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林立 季广港 汤霖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116,共6页
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基于乘客体验选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并利用克朗巴哈α系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信度分析,验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引入修正的SERVQAUL... 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基于乘客体验选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并利用克朗巴哈α系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信度分析,验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权重,引入修正的SERVQAUL评价方法,减少主观性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以济南某地铁线路为例,计算结果表明,该地铁线路运营服务质量尚未达到乘客期望,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改进对策,加快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乘客体验 服务质量 评价指标 SERVQUAL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V模型交通流阻尼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立东 张远 +1 位作者 张萌萌 朱文兴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9-215,共7页
对交通流跟驰模型施以拉氏变换(或z变换),转换为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形式,进而通过分析传递函数来探讨交通流系统稳定性及控制方法,这是交通流稳定性理论研究重要方向之一.为进一步挖掘分析稳定交通流系统在稳定状态下动态特性,基于最优速... 对交通流跟驰模型施以拉氏变换(或z变换),转换为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形式,进而通过分析传递函数来探讨交通流系统稳定性及控制方法,这是交通流稳定性理论研究重要方向之一.为进一步挖掘分析稳定交通流系统在稳定状态下动态特性,基于最优速度跟驰模型,以控制理论时域分析方法,研究了交通流系统在欠阻尼和过阻尼两种情况下阶跃响应动态特性,并以仿真算例验证了理论正确性.过阻尼较欠阻尼交通流系统稳定性好,但调节时间更长,若将交通事件抽象为阶跃响应,通过分析交通流系统调节时间、超调量等参数,可为计算交通事件持续时间作参考,进而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阻尼特性 控制理论 交通流系统 最优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效特征提取和大感受野的无人机航拍图像目标检测
3
作者 沈朕宇 朱凤华 +2 位作者 王知学 沈震 熊刚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3-821,共9页
针对无人机航拍图像中存在小目标、目标遮挡、背景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效特征提取和大感受野的目标检测网络(efficient feature and large receptive field network,EFLF-Net)。通过优化检测层架构降低小目标漏检率;在主干网络融... 针对无人机航拍图像中存在小目标、目标遮挡、背景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效特征提取和大感受野的目标检测网络(efficient feature and large receptive field network,EFLF-Net)。通过优化检测层架构降低小目标漏检率;在主干网络融合新的构建模块以提升特征提取效率;引入内容感知特征重组模块和大型选择性核网络,增强颈部网络对遮挡目标的上下文感知能力;采用Wise-IoU损失函数优化边界框回归稳定性。在VisDrone2019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EFLF-Net较基准模型在平均精度上提高了5.2%。与已有代表性的目标检测算法相比,该方法对存在小目标、目标相互遮挡和复杂背景的无人机航拍图像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航拍图像 小目标检测 特征提取 多尺度变化 YOLOv8 上下文信息 感受野 损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部分卷积与注意力融合检测头的小目标检测算法
4
作者 彭升 朱凤华 +3 位作者 周劲 朱高峰 王迎旭 陈月辉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5,共8页
随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提升无人机航拍图像检测效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在检测航拍图像中小目标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部分卷积与注意力融合检测头的小目标检测算法,引入更高效的FasterNet主干网... 随着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提升无人机航拍图像检测效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在检测航拍图像中小目标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部分卷积与注意力融合检测头的小目标检测算法,引入更高效的FasterNet主干网络,使用部分卷积(PConv)减少了深度卷积时的内存访问和冗余计算,增大网络规模提升空间特征提取的效果的同时,控制了网络计算时间。该算法优化特征提取网络,提升对微小尺寸目标的检测效果。在检测头中引入Dynamic Head,有效地应用注意力机制,提升了检测性能。最后优化边界框损失函数为Inner-ShapeIoU,聚焦边框自身形状与尺度,提升边框回归计算精度,使用辅助边框,提升收敛速度。在公开数据集VisDrone2019上进行实验,本文算法与原YOLOv8n算法相比,准确率P提高了11.9%,mAP_(50)提升13.4%,表明小目标检测精度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部分卷积 注意力机制 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外双视角的高速铁路风险预测
