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培条件下花生品种铁素吸收/活化能力鉴定方法
1
作者 张静 骆璐 +5 位作者 刘风珍 贾红霞 刘娟 谭震 张昆 万勇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1-419,共9页
为建立快速鉴定不同花生品种铁素吸收、活化能力的方法,以耐缺铁花生品种农大818、鲁花11、山花11号,铁敏感花生品种鲁花12、ICG6848、白沙1016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以缺铁营养液培养花生幼苗,观察并记录在缺铁环境中幼苗新叶黄化时间;... 为建立快速鉴定不同花生品种铁素吸收、活化能力的方法,以耐缺铁花生品种农大818、鲁花11、山花11号,铁敏感花生品种鲁花12、ICG6848、白沙1016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以缺铁营养液培养花生幼苗,观察并记录在缺铁环境中幼苗新叶黄化时间;待幼苗新叶全部黄化后恢复供铁,分别以20μmol/L FeSO_(4)处理2 d/4 d,25μmol/L FeSO_(4)处理2 d/3 d,30μmol/L FeSO_(4)处理1 d/2 d/4 d,通过测定叶绿素值增加量(ΔSPAD)、干物重、铁吸收量等指标以鉴定花生铁素吸收能力;以25μmol/L Fe_(2)(SO_(4))_(3)处理2 d/4 d,30μmol/L Fe_(2)(SO_(4))_(3)处理2 d/3 d,35μmol/L Fe_(2)(SO_(4))_(3)处理1 d/2 d/4 d以鉴定花生铁素活化能力。结果表明,所有花生品种的幼苗在缺铁处理第10 d均出现了黄化现象,此时用25μmol/L FeSO_(4)恢复供铁处理2 d后,耐缺铁品种和铁敏感品种间ΔSPAD、单株铁吸收量差异显著;用30μmol/L Fe_(2)(SO_(4))_(3)处理2 d后,耐缺铁品种和铁敏感品种间ΔSPAD、单株铁活化量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可在缺铁黄化后补充25μmol/L FeSO_(4)或30μmol/L Fe_(2)(SO_(4))_(3),用处理2 d时花生幼苗ΔSPAD、单株铁吸收量或单株活化量作为评价花生铁素吸收/活化能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水培 吸收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夏玉米品种大喇叭口期耐热性评价和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16
2
作者 朱亚迪 王慧琴 +7 位作者 王洪章 任昊 吕建华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殷复伟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30-3143,共14页
目前,我国平均气温逐年递增、高温发生时间前移、持续时间延长,导致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极易遭受高温胁迫。大喇叭口期正值夏玉米雌、雄穗分化的关键时期,对温度敏感,此期遭遇高温胁迫将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建立耐热性能鉴定指标体系,对品... 目前,我国平均气温逐年递增、高温发生时间前移、持续时间延长,导致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极易遭受高温胁迫。大喇叭口期正值夏玉米雌、雄穗分化的关键时期,对温度敏感,此期遭遇高温胁迫将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建立耐热性能鉴定指标体系,对品种进行耐热性评价筛选是缓解高温热害胁迫经济有效的措施。本试验以近年来黄淮海地区35个主推夏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种植人工增温的方式,在大喇叭口期设置持续7d的高温处理,依据产量和雌、雄穗形态等多组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其大喇叭口期的耐热性进行评价和分类,确定夏玉米大喇叭口期耐热性能鉴定指标。结果显示,大喇叭口期高温胁迫降低雄穗小穂数量、密度、总散粉量;改变果穗形态,减少花丝数量和穗粒数,降低结实率,且粒重的增加无法弥补穗粒数下降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导致籽粒产量降低。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耐热型品种登海111、强盛339、鲁单9088、登海605、德瑞88和登海533。综合逐步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籽粒产量、穗粒数、结实率、穗长、穗粗、雄穗主轴着生小穂长度和雄穗分枝长度可作为夏玉米大喇叭口期耐热能力的鉴定指标。多元统计分析是评价玉米耐热性的有效方式,本文筛选出的耐热品种和鉴定指标可为今后耐热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高温胁迫 耐热性 综合评价 鉴定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不同耐镉型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曲梦雪 宋杰 +7 位作者 孙菁 胡旦旦 王洪章 任昊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45-2952,共8页
