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闲置空间转化为体育游憩空间的价值、经验及路径
1
作者 王钰栋 王钰民 于萌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0,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城市闲置空间转化为体育游憩空间的价值、经验,并提出路径。价值:闲置资源活化利用,生态功能复合嵌入,文化符号创新承载。经验:创新融资模式,放大社会效益;多元主体协同,提增转化效能;坚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城市闲置空间转化为体育游憩空间的价值、经验,并提出路径。价值:闲置资源活化利用,生态功能复合嵌入,文化符号创新承载。经验:创新融资模式,放大社会效益;多元主体协同,提增转化效能;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民需空间;立足空间禀赋,融汇文体游憩。路径: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建立协同治理制度,实施需求导向设计,深挖空间特色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城市闲置空间 体育游憩空间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体育运动领域的聚类与演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路来冰 李小龙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32,共12页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5年以来“体育人工智能”等关键词为主题的549篇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 Space V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分析,以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方式梳理了近25年体育人工智能研究的国家、学科分布、研究热点以及演化趋势,探...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5年以来“体育人工智能”等关键词为主题的549篇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 Space V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和分析,以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方式梳理了近25年体育人工智能研究的国家、学科分布、研究热点以及演化趋势,探讨其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1)体育人工智能研究地区分布较广,其中美国、中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2)体育人工智能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主要运用和借鉴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体育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3)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印证了目前体育人工智能领域是以机器学习为主要方向,人工神经网络为主要算法,注重以数据挖掘为基础的实践与实证研究。4)研究热点包括基于可穿戴加速度计技术的简单活动识别与能量消耗研究;基于可穿戴式传感器的动作分析与损伤防控研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计算机视觉场景分类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体能与技战术的分析与预测;基于计算机深度学习的人体姿态识别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体育 知识图谱 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手段到目的:中国体育价值观念的秩序重构与人化转向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琪 张伟 郝爽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5,共8页
体育价值是关乎体育事业能否良性发展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直接决定了体育角色定位、利益关系协调、处理价值冲突等现实困境。随着旧有价值关系被打破,当代中国体育价值秩序和价值内涵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诠释与研究。中国体育价值正处在... 体育价值是关乎体育事业能否良性发展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直接决定了体育角色定位、利益关系协调、处理价值冲突等现实困境。随着旧有价值关系被打破,当代中国体育价值秩序和价值内涵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诠释与研究。中国体育价值正处在以人作为手段向着以人作为目的的方向转化。恰当把握和理解中国体育价值变化的时代动因、价值秩序重构机制和价值内涵建构取向,是保障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实现个体人文关怀的先决条件。研究认为,中国体育价值人化转向的时代动因包括:世俗观念的启发、“经济人”角色的成熟、个体需求的释放、多元主体的容纳和国际体育政策的引导。中国体育价值的秩序重构正在面临:多方向的体育价值生成路径、需求引导的体育价值秩序选择和疏导性的异化价值防范。中国体育价值的人化转向正在朝着:人之存在的保障性自然价值域、人之发展的规范性社会价值域和人之超越的引导性审美价值域共同协调发展。人化体育价值在促进价值主体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同时,还将引领个体的审美性发展导向。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现代体育基于个体和社会的现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价值 人化价值 秩序重构 价值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社会生态影响因素路径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健 张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2,共15页
为了探索影响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社会生态因素,该研究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调查了全国不同地域的10531名城市青少年。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发现影响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 为了探索影响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社会生态因素,该研究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调查了全国不同地域的10531名城市青少年。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构建与检验,发现影响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社会生态因素具有多元性,其分别来自宏观、中观与微观社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面:(1)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青少年的年龄、抑郁水平、自身医学知识、参与不同强度身体活动的能力以及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2)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父母的就业状况、社区安全、社区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社会交往及社区以外的社会体育活动;(3)宏观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青少年的居住城市,而政策尚未成为影响我国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干预方面的政策和文件,要明显滞后于学校体育领域的政策和法规等。基于此,该研究建议未来应把社区作为我国城市青少年校外身体活动干预的重要场所,将城市青少年的校外身体活动干预与个体的心理评估相结合,并以政府、社区与家庭为依托,在优化相关社会生态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青少年的校外身体活动实施多维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青少年 校外身体活动 影响因素 PLS路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