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2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探索 被引量:53
1
作者 李祥 赵世杰 刘彬彬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5-188,共4页
仪器设备的高效管理和维护是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作用的基础。总结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的运行机制,探索了仪器设备正确选购、合理布局、规范使用和日常维护的方法体系,分析了规范的仪器运行管理制... 仪器设备的高效管理和维护是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作用的基础。总结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的运行机制,探索了仪器设备正确选购、合理布局、规范使用和日常维护的方法体系,分析了规范的仪器运行管理制度对确保大型仪器设备高效、安全运转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型仪器设备 管理 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基因的遗传转化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袁传忠 韩雪娟 +5 位作者 李轶群 莫瑶瑶 郭方月 李卫国 盖英萍 冀宪领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3-419,共7页
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在植物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过程中控制着碳的流入和再生,在碳固定的基本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已克隆到的桑树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基因(MSBPase)cDNA全长序列,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检测... 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在植物光合作用卡尔文循环过程中控制着碳的流入和再生,在碳固定的基本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已克隆到的桑树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基因(MSBPase)cDNA全长序列,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MSBPase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成功表达。对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表型观察发现,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叶色较绿,叶片数较多,株型较大,生长旺盛,且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呈现早花现象;对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发现,转基因株系叶片中SBPase的活性和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强,叶片中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植株干质量增加。因此,MSBPase具有提高植株光合固定CO2的效率和光合能力,促进植株生长的作用,可以作为桑树基因工程育种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MSBPase的代谢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景天庚酮糖-1 7-二磷酸酶 生物学功能 转基因植株 卡尔文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乳汁蛋白基因MLX56的克隆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莫瑶瑶 张华梁 +5 位作者 郭方月 王红 刘琪 袁传忠 盖英萍 冀宪领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4-981,共8页
MLX56是一种分子质量为56 k D,对多种鳞翅目昆虫具有毒性的桑树韧皮部汁液蛋白。利用PCR技术从桑品种湖桑32号的桑树叶片中克隆了MLX56基因,命名为Ma MLX56(Gen Bank登录号:JX432966)。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203 bp,编码蛋白质含有400个... MLX56是一种分子质量为56 k D,对多种鳞翅目昆虫具有毒性的桑树韧皮部汁液蛋白。利用PCR技术从桑品种湖桑32号的桑树叶片中克隆了MLX56基因,命名为Ma MLX56(Gen Bank登录号:JX432966)。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203 bp,编码蛋白质含有400个氨基酸,有3个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具有信号肽序列,是一种分泌型蛋白质。将克隆得到的Ma MLX56编码区片段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Ma MLX56,并转化拟南芥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拟南芥分别接种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Pst DC3000)后,植株呈现出较强的抗虫性和抗Pst DC3000侵染能力,推测Ma MLX56在桑树响应生物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乳汁蛋白 MA MLX56基因 转基因拟南芥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器分析在实验室面包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彩玲 田纪春 张永祥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6-58,共3页
面包评价是小麦粉品质评价的最终环节,对确定小麦的种类和用途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实验室面包评价体系中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的现状,在进行了大量实验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用质构仪、C-CELL技术、色彩色差计、... 面包评价是小麦粉品质评价的最终环节,对确定小麦的种类和用途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实验室面包评价体系中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的现状,在进行了大量实验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用质构仪、C-CELL技术、色彩色差计、计算机、扫描仪等仪器进行客观评价面包品质的方法和主要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评价 仪器分析 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 被引量:31
5
作者 李萍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8年第10期151-154,共4页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提出了建...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高校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技术精湛、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仪器设备管理队伍,提高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仪器设备管理人员 队伍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6
作者 韩惠芳 宁堂原 +5 位作者 田慎重 王瑜 王丙文 仲惟磊 李增嘉 田欣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0-1147,共8页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高杂草的总密度;无秸秆还田时,常规耕作的杂草密度高于免耕、旋耕、耙耕和深松。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和深松条件下,杂草优势种为马唐和旱稗,旋耕和耙耕条件下为马唐、旱稗和牛筋草;常规耕作条件下,优势杂草为马唐、苘麻、旱稗和香附子。无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和常规耕作增加了杂草优势种的数量。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耙耕和深松等耕作措施导致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均匀度均较高。无论哪种耕作条件,5a连续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其中尤以常规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最高,且田间杂草的生物学产量与夏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杂草 夏玉米(Zea mays) 生物多样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9
