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韩惠芳 宁堂原 +5 位作者 田慎重 王瑜 王丙文 仲惟磊 李增嘉 田欣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0-1147,共8页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高杂草的总密度;无秸秆还田时,常规耕作的杂草密度高于免耕、旋耕、耙耕和深松。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和深松条件下,杂草优势种为马唐和旱稗,旋耕和耙耕条件下为马唐、旱稗和牛筋草;常规耕作条件下,优势杂草为马唐、苘麻、旱稗和香附子。无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和常规耕作增加了杂草优势种的数量。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耙耕和深松等耕作措施导致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均匀度均较高。无论哪种耕作条件,5a连续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其中尤以常规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最高,且田间杂草的生物学产量与夏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杂草 夏玉米(Zea mays) 生物多样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对土壤生物活性与养分有效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金 庞党伟 +5 位作者 韩明明 尹燕枰 郑孟静 骆永丽 王振林 李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5-1253,共9页
为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生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连续5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分别是连续旋耕秸秆不还田(RT)、连续旋耕秸秆还田(RS)、连续深耕秸秆还田(DS)及... 为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生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从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连续5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耕作处理,分别是连续旋耕秸秆不还田(RT)、连续旋耕秸秆还田(RS)、连续深耕秸秆还田(DS)及前2年旋耕秸秆还田第3年深耕秸秆还田(TS)。与RT相比,连续5年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蔗糖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别提高23.1%~59.3%、13.2%~40.7%、14.1%~28.8%、10.9%~19.5%和31.9%~42.5%。秸秆还田使各土层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及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与DS及TS相比,RS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养分状况及生物活性,10~30 cm土层则显著降低。连续旋耕至第3年,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小麦均表现减产;DS与TS处理则表现持续增产,平均年增产3.2%和3.9%。本研究表明在黄淮海东部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2年旋耕后接1年深耕的耕作模式有助于改善耕层土壤质量和提高冬小麦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艳慧 王双磊 +6 位作者 李金埔 秦都林 张美玲 聂军军 毛丽丽 宋宪亮 孙学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37-1046,共10页
连续4年以德农09068为试材,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调查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0-6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 连续4年以德农09068为试材,设棉花秸秆还田与未还田2个处理,调查棉花秸秆还田对土壤0-6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4年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及土壤基础呼吸速率,分别比未还田处理提高8.16%、13.23%、12.30%、13.63%、11.57%和13.14%;在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6.08%、27.51%、11.47%、14.32%、15.03%和17.44%;在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分别提高6.05%、12.87%、8.08%、10.60%和20.30%,但对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提高效果不显著。棉花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籽棉、皮棉产量、总铃数及单铃重,分别提高16.86%、15.03%、5.99%和10.25%,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在长期棉花秸秆还田的棉田中,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连作障碍,注意磷肥的适量施入,以保证实现棉花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秸秆还田 养分 微生物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金埔 王双磊 +4 位作者 张美玲 聂君君 刘艳惠 宋宪亮 孙学振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69-73,共5页
通过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棉花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不同年份和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通过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棉花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不同年份和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两年试验结果0~20 cm土层除2012年8月和9月份外其它时期和20~40 cm土层除2013年8月份外其余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均是秸秆还田显著高于秸秆未还田,而40~60 cm土层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活性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土层,除20~40 cm2013年4月和9月份以及40~60 cm土层的2013年5月和8月份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它时期秸秆还田均显著高于未还田处理。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不同年份和不同土层,除20~40 cm的2012年9月份和2013年6月份以及40~60 cm土层的2012年6月份、2013年5月份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它时期秸秆还田均显著高于未还田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碳 土壤呼吸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2019年山东省玉米品种的演变与遗传组成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杰文 程文 +5 位作者 赵苏娴 唐媛 卢增斌 王志武 王启柏 丁照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4,共6页
