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于航 师伟 +5 位作者 王怡斐 赵晓晓 徐丽 李伟 张润顺 李思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9-175,共7页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妇科彩超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3768例,处方数8986个,其中中药信息201242条,影像学资料4322条,使用的中药362味,使用复杂网络软件Liquorice系统...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妇科彩超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3768例,处方数8986个,其中中药信息201242条,影像学资料4322条,使用的中药362味,使用复杂网络软件Liquorice系统进行挖掘分析。结果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中药使用频次>2000的中药35味,核心处方复杂网络图中的药物有当归、白芍、川芎、醋延胡索、醋香附、蒲黄、炙甘草、党参,得到3层核心药物加减配伍子网络图。结论运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反映了真实世界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诊疗思路及用药规律。治疗AM应在活血化瘀的总前提下,佐以理气止痛,益气补血。寒凝血瘀者温经散寒,热灼血瘀者清热解毒,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正气虚弱者补肾益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分析 用药规律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医院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平 牟善芳 +3 位作者 冯凤 翟燕 谢彩霞 荆淑红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建立实用的中医医院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为护理文书质量管理提供评价标准和改进依据。方法在回顾文献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起草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函询论证,确定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临床,连续6个月后评价应... 目的建立实用的中医医院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为护理文书质量管理提供评价标准和改进依据。方法在回顾文献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起草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函询论证,确定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临床,连续6个月后评价应用指标体系前后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结果指标体系包括要素质量(20分)、环节质量(60分)及终末质量(20分)3个维度(共9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每个维度扣分≥10%为不合格。指标体系实施后护理文书书写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指标体系实用、合理,有利于中医医院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提高和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医院 护理文书 评价指标体系 DELPHI法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吕姝菡 刘金星 +3 位作者 师伟 丁怡 吴海萃 孙璐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53例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非反复组盆腔炎患者为对照,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设计体质调查表、四诊信息... 目的:探讨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53例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非反复组盆腔炎患者为对照,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设计体质调查表、四诊信息采集表及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对临床症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湿热型、血瘀型,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腹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与非反复组盆腔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相关因素与慢性盆腔炎、性生活卫生、生殖道感染、流产次数、宫腔操作史等相关,与非反复组盆腔炎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患者证型为湿热型、血瘀型,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腹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发病于慢性盆腔炎、性生活卫生、生殖道感染、流产次数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盆腔炎 反复发作 中医证候 体质特征 临床症状 发病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对郑惠芳名老中医养生及学术思想的影响
4
作者 叶青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417-419,共3页
郑惠芳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入选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郑老原籍河北,祖居济南,早年随父襄诊,郑师以擅治妇... 郑惠芳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入选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郑老原籍河北,祖居济南,早年随父襄诊,郑师以擅治妇科各种疑难病证著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齐鲁大地孕育的中医妇科名家。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其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的思想对传统中医的影响颇深。郑老生长于斯,在她6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将儒学思想贯穿于养生思想、治学理念、诊病及遣方用药等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 儒学 @郑惠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楼复方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一诺 王子璐 +6 位作者 石雅馨 王信 高新宇 张全英 喻梦蝶 徐丽 师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07-3014,共8页
背景子宫腺肌病(AM)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中医药治疗AM有一定优势,前期研究显示,桂楼复方宫内缓释系统可明显降低AM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目的探讨桂楼复方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AMDC)迁移、... 背景子宫腺肌病(AM)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中医药治疗AM有一定优势,前期研究显示,桂楼复方宫内缓释系统可明显降低AM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目的探讨桂楼复方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AMDC)迁移、侵袭的影响,并研究其对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使用CCK-8法检测AMDC细胞活力并筛选最佳药物浓度。设置空白组,使用桂楼复方(50、100 mg/L)处理AMDC,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RhoA、RhoB、RhoC、ROCK1、ROCK2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Rescue实验中使用激动剂U-46619(1μmol/L)和桂楼复方(100 mg/L)处理AMDC,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hoA、RhoB、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改变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100 mg/L桂楼复方干预后AMDC细胞存活率未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不影响细胞活性的最佳药物浓度。