7
作者 江晓东 李增嘉 +3 位作者 侯连涛 王芸 王雪 颜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4,共5页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灌溉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9
8
作者 王芸 李增嘉 +6 位作者 韩宾 史忠强 宁堂原 江晓东 郑延海 白美 赵建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384-3390,共7页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 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的影响。前3项采用的方法分别是:基质诱导呼吸法、呼吸曲线数学分析法和CO2释放量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量碳0~10cm土层大于10~20cm土层,而常规耕作两土层间无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在播种前、越冬期和起身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开花期和收获期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少耕还田10~20cm土层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养分调控作用。保护性耕作利于0~10cm土层活跃微生物量的提高。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在耕作作业初期(越冬期和起身期)能增强土壤呼吸速率;在耕作作业后期(开花期和收获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免耕秸秆覆盖在10~20cm土层呼吸商较高,而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在0~10cm土层呼吸商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呼吸商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生物量碳 活跃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呼吸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9
作者 刘艳慧 王双磊 +6 位作者 李金埔 秦都林 张美玲 聂军军 毛丽丽 宋宪亮 孙学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37-1046,共10页
连续4年以德农09068为试材,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调查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0-6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 连续4年以德农09068为试材,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调查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0-6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及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分别比未还田处理提高8.16%、13.23%、12.30%、13.63%、11.57%和13.14%;在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6.08%、27.51%、11.47%、14.32%、15.03%和17.44%;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分别提高6.05%、12.87%、8.08%、10.60%和20.30%,但对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提高效果不显著。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籽棉、皮棉产量、总铃数及单铃重,分别提高16.86%、15.03%、5.99%和10.25%,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在长期棉花秸秆还田的棉田中,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连作障碍,注意磷肥的适量施入,以保证实现棉花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秸秆还田 养分 微生物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土壤生物活性与养分有效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陈金 庞党伟 +5 位作者 韩明明 尹燕枰 郑孟静 骆永丽 王振林 李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5-1253,共9页
为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生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连续5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分别是连续旋耕秸秆不还田(RT)、连续旋耕秸秆还田(RS)、连续深耕秸秆还田(DS)及... 为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生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连续5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分别是连续旋耕秸秆不还田(RT)、连续旋耕秸秆还田(RS)、连续深耕秸秆还田(DS)及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TS)。与RT相比,连续5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蔗糖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别提高23.1%~59.3%、13.2%~40.7%、14.1%~28.8%、10.9%~19.5%和31.9%~42.5%。秸秆还田使各土层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及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与DS及TS相比,RS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养分状况及生物活性,10~30 cm土层则显著降低。连续旋耕至第3年,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小麦均表现减产;DS与TS处理则表现持续增产,平均年增产3.2%和3.9%。本研究表明在黄淮海东部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2年旋耕后接1年深耕的耕作模式有助于改善耕层土壤质量和提高冬小麦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4
11
作者 王芸 韩宾 +5 位作者 史忠强 邵国庆 江晓东 宁堂原 焦念元 李增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0-122,142,共4页
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深松耕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活跃生物... 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深松耕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活跃生物量减小。秸秆还田初期(小麦越冬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作用,提高99.7%;后期(小麦播种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降低16.6%。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都会减少农田向大气中CO2的排放,减少土壤碳库的亏损。深松耕还田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土壤呼吸和土壤活跃微生物量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生物量碳 活跃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艳慧 王双磊 +6 位作者 李金埔 秦都林 张美玲 聂军军 毛丽丽 宋宪亮 孙学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1-156,共6页
