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9
1
作者 王芸 李增嘉 +6 位作者 韩宾 史忠强 宁堂原 江晓东 郑延海 白美 赵建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384-3390,共7页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量碳0~10cm土层大于10~20cm土层,而常规耕作两土层间无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在播种前、越冬期和起身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开花期和收获期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少耕还田10~20cm土层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养分调控作用。保护性耕作利于0~10cm土层活跃微生物量的提高。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在耕作作业初期(越冬期和起身期)能增强土壤呼吸速率;在耕作作业后期(开花期和收获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免耕秸秆覆盖在10~20cm土层呼吸商较高,而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在0~10cm土层呼吸商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呼吸商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生物量碳 活跃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呼吸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4
2
作者 王芸 韩宾 +5 位作者 史忠强 邵国庆 江晓东 宁堂原 焦念元 李增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0-122,142,共4页
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深松耕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活跃生物... 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深松耕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活跃生物量减小。秸秆还田初期(小麦越冬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作用,提高99.7%;后期(小麦播种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降低16.6%。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都会减少农田向大气中CO2的排放,减少土壤碳库的亏损。深松耕还田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土壤呼吸和土壤活跃微生物量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生物量碳 活跃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3
3
作者 韩宾 李增嘉 +3 位作者 王芸 宁堂原 郑延海 史忠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53,共6页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 该文研究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两项技术措施及其交互效应对冬小麦群体发育动态、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常规耕作、免耕、耙耕、深松4种土壤耕作技术与无秸秆还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两种秸秆还田量构成8个处理,并对不同处理中冬小麦生长发育动态及产量形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群体动态、产量构成有显著影响,免耕小麦出苗率仅60.2%,群体过小,产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耙耕、深松在与常规耕作相同播量下能形成适宜的群体,且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常规耕作,分别比常规耕作增产8.15%和6.91%;经作用力分析,耕作措施是影响冬小麦群体结构与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作用力大于秸秆及秸秆×耕作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冬小麦 生长状况 产量构成 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气体交换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1
4
作者 侯连涛 江晓东 +3 位作者 韩宾 焦念元 赵春 李增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63,共6页
为了探索半湿润灌区冬小麦在不同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该文采用秸秆覆盖和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两种覆盖种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叶片水平气体交换诸参数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分析了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 为了探索半湿润灌区冬小麦在不同覆盖处理下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该文采用秸秆覆盖和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两种覆盖种植处理,研究了冬小麦叶片水平气体交换诸参数的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分析了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不覆盖处理相比,在灌浆期秸秆覆盖和膜垄处理能有效提高冬小麦14:00以后的光合速率,膜垄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冬小麦12:00后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覆盖处理降低了10:00~14:00的蒸腾速率,从而能提高中午的水分利用效率;两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生育后期的叶片水平光合速率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但在产量及群体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上并无优势;膜垄处理通过加大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而显著提高产量,秸秆覆盖处理由于群体减小而导致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湿润灌区 秸秆覆盖 膜垄 气体交换参数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期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花生品种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2
5
作者 严美玲 李向东 +2 位作者 林英杰 王丽丽 周录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9,共7页