5
作者 夏溪蔓 孟学雷 +2 位作者 程晓卿 林立 韩正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21-2931,共11页
精准预测高速铁路风险对高速铁路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为有效预测高速铁路运行中的风险概率,解决事故诱因内外部特征的提取与学习过程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事故诱因拓扑结构的内外双视角的高速铁路风险预测模型(internal and e... 精准预测高速铁路风险对高速铁路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为有效预测高速铁路运行中的风险概率,解决事故诱因内外部特征的提取与学习过程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事故诱因拓扑结构的内外双视角的高速铁路风险预测模型(internal and external perspectives on the topological dendrogram of accident causes,IEPTDAC)。首先,基于树状结构刻画事故内部诱因的拓扑关系,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提取事故诱因的外部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层卷积操作提取事故诱因的内外部特征,并引入粒子群算法对卷积神经网络的关键超参数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后,选取某铁路局的5个区段,以19个事故诱因与风险事故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1、3和5 h的时间粒度下,分别采用9种既有预测模型与IEPTDAC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的组合预测模型以及传统的单一预测模型,IEPTDAC模型拥有更优的预测精度和拟合效果。例如,在1 h时间粒度下,对比实验中基于暂态提取变换与DSRNet-AttBiLSTM的预测模型,IEPTDAC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fmae降低了32.04%,均方根误差f_(rmse)降低了36.35%,决定系数f_(r^(2))提高了0.46%;在1、3和5 h的时间粒度下,IEPTDAC与传统的ConvLSTM(convolu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模型相比,f_(r^(2))分别提高1.71%、3.00%、1.27%。此外,本文设计的模型消融实验验证了IEPTDAC模型各分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方法为高速铁路风险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多尺度风险预测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熵值-修正TOPSIS”的都市圈城际铁路制式选择模型构建研究
6
作者 黄丰 宋唯维 +6 位作者 曹锋 任洁 朱梦瑶 叶玉玲 陈聪聪 周文涛 朱资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7,共10页
随着都市圈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由于不同的都市圈城际铁路存在制式需求的多样性,制式选择对其运输效率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为都市圈城际铁路... 随着都市圈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的规划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由于不同的都市圈城际铁路存在制式需求的多样性,制式选择对其运输效率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为都市圈城际铁路制式选择提供一个综合决策模型,模型综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评估法。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确定评估指标的主观性加权,然后利用熵权评估法确定客观加权,从而解决AHP方法的一致性问题。接着,将主观和客观加权相结合,得出综合加权结果。为了提高决策的准确性,针对TOPSIS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新的改进方法,采用几何距离和灰关联度相结合的方式,以浙江省某条都市圈城际铁路为研究对象,基于基础资料和运营预测数据,提出5个备选制式方案,选取技术性能、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社会环境四个准则,共13个指标。应用构建的决策模型对其系统制式进行评估和优选,经过综合评估,选出以市域C型车为车辆选型及系统集成的系统制式方案作为最优选方案。本研究为都市圈城际铁路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制式选择 综合决策模型 AHP层次分析法 熵权评估法 改进TOPSIS方法 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慢车模式的市域(郊)列车越行点选择模型研究
7
作者 宋唯维 叶玉玲 +3 位作者 刘楷 陈聪聪 朱资岳 周文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4,共8页
