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生长因子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宋惠欣 吴建峰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4-487,共4页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通过与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在体内外对多种组织细胞生长和增殖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证实,EGF在角膜、视网膜和巩膜均有表达,在眼...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通过与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结合,在体内外对多种组织细胞生长和增殖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证实,EGF在角膜、视网膜和巩膜均有表达,在眼球主动生长和结构重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GF还与角膜损伤、视网膜增生性疾病、近视、翼状胬肉、青光眼、白内障、眼科肿瘤等多种眼科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EGF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眼科疾病 角膜 视网膜 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少玉 蒋文君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8-491,共4页
高度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可致盲眼病,具有高度的种群特异性和遗传异质性,常伴有视网膜脱落、白内障、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从现代医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深入阐述了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MYP基因位点、候选致病... 高度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可致盲眼病,具有高度的种群特异性和遗传异质性,常伴有视网膜脱落、白内障、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从现代医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角度深入阐述了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MYP基因位点、候选致病基因等遗传学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MYP基因位点 候选基因 遗传学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在葡萄膜炎发生中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正峰(综述) 崔彦(审校) 毕宏生(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509,共5页
人体经常与多种病原体相接触,但并不引起疾病,这是先天性免疫功能的体现。获得性免疫能区别自身与异体病原体,通过对外周环境的控制和调节来维持机体免疫的完整性并作出适宜应答。无论是先天性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机体调控机制的缺... 人体经常与多种病原体相接触,但并不引起疾病,这是先天性免疫功能的体现。获得性免疫能区别自身与异体病原体,通过对外周环境的控制和调节来维持机体免疫的完整性并作出适宜应答。无论是先天性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机体调控机制的缺失均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机体炎症反应。大量的研究证明,尽管自身免疫性眼病和眼内自发炎症的发生有许多共同点,但却是通过不同途径完成的。从免疫反应被激活的基本机制推断,对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进行调控可影响自身免疫性炎症的发生和葡萄膜炎的进展。就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在葡萄膜炎发生中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先天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病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静 蒋文君 +1 位作者 吴建峰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3-395,400,共4页
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近视产生的眼底病变严重损害视力,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早期视网膜脉络膜的厚度变化是眼底病变的重要因素。然而,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尚不明确。... 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近视产生的眼底病变严重损害视力,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早期视网膜脉络膜的厚度变化是眼底病变的重要因素。然而,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尚不明确。现就近视发生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为近视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为临床医师诊断、预防和监测黄斑及脉络膜相关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脉络膜厚度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巩膜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丁美华 吴建峰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0,共4页
大量研究表明,巩膜生物力学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视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眼轴的过度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玻璃体腔的延长,而玻璃体腔的延长又是巩膜主动重塑、巩膜变薄、细胞外基质减少的结果 ,其中伴随着一系列巩膜... 大量研究表明,巩膜生物力学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视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眼轴的过度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玻璃体腔的延长,而玻璃体腔的延长又是巩膜主动重塑、巩膜变薄、细胞外基质减少的结果 ,其中伴随着一系列巩膜生物力学的改变。因此,本文就巩膜生物力学的测量方式、近视眼巩膜生物力学的改变、巩膜胶原、蛋白聚糖等成分及成纤维细胞的改变对生物力学的影响等进行综述,以利于更深入地了解近视的发病机制,为将来有效预防和治疗近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 生物力学 近视 胶原 巩膜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儿童低度近视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6