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两个不同抗旱花生品种苗期干旱下的生理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两品种叶片光合速率(Pn)逐渐下降,丙二醛(MDA)古量增加;解除干旱后,叶内MDA含量降低,Pn很快恢复到或超过对... 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两个不同抗旱花生品种苗期干旱下的生理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两品种叶片光合速率(Pn)逐渐下降,丙二醛(MDA)古量增加;解除干旱后,叶内MDA含量降低,Pn很快恢复到或超过对照水平,农大818的恢复能力强于鲁花11。适当干旱处理,可增加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质(Pr)含量,鲁花11以中轻度干旱(灌水60—80mm),而农大818以中度干旱(灌水40-60mm)时酶活性最强、Pr含量最高,同一干旱处理、特别是重度干旱(灌水20mm)处理的酶活性,农大818显著高于鲁花11;解除干旱后,两品种叶中SOD、POD、CAT活性和Pr含量显著降低,但农大818的酶活性仍高于鲁花11。随着苗期干旱程度的增加,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降低,但农大818的降幅小于鲁花11;若苗期灌水量低于60~80mm则影响产量。花生苗期中、轻度干旱胁迫可增加籽仁蛋白质含量,而对脂肪含量的影响不大;重度干旱显著降低籽仁脂肪含量、脂肪中油酸组分和O/L比值,增加亚油酸组分,但对蛋白质的影响较小。鲁花11以60-80mm水分处理及农大818以40-60mm水分处理时籽仁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苗期干旱 生理特性 产量和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6
作者 江晓东 王芸 +3 位作者 侯连涛 李增嘉 王雪 郭志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6-69,共4页
小麦开花后光合性能对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了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了小麦开... 小麦开花后光合性能对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了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开花后常规耕作模式的光合速率(Pn)高于旋耕还田和耙耕还田两种少耕模式,但两种少耕模式特别是耙耕还田模式的旗叶叶片衰老晚于常规还田模式,在籽粒灌浆末期仍然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 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叶片有效光合时间和光合功能持续期长,有利于籽粒的充实。研究表明旋耕还田模式和耙耕还田模式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模式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冬小麦 光合特性 荧光动力学参数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遮荫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4
7
作者 张吉旺 董树亭 +2 位作者 王空军 胡昌浩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6-222,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遮荫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对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导致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农大108(ND108)苗期遮荫50%和90%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6.9%和24.5%,穗期遮荫分...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遮荫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对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有显著影响,导致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农大108(ND108)苗期遮荫50%和90%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6.9%和24.5%,穗期遮荫分别降低34.1%和55.3%,花粒期遮荫分别降低67.5%和79.4%。遮荫后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等都显著降低。不同生育时期对遮荫的响应不同,苗期遮荫50%和90%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53.6%和64.3%,穗期分别降低22.1%和23.0%,花粒期分别降低66.2%和79.4%。遮荫50%和90%处理叶片的光合速率苗期分别较对照降低28.6%和49.0%,穗期分别降低36.6%和59.6%,花粒期分别降低43.9%和64.7%。遮荫使玉米叶片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活性显著降低,不同遮荫时期对其影响不同,花粒期遮荫影响最显著。遮荫时期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大于遮荫程度对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遮荫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海艳 董树亭 +2 位作者 高荣岐 于元杰 宁堂原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4,共6页
通过测定55个玉米品种(系)籽粒的物理性状、淀粉品质及蛋白质组分,分析它们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容重与各淀粉组分含量呈负相关,与角质率、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回冷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角质率与醇溶蛋白、... 通过测定55个玉米品种(系)籽粒的物理性状、淀粉品质及蛋白质组分,分析它们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容重与各淀粉组分含量呈负相关,与角质率、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回冷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角质率与醇溶蛋白、谷蛋白、总蛋白含量及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膨胀势、峰值粘度和稀懈值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稀懈值负相关,与膨胀势、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回冷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均表现一定的正相关;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以及支/直比与糊化温度正相关,与其它粘度指标负相关;峰值粘度与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和回冷值的相关程度较高,是衡量淀粉糊化特性的最重要指标;醇溶蛋白与总蛋白和粘度性状间的关系更密切,醇溶蛋白含量的变化对于总蛋白含量变化及淀粉特性的影响最大。文章还提出今后要加强支链淀粉、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和醇溶蛋白含量等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容重 角质率 淀粉 蛋白质组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处理对小麦蛋白组分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严美玲 蔡瑞国 +2 位作者 贾秀领 王江春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7-340,共4页