本研究对1985-2019年间山东省生产用主要玉米品种进行种质资源遗传组成、杂种优势模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演变分为5个阶段,各阶段代表品种依次为烟单14、鲁玉2号、掖单13、农大108和郑单958;有5种代表性杂种优势模式,即Lanc... 本研究对1985-2019年间山东省生产用主要玉米品种进行种质资源遗传组成、杂种优势模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演变分为5个阶段,各阶段代表品种依次为烟单14、鲁玉2号、掖单13、农大108和郑单958;有5种代表性杂种优势模式,即Lancaster×塘四平头、国外杂交种选系×塘四平头、Reid×旅大红骨、PB×Reid和Reid×塘四平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演变 遗传组成 杂种优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庆龙 宋宪亮 +2 位作者 孙学振 张美玲 李宗泰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10期51-53,69,共4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生育期和套作方式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从苗期到花铃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到花铃期...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生育期和套作方式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从苗期到花铃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到花铃期达到最大值,花铃期到吐絮期呈下降趋势。相对于棉花单作,蒜棉、麦棉套作提高了棉田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吸收,其中蒜棉套作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棉套作 麦棉套作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启柏 李杰文 +1 位作者 郭风法 李圣福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10期18-21,共4页
对山东省1983~2006年主要种植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中应用的种质主要有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温热、M017、自330和其它群共7个杂种优势群,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占主导地位。山东省... 对山东省1983~2006年主要种植玉米品种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中应用的种质主要有Reid、塘四平头、旅大红骨、温热、M017、自330和其它群共7个杂种优势群,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占主导地位。山东省玉米仍存在遗传基础狭窄问题。因此,需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不断引进外来种质,拓宽种质资源,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明确今后的育种目标,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创造新的种质,不断提高玉米育种水平,以适应玉米生产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种质基础 杂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作物FAD2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郭玉平 单天雷 +2 位作者 袁延超 宋宪亮 孙学振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7期24-28,32,共6页
本研究运用多种软件对12种作物的FAD2基因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FAD2基因在12种作物中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差异很大,禾本科作物玉米、水稻、高粱的FAD2基因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s,ENC)在30左右,为偏好性很强... 本研究运用多种软件对12种作物的FAD2基因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FAD2基因在12种作物中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差异很大,禾本科作物玉米、水稻、高粱的FAD2基因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s,ENC)在30左右,为偏好性很强的基因;油料作物油菜和亚麻的FAD2基因的ENC值分别为45.49和48.58,为一般偏好性基因;另外6种油料作物和模式植物拟南芥的FAD2基因ENC值都大于50,偏好性较弱。玉米、水稻、高粱、油菜、亚麻、花生和拟南芥的FAD2基因偏好以G或C碱基结尾的密码子,其余5种油料作物的FAD2基因偏好使用以A或T结尾的密码子。在12种作物中,密码子CTC的RSCU值都大于1,属于高频使用的密码子;而CTA、ATA、GTA、AGT、CCC属于低频密码子。在聚类分析中,12种作物基于FAD2基因密码子用法与基于CDS序列的聚类结果大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D2基因 密码子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麦草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秀华 李家丽 +4 位作者 蒲艳艳 丛晓翔 林雪婷 于鸿翔 赵岩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1-6,共6页
为加速分子标记在黑麦草中的应用,利用黑麦草EST数据库(Gen Bank/db EST)开展了黑麦草EST-SSR信息分析、标记开发和EST功能分析研究。在25 752条黑麦草EST序列中,共发现346条SSR序列,占整个EST总数的1.344%。其中,三核苷酸基序最多(39.6... 为加速分子标记在黑麦草中的应用,利用黑麦草EST数据库(Gen Bank/db EST)开展了黑麦草EST-SSR信息分析、标记开发和EST功能分析研究。在25 752条黑麦草EST序列中,共发现346条SSR序列,占整个EST总数的1.344%。其中,三核苷酸基序最多(39.60%),次之为二核苷酸基序(31.79%)。三核苷酸基序以GGC/CCG出现频率最高,为8.38%,其次是CGC/GCG(7.51%)、GCC/CGG(4.05%)和ATG/TAC(2.02%),二核苷酸基序以CT/GA出现频率最高(14.45%),其次是GA/CT(10.98%)。根据这些含有SSR的EST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对346条EST-SSR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共设计引物193对,其中分值在90分以上的有113对(32.66%)。利用Gen Bank的Blast N和Blast X程序对相应113条EST进行功能分析,72条EST序列与51种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EST-SSR 信息分析 引物设计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近期育成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西永 吕建华 +3 位作者 毛瑞喜 王春阳 李南南 李斯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99-1408,共10页
为了解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等位变异,选用58对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109个山东省近年来育成的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关联分析。SSR标记多态性分析表明,本研究... 为了解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等位变异,选用58对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109个山东省近年来育成的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关联分析。SSR标记多态性分析表明,本研究共检测到176个等位位点,各标记等位位点变化范围为2~6个,平均为3.034个;SSR标记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111~0.829,平均为0.552。聚类分析显示,同一育种单位育成的或具有共同亲本的品种往往聚为一类。关联分析表明,与产量性状显著关联(P<0.01)的标记有18对。对相对稳定的等位变异作进一步分析,发掘了一批与产量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如增加产量的等位变异barc187-A240和cfd11-A270,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barc21-A110、cfd53-A240和Xwmc765-A190,增加穗粒数的等位变异barc181-A190,增加总茎数的等位变异cfd27-A220和swes247-A200,提高越冬率的等位变异barc177-A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关联分析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方荧 刘风珍 +4 位作者 张昆 张秀荣 朱素青 赵炎 万勇善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183-188,共6页
