸剂对苦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dicae)进行防治试验并测定对苦瓜苗期生长的影响,并在田间用适量的熏蒸剂与生物有机肥协作防治苦瓜枯萎病并检测对土壤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棉隆和石灰氮用量分别选择45~60 g/m2和60~120g/m2可以有效防治苦瓜枯萎病。在田间棉隆和石灰氮对苦瓜枯萎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棉隆45 g/m2与生物有机肥10 g/株协作防治效果高达70.85%。棉隆与生物有机肥协作对苦瓜根区脲酶活性先抑制后激活,对蔗糖酶活性先激活后抑制,而提高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整个生长期内石灰氮与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对蔗糖酶活性先激活后抑制。棉隆与生物有机肥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防治苦瓜枯萎病和促进苦瓜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隆 石灰氮 生物有机肥 苦瓜枯萎病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毛壳菌ND35对盐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孟庆果 李玲 +3 位作者 高广增 孙帅斌 闫学成 高克祥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53,共7页
为给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ND35在盐碱地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依据,本试验以辣椒幼苗材料,采用浇灌不同浓度盐溶液(0、50、100、150 mmol·L^(-1)NaCl)方法模拟盐胁迫,研究接种内生真菌球毛壳菌ND35对盐胁迫下辣椒幼苗... 为给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ND35在盐碱地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依据,本试验以辣椒幼苗材料,采用浇灌不同浓度盐溶液(0、50、100、150 mmol·L^(-1)NaCl)方法模拟盐胁迫,研究接种内生真菌球毛壳菌ND35对盐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与不接种球毛壳菌ND35的处理(CK)相比,接种球毛壳菌ND35能提高辣椒幼苗地上部、地下部鲜重及根冠比;0、50、100、150 mmol·L^(-1)NaCl胁迫下接种球毛壳菌ND35处理辣椒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CK分别提高16.05%、9.11%、17.51%和6.38%,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15.59%、6.68%、13.68%和18.02%,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26.93%、36.48%、33.28%和50.80%,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都高于CK,且NaCl浓度为150 mmol·L^(-1)时辣椒叶片的SOD活性比CK提高126.86%。综之,接种内生真菌球毛壳菌ND35能够提高盐胁迫下辣椒幼苗的耐受性,保护其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球毛壳菌ND35 辣椒 盐胁迫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效应及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乐乐 郭贝贝 +2 位作者 李北兴 慕卫 刘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4-330,共7页
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 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的活性较高,其EC_50值分别为0.002 30~0.012 7μg/mL、0.00050~0.013μg/mL;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略低,其EC_50值为0.601 6~1.394μg/mL。显微观察发现:经四霉素处理后,番茄叶霉病菌新生菌丝生长受阻、部分菌丝末端分支增多、变粗;分生孢子萌发受抑制,芽管膨大变粗、生长受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四霉素有效成分6.75和20.25 g/hm^2处理后,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防效分别为74.40%和83.09%,治疗防效分别为67.92%和76.68%,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有效成分540 g/hm^2)的处理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霉素 番茄叶霉病菌 毒力 作用方式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葱地种蝇成虫的毒力及繁殖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艳艳 祝国栋 +3 位作者 刘芳 孙夏 罗茵 薛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3-748,共6页