作者 田昭春 吴建峰 毕宏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9-57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儿童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6~12岁低度近视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针刺和验光配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散瞳后屈光度及调节灵敏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差异有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儿童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6~12岁低度近视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针刺和验光配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散瞳后屈光度及调节灵敏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针刺组视力、调节灵敏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针刺组调节灵敏度、视力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屈光度较前略有增加(P〈0.05),对照组调节灵敏度较前改善不显著(P〉0.05),视力下降,屈光度增加(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在改善近视患者裸眼视力及调节灵敏度方面疗效显著,同时对屈光度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近视 调节灵敏度 视力 屈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炎性因子表达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影 李洋 +3 位作者 毕宏生 滕达 李姣 崔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7-652,共6页
背景C57BL/6(B6)小鼠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常用的小鼠种系,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辅助性T(Th)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相关,但各种Th细胞在EAU发病中的相互作用并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光感受器... 背景C57BL/6(B6)小鼠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常用的小鼠种系,以往研究证明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与辅助性T(Th)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相关,但各种Th细胞在EAU发病中的相互作用并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RBP)诱导不同天数后EAU小鼠脾脏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种炎性因子在EAU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IRBP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在小鼠的尾根部及躯干部均匀注射5个点以免疫B6小鼠44只,免疫后每周3次用间接检眼镜观察小鼠的EAU发病情况,并参照Thurau的评分标准进行炎症评分。于注射后第30天摘取20只模型小鼠眼球,于瞳孔视神经平面制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第2、5、10、15、20、25、30天取模型小鼠脾脏,提取RNA,逆转录扩增并行凝胶电泳,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叮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等因子的mRNA含量,同时收集相同时间点小鼠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上述因子的质量浓度。结果IRBP及CFA乳化液免疫B6小鼠后第12天可见轻度葡萄膜炎症,炎症评分为0.5分,炎症反应在免疫后第13~15天最重,评分为1.0分,至第30天炎症明显减轻,评分为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后第30天模型鼠眼部反应与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吻合,病理评分为0.5。模型鼠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注射后第5天,小鼠血清中IL-17的质量浓度达到峰值,为(51.85±2.42)ng/L,随着时间的延长开始降低。到第15天时降到最低,为(4.01±0.06)ng/L,但在第25天时再次升高至(25.00±0.94)ng/L,之后逐渐下降,第30天时,血清中IL-17的质量浓度为(6.01±0.21)ng/L,与免疫前的(0.98±0.05)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小鼠免疫前血清中IFN-γ的质量浓度为(1.02±0.09)ng/L,在注射后第5天达到(50.54±0.48)ng/L,于注射后第10天达到峰值,为(73.21±0.12)ng/L,然后逐渐降低。到第30天时,血清中IFN-γ的质量浓度为(5.15±0.18)ng/L,与免疫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00)。注射后模型鼠血清中TNF—α质量浓度升高迅速,免疫后第2天质量浓度较免疫前明显升高,第5天达到峰值,质量浓度为(134.25±0.59)ng/L,但至第15天降到最低。注射后第20天再次升高,达到(60.54±0.62)ng/L,之后又逐渐下降,第30天时和免疫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IL-10在免疫后第5天可以被检测到,并且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到第15天时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降低,第30天与免疫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脾脏中IL-10、IL-17、TNF-α、IFN-14种炎性因子mRNA表达变化趋势和血清中的变化一致。结论在B6小鼠的EAU中,Th1、Th2、Th17相关炎性因子IFN-γ、TNF—α、IL-10及IL-17具有特征性变化规律,IFN-γ可能与EAU的急性期病理过程相关;IL-17、TNF—α可能与葡萄膜炎的慢性化、复发性有关;IL-10可缓解EAU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 免疫 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 辅助T细胞 炎性因子 白细胞介素 γ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C57BL 6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角膜基质内切割术治疗老视前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季鹏 毕宏生 +4 位作者 范华 胡兵 刘翠红 张代兴 王兴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内切割术(INTRACOR)治疗老视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对老视患者24例24眼采用飞秒激光INTRACOR进行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DVA)(LogMAR视力)、裸眼近视...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角膜基质内切割术(INTRACOR)治疗老视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对老视患者24例24眼采用飞秒激光INTRACOR进行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DVA)(LogMAR视力)、裸眼近视力(UCNVA)(LogMAR视力)、等效球镜度(SE),并设计调查问卷评估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采用CorvisST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包括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大压陷时峰距(HC-PD)、最大压陷时曲率半径(HC-R)、最大压陷时变形幅度(HC-DA);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中央3mm区屈光力和6mm区非球面指数(Q值)。结果术前和术后12个月UCNVA(LogMAR视力)分别为0.5(0.3,1.0)和0.2(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4,P<0.01),术后12个月UCDVA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P >0.05)。术后12个月SE为(-0.37±0.29)D,与术前的(+0.35±0.29)D相比,有轻度近视转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P<0.01)。术前与术后1、3、6和12个月眼压、CCT、HC-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73、1.347、2.434,均P >0.05);术前与术后1、3、6、12个月HC-R、HC-D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485、137.648,均P<0.01),术后各时间点HC-R值均小于术前值,HC-DA值均大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HC-R值和HC-DA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12个月,角膜中央6mm区非球面指数为-0.28±0.10,较术前的-0.16±0.09负性增加,中央区手术前后角膜最大曲率差异值(diff-K值)为(2.55±0.81)D。结论INTRACOR治疗老视可有效提高近视力,术后角膜HC-R减小,HC-DA增加,角膜中央曲率增加,非球面指数负性增加,提示手术降低了中央区角膜生物力学强度,角膜中央区前凸形成非球面多焦形态达到增加近视力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视 飞秒激光 角膜基质内切割术 前瞻性研究 角膜生物力学 角膜非球面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透镜诱导豚鼠视网膜中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沙芳 赵雯 +6 位作者 徐超立 王玲 张小燕 吴建峰 毕爱玲 郭大东 毕宏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8,共6页
