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底追比例对超高产栽培中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娟 张永丽 +2 位作者 武同华 白洪立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8-513,共6页
为给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N1(在总施氮270 kg.hm-2的条件下,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N2(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N3(底施30... 为给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N1(在总施氮270 kg.hm-2的条件下,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N2(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N3(底施30%、拔节期追施70%),研究了不同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升高,细胞间隙CO2浓度降低,小麦群体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N2处理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最高(达到11 698.94 kg.hm-2),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亦最高;氮肥追施比例过多(N3),则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底追比例为5∶5的处理是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底追比例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麦田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东 鞠正春 +3 位作者 于振文 曲召令 张新 向冉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50-54,共5页
在山东省小麦主要产区随机取样,并在20个小麦高产县(市)选超高产田(〉9 759 kg/hm2)和高产田(6 750~7 500 kg/hm2),采集0~20 cm土层土壤,研究了山东省麦田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主要产区的麦田土壤有效硫含... 在山东省小麦主要产区随机取样,并在20个小麦高产县(市)选超高产田(〉9 759 kg/hm2)和高产田(6 750~7 500 kg/hm2),采集0~20 cm土层土壤,研究了山东省麦田土壤有效硫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主要产区的麦田土壤有效硫含量变幅较大,类型多样,缺硫与富硫的土壤并存。鲁西北麦区土壤有效硫含量最高,其次为鲁中、鲁西南麦区,胶东区麦田土壤有效硫含量最低。全省土壤有效硫含量在30~50 mg/kg范围内的麦田最多,占总样本数的31.7%,其次是有效硫含量在15~30 mg/kg和〉100 mg/kg的麦田。有效硫含量〈15 mg/kg及在50~100 mg/kg范围内的麦田分别占总样本数的16.5%和15.8%。20个小麦高产县的超高产田土壤平均有效硫含量显著高于高产田,其变异系数较大,变化范围在18.6~310.8mg/kg。两种产量水平麦田均以土壤有效硫含量在30~50 mg/kg范围内的样本数最多,分别占总样本数的44.4%和58.3%。土壤有效硫含量在15~50 mg/kg范围内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69.4%~83.3%。在超高产田中未检测到土壤有效硫〈15 mg/kg的田块。说明土壤有效硫含量在15~50 mg/kg范围内较适宜小麦生长,适当提高土壤有效硫含量有利于9 759 kg/hm2以上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土壤 有效硫含量 分布 超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2
3
作者 郑成岩 崔世明 +3 位作者 王东 于振文 张永丽 石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32-1440,共9页
2007—2010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7—2010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的农田耗水量和0~200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的小麦株间蒸发量低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及分配比例和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翻耕处理,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3个生长季均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409.01kg hm-2、9613.86kg hm-2和9698.42kg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低于上述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07—2008生长季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008—2010生长季最高,分别为21.39kg hm-2mm-1和22.09kg hm-2mm-1,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翻耕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深松和补灌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郑成岩 于振文 +3 位作者 张永丽 王东 石玉 许振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60-2271,共12页
研究一次深松耕作后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深松+旋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 研究一次深松耕作后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采取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深松+旋耕和旋耕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对小麦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旋耕4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旋耕处理;旗叶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2)W3(补灌至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播种期为85%,越冬期80%,拔节和开花期75%)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W1(播种期80%,越冬期80%,拔节和开花期75%)和W2处理(播种期80%,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无显著差异;W3和W'3(播种期85%,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60—1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低于W4(播种期85%,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和W'4(播种期90%,越冬期85%,拔节和开花期75%)处理;W3和W'3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较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效益,在深松+旋耕条件下,两年度分别以W3和W'3为节水高产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深松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分利用率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对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孟维伟 张微 +1 位作者 张永丽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3-1129,共7页
为了解灌水对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0和泰山22为材料,设置4种水分处理[W0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1处理(灌底墒水+拔节水)、W2处理(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灌... 为了解灌水对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济麦20和泰山22为材料,设置4种水分处理[W0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1处理(灌底墒水+拔节水)、W2处理(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每次灌水量60mm,分析了不同灌水处理下小麦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水消耗量、土壤硝态氮运移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依据土壤含水量受灌水影响的程度和变异系数,将0~200cm土壤分为3个层次:活跃层(0~60cm)、次活跃层(60~140cm)和相对稳定层(140~200cm)。(2)两品种W1处理的冬前、开花和成熟期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W0处理;冬前期60~140cm土层高于W0处理,140~200cm土层与W0处理无显著差异;开花期60~140cm和140~200cm土层高于W0处理;成熟期0~60cm土层高于W2、W3处理,60~140cm和140~200cm土层低于W3处理。拔节期济麦20W1处理60~140cm和14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W0处理,泰山22的低于W0处理。(3)济麦20各处理0~200cm土层土壤水消耗量均高于泰山22。济麦20W1处理0~60cm和60~140cm土层土壤水消耗量高于W2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W2、W3处理;泰山22W2处理0~60cm土层的土壤水消耗量与W1处理无显著差异,60~140cm和140~200cm土层的土壤水消耗量低于W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与W1处理无显著差异,但高于W3处理,籽粒产量高于W1、W3处理。济麦20和泰山22分别以底墒水、拔节水各灌60mm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各灌60mm为节水、高产、氮素淋溶量低的最佳灌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灌水 土壤含水量 土壤硝态氮含量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处理对强筋小麦济麦20籽粒淀粉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孟维伟 张微 于振文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1期39-42,50,共5页
在山东兖州小孟镇王海村大田,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设置4个灌水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冬水+拔节水(W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每次灌水60 mm,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籽粒淀粉及组分含... 在山东兖州小孟镇王海村大田,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设置4个灌水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冬水+拔节水(W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每次灌水60 mm,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籽粒淀粉及组分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小麦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提高,支链淀粉含量则呈相反趋势;籽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的比例(支/直比值)为W0处理最高,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在冬水+拔节水基础上增加开花水和灌浆水的W2和W3处理,灌浆中后期籽粒中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升高,灌浆中后期籽粒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降低。W1处理的籽粒总淀粉及淀粉组分产量最高,再增加灌水次数无显著提高或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水处理 淀粉含量 淀粉酶活性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