选取50、100 mg/L桂楼复方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桂楼复方50 mg/L、100 mg/L组AMDC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P<0.001),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01),U-466191μmol/L组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上调(P<0.001)。与U-466191μmol/L组比较,U-466191μmol/L联合桂楼复方100 mg/L组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下调(P<0.001)。空白组与桂楼复方50 mg/L、100 mg/L组RhoB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楼复方可有效抑制AMDC的迁移、侵袭能力,不影响细胞活性的最佳药物浓度为100 mg/L,桂楼复方可下调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可逆转U-46619对RhoA、RhoC、ROCK1、ROCK2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从而抑制AM病局部异位病灶的持续进展,其作用可能与调控Rho/ROCK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桂楼复方 子宫内膜 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 迁移 侵袭 RHO/ROC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致内膜容受性改变的治疗进展
6
作者 甄佳 赵紫渊 +3 位作者 师伟 王子璐 刘志勇 徐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941-2948,共8页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系子宫内膜与间质良性侵入肌层所致,呈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病理变化,典型症状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进行性痛经,严重者可致不孕。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为受精卵着床时,子宫内膜提供黏...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系子宫内膜与间质良性侵入肌层所致,呈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病理变化,典型症状包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进行性痛经,严重者可致不孕。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为受精卵着床时,子宫内膜提供黏附、穿透及植入所需综合条件的生理状态,对胚胎着床及妊娠结局至关重要。AM患者不孕可能与ER受损密切相关,涉及诸多复杂机制。该文旨在系统性回顾近3年关于AM致ER损伤的最新机制研究成果,并详述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容受性 妊娠 高强度聚焦超声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授精后早孕妇女的心态调查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周晓星 孙晓霞 孟茜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7期20-21,共2页
自拟心理状态调查表 ,对人工授精后的早孕妇女 (人工授精组 ,12 0例 )进行心态调查分析 ,并与正常妊娠的早孕妇女 (正常妊娠组 ,12 0例 )进行比较。结果人工授精组在“对怀孕感到非常喜悦”、“担心流产”、“渴望提供孕期保健知识”、... 自拟心理状态调查表 ,对人工授精后的早孕妇女 (人工授精组 ,12 0例 )进行心态调查分析 ,并与正常妊娠的早孕妇女 (正常妊娠组 ,12 0例 )进行比较。结果人工授精组在“对怀孕感到非常喜悦”、“担心流产”、“渴望提供孕期保健知识”、“社会压力大”、“担心胎儿发育不正常”、“对异性及工作学习兴趣降低”等方面与正常妊娠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两组在“对胎儿性别有要求”、“担心未来形体改变”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提示人工授精组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有必要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授精 孕妇 心态分析 数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病变的疾病分类特征和“异病同治”共性发病机制的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师伟 张芳 +6 位作者 李盼盼 葛晓晨 石雅馨 张绪丹 程文秀 孙孟瑶 徐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45-4351,共7页
笔者立足于中医病机演进过程和子宫内膜病理改变特点,创新性提出子宫内膜疾病的类病概念,涵盖常见的11种子宫内膜疾病,将其分为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减退性疾病和损伤性疾病。基于文献回顾梳理,分析子宫内膜病变类疾病的中医学"... 笔者立足于中医病机演进过程和子宫内膜病理改变特点,创新性提出子宫内膜疾病的类病概念,涵盖常见的11种子宫内膜疾病,将其分为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减退性疾病和损伤性疾病。基于文献回顾梳理,分析子宫内膜病变类疾病的中医学"异病同治"共性病机与不同功能状态内膜调控环节关联性,为寻找子宫内膜病变类疾病证候演变规律、核心病机,确认关键调控通路和靶点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深化中医妇科学常见共性病机的内涵研究提供了证据挖掘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疾病 异病同治 关联性 共性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清颗粒联合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对人早孕绒毛及蜕膜凋亡基因Wtp53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丽娟 刘瑞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8期1628-1630,共3页
目的:探讨宫清颗粒联合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缩短流产后出血时间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非意愿妊娠49天内要求药物流产的宫内早孕妇女120例随机分成:A组:给予宫清颗粒联合米非司酮150mg配伍米索前列醇600μg;B组:将宫清颗粒换成茜芷胶囊余同治... 目的:探讨宫清颗粒联合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缩短流产后出血时间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非意愿妊娠49天内要求药物流产的宫内早孕妇女120例随机分成:A组:给予宫清颗粒联合米非司酮150mg配伍米索前列醇600μg;B组:将宫清颗粒换成茜芷胶囊余同治疗组;C组:单纯口服药物流产药。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自然排出绒毛及蜕膜组织中wtp53的表达,并以40例负压吸宫流产绒毛及蜕膜组织做对照(D组)。结果:wtp53在各组绒毛及蜕膜中均有表达。在A、B、C、D组绒毛及蜕膜中的表达依次降低,P值均<0.05。结论:米非司酮可以诱导人早孕绒毛和蜕膜促凋亡基因wtp53表达,这可能是其抗早孕机理之一;宫清颗粒可以增强早孕药物流产绒毛及蜕膜中促凋亡基因wtp53的表达,从而促进绒毛和蜕膜的细胞凋亡,减少绒毛和蜕膜残留,从而缩短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流产 米非司酮 细胞凋亡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王东梅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中药配伍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欢 王东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0期1581-1585,共5页