背景 研究表明,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GABA及GABA受体拮抗剂对近视发生的抑制作用已被证实,但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负透镜诱导性近视(LIM)豚鼠视网膜中GABA... 背景 研究表明,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在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GABA及GABA受体拮抗剂对近视发生的抑制作用已被证实,但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负透镜诱导性近视(LIM)豚鼠视网膜中GABA及其受体亚型表达的变化,探讨GABA及GABA受体拮抗剂抑制近视发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3周龄健康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眼,模型组右眼佩戴-10 D透镜4周以诱导近视模型作为实验眼,左眼不戴镜作为对照眼.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4周用A型超声法和带状光检影法测量各组豚鼠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于造模后4周断颈法处死豚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检测豚鼠视网膜中GABA含量的变化,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豚鼠视网膜中GABA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造模后4周,模型组实验眼、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屈光度分别为(-3.39±0.70)、(1.03±0.68)和(0.77±0.64)D,模型组实验眼近视屈光度较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82、-17.113,均P<0.05);模型组实验眼、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眼轴长度分别为(8.62±0.08)、(8.31±0.05)和(8.32±0.05) mm,模型组实验眼眼轴较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81、15.838,均P<0.05);豚鼠正常对照眼、模型组实验眼、模型组对照眼视网膜中GABA含量分别为(14.83±1.20)、(18.63±1.58)和(15.74±0.96) μmol/g,模型组实验眼视网膜中GAB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眼和模型组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45、6.876,均P<0.05);模型组实验眼视网膜中GABAA受体、受体GABAC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1、-2.532,均P<0.05);模型组实验眼视网膜中GABAA受体、受体GABAC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2、5.645,均P<0.05),而3个组间GABAV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6,P>0.05). 结论 LIM豚鼠视网膜中GABA及GABAA受体mRNA、GABAC受体mRNA表达上调,而GABAB受体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透镜诱导性 Γ-氨基丁酸 Γ-氨基丁酸受体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阳虚体质对负透镜诱导豚鼠眼球生物参数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美华 沙芳 +2 位作者 吴建峰 叶翔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6-418,423,共4页
目的探讨肾阳虚体质对负透镜诱导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3周龄雄性健康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透镜诱导组和肾阳虚+透镜诱导组,每组各8只。肾阳虚+透镜诱导组每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注... 目的探讨肾阳虚体质对负透镜诱导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3周龄雄性健康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透镜诱导组和肾阳虚+透镜诱导组,每组各8只。肾阳虚+透镜诱导组每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剂量10 mg·kg-1,正常对照组和透镜诱导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2周。第3周起,透镜诱导组、肾阳虚+透镜诱导组右眼均戴-10.00 D透镜,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眼,正常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处理,透镜诱导2周后各组进行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的测量。结果透镜诱导组自身对照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后极部巩膜厚度分别为(1.52±0.45)D、(8.52±0.04)mm、(291.25±18.08)μm,与之相比透镜诱导组造模眼近视屈光度增加为(-2.16±0.09)D,眼轴延长为(8.61±0.03)mm,后极部巩膜厚度降低为(233.75±23.26)μm(均为P<0.01);肾阳虚+透镜诱导组自身对照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后极部巩膜厚度分别为(1.56±0.18)D、(8.53±0.09)mm、(296.25±22.64)μm,与之相比肾阳虚+透镜诱导组造模眼近视屈光度增加为(-2.73±0.55)D,眼轴延长为(8.70±0.10)mm,后极部巩膜厚度降低为(180.00±16.04)μm(均为P<0.01);与透镜诱导组造模眼相比,肾阳虚+透镜诱导组造模眼近视屈光度增加更多,眼轴延长更显著,后极部巩膜厚度降低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在负透镜诱导下,肾阳虚豚鼠较正常豚鼠眼轴延长和近视度增加更加显著,肾阳虚体质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透镜诱导 近视 肾阳虚 屈光度 眼轴长度 巩膜厚度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镜诱导型近视肾阳虚豚鼠巩膜MMP-2及其抑制剂TIMP-2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丁美华 吴建峰 +3 位作者 叶翔 张月英 郭大东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05-1010,共6页