越行点的设置对于实现市域(郊)铁路快慢车组合运营至关重要。在对市域(郊)铁路越行点设置方式和越行点选择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建设一定数量的有越行功能中间站的市域(郊)列车,提出一种越行点选择模式。该模式考虑到发线... 越行点的设置对于实现市域(郊)铁路快慢车组合运营至关重要。在对市域(郊)铁路越行点设置方式和越行点选择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建设一定数量的有越行功能中间站的市域(郊)列车,提出一种越行点选择模式。该模式考虑到发线或越行线的建设条件、越行点的数量以及车站间隔时间。为了实现全体乘客出行时间的最小化,构建市域(郊)列车越行点选择的优化模型,并采用该模型计算列车在各个车站的到发时间,并确定越行点的位置。同时,为了有效分析和确定越行点的位置,提出一种基于优化模型的列车到发时间的计算方法和列车运行图的铺画手段。以上海机场联络线为实例,应用提出的优化模型计算上下行列车在各个车站的停站时间,并绘制相应的列车运行图。研究结果表明,在远期规划的上海机场联络线高峰小时,假设开行6对站站停列车、大站停列车和城际列车,根据优化模型的计算,仅需设置一座具有越行功能中间站,即张江站。为市域(郊)铁路越行点的设置提供了一种优化模型和计算方法,在减少越行点数量的同时,实现全体乘客的出行时间最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快慢车模式 越行点 选择优化模型 停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主动悬架自适应变论域T-S模糊控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韶华 季广港 +1 位作者 冯桂珍 王贺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3-739,828,共8页
针对传统变论域模糊控制存在过度依赖专家经验、伸缩因子参数不能自适应调整的问题,提出一种车辆主动悬架自适应变论域T-S模糊控制策略,从而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结合神经网络和T-S模糊推理建立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一阶T-S模糊... 针对传统变论域模糊控制存在过度依赖专家经验、伸缩因子参数不能自适应调整的问题,提出一种车辆主动悬架自适应变论域T-S模糊控制策略,从而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结合神经网络和T-S模糊推理建立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的一阶T-S模糊控制器,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特性产生完善的模糊规则,进而在传统函数型伸缩因子的基础上,将系统误差和误差变化率作为动态参数引入伸缩因子中,实现伸缩因子参数的自适应调整,解决了传统函数型伸缩因子因参数确定难度大导致控制效果差的问题。通过随机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和基于相似理论的缩尺实验,对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工况自适应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自适应变论域T-S模糊控制策略具有较强的工况适应性,在不同车速、路面激励下均可有效提高车辆的平顺性并保证轮胎接地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悬架 变论域 伸缩因子 T-S模糊控制 神经模糊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互通”的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天国 宋唯维 +2 位作者 陈聪聪 张志会 陈友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8,25,共9页
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是浙江省嘉兴市第一条市域铁路,是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中重要线路之一,与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条件下市域铁路网络跨线运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列车开行方案设计是制定市域铁路运输组织... 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是浙江省嘉兴市第一条市域铁路,是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中重要线路之一,与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条件下市域铁路网络跨线运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列车开行方案设计是制定市域铁路运输组织方案的前提,做好“互联互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的制定是运营期市域铁路运营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市域铁路规划设计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研究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概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数学建模。在分析市域铁路不同列车种类的基础上,以所有乘客总体出行时间效益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应用数学规划、多目标优化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互联互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包括市域铁路直达列车数量计算模型、大站快车停站选择模型和大站快车、站站停列车数量计算模型。在研究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线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依据初期早高峰时段客流预测结果,计算得到初期早高峰时段嘉兴南站—南枫线段采用快慢车混跑方式,大站快车停车站为科技城站、嘉善站,开行直达列车1对/h,大站快车3对/h,站站停列车5对/h;嘉兴南站—示范区线段采用快慢车混跑方式,大站快车停车站为科技城站、嘉善站、西塘站,开行大站快车2对/h,站站停列车6对/h,进而确定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互联互通 列车开行方案 优化模型 乘客出行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低轨卫星的星地信道模型综述 被引量:6
10