本文采用浸虫法测定了4株球孢白僵菌对1日龄葱地种蝇(本文称葱蝇)成虫的毒力,筛选出高致病力的菌株,描述了感染症状,测定了其亚致死剂量LC20和LC50对存活1日龄葱蝇成虫生物学参数和繁殖力的影响,并比较了5.8×103和5.7×105孢子... 本文采用浸虫法测定了4株球孢白僵菌对1日龄葱地种蝇(本文称葱蝇)成虫的毒力,筛选出高致病力的菌株,描述了感染症状,测定了其亚致死剂量LC20和LC50对存活1日龄葱蝇成虫生物学参数和繁殖力的影响,并比较了5.8×103和5.7×105孢子/m L对1日龄和10日龄葱蝇成虫死亡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菌株Bb01对葱蝇成虫的致病力最强,其LC50为1.76×106孢子/m L,其次为菌株Bb03和Bb02,其LC50分别为4.05×106和1.86×107孢子/m L。与对照相比,菌株Bb01亚致死剂量处理1日龄成虫后,明显延迟了葱蝇成虫的产卵前期,降低了单雌产卵量,LC20浓度处理时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51.9%,LC50处理下降92.2%,明显缩短了雌成虫寿命,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影响。虽然菌株Bb01对1日龄成虫造成的死亡率较高,但在5.7×105孢子/m L下,10日龄成虫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82.5%,对种群控制效果仍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葱蝇 繁殖力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抗性检测DNA提取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宁 阎振鑫 +3 位作者 尼秀梅 代惠洁 竺晓平 孔令广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5,共5页
通过对传统DNA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得到一种快速提取番茄DNA的方法。综合比较改进法、商品化试剂盒(经典法)和其他试剂盒(快速法)提取番茄DNA的效果。结果表明:改进法相比经典法提取的DNA质量稍有差别,但用时较少,完全可以满足后续... 通过对传统DNA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得到一种快速提取番茄DNA的方法。综合比较改进法、商品化试剂盒(经典法)和其他试剂盒(快速法)提取番茄DNA的效果。结果表明:改进法相比经典法提取的DNA质量稍有差别,但用时较少,完全可以满足后续PCR试验要求,尤其适用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大规模抗性检测;同时该法无液氮及其他有毒溶剂的加入,不仅节省了试验时间和试验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试验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DNA提取 抗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黑虎峪灯下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间动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方加兴 申卫星 +1 位作者 孟宪鹏 刘玉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6年第6期867-872,共6页
泰山是物种资源丰富的名川大山,但关于泰山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甚少,选取泰山黑虎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明确该区域灯下昆虫的发生种类、发生动态、群落结构、多样性,为今后泰山的昆虫生态学以及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于2015年4... 泰山是物种资源丰富的名川大山,但关于泰山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甚少,选取泰山黑虎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明确该区域灯下昆虫的发生种类、发生动态、群落结构、多样性,为今后泰山的昆虫生态学以及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于2015年4?11月,在泰山黑虎峪区域内设置虫情测报灯,对该区域的昆虫进行诱集,统计不同时间段昆虫发生的种类和数量,对灯下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不同时间段的群落特征指数进行分类。期间共诱集到昆虫5230头,隶属8目50科147种。鳞翅目昆虫在群落中占的比例最大,为48.95%,其中夜蛾科为发生量最大、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相对多度为0.311,发生量占总昆虫群落物种的13.33%;昆虫物种丰富度动态变化分别在6月20日、8月9日、10月9日出现3个峰值,种群发生动态分别于6月20日、10月9日出现2个峰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于8月9日到达最大值,10月份以后开始随气温降低而降低;群落优势度指数C与H′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群落均匀度指数J与H′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不同时期的昆虫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其结果显示:当阈值T=0.975时,可将总昆虫群落的20次调查结果聚为8类,分别为:A1={5.10};A2={7.19};A3={6.20};A4={8.09};A5={8.19};A6={7.09,6.29,10.19};A7={10.09,9.19,9.09,9.29,6.10,8.31,10.31,7.30,5.21,5.31};A8={5.01,11.09}。泰山黑虎峪区域内昆虫物种丰富度、发生数量、群落组成以及群落特征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于泰山昆虫多样性保护具有指导意义;聚类结果反应了各阶段物种种类、数量以及昆虫群落特征指数发生时间上存在的差异;聚类出现交替现象,反应了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群落动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黑虎峪 诱虫灯 昆虫群落结构 多样性 模糊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叶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敏感基线的建立及氟唑菌酰羟胺田间防病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秀环 禾丽菲 +3 位作者 李北兴 姜林 刘峰 慕卫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2,共7页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番茄叶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在0.10μg/mL剂量下抑制率均达50%以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从山东省8个地区采集分离的103个菌株的EC50值在0.04~1.74μg/mL之间,平均值为(0.67±0.41)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可将该平均EC50值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SC)以有效成分200 