为研究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于山东农业大学棉花科研基地德州市抬头寺经济开发区试验田进行试验,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研究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对0~6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 为研究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于山东农业大学棉花科研基地德州市抬头寺经济开发区试验田进行试验,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研究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对0~6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周年土壤微生物平均总数量,分别比未还田增加了19.87%,20.07%,56.15%;其中周年土壤细菌和真菌平均数量分别比未还田增加了20.91%、26.38%(0~20),20.59%、31.18%(20~40)和56.85%、32.30%(40~60),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周年土壤放线菌平均数量分别比未还田增加了4.29%,11.62%,54.00%,其中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提高效果显著。棉花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脲酶活性,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未还田提高4.27%,13.43%和24.03%,其中对20~40 cm全部取样时期(9月除外)和除7月外40~60 cm土层其他取样时期的提高效果达显著差异水平;秸秆还田使土壤蔗糖酶活性在0~20 cm全部取样时期,除5月外20~40 cm土层其他取样时期,除8月外40~60 cm土层其他取样时期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分别比未还田提高了27.08%,46.96%,57.59%;除7,8月外,0~20 cm土层其他取样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棉花秸秆还田条件下得到了显著提高,比未还田提高了8.73%,但除5,6月20~40 cm土层外,秸秆还田对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未达显著差异水平。以上结果说明持续棉花秸秆还田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土壤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秸秆还田 土壤 微生物数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品质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5
13
作者 孙彩玲 曲辉英 +4 位作者 吕建华 田纪春 张永祥 王守义 宋雪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5-551,558,共8页
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8~2009年度和2009~2010年度参加山东省区试的29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质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小麦整体的品质指标,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为蛋白质量因子(含面筋指数、沉淀值、... 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8~2009年度和2009~2010年度参加山东省区试的29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质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小麦整体的品质指标,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为蛋白质量因子(含面筋指数、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第2主成分为磨粉因子(含硬度指数、出粉率、吸水量、白度),第3主成分为蛋白数量因子(含湿面筋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两年分别为77%和82%,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两年分别高达34.453%和36.291%,说明面筋指数、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是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小麦的综合品质,2009~2010年度96个样品中的泰农7058、05428、泰山4173、山农71等品种(系)得分较高,说明品质表现突出.同时综合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不同指标的特征值大小和可操作性,提出在育种早期面筋指数、沉淀值和硬度指数可间接评价小麦品质.用R型聚类将10个品质性状聚为四类,其中三类性状(面粉白度另成-类)所包含的指标和主成分分析的三个主成分所包含的指标基本吻合.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2009-2010年度96个样品进行了Q型聚类,其中第Ⅲ类群包括的6个品种(系)各类指标较高,结果和主成分综合评分中得出的品质较好的品种(系)结果-致,进一步验证了主成分分析可以用于小麦品种(系)品质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质炭对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晓 张吉旺 +6 位作者 李恋卿 潘根兴 张旭辉 郑聚锋 郑金伟 俞欣妍 王家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9-274,共6页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玉米的生长性状、产量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生物质炭是小麦秸秆在350℃~450℃下限氧热裂解制成。田间设置了20t/hm^2和40t/hm^2两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结果表明:①施用生物质炭在玉米拔节期抑...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质炭对玉米的生长性状、产量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生物质炭是小麦秸秆在350℃~450℃下限氧热裂解制成。田间设置了20t/hm^2和40t/hm^2两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结果表明:①施用生物质炭在玉米拔节期抑制了植株生长,其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生育后期施用生物质炭20t/hm^2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40t/hm^2处理则没有显著性差异。②施用生物质炭显著影响土壤特性,在施用量为20t/hm^2和40t/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34.79%和44.93%,土壤全氮含量在40t/hm^2水平下显著增加12.2%,同时还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土壤体积质量;③施用生物质炭玉米产量的提高范围为2.2%~4.8%,但不同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炭改良和培肥土壤、提高作物生产效率、促进土壤可持续利用及作物增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玉米 土壤 农学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核桃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被引量:64
15
作者 曲文文 杨克强 +1 位作者 刘会香 王钧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0,共5页