目的探讨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肾阳虚豚鼠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2抑制剂(tissur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的表达。方法选取72只3周龄雄性英国种三色短毛豚鼠,... 目的探讨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肾阳虚豚鼠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2抑制剂(tissur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的表达。方法选取72只3周龄雄性英国种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戴镜组和肾阳虚+戴镜组,每组各24只。肾阳虚+戴镜组每日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剂量10 mg·kg-1,正常对照组和戴镜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第3周起,戴镜组、肾阳虚+戴镜组右眼均戴-10.0 D透镜,戴镜2周,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戴镜前后分别进行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的测量;SYBR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后极部巩膜MMP-2及TIMP-2 mRNA的表达变化;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后极部巩膜MMP-2及TIMP-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戴镜组右眼近视屈光度增高(t=18.760,P=0.000),眼轴延长(t=-2.709,P=0.013),后极部巩膜MMP-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t=-2.134,P=0.045;t=-6.315,P=0.000),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4.637,P=0.000;t=6.062,P=0.000)。与戴镜组比较,肾阳虚+戴镜组右眼近视屈光度增高(t=3.026,P=0.006),眼轴更长(t=-2.144,P=0.044),后极部巩膜MMP-2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t=-4.094,P=0.001;t=-6.291,P=0.000),TIMP-2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t=5.524,P=0.000;t=3.951,P=0.001)。结论在负透镜诱导下,肾阳虚豚鼠较正常豚鼠近视程度更加严重,肾阳虚体质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阳虚 透镜诱导型近视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2抑制剂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影响角膜非球面指数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季鹏 王静波 +2 位作者 毕宏生 王兴荣 马晓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0-353,共4页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需切削深度及治疗光区直径大小等手术参数对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飞秒制瓣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89例175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1.0.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非球面指数(Q值),记录每例手术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手术前后术眼的视力和等效球镜变化,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法探讨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与LASIK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关系. 结果 所有术眼的术前平均球镜度为(-5.57±1.89)D,柱镜度(-0.71 ±0.55)D,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后6个月的平均球镜度为(-0.25±0.30)D.平均柱镜度为(-0.14±0.22)D,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32±0.37)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39、-23.91、-35.18,均P<0.01).术眼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6.0mm区域Q值分别为-0.13±0.09(-0.47~0.08)和1.09±0.54(0.22~2.51),术后Q值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1).所有术眼手术切削深度平均为(95±28) μm;治疗光区直径平均为(6.32±0.26) mm.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对术后Q值变化量(△Q)的多元回归公式为AQ=1.517+0.015&#215;切削深度-0.3&#215;治疗光区直径,切削深度与△Q呈线性正相关(β=0.803),而治疗光区直径与△Q呈线性负相关(β=-0.149).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Q值有正性增大趋势,增加手术的切削深度和减小治疗光区直径可导致角膜Q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 手术 近视 手术 前瞻性研究 角膜地形图 非球面指数 切削深度 治疗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的发病特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正峰 崔彦 +3 位作者 李姣 滕达 唐凯 毕宏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88-592,共5页
背景 Lewis大鼠是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的常用种系,对其发病特点,尤其是EAU大鼠眼部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 观察EAU大鼠的发病体征及其眼部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 选取SPF级6~8周龄雌性Lewis大鼠18... 背景 Lewis大鼠是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动物模型的常用种系,对其发病特点,尤其是EAU大鼠眼部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 观察EAU大鼠的发病体征及其眼部超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 选取SPF级6~8周龄雌性Lewis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12只.模型组大鼠后肢足底、两侧腹壁和躯干上皮下各注射含有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1177-1191)和结核菌素(TB)的完全弗氏佐剂(CFA)乳化液,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注射后观察两组大鼠饮食、体温和活动情况,每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于免疫后12d获取大鼠眼组织标本,对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分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免疫后采食量为(190.00± 18.03)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85.33±28.0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5,P=0.012);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饮水量分别为(241.67±18.56)ml和(289.67±18.1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1,P=0.033);模型组大鼠体温升高,精神倦怠.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免疫后6d出现虹膜充血、前房积脓和瞳孔膜闭,免疫后12d眼部炎症最严重,炎症评分为(3.83±0.41)分,而对照组大鼠眼前节未见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模型组大鼠前房、虹膜、睫状体组织和玻璃体腔内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虹膜肌纤维粗细不均,睫状体上皮表面粗糙及RPE细胞绒毛疏松.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大鼠虹膜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睫状体上皮细胞膜褶皱蓬松及排列紊乱,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有髓样小体,RPE细胞中有线粒体空泡出现,而对照组大鼠虹膜、睫状体及视网膜的形态结构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用含IRBP(1177-1191)和TB的CFA乳化液诱导的EAU大鼠机体处于自身免疫炎症状态,其眼部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充分反映了EAU的炎症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炎症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调蛋白抗体对双眼诱导型近视豚鼠眼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少玉 宋惠欣 +2 位作者 蒋文君 吴建峰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0-514,共5页