g/hm^(2)剂量连续施药两次,距末次施药后7 d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有效成分540 g/hm^(2)和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有效成分150 g/hm^(2)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氟唑菌酰羟胺在防治番茄叶霉病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叶霉病菌 氟唑菌酰羟胺 杀菌活性 敏感基线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施稻壳对大棚黄瓜生长及抗霜霉病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琳 赵丽丽 +3 位作者 王成港 王玉姣 朱春原 张修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22-31,共10页
【目的】探明覆施稻壳对保护地黄瓜长势及抗病性的影响,为高湿低温型病害黄瓜霜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方法研究大棚黄瓜行间覆施稻壳(1390 kg/667m^(2)、1853 kg/667m^(2)和2316 kg/667m^(2))对黄瓜生长期(团棵... 【目的】探明覆施稻壳对保护地黄瓜长势及抗病性的影响,为高湿低温型病害黄瓜霜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方法研究大棚黄瓜行间覆施稻壳(1390 kg/667m^(2)、1853 kg/667m^(2)和2316 kg/667m^(2))对黄瓜生长期(团棵期、盛花期、初果期、盛果期和末果期)大棚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黄瓜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及防控黄瓜霜霉病危害的效果。【结果】覆施稻壳的试验棚环境明显优于对照棚,试验棚温度较对照棚(26.98℃)平均提高1.14~3.54℃,相对湿度较对照棚(68.83%)平均降低9.03%~29.01%;各处理黄瓜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光合效率分别较对照〔157.98 cm、2.07 cm、339.60 cm^(2)和25.06μmol/(m^(2)·s)〕平均提高11.48~21.21 cm、0.08~0.45 cm、34.80~68.00 cm^(2)和4.23~8.70μmol/(m^(2)·s),各处理黄瓜霜霉病发病程度较对照(24.00)降低16.83%~60.00%,其中,行间覆施稻壳2316 kg/667m^(2)处理对黄瓜不同生长时期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且对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程度最显著。【结论】行间覆施稻壳栽培技术不仅可促进大棚黄瓜的生长,还可有效防控黄瓜霜霉病,提高黄瓜对霜霉病的抗性,以行间覆施稻壳2316 kg/667m^(2)对防控黄瓜霜霉病的效果最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霜霉病 覆施稻壳 栽培技术 黄瓜长势 光合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毒力作用特性比较 被引量:20
14
作者 禾丽菲 李晓旭 +2 位作者 朱佳美 慕卫 刘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筛选防治黄瓜靶斑病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芽管伸长法测定了19种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毒力,探究了4种毒力较高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胺、吡唑萘菌胺、咯菌腈和四霉素对黄瓜靶斑病菌... 为筛选防治黄瓜靶斑病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芽管伸长法测定了19种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毒力,探究了4种毒力较高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胺、吡唑萘菌胺、咯菌腈和四霉素对黄瓜靶斑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各生长发育阶段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4种药剂抑制菌丝生长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0.516 3、1.538、1.605和0.648 2 mg/L,抑制孢子萌发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0.164 4、1.359、1.127和0.002 5 mg/L,抑制芽管伸长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0.189 6、0.144 7、0.060 4和0.001 5 mg/L;啶酰菌胺、百菌清和肟菌酯3种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活性较强,3种药剂抑制孢子萌发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1.564、0.373 0和0.021 3 mg/L,抑制芽管伸长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0.629 5、0.233 4和0.405 0 mg/L,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平均EC_(50)大于16 mg/L;氟啶胺、吡唑萘菌胺、咯菌腈和四霉素可引起黄瓜靶斑病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主要表现为菌丝隔膜间距变小、菌丝节间肿大、主菌丝上二次分枝发生频繁、菌丝变形黏连、菌丝新分枝处生长受抑制或分生孢子生长变形。研究表明,氟啶胺、吡唑萘菌胺、咯菌腈和四霉素对黄瓜靶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毒力,在黄瓜靶斑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靶斑病 杀菌剂 氟啶胺 吡唑萘菌胺 咯菌腈 四霉素 毒力 菌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施稻壳对大棚黄瓜长势及防控黄瓜疫病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丽丽 王成港 +7 位作者 赵琳 艾聪聪 盛慧 王玉姣 孟哲 李壮 朱春原 张修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35-40,共6页