土壤镉污染严重威胁农作物生产,选用耐镉性能差异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耐镉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镉污染地块玉米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以耐镉型品种鑫瑞57 (Xinrui 57,XR57)和镉敏感型品种立原296 (Liyu... 土壤镉污染严重威胁农作物生产,选用耐镉性能差异的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耐镉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镉污染地块玉米栽培具有重要意义。以耐镉型品种鑫瑞57 (Xinrui 57,XR57)和镉敏感型品种立原296 (Liyuan 296, LY296)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设置不同镉浓度处理(0 mg L^(-1)、10 mg L^(-1)),研究镉胁迫后2个品种苗期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根系呼吸的差异。结果表明,镉胁迫后2类型玉米品种根系均积累过量的镉,严重影响根系生长,其中LY296单株根系镉积累量达到1219.77μg,较XR57提高16.17%,导致其根系各指标较其对照均显著降低,表现为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干重以及节根的侧根密度,分别下降43.92%、40.84%、39.34%、33.33%和62.54%。镉胁迫后2品种的细胞保护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同, XR57和LY296根系的SOD活性均显著降低,与各自对照相比分别下降43.05%和57.54%, XR57的POD和CAT活性显著上升,分别为其对照的1.26倍和1.58倍;而LY296的POD和CAT活性则呈下降趋势,导致其H_(2)O_(2)含量显著上升,氧化胁迫加重。镉胁迫显著增加了XR57根中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而LY296二者含量无显著变化。2类型玉米品种根系呼吸速率受镉胁迫抑制,其中XR57的降幅较大, XR57还通过增大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 AOX)呼吸途径所占比例,进一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综合分析可知,根系积累的过量镉显著抑制玉米苗期根系生长,但是低镉积累的耐镉型玉米品种可以通过调控根系生理特性的变化和改变根系呼吸链传递途径来缓解镉毒害,还可以通过更低的呼吸消耗减少代谢成本,维持植株生长发育,而镉敏感型玉米品种则无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玉米 根系形态 抗氧化酶 根系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量对夏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杰 王少祥 +5 位作者 李亮 黄金苓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9-551,共13页
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统一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_(2)O_(5)110 kg 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K_(2)O施用量,分别为0 kg hm^(-2)(K0)、150 kg hm^(-2)(K_(1))、22... 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统一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_(2)O_(5)110 kg 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K_(2)O施用量,分别为0 kg hm^(-2)(K0)、150 kg hm^(-2)(K_(1))、225 kg hm^(-2)(K_(2))、300 kg hm^(-2)(K_(3))和375 kg hm^(-2)(K_(4)),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2年均在225 kg K_(2)O hm^(-2)时增幅最高,2019年和2020年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64%和15.27%;施钾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的强度,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花后氮、磷积累比例,但当施钾量>225 kg hm^(-2)时增效降低。玉米养分转运量随施钾量的增加也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施钾300 kg hm^(-2)时养分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施钾也提高了夏玉米养分利用效率。225 kg K_(2)O hm^(-2)时玉米养分收获指数,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和钾肥农学利用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施钾量超过300 kg hm^(-2)后肥料利用效率则明显下降。适量施钾可促进夏玉米地上部生长,显著提高植株生物量和夏玉米氮、磷、钾素吸收效率与积累量,并优化花后养分积累与分配,提高养分转运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进而提高了夏玉米产量与养分利用率。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养分积累与转运及肥料利用等因素,本试验条件下以施钾量为225 kg hm^(-2)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钾量 夏玉米 养分吸收利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量对夏玉米维管组织结构与物质运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宋杰 任昊 +6 位作者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李亮 王少祥 黄金苓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908-2919,共12页
