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梳理国际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相关研究,分析研究热点、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02年1月至2022年12月涉及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相关研究文献784篇,使用CiteSpace(6...目的:梳理国际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相关研究,分析研究热点、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02年1月至2022年12月涉及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相关研究文献784篇,使用CiteSpace(6.1.R6)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2002~2022年间,国际学龄前儿童久坐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欧美发达国家和机构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形成了包括体育科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群。不同时期学龄前儿童久坐研究热点侧重不同,主要聚焦久坐评估、行为形成因素、健康风险、干预策略等方面。未来研究要更关注客观量化久坐技术、探索久坐行为易改变因素、久坐与健康结局量-效关系、减少久坐行为长期随访性研究等方向。建议未来研究围绕研究热点与前沿发展方向,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术话语权。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后神经肌肉功能进行检测,探索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前后神经肌肉疲劳的变化及产生部位。方法:15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仪(Iso Med 2 000)上分别完成膝关节伸肌最...目的:采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后神经肌肉功能进行检测,探索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前后神经肌肉疲劳的变化及产生部位。方法:15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仪(Iso Med 2 000)上分别完成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收缩运动和离心收缩运动试验(角速度:60(°)/s;5组×10次,组间间歇时间1 min;离心收缩运动试验在向心收缩运动试验1周后进行)。每次试验前后测量受试者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记录运动过程中每次收缩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的值;运动前后使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受试者进行神经肌肉功能检测,对MVC、RFD-MVC、Pt、RFD-Pt、RHR-Pt、Pt10/Pt100及中枢激活水平Va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1)在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各组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显著高于向心收缩运动(P<0.01);膝关节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在向心收缩运动过程中随运动持续呈下降趋势,在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2)向心收缩运动后MVC由运动前(277.05±54.21)Nm下降到(231.14±48.49)Nm(P<0.01),离心收缩运动后MVC由运动前(276.14±43.21)Nm下降到(252.85±31.45)Nm(P<0.05)。(3)向心收缩运动后Pt由运动前(58.23±9.25)Nm下降到(46.07±9.32)Nm(P<0.01),离心收缩运动后Pt由运动前(58.52±10.01)Nm略上升为(59.07±4.57)Nm,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向心收缩运动后Pt10/Pt100无显著性变化,离心运动后Pt10/Pt100由运动前106.10±8.47下降为91.81±3.8(P<0.01),Pt10/Pt100下降率为(13.47±2.76)%,显著高于向心运动Pt10/Pt100的下降率(P<0.01)。(4)向心收缩运动后Va由运动前(80.92±5.31)%下降至(78.78±1.41)%(P<0.05),离心收缩运动后Va由运动前(81.10±3.54)%下降至(75.62±1.01)%(P<0.01),离心收缩Va下降率为(6.90±0.98)%,显著高于向心收缩运动后Va的下降率(2.66±0.63)%(P<0.05)。结论:膝关节伸肌50次最大等速向心、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离心收缩肌肉做功高于向心收缩,且离心收缩力矩高于向心收缩力矩,表明离心收缩运动可能比向心收缩运动更耐疲劳;向心、离心运动后肌肉产生明显神经肌肉疲劳,且向心收缩运动后疲劳程度高于离心收缩运动;向心收缩运动的外周疲劳程度高于离心收缩运动,离心收缩运动的中枢疲劳程度更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梳理国际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相关研究,分析研究热点、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02年1月至2022年12月涉及学龄前儿童久坐行为相关研究文献784篇,使用CiteSpace(6.1.R6)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2002~2022年间,国际学龄前儿童久坐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欧美发达国家和机构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形成了包括体育科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群。不同时期学龄前儿童久坐研究热点侧重不同,主要聚焦久坐评估、行为形成因素、健康风险、干预策略等方面。未来研究要更关注客观量化久坐技术、探索久坐行为易改变因素、久坐与健康结局量-效关系、减少久坐行为长期随访性研究等方向。建议未来研究围绕研究热点与前沿发展方向,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术话语权。
文摘目的:采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后神经肌肉功能进行检测,探索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前后神经肌肉疲劳的变化及产生部位。方法:15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仪(Iso Med 2 000)上分别完成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收缩运动和离心收缩运动试验(角速度:60(°)/s;5组×10次,组间间歇时间1 min;离心收缩运动试验在向心收缩运动试验1周后进行)。每次试验前后测量受试者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记录运动过程中每次收缩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的值;运动前后使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受试者进行神经肌肉功能检测,对MVC、RFD-MVC、Pt、RFD-Pt、RHR-Pt、Pt10/Pt100及中枢激活水平Va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1)在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各组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显著高于向心收缩运动(P<0.01);膝关节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在向心收缩运动过程中随运动持续呈下降趋势,在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2)向心收缩运动后MVC由运动前(277.05±54.21)Nm下降到(231.14±48.49)Nm(P<0.01),离心收缩运动后MVC由运动前(276.14±43.21)Nm下降到(252.85±31.45)Nm(P<0.05)。(3)向心收缩运动后Pt由运动前(58.23±9.25)Nm下降到(46.07±9.32)Nm(P<0.01),离心收缩运动后Pt由运动前(58.52±10.01)Nm略上升为(59.07±4.57)Nm,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向心收缩运动后Pt10/Pt100无显著性变化,离心运动后Pt10/Pt100由运动前106.10±8.47下降为91.81±3.8(P<0.01),Pt10/Pt100下降率为(13.47±2.76)%,显著高于向心运动Pt10/Pt100的下降率(P<0.01)。(4)向心收缩运动后Va由运动前(80.92±5.31)%下降至(78.78±1.41)%(P<0.05),离心收缩运动后Va由运动前(81.10±3.54)%下降至(75.62±1.01)%(P<0.01),离心收缩Va下降率为(6.90±0.98)%,显著高于向心收缩运动后Va的下降率(2.66±0.63)%(P<0.05)。结论:膝关节伸肌50次最大等速向心、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离心收缩肌肉做功高于向心收缩,且离心收缩力矩高于向心收缩力矩,表明离心收缩运动可能比向心收缩运动更耐疲劳;向心、离心运动后肌肉产生明显神经肌肉疲劳,且向心收缩运动后疲劳程度高于离心收缩运动;向心收缩运动的外周疲劳程度高于离心收缩运动,离心收缩运动的中枢疲劳程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