核桃为山东省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近年病害发生严重。经对山东济南、泰安、临沂、济宁、莱芜等地核桃园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和对病原分离鉴定,初步明确了目前山东核桃的主要病害为炭疽病、褐色顶端坏死病、溃疡病、枯梢病和白粉病等。... 核桃为山东省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近年病害发生严重。经对山东济南、泰安、临沂、济宁、莱芜等地核桃园病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和对病原分离鉴定,初步明确了目前山东核桃的主要病害为炭疽病、褐色顶端坏死病、溃疡病、枯梢病和白粉病等。针对主要病害发生规律,本文提出了对核桃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炭疽病 核桃褐色顶端坏死病 核桃溃疡病 核桃白粉病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苏本营 张璐 +2 位作者 陈圣宾 王冰雪 蒋高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36-2041,共6页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模型量化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476.5g...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利用模型量化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0—2006年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476.5g·m-2·a-1(以C计)上升到2006年的544.2g·m-2·a-1(以C计)。空间格局中以鲁东、鲁中和鲁南较高,鲁西南和鲁北较低。各地市中以枣庄最高,为691g·m-2·a-1(以C计);东营最低,约424.4g·m-2·a-1(以C计)。另外,莱芜、临沂及菏泽等地也相对偏低。通过对影响农田生态系统NPP的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气候因子中对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NPP贡献最大的为降水;人为因子中以农膜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药、机械、化肥,而劳动力的贡献则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降低,人口密度的过大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农田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呢基焦磷酸(FPP)的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新 李玲玲 +2 位作者 吕慧贞 刘庆忠 张元湖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67-71,共5页
法呢基焦磷酸合酶作为异戊二烯途径中的重要调节酶,是许多萜类物质的合成前体。FPS的cDNA克隆在许多生物体中也已得到了分离并进行了表达特性研究。从FPP的生物合成途径入手,对FPP生物学特性、FPS酶基因调控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综述,同时对... 法呢基焦磷酸合酶作为异戊二烯途径中的重要调节酶,是许多萜类物质的合成前体。FPS的cDNA克隆在许多生物体中也已得到了分离并进行了表达特性研究。从FPP的生物合成途径入手,对FPP生物学特性、FPS酶基因调控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综述,同时对FPS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呢基焦磷酸 生物学功能 分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四环素对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崔丽娜 董树亭 +1 位作者 高荣岐 刘吉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4-218,共5页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四环素溶液的方法研究了油菜种植条件下,不同浓度(0.3,0.6,0.9mg/kg)的外源四环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的影响,以评价其环境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四环素后,不同浓度的四环素药物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表现为抑...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四环素溶液的方法研究了油菜种植条件下,不同浓度(0.3,0.6,0.9mg/kg)的外源四环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的影响,以评价其环境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四环素后,不同浓度的四环素药物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在27d达到最低,为空白的6.25%~11.97%;而对土壤代谢商qCO2却表现出明显的激活作用,7d达到最高,为空白的550%~622%,且微生物活性的受抑制—激活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成负相关,50d后施药土壤和对照组土壤的代谢商qCO2基本趋于一致。土壤中加入四环素后,各浓度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微生物量碳 代谢商 微生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茶树冰核细菌的鉴定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晓琴 束怀瑞 +3 位作者 刘会香 张丽霞 丁爱云 陈宗懋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1-194,共4页
从山东茶树上分离获得了22株具冰核活性的细菌,通过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和16SrDNA序列测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将山东茶树上存在的冰核细菌鉴定为Pantoea属的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和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关键词 茶树 冰核活性细菌 16S RDNA序列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晓阳 张丽霞 +3 位作者 黄晓琴 董玉惠 李智 尚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5-414,共10页
为了研究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以山东泰安2年生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枯草芽孢杆菌(T1)和褐球固氮菌(T2)两个接种处理,以不接种为对照(CK)。采用培养计数法与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 为了研究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以山东泰安2年生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枯草芽孢杆菌(T1)和褐球固氮菌(T2)两个接种处理,以不接种为对照(CK)。采用培养计数法与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测定不同时期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硝化细菌的数量及接种后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同时测定接种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60 d后T1和T2处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CK,但对真菌及放线菌的影响不显著。整个试验过程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高于CK,氨化细菌以T1处理最多,固氮菌以T2处理最多,硝化细菌数量始终是CK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基于T-RFLP图谱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菌剂组均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各物种在数量上的均匀程度变大。在土壤养分方面,T1、T2菌剂处理组铵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硝态氮含量低于对照。在速效P方面,T1、T2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了8%、25%。在速效K方面,T1、T2含量显著高于CK,提高了15%和11%。枯草芽孢杆菌和褐球固氮菌菌剂改善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养分,表现出正面效应,是一种生态安全性较高的生物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菌 氨化细菌 T-RFLP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