研究覆施不同稻壳量对大棚黄瓜团棵期、盛花期、初果期、盛果期和末果期的长势影响及防控黄瓜疫病的效果。在覆施不同稻壳量后,分别测定黄瓜在每个生长期的土壤温度、棚内相对湿度、株高和茎粗、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及黄瓜疫病病情指数... 研究覆施不同稻壳量对大棚黄瓜团棵期、盛花期、初果期、盛果期和末果期的长势影响及防控黄瓜疫病的效果。在覆施不同稻壳量后,分别测定黄瓜在每个生长期的土壤温度、棚内相对湿度、株高和茎粗、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及黄瓜疫病病情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施25 kg稻壳对大棚黄瓜15 cm处的土壤温度效果最好,且盛果期的温度增幅最快;棚内相对湿度显著下降;黄瓜株高、茎粗、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等指标明显提高,黄瓜疫病发生程度显著减轻,以覆施25 kg稻壳处理时黄瓜长势及抗病性最显著,提高了黄瓜产量。该方法成本低、易操作,节时省力,若因地制宜,适量施用,将对保护地黄瓜无公害栽培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黄瓜 稻壳处理 黄瓜长势 黄瓜疫病 绿色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不同虫态的毒力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晓 陈鹏 +4 位作者 张硕 李振斌 王凡 刘锦 刘永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17,共7页
为明确常见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各虫态的影响,在室内分别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了12种(8类)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卵、幼虫、蛹和成虫的毒性,并评价了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的毒性风险。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日本通草蛉为极高风险,毒死蜱... 为明确常见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各虫态的影响,在室内分别采用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了12种(8类)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卵、幼虫、蛹和成虫的毒性,并评价了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的毒性风险。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日本通草蛉为极高风险,毒死蜱、吡虫啉、烯啶虫胺和阿维菌素为高风险,溴氰虫酰胺、啶虫脒和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风险,噻嗪酮、吡蚜酮、螺虫乙酯和甲氧虫酰肼为低风险;与其他虫态相比,12种杀虫剂对日本通草蛉蛹的毒性均为最低。在害虫生物防治及综合治理中应尽量选用对日本通草蛉毒性低的杀虫剂,以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通草蛉 杀虫剂 毒性 致死中浓度 毒性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恶霉灵最优组合的筛选及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炎峰 田叶韩 +1 位作者 魏滟洁 高克祥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7-73,共7页
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目前市场上缺乏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或生防菌剂。为了更好地防治苦瓜枯萎病,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目前市场上缺乏防治效果较好的农药或生防菌剂。为了更好地防治苦瓜枯萎病,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G5与恶霉灵复配施用的最优组合,并在苦瓜枯萎病发病样地对盆栽试验筛选出的最优组合进行防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菌药组合B+0.75Hym(1×10^9cfu·mL^-1G5菌悬液+187.5mg·L^-1恶霉灵)处理对盆栽苦瓜枯萎病的防病效果为81.60%,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同时该组合对苦瓜幼苗的促生作用最为明显。接种苦瓜枯萎病菌后,菌药组合B+0.75Hym的苦瓜叶片中PAL、PPO、POD防御酶活性较高。田间防效验证试验中苦瓜苗移栽30、60d后菌药组合B+0.75Hym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较高,分别达到了52.59%、32.13%,且苦瓜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盆栽试验筛选出的菌药最优组合B+0.75Hym不仅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而且能够有效防治苦瓜枯萎病,提高苦瓜产量,有一定的生产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针假单胞菌G5 恶霉灵 苦瓜枯萎病 促生作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毛壳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组合对抗黄瓜枯萎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魏滟洁 田叶韩 +1 位作者 王炎峰 高克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72-79,共8页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在黄瓜整个生长周期均可发生。