目的:研究王东梅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中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王东梅教授门诊治疗原发性痛经病例处方,应用Excel 2015建立数据库,使用IBMSPSS Statistics 24.0、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王东梅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中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王东梅教授门诊治疗原发性痛经病例处方,应用Excel 2015建立数据库,使用IBMSPSS Statistics 24.0、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共纳入106例,搜集处方106首,用药114种,累计用药频次1876次;使用频次前3位药物为白芍(89频次)、香附(77频次)、赤芍(75频次);药性、药味频数最多的分别为温性、甘味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常用香附-延胡索、当归-白芍等药对4组;常用聚类组6组。结论:王东梅教授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多选用甘温、辛温药物,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具体药物选用时除考虑其功效外,亦参考其现代药理作用。常用方剂组合以少腹逐瘀汤为主,体现王东梅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温通为主,和调气血”的学术思想;且对于有生育需求患者,除活血止痛外,亦加入调经助孕药物,既改善原发性痛经症状,又可满足其生育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东梅 原发性痛经 数据挖掘 中药配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对控制性超排卵周期卵泡膜及子宫内膜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建伟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5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二至天癸颗粒对控制性超排卵周期卵泡膜及子宫内膜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6例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控制性超排组,n=33)和对照组(控制性超排组,n=33)。借助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FI),检...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二至天癸颗粒对控制性超排卵周期卵泡膜及子宫内膜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6例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控制性超排组,n=33)和对照组(控制性超排组,n=33)。借助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FI),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卵泡膜及子宫内膜血流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卵泡膜与子宫内膜血流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治疗组HCG日卵泡膜RI及子宫内膜PI、RI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二至天癸颗粒改善控制性超排卵周期卵子质量及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能与增加卵泡膜及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超排卵 @二至天癸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中药对超促排卵小鼠着床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建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1期2320-2322,共3页
目的:观察二至天癸颗粒对促排卵小鼠子宫内膜厚度及组织形态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性成熟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配合HMG组)、模型组(HMG组)和正常组(生理盐水组),于检栓第4天(D4)上午脱颈处死小鼠,宫角作石蜡包埋切... 目的:观察二至天癸颗粒对促排卵小鼠子宫内膜厚度及组织形态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性成熟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配合HMG组)、模型组(HMG组)和正常组(生理盐水组),于检栓第4天(D4)上午脱颈处死小鼠,宫角作石蜡包埋切片,行子宫内膜厚度及组织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模型组小鼠D4子宫内膜发育明显延迟,子宫内膜发育成熟率为30%,显著低于正常组,且内膜与间质发育可见不同步;治疗组内膜成熟率可达90%,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且治疗组子宫内膜腺体面积及腺腔面积与正常组接近,较模型组明显增加。结论:二至天癸颗粒可明显改善HMG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指标,提高子宫内膜成熟度,这可能是该方补肾益天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作用机制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至天癸颗粒 超促排卵 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3
作者 宗云 刘金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472-476,共5页
为全面了解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各类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西医治疗以激素类药物为主,辅以手术治疗,但临床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较高;中医通过经方治疗、辨证治疗、分期治疗、针... 为全面了解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各类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西医治疗以激素类药物为主,辅以手术治疗,但临床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较高;中医通过经方治疗、辨证治疗、分期治疗、针药治疗等治疗方法常可获得满意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复发率低,但急崩止血效果较慢;中西医联合治疗则可取长补短,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异常子宫出血 中西医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联合容积对比成像诊断周围型宫腔粘连 被引量:18
14
作者 南凤娟 鲁晨曦 +2 位作者 张华贞 刘志勇 师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8-351,共4页
目的评价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联合容积对比成像(VCI)用于诊断周围型宫腔粘连(IUA)的价值。方法对53例疑诊IUA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及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与2D-TVS对比,评价O... 目的评价腔内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联合容积对比成像(VCI)用于诊断周围型宫腔粘连(IUA)的价值。方法对53例疑诊IUA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及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与2D-TVS对比,评价OmniView-VCI对周围型IUA的诊断效能。结果宫腔镜检查确诊48例周围型IUA、5例无明显粘连。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准确诊断41例周围型IUA、4例无粘连,诊断准确率为84.91%(45/53);2D-TVS准确诊断32例周围型IUA、2例无粘连,诊断准确率64.15%(34/53);二者诊断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OmniView-VCI和2D-TVS诊断周围型IU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5%CI(0.61,1.00)]和0.53[95%CI(0.26,0.81)]。结论腔内三维超声OmniView-VCI可有效诊断周围型I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疾病 腔内超声检查 宫腔粘连 成像 三维 自由解剖切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分布及用药规律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文秀 于航 +3 位作者 丁楠 师伟 赵晓晓 徐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0-565,共6页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年龄分布及用药规律差异,以扩宽该病保守性治疗的思路。方法收集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535例,处方数564个,中药信息11002条,影像学资料780条,采用Liquorice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发...