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讨论了UV-B辐射增强对作物形态结构、光合生理代谢、抗氧化系统、细胞膜和DNA损伤等方面的影响,同时... 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UV-B辐射增强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讨论了UV-B辐射增强对作物形态结构、光合生理代谢、抗氧化系统、细胞膜和DNA损伤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UV-B辐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并展望了UV-B辐射增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研究领域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作物 产量 品质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麦套花生物候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栗鑫鑫 杨坚群 +4 位作者 甄晓宇 刘兆新 刘妍 高芳 李向东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96-100,共5页
以济麦22、山花108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套种时期,系统研究了播期对麦套花生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花生各生育阶段延迟、全生育期明显缩短,不同播期处理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均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 以济麦22、山花108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套种时期,系统研究了播期对麦套花生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花生各生育阶段延迟、全生育期明显缩短,不同播期处理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均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与其他播期处理相比,荚果产量提高了7.9%~28.7%;不同播期处理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综合效益分析,本试验条件下花生的最佳套种时期为5月2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播期 物候期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近年育成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程斌 张淑英 +3 位作者 张明霞 郭营 吕建华 李斯深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17-22,共6页
为了揭示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选用53个SSR引物对9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47个等位位点,每个引物检测位点变化范围为2-6个,平均为2.7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0.117-... 为了揭示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选用53个SSR引物对9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47个等位位点,每个引物检测位点变化范围为2-6个,平均为2.77个。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0.117-0.763,平均0.489。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Ri)为B(2.84)〉D(2.63)〉A(2.41),遗传多样性指数(Ht)为D(0.49)〉B(0.48)〉A(0.43)。聚类分析将96个品种(系)分成6类,各类分别包括30、9、17、2、10、28个品种(系),类别划分与地域分布和亲缘关系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多样性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及部分外省育成小麦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南南 孙淑珍 +4 位作者 吴群 程西永 刘华荣 毛瑞喜 李斯深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18-23,共6页
利用52个SSR分子标记对山东省及部分外省近年审定品种和区试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并分析了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50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2.9个等位位点;SSR标记多态性信息量(PIC)范围为0.11~1.00... 利用52个SSR分子标记对山东省及部分外省近年审定品种和区试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并分析了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50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2.9个等位位点;SSR标记多态性信息量(PIC)范围为0.11~1.00,平均为0.5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品种(系)共聚成3个类群,具有相同亲本或同一育种单位的品种往往聚在一起。通过SSR标记与区试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得到与部分农艺性状极显著相关(P<0.01)的标记8个,发掘到一批与农艺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如与千粒重相关的等位变异wmc657-A50、增加容重的wmc322-A195和gwm292-A190,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cfd168-A105和gpw294-A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个紫花苜蓿品种(系)在山东泰安的生产性能和品质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鲁星 王秀华 +3 位作者 杨婉君 王璐 张晓旭 赵岩 《山东畜牧兽医》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为探明12个紫花苜蓿品种(系)在山东泰安的生产适应性,为该地区高产优质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试验对株高、茎粗、节数、叶长、叶宽、叶片数、1 m枝条数、鲜草产量等8个生产性能性状和粗蛋白、干物质、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 为探明12个紫花苜蓿品种(系)在山东泰安的生产适应性,为该地区高产优质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试验对株高、茎粗、节数、叶长、叶宽、叶片数、1 m枝条数、鲜草产量等8个生产性能性状和粗蛋白、干物质、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5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以鲜草产量和5个品质性状对12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生产性能和品质性状间均存在差异,通过加权关联度进行评价,综合表现较好的紫花苜蓿品种(系)有WL656HQ、WL525、WL440HQ、巨能995、WL712、WL358、中苜6号和中原8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产性能 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TiAP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作者 田秋菊 宋静 +3 位作者 杨艳琳 许田 王洪刚 封德顺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1-9,共9页