作者 苏昭阳 刘留 +4 位作者 艾渤 周涛 韩紫杰 段相龙 张嘉驰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4-1702,共19页
低轨卫星(LEO)具备通信时延低、部署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已经成为了建设未来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卫星通信中端到端传播距离长、经历衰落复杂、终端移动速度快,其信道特性与地面蜂窝网络信道具有很大差异。基于此... 低轨卫星(LEO)具备通信时延低、部署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已经成为了建设未来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卫星通信中端到端传播距离长、经历衰落复杂、终端移动速度快,其信道特性与地面蜂窝网络信道具有很大差异。基于此,为了对低轨卫星星地信道特性以及信道模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该文总结了目前国际标准组织对星地信道的标准化进展,讨论了星地信道在不同传播位置处的衰落特性,根据建模方法对已有的重要信道模型进行了划分与阐述,最后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卫星 无线信道 信道建模 信道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CAC和MWFN的小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高峰 王知学 +1 位作者 朱凤华 熊刚 《电光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37,共7页
无人机检测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从无人机的角度来看,目标的大小、不同的背景干扰以及光照等因素都会对检测效果产生影响,导致目标漏检、误检的现象。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小目标检测算法。首先,采用注意力机制和卷积混合控制(HC... 无人机检测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从无人机的角度来看,目标的大小、不同的背景干扰以及光照等因素都会对检测效果产生影响,导致目标漏检、误检的现象。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小目标检测算法。首先,采用注意力机制和卷积混合控制(HCAC)模块来有效提取不同尺度、方向和形状目标的上下文细节信息,同时通过相对位置编码将目标与位置信息相关联;其次,针对小目标尺寸小的特点,引入高分辨率探测分支,剪枝大目标检测头及其冗余的网络层,采用多层级加权特征融合网络(MWFN)进行多维度融合;最后,将WIoU损失作为边界框回归损失,结合动态非单调聚焦机制,评估锚框的质量,以便检测器可以处理不同质量的锚框,提高整体性能。在无人机航拍数据集VisDrone2019上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所提算法较基础算法准确率和mAP分别提高了9.0和9.8个百分点,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无人机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动态时空神经网络的OD客流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立 孟学雷 +2 位作者 高如虎 韩正 付艳欣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24-4935,共12页
精确的OD(origin-destination)客流预测可为铁路运行管理、决策优化等提供良好保障。为准确捕捉高速铁路站点间的动态时空关联,解决全局流量特征和局部拓扑特征难以共同学习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站间协同作用的多尺度动态时空神经网络(mu... 精确的OD(origin-destination)客流预测可为铁路运行管理、决策优化等提供良好保障。为准确捕捉高速铁路站点间的动态时空关联,解决全局流量特征和局部拓扑特征难以共同学习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站间协同作用的多尺度动态时空神经网络(multi-scale synergistic station-based dynamic spatio-temporal neural network,MSSDSTNN)OD客流预测模型。模型多分支并行结构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捕获与客流量相关的复杂时空特征;通过融合全局与局部注意力机制,达到识别站点间动态时空关联及线网拓扑结构的目的;同时采用自适应噪声完全集成经验模式分解方法对站点的原始客流数据进行分析,并引入简化粒子群算法实现对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关键参数的动态寻优。选取成绵乐城际与成渝高铁的客流数据,在不同时间粒度下,运用12种既有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估它们与MSSDSTNN模型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MSSDSTNN模型比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拟合效果,尤其在较短的时间粒度下,MSSDSTNN模型展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在15 min时间粒度下,MSSDSTNN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相较于对比方法中性能排名第2的预测模型分别下降了7.55%、12.12%和26.15%;在拟合优度方面,MSSDSTNN模型的决定系数相较于第2名上升了0.41%。可视化结果展现了模型对时空关联动态变化的学习效果,消融实验证明了各分支的必要性,所提方法可为运营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OD客流预测 动态时空神经网络 时空特征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尺度特征的残差车道线检测网络
13
作者 蒋源 张欢 +2 位作者 朱高峰 朱凤华 熊刚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76,共6页