目的探讨双调蛋白抗体对双眼诱导型近视豚鼠眼轴长度、屈光度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等的影响。方法 60只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近视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豚鼠双眼戴-10 D透镜诱导近视:正常组不作... 目的探讨双调蛋白抗体对双眼诱导型近视豚鼠眼轴长度、屈光度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等的影响。方法 60只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近视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豚鼠双眼戴-10 D透镜诱导近视: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戴镜2周后,低、中、高剂量组豚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低、中、高剂量双调蛋白抗体,同时左眼玻璃体内注射同等剂量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buffer组),注射抗体前后持续戴镜。于戴镜前、戴镜后2周、注射3次抗体后测量豚鼠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注射3次抗体后,过碘酸雪夫染色法检测豚鼠眼球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的厚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中双调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蛋白的表达。结果透镜诱导2周后,近视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眼轴长度增长、屈光度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注射3次抗体后,与buffer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眼轴长度均缩短,屈光度均上升,后极部巩膜厚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后极部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近视模型组及buffer组视网膜中双调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高、中、低剂量组视网膜中双调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与buffer组相比,低剂量组视网膜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下降(t=2.606,P=0.022)。结论在近视造模豚鼠的玻璃体内注射双调蛋白抗体后,豚鼠屈光度上升、眼轴长度明显缩短、后极部巩膜厚度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双调蛋白表达的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调蛋白 双眼诱导型近视 眼轴长度 屈光度 后极部巩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抗衰老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秀娟 董卫红 +1 位作者 毕宏生 解孝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9-743,共5页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衰老有关,寻求抗RPE细胞衰老的药物对AMD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枸杞多糖(LBP)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但其对RPE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目的 研究LBP对体...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衰老有关,寻求抗RPE细胞衰老的药物对AMD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枸杞多糖(LBP)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但其对RPE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目的 研究LBP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的吞噬功能、清除脂褐素的功能及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探讨LBP防治AMD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猪眼光感受器外节(POS),并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然后分别加入含0.01、0.10、1.00 g/LLBP的人RPE中培养24 h,荧光显微镜下测量正常对照组、POS对照组及各质量浓度LBP+POS组人RPE细胞吞噬POS的荧光面积,评估LBP对人RPE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将密度为5×104个/ml的人RPE细胞与猪POS混合培养3周以建立POS诱导的脂褐素模型,然后将模型细胞分别加入含上述质量浓度LBP的培养液中,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人RPE细胞内脂褐素的自发荧光值(A),观察LBP对人RPE细胞清除脂褐素功能的影响.对脂褐素化的人RPE细胞进行培养后分别加入含有上述不同质量浓度LBP的培养液,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24、48和72 h后各组细胞生长的增生值(A). 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猪POS呈大小均一、排列整齐、独立的细杆状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双层膜盘样结构,荧光显微镜下可见FITC标记后呈黄绿色荧光.正常对照组未发现人RPE细胞对猪POS的吞噬,但随着LBP质量浓度的增加,RPE细胞对猪POS的吞噬面积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25,P=0.006).与POS对照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LBP+POS组人RPE细胞对猪POS的吞噬面积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RPE细胞中脂褐素荧光值非常低,RPE细胞与POS共培养后细胞中脂褐素荧光值明显增加,不同质量浓度的LBP作用后,RPE细胞内脂褐素自发荧光值逐渐下降,均低于PO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00 g/L LBP+POS组RPE细胞内脂褐素自发荧光值最低,LBP对脂褐素的清除能力最强.LBP干预人RPE细胞24、48、72 h,正常RPE细胞组的细胞增生值(A)均最高,脂褐素化RPE细胞组A值最低,随着LBP质量浓度的增加,各质量浓度LBP+脂褐素化RPE细胞组A值逐渐增加,各时间点1.00 g/L LBP+脂褐素化RPE组A值接近正常RPE细胞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BP能增强人RPE细胞的抗衰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增强人RPE细胞吞噬POS、清除脂褐素的功能及细胞增生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枸杞多糖 衰老 光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眼球正视化过程中T-PA在脉络膜中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国平 吴建峰 +4 位作者 叶翔 黄杰 史德龙 宋惠欣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研究豚鼠正视化过程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在脉络膜上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周龄健康三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3周龄、5周龄、7周龄、9周龄处死,并分离脉络膜,入组前与处死前进行屈... 