为阐明不同灌溉处理对强筋和弱筋小麦品质的影响,以藁城8901(强筋)和山农1391(弱筋)品种为材料,设3个灌溉处理,于花后7~35d分别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粉质仪和拉伸仪参数。结果表明,对于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随... 为阐明不同灌溉处理对强筋和弱筋小麦品质的影响,以藁城8901(强筋)和山农1391(弱筋)品种为材料,设3个灌溉处理,于花后7~35d分别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粉质仪和拉伸仪参数。结果表明,对于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随灌溉量的增加,藁城8901和山农1391的含量均提高;适量灌溉(浇起身水和孕穗水各75mm)能提高强筋品种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弱筋品种的含龟。藁城8901籽粒谷蛋白、GMP含量、HMW-GS含量、面粉沉淀值、粉质仪参数和拉伸仪参数显著高于山农1391。灌溉能显著提高藁城8901面粉沉淀值、粉质仪参数和拉伸仪参数,山农1391面团流变学特性对灌溉的反应较迟钝,这与不同灌溉处理对不同品种籽粒醇溶蛋白、谷蛋白、GMP和HMW-GS含量的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溉处理 蛋白组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淀粉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0
作者 张海艳 董树亭 高荣岐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6,共6页
淀粉是许多植物的重要储藏物质。衡量淀粉特性的指标较多,本文介绍了淀粉粒形状、大小、晶体特性、糊化特性、热特性和老化特性以及直、支链淀粉含量和分子结构等物理化学指标,简要分析了淀粉特性与品质的关系,综述了淀粉的生物合成途... 淀粉是许多植物的重要储藏物质。衡量淀粉特性的指标较多,本文介绍了淀粉粒形状、大小、晶体特性、糊化特性、热特性和老化特性以及直、支链淀粉含量和分子结构等物理化学指标,简要分析了淀粉特性与品质的关系,综述了淀粉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种子储藏过程中淀粉的变化、酶的作用及食品加工中淀粉的变性,并展望了植物淀粉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理化特性 生物合成 关键酶 变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磷高效玉米单交种的形态生理特性 被引量:26
11
作者 刘存辉 张可炜 +1 位作者 张举仁 董树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7-333,共7页
以齐319耐低磷突变体为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SD-1、SD-2为供试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它们对磷的吸收、转运及植株体内磷的利用效率,进而确定在低磷胁迫下其对根系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磷胁迫下(-P)与对照(SD... 以齐319耐低磷突变体为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SD-1、SD-2为供试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它们对磷的吸收、转运及植株体内磷的利用效率,进而确定在低磷胁迫下其对根系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磷胁迫下(-P)与对照(SD-1-CK、SD-2-CK)相比SD-1、SD-2有较强的磷吸收能力和利用效率;SD-1、SD-2的根系干重、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平均根尖数均明显增加,而平均直径减小;在与磷吸收效率有关的生理指标上,SD-1、SD-2具有更大的根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以及在磷吸收动力学上表现出较大的Imax和较低的Km、Cmin。因此认为,SD-1、SD-2对磷具有高的吸收效率是由于根系生长旺盛,根系吸收面积大、根系活力强和对磷亲和力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磷胁迫 适应机理 形态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与灌浆中期高温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翠平 贺明荣 +2 位作者 张宾 张洪华 刘永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4-739,共6页
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基肥∶追肥为1∶1、1∶2、1∶5)和灌浆中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灌浆中期高温胁迫处理能显著降低小麦千粒重、籽粒产量以及籽粒的淀粉含量、支链淀... 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基肥∶追肥为1∶1、1∶2、1∶5)和灌浆中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灌浆中期高温胁迫处理能显著降低小麦千粒重、籽粒产量以及籽粒的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例,峰值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也相应降低,而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应提高,导致淀粉品质变劣而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得以改善;在基追比例1∶1的基础上增大拔节期氮素追施比例,能显著提高小麦常温和高温胁迫下籽粒产量,缓解高温胁迫对小麦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不良影响,而对小麦籽粒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面粉的粘度指标影响甚微.研究表明,适当提高拔节期氮肥追施比例可有效减缓灌浆中期高温胁迫对小麦产量的负面影响,但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基追比 高温胁迫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江晓东 迟淑筠 +5 位作者 李增嘉 吕美容 王芸 史桂萍 迟岩慧 郑延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4-57,共4页
