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损伤后修复中的淋巴样结构
1
作者 陈丹丹 于宁 +1 位作者 刘然 孟繁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目的观察正常及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的分布及特点,探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无淋巴管的参与。方法成年雄性KM小鼠39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和损伤组33只。将损伤组小鼠随机分为术后1 d组、术后3 d组、术后5 d组、术后7 d组和... 目的观察正常及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的分布及特点,探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有无淋巴管的参与。方法成年雄性KM小鼠39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和损伤组33只。将损伤组小鼠随机分为术后1 d组、术后3 d组、术后5 d组、术后7 d组和术后14 d组,每组6只。损伤组部分小鼠针刺损伤后死亡3只,后随机补充样本。正常组不损伤脊髓,损伤组采用针刺法制备脊髓损伤。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布,观察正常及针刺损伤后小鼠脊髓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odoplanin)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的表达情况。通过对脊髓样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vye-1/prox-1、lyve-1/podoplanin及CD34/prox-1的共表达情况,探讨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来源。结果正常成年小鼠脊髓中存在淋巴管样结构,并呈节段性分布,横向走行于白质与灰质间;针刺损伤处的脊髓出现新生淋巴管样结构,同时表达prox-1、podoplanin、lyve-1和CD34;脊髓损伤处瘢痕化后,新生的淋巴管样结构消失。结论正常成年小鼠脊髓中存在节段性横向分布的淋巴管样结构;脊髓损伤处重建过程中有新生淋巴管样结构的参与,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可能来源于周围既存的淋巴管或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平足蛋白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黑质内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丹丹 付文玉 +2 位作者 庄宝祥 李锋杰 吕翠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2-26,I0003,I0004,共7页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毁损侧黑质内,PD模型大鼠的姿势不对称性和黑质及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表达的改变,以及BM-SCs在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情况。...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毁损侧黑质内,PD模型大鼠的姿势不对称性和黑质及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表达的改变,以及BM-SCs在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情况。方法黑质、前脑内侧束两点法注射6-羟多巴胺(6-OHDH)并行为学分析筛选PD模型大鼠。将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BMSCs移植术后4周和8周,观察大鼠姿势不对称性,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显色方法检测黑质和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变化以及BMSCs在大鼠体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结果 BMSCs黑质内移植可使PD模型大鼠的转动频率由(10.62±2.97)r/min降至(4.65±1.08)r/min(P<0.01),显著增加毁损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量和纹状体内TH阳性纤维密度。BMSCs在大鼠黑质内可以存活至少8周,部分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黑质内移植BMSCs对PD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大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薇根部提取物上调部分肝切除后血管再生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肝脏新生血管形成 被引量:2
3
作者 孟繁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8-483,共6页
目的观察白薇提取物对部分肝切除后血管再生过程的影响,探讨其调节作用的相关分子及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白薇组。两组分别采用一次性切除部分肝左外叶。实验组则在术后开始灌胃给药白薇提取液(50 g/kg),2次/d... 目的观察白薇提取物对部分肝切除后血管再生过程的影响,探讨其调节作用的相关分子及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白薇组。两组分别采用一次性切除部分肝左外叶。实验组则在术后开始灌胃给药白薇提取液(50 g/kg),2次/d。术后1~8 d,每天处死2组小鼠各1只,取肝左外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A、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CD34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白薇组中CD34表达明显升高,分布范围扩大,VEGF-C、VEGF-A、LYVE-1的表达早期下降,后期则显著增加。结论白薇上调VEGF-A、VEGF-C、LYVE-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薇提取物 肝血管再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CD34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再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诱导LYVE-1^+内皮细胞重建肝血窦 被引量:1
4
作者 孟繁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39-1042,1046,共5页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后,肝血窦重建的候选分子及机制。方法肝脏部分切除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血窦重建过程。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VEGF-C、CD34、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结果肝脏部分切除后,残留...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后,肝血窦重建的候选分子及机制。方法肝脏部分切除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血窦重建过程。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VEGF-C、CD34、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结果肝脏部分切除后,残留肝组织中VEGF-C均有表达。术后12 h、第2天、第5天表达水平达到高峰;LYVE-1的表达与VEGF-C具有相似性,高峰期要比VEGF-C延迟1~2 d;VEGF-A只在肝再生早期及晚期表达;CD34阳性细胞集中分布于大的门静脉及其新生分支的周围。结论在肝血窦重建中,VEGF-C诱导CD34阳性细胞表达LYVE-1,最终分化为成熟的肝血窦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肝再生 VEGF-A VEGF-C LYVE-1 CD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