本研究从烟农15和中间偃麦草杂交所得的小偃麦异附加系SN6306中克隆得到TiAP1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1 272 bp,预测编码423个氨基酸。通过Blast P分析,发现其属于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iAP1蛋白含有信号肽且位于... 本研究从烟农15和中间偃麦草杂交所得的小偃麦异附加系SN6306中克隆得到TiAP1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1 272 bp,预测编码423个氨基酸。通过Blast P分析,发现其属于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iAP1蛋白含有信号肽且位于第16和17个氨基酸之间,同时含有两个木聚糖酶抑制剂结构域,分别位于该蛋白的N端和C端。此外,通过TMHMM预测,发现该蛋白无跨膜螺旋结构,因此是胞外蛋白。为了检测基因的亲缘关系,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TiAP1基因与乌拉尔图小麦以及粗山羊草相应基因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上述结果为研究TiAP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麦异附加系 TiAP1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白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下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成敏 门雅琦 +7 位作者 秦都林 闫晓宇 张乐 孟浩 苏寻雅 孙学振 宋宪亮 毛丽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3-1052,共10页
施氮能够增加土壤中氮的有效性,提高植株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最终增加作物产量。但是在长期高氮秸秆还田条件下,是否应调整施氮量尚不清楚。为探究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棉花光合速率、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分... 施氮能够增加土壤中氮的有效性,提高植株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最终增加作物产量。但是在长期高氮秸秆还田条件下,是否应调整施氮量尚不清楚。为探究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棉花光合速率、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本研究设置0(N0)、150(N150)、180(N180)、210(N210)、240(N240)、270(N270)和300(N300)kg hm^(–2)共7个施氮量处理。与常规施氮量(N300)相比,2020—2021年,减氮30%(N210)处理2年均获得了较高产量,分别为1853.62 kg hm^(–2)和1872.43 kg hm^(–2),减氮40%(N180)仅在第1年保持了较高产量,为1743.68 kg hm^(–2)。2021年,N210的净光合速率、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均高于N180,两者间生殖器官的干物质和养分分配系数、氮肥利用效率未有显著差异,但N180的土壤表观氮盈余量显著降低了39.15%。综上,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鲁西北棉区应适量减少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施氮量 秸秆还田 产量 氮素利用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反应及抗冻性评价 被引量:160
18
作者 王树刚 王振林 +5 位作者 王平 王海伟 李府 黄玮 武玉国 尹燕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4-1072,共9页
以济麦19、济麦21、济南17等1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功能叶和叶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功能叶各项指标的抗... 以济麦19、济麦21、济南17等1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功能叶和叶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功能叶各项指标的抗冻系数作为衡量抗冻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抗冻性进行综合评价。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起身拔节期功能叶和叶鞘中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均不同程度地上升,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15个冬小麦品种划分为3类:济麦19、山农8355属强抗冻类型;山农664、泰山9818、济麦21、济麦22、烟农24、烟农19、烟农21、汶农6号、鲁麦21、济南17属中度抗冻类型;其余3个品种(泰山23、聊麦18、临麦2号)属弱抗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冻性 生理指标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2
19
作者 陈金 唐玉海 +9 位作者 尹燕枰 庞党伟 崔正勇 郑孟静 彭佃亮 杨卫兵 杨东清 李艳霞 王振林 李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67,共8页
2011—2012和2012—2013年生长季,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 2011—2012和2012—2013年生长季,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效率、土壤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与单施氮肥(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全生育期比例;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7.5%、6.4%和5.2%。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硝态氮积累量,尤其是0~30 cm和30~60 cm土层。秸秆还田配施纯氮225 kg hm^–2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因此可作为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下适宜推荐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还田 氮肥 氮效率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72
20
作者 刘伟 张吉旺 +5 位作者 吕鹏 杨今胜 刘鹏 董树亭 李登海 孙庆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01-1307,共7页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61和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海661在9.0万株hm?2时充分发...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61和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海661在9.0万株hm?2时充分发挥了生长潜能,可获高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开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大于叶片,主要影响茎秆干物质积累;成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降幅小于叶片,主要影响叶片干物质积累。乳熟期以后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输出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茎秆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而叶片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加。密度3.0~9.0万株hm?2时茎秆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贡献率大,10.5~13.5万株hm?2时叶片对籽粒库建成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种植密度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