针对车道线分布范围广、占像素少、特征不易提取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残差车道线检测网络。首先,以残差双边网络为基础,采用双边特征聚合模块,利用语义分支的上下文信息指导同一阶段的细节分支的特征响应,并融合... 针对车道线分布范围广、占像素少、特征不易提取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残差车道线检测网络。首先,以残差双边网络为基础,采用双边特征聚合模块,利用语义分支的上下文信息指导同一阶段的细节分支的特征响应,并融合两分支的信息;然后,针对不同阶段具有不同尺度,使用多尺度自适应特征对齐融合模块,构建采样前后偏移向量索引表,降低因简单采样而造成的细节信息缺失;最后,引入空间注意力机制,增强模型的长距离特征捕捉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3个公开数据集上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在CULane数据集上的准确度达77.89%,比目前主流算法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道线检测 双边分割网络 多尺度 注意力机制 端到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列车运行控制信息传递流程结构脆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彭其渊 冯丽萍 +1 位作者 文超 张馨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6-801,809,共7页
针对目前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过程安全研究多以单个子系统为研究对象,缺乏系统整体性且忽略了系统间的风险传递特性的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和有色Petri网及其仿真工具,以系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包括计算机联锁子... 针对目前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过程安全研究多以单个子系统为研究对象,缺乏系统整体性且忽略了系统间的风险传递特性的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和有色Petri网及其仿真工具,以系统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包括计算机联锁子系统、列控子系统和调度指挥子系统的三级模型;从脆性源、脆性传播路径、系统崩溃标准3个特征出发阐述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过程的结构脆性;基于有色Petri网仿真工具CPN Tools中的I/O文件流和C#建立状态空间结构脆性分析平台.研究结果表明:行车许可请求子模型MAR(movement authority request)中变迁间的相关性平均值为56.72%,CTCS-3级列控子模型CTCS3(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3)内的变迁间的相关性平均值为9.56%,可根据结构脆性指标的不同制定差别化的日常安全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运行控制 脆性 CPNTools 仿真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概率密度函数和主动轮廓模型的磁共振图像分割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建磊 隋青美 朱文兴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35-3443,共9页
为了提高大脑磁共振图像的分割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分割算法。首先,分析了常用于大脑磁共振图像分割的高斯混合模型和主动轮廓模型的优缺点,联合高斯混合模型的概率密度函数和主动轮廓模型的能量函数构造了一个新的能量函数。然后,... 为了提高大脑磁共振图像的分割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分割算法。首先,分析了常用于大脑磁共振图像分割的高斯混合模型和主动轮廓模型的优缺点,联合高斯混合模型的概率密度函数和主动轮廓模型的能量函数构造了一个新的能量函数。然后,利用遗传算法和最大期望算法获取概率密度函数的参数值。最后,利用水平集方法和梯度下降流法,对获得的能量函数进行最小化,从而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算法对脑组织中的白质和灰质的分割精度分别提高了6.73%和14.07%。该算法利用像素点的区域信息和概率值驱动主动轮廓曲线的演化,能有效区分具有相近灰度值的不同区域,从而提高了大脑磁共振图像的分割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图像分割 遗传算法 概率密度函数 主动轮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拐点线的大雾能见度检测算法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建磊 刘晓亮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8-530,534,共4页
针对基于区域增长算法的能见度检测方法精度低和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拐点线(IPL)检测滤波器的能见度检测算法。首先,分析了拐点线所具有的各向异性、连续性和水平性等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构建了一个拐点线检测滤波器,以... 针对基于区域增长算法的能见度检测方法精度低和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拐点线(IPL)检测滤波器的能见度检测算法。首先,分析了拐点线所具有的各向异性、连续性和水平性等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构建了一个拐点线检测滤波器,以提高拐点检测的精度和速度;最后,结合能见度计算模型和拐点线检测滤波器的检测结果计算大雾天气下的能见度值。与基于区域增长算法的能见度检测方法相比,该算法的运行时间和检测误差分别降低了80%和12.2%。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拐点线检测滤波器的能见度检测算法能够有效提高雾天能见度的检测精度,降低拐点定位的计算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拐点 各向异性 区域增长算法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N状态空间分析的复杂系统脆性度量