本试验研究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菌株ND35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在黄瓜整个生长周期均可发生。本试验研究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菌株ND35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J2组合对黄瓜苗期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并对生防菌处理条件下黄瓜的根系活力、防御酶活性及防御酶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球毛壳菌ND35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为25.36%,枯草芽孢杆菌J2处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为54.27%,菌株ND35与菌株J2组合处理对黄瓜枯萎病防效达到70.02%。病原菌胁迫下,生防菌组合处理的黄瓜叶片CAT、SOD、POD、PAL和PPO活性明显提高,峰值分别达91.60、3 239.15、165.80、201.03、256.38 U/gFW;与上述酶活力相关的酶活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峰值分别为2.94、2.39、5.01、4.49和7.96,分别达到病原菌处理下酶活基因表达量的3.27倍、6.98倍、98%、5.27倍、2.31倍。组合处理下黄瓜根系活力、平均防御酶活性和相关酶活基因表达水平总体高于单一生防菌处理。综之,生防菌组合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高于单一生防菌防治效果。该结果可为复合微生物防治黄瓜苗期枯萎病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枯萎病菌 球毛壳菌 枯草芽孢杆菌 根系活力 防御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枯萎病生防木霉的筛选鉴定及其定殖的qPCR检测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永阳 杜佳 高克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110-115,共6页
为绿色防控苦瓜枯萎病,本研究从苦瓜根际土中分离出多株木霉,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盆栽防病试验进行拮抗苦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筛选,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苦瓜植株及土壤中的定... 为绿色防控苦瓜枯萎病,本研究从苦瓜根际土中分离出多株木霉,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盆栽防病试验进行拮抗苦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筛选,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苦瓜植株及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两株防效较好的木霉菌株M2和MX,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4.63%和45.72%。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M2菌株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MX菌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木霉菌株M2和MX均不能在苦瓜植株中定殖,但在土壤中可以稳定定殖。两个木霉菌株具有应用于苦瓜枯萎病的田间生物防治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木霉 棘孢木霉 苦瓜枯萎病 生物防治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酵母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防治苹果果实轮纹病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戴忠良 高克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02-108,138,共8页
为有效防控采后苹果果实轮纹病,从泰安市三地果园不同果树的叶片和果实中分离出30株酵母菌,分别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和活体防病效果筛选,其中4株酵母菌抑菌活性较强,对4株酵母菌不同处理液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及... 为有效防控采后苹果果实轮纹病,从泰安市三地果园不同果树的叶片和果实中分离出30株酵母菌,分别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和活体防病效果筛选,其中4株酵母菌抑菌活性较强,对4株酵母菌不同处理液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及在苹果果实上的生长定殖动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株H3、T2、T3、Z8对苹果轮纹病菌抑菌作用较强,第8 d的抑菌率分别为91.46%、91.06%、77.20%、88.66%。接种浓度为1×108cfu/m L的酵母菌7 d后,其防病效果分别是65.1%、82.5%、69.8%、84.1%。培养原液和菌悬液对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菌落平均直径小于4 cm。显微镜观察发现只有菌株T3具有重寄生作用。酵母菌与病菌菌丝共培养试验中,酵母菌对菌丝生长量的抑制率都在99%以上。酵母菌浓度越高,防病效果越好,其中菌株Z8的防治效果达到59.4%。4株酵母菌在YPD培养基和苹果伤口中呈指数型增长,在YPD培养基中24 h达到峰值,在苹果伤口上48 h达到峰值。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4株酵母菌均属于季也蒙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果蔬采后病害 苹果果实轮纹病 拮抗作用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