大田试验于2020和2021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进行,以登海605 (Denghai 605, DH605)为试验材料,在统一的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_(2)O_(5) 110 kg hm^(-2))条件下开展钾肥梯度试验,分别设置K_(0) (0 kg hm^(-2))、K_(1) (... 大田试验于2020和2021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进行,以登海605 (Denghai 605, DH605)为试验材料,在统一的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_(2)O_(5) 110 kg hm^(-2))条件下开展钾肥梯度试验,分别设置K_(0) (0 kg hm^(-2))、K_(1) (150 kg hm^(-2))、K_(2) (225 kg hm^(-2))、K_(3) (300 kg hm^(-2))和K_(4) (375 kg hm^(-2)) 5个钾肥(K_(2)O)施用量,研究施钾量对夏玉米维管系统结构和物质运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厚度、叶脉横截面积和木质部面积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K_(2)和K_(3)时达到最大。施钾显著提高了玉米基部茎节和穗柄的横截面积、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茎秆维管束面积占横截面积之比在K_(2)处理最大,而穗柄维管束面积占比则以K_(2)、K_(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穗轴维管束数目和面积随钾肥的施入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K_(2)、K_(3)处理的维管束总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钾显著提高了茎秆、穗柄伤流强度,灌浆期在K_(2)处理下最高。相关分析表明,茎秆维管束总数及其总面积、穗柄维管束总数及其总面积与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穗轴大维管束数目和穗轴维管束总面积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综合上述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施钾量为225 kg K_(2)O hm^(-2)时可促进玉米叶、茎、穗中维管系统的发育,提高伤流强度,增强“流”系统的通畅性,进而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钾量 夏玉米 维管束系统 伤流强度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钾肥施用水平下夏玉米花前叶片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与氮营养诊断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栋 张川 +6 位作者 任昊 王洪章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张永丽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28-3341,共14页
依托山东省东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自2010年设立的长期定位试验平台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磷肥,裂区钾肥,裂-裂区为氮肥,P_(2)O_(5)施入量为0、90、120和150 kg hm^(-2),分别用P_(0)、P_(1)、P_(2)和P_(3)表示;K_(2)O施入量为0、180、24... 依托山东省东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自2010年设立的长期定位试验平台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磷肥,裂区钾肥,裂-裂区为氮肥,P_(2)O_(5)施入量为0、90、120和150 kg hm^(-2),分别用P_(0)、P_(1)、P_(2)和P_(3)表示;K_(2)O施入量为0、180、240和300 kg hm^(-2),分别用K0、K_(1)、K_(2)和K_(3)表示;纯氮施入量为0、180、240和300 kg hm^(-2),分别用N_(0)、N_(1)、N_(2)和N_(3)表示),于2020—2021年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深入分析了养分施用量对夏玉米叶片干物质积累和氮浓度的影响,构建了夏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叶片临界氮稀释曲线,探讨了不同养分投入量以氮营养指数模型诊断和评价夏玉米氮营养状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夏玉米花前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浓度随氮、磷、钾素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叶片氮浓度随生育进程推进和叶片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表现出稀释现象。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浓度变化可分为氮素限制和非氮素限制2组,据此分别构建了不同磷钾素用量下夏玉米叶片营养生长阶段临界氮浓度曲线模型:N_(LC0)=2.745 LDM^(–0.529),N_(LC1)=3.245 LDM^(–0.334),N_(LC2)=3.557 LDM^(–0.290),N_(LC3)=3.639 LDM^(–0.286)。相关分析表明基于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计算的氮营养指数与相对叶片干物质积累量、相对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结合相对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和相对籽粒产量与氮营养指数之间的线性加平台关系,可以很好地评价氮素限制和非氮素限制2种情况下的作物氮素营养状况。因此,利用夏玉米叶片营养生长阶段临界氮稀释曲线和氮营养指数可有效预测夏玉米营养生长阶段临界氮浓度,并表征夏玉米氮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叶片氮浓度 临界氮稀释曲线 氮营养指数 氮营养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