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析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年龄分布及用药规律差异,以扩宽该病保守性治疗的思路。方法收集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535例,处方数564个,中药信息11002条,影像学资料780条,采用Liquorice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在40-49岁的患者最多,约占总患者人数的45.42%;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在20-2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芍、蒲黄;30-3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芍、蒲黄、盐小茴香、益母草;40-49岁的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川芎、蒲黄、白芍、益母草、党参;50-55岁的核心处方为益母草、海螵蛸、党参、蒲黄、茜草、三七粉。结论40-49岁为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好发年龄段,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态势。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应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症状表现的不同,佐以理气止痛、益气养血之法。寒凝血瘀者散寒祛瘀,热毒瘀结者清热解毒化瘀,以血瘀出血证为主者则应化瘀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型子宫腺肌病 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分析 年龄分布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养精颗粒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不孕患者周期性预处理的疗效 被引量:22
16
作者 郑伟 张芳 +4 位作者 张若乾 刁翰林 殷晓雪 宗云 刘金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540-3544,共5页
目的观察补肾养精颗粒周期性预处理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肾虚型DOR不孕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观察组和对照组分... 目的观察补肾养精颗粒周期性预处理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肾虚型DOR不孕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补肾养精颗粒及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芬吗通);第二阶段均加服来曲唑。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卵巢储备功能、妊娠状态以及药物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卵巢储备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1),且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基础卵泡刺激素及基础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基础雌二醇、抗苗勒管激素及窦卵泡数计数、增加临床妊娠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补肾养精颗粒周期性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DOR不孕患者的卵巢储备,提高妊娠率,值得临床规范化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不孕 肾虚 补肾填精 预培其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益母草-马齿苋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秦璐璐 刘文琼 《特产研究》 2022年第1期43-54,共12页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益母草-马齿苋治疗异常子宫出血(AUB)的关键靶点并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中药词典》以及相关文献获取益母草-马齿苋的中药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对靶基因进行注释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益母草-马齿苋治疗异常子宫出血(AUB)的关键靶点并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中药词典》以及相关文献获取益母草-马齿苋的中药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对靶基因进行注释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对AUB的相关靶基因进行检索,运用Cytoscape软件与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调控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软件对靶点的GO及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对核心活性成分和核心蛋白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PyMOL软件绘制对接结果图。结果表明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为标准,并检索《中药词典》及相关文献最终从益母草-马齿苋中共筛选出19个有效成分,与疾病相对应的作用靶点共92个最终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得相关基因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其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本文初步得出益母草-马齿苋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促进血管再生、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激素分泌等作用,对异常子宫出血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马齿苋 异常子宫出血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罗勒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潇 胡国静 +1 位作者 隋新月 刘卉 《特产研究》 2021年第4期28-33,39,共7页
本文研究罗勒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并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结果初步验证。借助TCMID、TCMSP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获取罗勒的化学成分,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药物靶点,分别使用OMIM、GeneCards数据... 本文研究罗勒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并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结果初步验证。借助TCMID、TCMSP数据库和相关文献获取罗勒的化学成分,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药物靶点,分别使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去重后获得疾病靶点,使用Venny 2.1对药物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并绘制韦恩图,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罗勒-有效成分-ODI-靶点"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出罗勒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最后将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得到罗勒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15个有效成分,53个作用靶点。核心靶点涉及ALB、TNF、VEGFA、PTGS2和JUN等。主要通过TNF、雌激素、卵巢类固醇生成、GnRH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罗勒的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为稳定的结合活性。本研究提示罗勒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通过多个有效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并参与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勒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