17
作者 冯丽萍 彭其渊 文超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247-3250,共4页
为进一步解决复杂系统脆性理论既有研究工具存在的系统状态定量描述困难、系统边界条件约束较多等问题,将有色Petri网及其仿真工具CPN Tools引入到复杂系统脆性度量研究中。有色Petri网及CPN Tools内置的查询工具、既有的高级状态空间... 为进一步解决复杂系统脆性理论既有研究工具存在的系统状态定量描述困难、系统边界条件约束较多等问题,将有色Petri网及其仿真工具CPN Tools引入到复杂系统脆性度量研究中。有色Petri网及CPN Tools内置的查询工具、既有的高级状态空间计算方法都降低了复杂系统脆性度量中的问题复杂度。提出基于状态空间分析的复杂系统脆性度量指标并给出编程实现流程。仿真算例表明状态空间内状态节点的脆性传递过程及其影响范围能够间接反映系统脆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系统 脆性度量 有色PETRI网 CPN TOOLS 状态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盲机器人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28
18
作者 武曌晗 荣学文 范永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13,共13页
盲人是人类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为盲人提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出行保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分类介绍了国内外智能导盲杖、穿戴式导盲设备、手持式导盲仪、基于智能终端的导盲系统、移动式导盲机器人的研究成果... 盲人是人类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为盲人提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出行保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分类介绍了国内外智能导盲杖、穿戴式导盲设备、手持式导盲仪、基于智能终端的导盲系统、移动式导盲机器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导盲机器人环境感知、定位与导航、人机交互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最新的云平台和移动通讯等技术展望了导盲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盲机器人 避障 导航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场景下基于缓存的无线云接入预下载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嘉驰 刘留 +2 位作者 韩柏涛 王栋 唐盼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48-1754,共7页
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有限带宽的前程链路无法有效应对高铁场景下乘客大量集中式的网络资源请求.针对这一不足,本文对C-RAN架构中的射频拉远头(Remote Radio Head,RRH)配置缓存设备使其具有存储转发资源的功能... 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有限带宽的前程链路无法有效应对高铁场景下乘客大量集中式的网络资源请求.针对这一不足,本文对C-RAN架构中的射频拉远头(Remote Radio Head,RRH)配置缓存设备使其具有存储转发资源的功能,利用列车运行信息可预知的先验条件,针对乘客数据通信提出基于缓存机制的预下载方案以提升网络系统的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在前程链路拥挤情况下,基于缓存的预下载方案可明显提升资源的平均传输速率和高铁通信网络的吞吐量,进而提升了乘客的在途通信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通信 云接入网 前程链路 受限带宽 缓存机制 预下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量程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成像系统设计 被引量:7
20
作者 沈本兰 徐先峰 +2 位作者 姚磊 栾守成 王红梅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6-391,共6页
为了解决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基准工作距离短和测量范围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远距离测量的大量程激光位移传感器成像光学系统。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结合具体使用要求计算了大量程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成像光... 为了解决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激光位移传感器基准工作距离短和测量范围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远距离测量的大量程激光位移传感器成像光学系统。基于激光三角测量原理,结合具体使用要求计算了大量程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参数。选择5片式透镜结构作为系统的初始结构,利用光学设计软件对大量程激光位移传感器成像光学系统进行了仿真,完成了系统优化和性能分析,实现了基准工作距离为1000 mm、量程为±500 mm、分辨率为0.4 mm的大量程激光位移传感器成像系统设计。结果表明,在测量范围±500 mm内,系统均可以满足成像质量要求。该激光位移传感器成像系统具有工作距离远、测量量程大、结构简单的特点,可满足1000 mm远距离处大量程范围的测量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位移传感器 激光三角测量 大量程 成像系统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