冬小麦籽粒的品质受土壤环境影响。为了研究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 冬小麦籽粒的品质受土壤环境影响。为了研究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测定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淀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少耕模式特别是旋还模式有利于改善籽粒蛋白质质量、改善面粉的加工品质,免覆模式对改变面条蒸煮品质有利。土壤耕作可改变土壤环境,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品质的长期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冬小麦 蛋白质品质 面团流变学特性 淀粉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K、V、T、CHA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光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乔晓琳 高庆荣 +3 位作者 张爱民 赵桂清 刘正斌 邱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23-1328,共6页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V、T、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及光合产物的积累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胞质效应。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在各个材料中表现不同,K、V、T型不育系与保持系...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V、T、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及光合产物的积累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胞质效应。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在各个材料中表现不同,K、V、T型不育系与保持系相差不大,也未表现出不良效应,CHA型抽穗期的叶绿素含量为2.368—1.253mg/g,较K、V、T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低0.668~1.719mg/g,差异显著,开花期后差距不断缩小,趋于一致;(2)K型不育系的Fv/Fm值大多保持在0.84以上,其他不育系及保持系多在0.77~0.84之间,其中ФPSⅡ也相对较高,而T型胞质类型的Fv/Fm值相对要低,在孕穗期仅为0.77~0.806,后期有所增加;(3)保持系从抽穗期到灌浆后期Pn值多在10以上,而K、V、T型3种不育胞质类型表现出负效应,尤其在灌浆后期差异显著。在抽穗期,K型不育系的Pn值较低,T型不育系的Pn值下降幅度最大,在灌浆后期降到1.45~1.9,显著低于K、V型的1.55~2.85,太911289CHA型不育系的Pn值较高而冀5418CHA不育系Pn值较低;(4)不同不育类型的光合产物积累存在~定差异,K、V、T型3种不育系的千粒重为29.1~37.82g,CHA型不育系仅22.73~23.51g,均低于保持系,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上也有类似的表现,但是CHA型不育系蛋白质含量为19.13%-19.93%,高于其他类型不育系0.58%-3.08%,保持系最低,仅15.47%~15.38%,说明CHA造成的伤害对光合产物积累造成的影响要大于胞质效应;(5)不同基因型对细胞质的反应不同。冀5418不育系与其B系在光合速率及光合产物积累上的增减幅度小于太911289,说明后者对胞质反应较前者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胞质效应 雄性不育系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下水分特征与产量构成关系 被引量:14
15
作者 周勋波 孙淑娟 +2 位作者 陈雨海 李全起 杨国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2,共4页
2005年10月-2006年6月对冬小麦种群5种不同分布方式,即行距分别为7 cm(A),14 cm(B),24.5 cm(C),(20+40)cm(D),49 cm(E)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叶片水势和渗透势逐渐下降,至5月29日E处理与其他处理间达到极显... 2005年10月-2006年6月对冬小麦种群5种不同分布方式,即行距分别为7 cm(A),14 cm(B),24.5 cm(C),(20+40)cm(D),49 cm(E)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叶片水势和渗透势逐渐下降,至5月29日E处理与其他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F=40.791^**和F=9.522^**),不同处理的叶片水势日变化呈现明显的“V”型特征,E处理波动幅度最大,14:00的最低值比18:00的最高值低1.09 M Pa;E处理RW C低于其他处理;产量表现为:B〉A〉D〉C〉E,其中,B处理与A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E处理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1);不同处理间随行距加大,分蘖数量和单株小穗数有降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分蘖数量、小穗数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群结构 水分特征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焦健 高庆荣 +4 位作者 张爱民 郝媛媛 王大伟 王霖 邱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67-1271,共5页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T、V、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a)、蒸腾速率(r)、水分利用率(WUE)、光量子通量密度(PFD)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等光合、生理参数的日...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T、V、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a)、蒸腾速率(r)、水分利用率(WUE)、光量子通量密度(PFD)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等光合、生理参数的日变化及其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胞质效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Pn与Gs、C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7、0.8136,呈显著正相关(r0.05=0.8110),与Ls的相关系数为-0.8496,呈显著负相关(r0.05=0.8110),Pn的午间下降伴随着Gs、Ci,的下降和Ls的升高,表明其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与保持系的Pn值相比,CHA型和K、T、V型不育系分别降低0.88、2.76、3.30和2.04pmolCO2m^-2s^-1,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效应,尤以T型和K型最明显。在水分利用率上,K、T、V型不育系较保持系降低0.94—1.54μmol CO2mmol~H2O,负效应显著;CHA型不育系较保持系低0.36μmolCO2mmol^-1H2O,差异不显著,说明CHA对旗叶水分利用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Pn值因母本基因型的不同而异,冀5418及相应不育系的Pn值较太911289的高,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选择优势效应大的保持系回交,有利于降低不育胞质对小麦光合功能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效应 雄性不育系 光合作用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早衰及其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卫宪云 李斯深 +2 位作者 蒋方山 郭营 李瑞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5-489,共5页