目的研究豚鼠正视化过程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在脉络膜上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周龄健康三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3周龄、5周龄、7周龄、9周龄处死,并分离脉络膜,入组前与处死前进行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检测。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豚鼠脉络膜中T-PA mRNA的表达变化,ELISA测定脉络膜中T-PA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入组前豚鼠屈光状态为远视状态,各组间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着周龄的增加,3周龄、5周龄、7周龄、9周龄远视屈光度逐渐降低,眼轴长度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与入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CR及ELISA检测结果显示:脉络膜中T-PA mRNA及蛋白水平各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均在豚鼠发育到5周龄时表达量增加,与3周龄、7周龄、9周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周龄分别与7周龄、9周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7周龄TPA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9周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在豚鼠眼球发育和正视化过程中,脉络膜T-PA在5周龄时表达量显著增加,但在之后发育过程中表达量逐渐下降,9周龄时回落至3周龄时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正视化 脉络膜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双调蛋白抗体对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屈光度、眼轴长度及视网膜中双调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惠欣 李少玉 +1 位作者 蒋文君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对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视网膜中AREG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周龄健康英国三色短毛豚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近视组、AREG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6... 目的探讨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对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视网膜中AREG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周龄健康英国三色短毛豚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近视组、AREG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均右眼配戴-10.0 D透镜,左眼作为自身对照与正常对照组均不做任何处理,戴镜2周后分别测量各组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第3周开始,近视组豚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Linger注射液3μL,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豚鼠右眼分别注射500 mg·L-1AREG抗体(R&D:MAB989-500)1μL、2μL、3μL,对侧眼作为自身对照,不做任何处理,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3周,期间继续配戴眼镜,3周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豚鼠视网膜AREG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豚鼠视网膜AREG mRNA的表达。结果入组前各组豚鼠的初始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透镜诱导2周后近视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豚鼠右眼屈光度下降,眼轴延长(均为P<0.05);各组左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玻璃体内注射AREG抗体3次后,与近视组相比,低剂量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剂量组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眼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屈光度上升且眼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对侧眼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荧光标记法在各组豚鼠眼球后极部、赤道部以及后极部与赤道部之间的视网膜均检测到AREG蛋白,说明AREG主要分布在眼球视网膜组织,且无部位特异性。AREG蛋白在近视组豚鼠视网膜高表达,正常对照组低表达,玻璃体内注射AREG抗体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REG蛋白表达逐渐下降。将正常对照组视网膜AREG mRNA表达量标准化为100%,近视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右眼AREG mRNA表达量分别与标准化后的正常对照组比较得到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近视组AREG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正常对照组其次,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AREG mRN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结论玻璃体内注射AREG抗体后,豚鼠眼轴缩短,屈光度增加,视网膜中AREG蛋白和mRNA呈剂量依赖性表达下降。AREG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调蛋白 透镜诱导型近视 屈光度 眼轴长度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在自身免疫性后葡萄膜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毕泗松 崔彦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1-1093,共3页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组成的微血管起到了对视网膜提供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和保护视力的重要作用。另外,RVEC能保证血管内的物质循环,维持视网膜微血管的正常形态并且能阻止潜在的病原体侵入。RVE...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组成的微血管起到了对视网膜提供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和保护视力的重要作用。另外,RVEC能保证血管内的物质循环,维持视网膜微血管的正常形态并且能阻止潜在的病原体侵入。RVEC还参与组成血-视网膜屏障,并排出微血管循环中的分子毒素、微生物和促炎因子。然而,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它也可能参与视网膜疾病的发生,例如新生血管、血管出血和炎症细胞。RVEC也可以参与后葡萄膜炎中缺血性病变的形成。本文就RVEC在自身免疫性后葡萄膜炎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自身免疫性后葡萄膜炎 黏附分子 趋化因子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