利用RIL群体及其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小麦早衰指标和与早衰相关的6个生理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小麦早衰指标中,检测到2个籽柆饱满度的加性QTL,分别位于3A和3B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62%和18.30%.生理性状中,共检测到可溶性蛋白含量... 利用RIL群体及其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小麦早衰指标和与早衰相关的6个生理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小麦早衰指标中,检测到2个籽柆饱满度的加性QTL,分别位于3A和3B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62%和18.30%.生理性状中,共检测到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3个性状的5个加性QTL,涉及2A、2B、2D、4A和6B等5条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1%~49.56%.这些QTL间不存在连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重组自交系 早衰 生理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MeJA)对小麦开颖的诱导效应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大伟 高庆荣 +4 位作者 张爱民 郝媛媛 王霖 邱新民 焦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297,308,共6页
为了探讨MeJA对小麦开颖特性的诱导效应,以T冀5418 A和冀5418 B为试材,采用0.3、3.0、6.0 mmol/L MeJA和蒸馏水(CK)对其活体穗和离体穗进行浸穗处理3 min。结果表明,MeJA具有诱导开颖数增加的效应,3.0 mmol/L诱导活体穗开颖数指数比CK高... 为了探讨MeJA对小麦开颖特性的诱导效应,以T冀5418 A和冀5418 B为试材,采用0.3、3.0、6.0 mmol/L MeJA和蒸馏水(CK)对其活体穗和离体穗进行浸穗处理3 min。结果表明,MeJA具有诱导开颖数增加的效应,3.0 mmol/L诱导活体穗开颖数指数比CK高1.5和5.2,比6.0 mmol/L诱导的高1.0和3.5;6.0 mmol/L诱导离体穗开颖数指数比CK高5.8和4.8,比3.0 mmol/L高1.5和5.5;0.3 mmol/L处理结果不及CK。MeJA处理穗的开颖度大,开颖时间长。6.0 mmol/L诱导开颖度比CK高1.0-1.5 mm,开颖时间比CK长42-70 min,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它浓度处理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MeJA诱导保持系开颖特性优于其不育系,并且3.0 mmol/L MeJA诱导保持系花药外露,处理后4 h花药外露率比CK高7.7%,差异显著。因此,MeJA具有诱导小麦颖壳开张和调节小麦花期的效应,是杂交小麦制种的有效调节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茉莉酸甲酯 开颖 诱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济麦20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王晓英 贺明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6-131,共6页
在高肥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小麦籽粒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灌水。相同施氮水平下,各灌水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单体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不灌水处... 在高肥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小麦籽粒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灌水。相同施氮水平下,各灌水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单体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不灌水处理,但不同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灌水次数增加,不溶性谷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谷蛋白(低分子量谷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谷蛋白聚合指数(不溶性谷蛋白含量/谷蛋白总量)降低,粉质仪参数(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也相应降低,表明灌水次数增加导致籽粒品质变劣的主要原因是不溶性谷蛋白积累减少。施氮168 kg/hm2条件下,氮肥拔节期全量追施处理的籽粒产量不降低,而其籽粒品质显著优于分次施肥处理(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且与240 kg N/hm2分次施用处理差异不显著。因此,在高产水平下,氮肥全量追施可作为兼顾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推荐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氮耦合 蛋白质组分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钙肥不同用量对花生光合性能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3
20
作者 周录英 李向东 王丽丽 《花生学报》 2006年第2期11-16,共6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N、P、K、Ca肥不同用量对花生光合性能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P、K、Ca肥可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对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作用,N肥主要在前期、P肥在中后期、K肥和Ca肥前后期比较一致。施肥...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N、P、K、Ca肥不同用量对花生光合性能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P、K、Ca肥可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对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作用,N肥主要在前期、P肥在中后期、K肥和Ca肥前后期比较一致。施肥可明显提高花生荚果产量,且施N肥处理随施肥量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施P、K、Ca肥处理以中等施肥量(P150、K300、Ca300)产量最高。施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花生籽仁脂肪、粗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改善花生籽仁品质。对花生籽仁品质的改善作用,P肥最大,其次是N和Ca肥,K肥的作用不明显,施K肥过多(K450)还会明显降低脂肪含量。施用Ca肥能提高花生籽仁中油酸亚油酸比值(O/L),K肥可提高花生籽仁可溶性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花生 光合性能 产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