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周围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内涵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雁南 陈柏楠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0期1154-1156,共3页
我国周围血管疾病专业是以50年代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开端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文献中没有系统记载,其专业发展历程是在现代医学环境下,创新应用中医理论和中医西结合的最佳范例。笔者根据临床工作经验,总结了现代周围... 我国周围血管疾病专业是以50年代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开端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文献中没有系统记载,其专业发展历程是在现代医学环境下,创新应用中医理论和中医西结合的最佳范例。笔者根据临床工作经验,总结了现代周围血管疾病的整体辨证中包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机论治四项具体内容,是对传统中医整体辨证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对充实现代周围血管疾病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辨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瘀毒”在周围血管疾病病机中的地位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大伟 陈柏楠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414-417,共4页
本文从内毒的定义及特性入手,分析了瘀毒的源流及病机特点,探讨了瘀毒在周围血管疾病病机变化中的作用。瘀毒是周围血管疾病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与周围血管疾病的缠绵难治、反复发作密切相关。
关键词 瘀毒 周围血管疾病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德俊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经验方——四妙勇安汤加味
3
作者 秦红松 陈柏楠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周围血管疾病 四妙勇安汤加味 尚德俊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下肢动脉血栓
4
作者 王路遥 宋明珠 +3 位作者 张钰涵 何文烨 郝清智 王彬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49-653,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下肢动脉血栓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PMT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将其分为湿热证组(n=18)与血瘀证组(n=22);比较组间技术成功率、治疗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Rutherfor...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下肢动脉血栓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PMT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将其分为湿热证组(n=18)与血瘀证组(n=22);比较组间技术成功率、治疗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及血管通畅率,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结果PMT技术成功率在湿热证组与血瘀证组分别为94.44%(17/18)及100%(22/22);治疗后12个月2组ABI依次为0.45±0.11及0.52±0.14、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44%(17/18)及81.82%(18/2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组间Rutherford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湿热证组Rutherford分级高于血瘀证组(P<0.05)。围术期湿热证组1例出现肱动脉假性动脉瘤,血瘀证组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出现心房颤动,均经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未见截肢或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PMT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下肢动脉血栓均有效且较为安全;血瘀证型下肢动脉血栓预后优于湿热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栓塞 机械溶栓 湿热证 血瘀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安震 亓雪 +1 位作者 张军 张玥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1-777,共7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为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但其具体的细胞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对DV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血中不同细胞的功能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综述了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对DVT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影响的潜在机制,以期为DVT的防治提供新的非抗凝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周涛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3期516-518,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医益气活血法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以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模型为对象 ,观察益气活血方黄芪通脉合剂对鹌鹑模型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 :用药后黄芪通脉合剂组与模型组比血浆TC、TG含量... 目的 :研究中医益气活血法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以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模型为对象 ,观察益气活血方黄芪通脉合剂对鹌鹑模型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 :用药后黄芪通脉合剂组与模型组比血浆TC、TG含量显著降低 (P <0.0 1)。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血浆ET、TXB2 含量降低显著 (P <0.0 1)。血浆NO、6 keto PGF1α含量有升高趋势 (P <0.0 1)。结论 :益气活血法有调节血浆脂质代谢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法 黄芪通脉合剂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鹌鹑模型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肠轴”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溃疡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亚男 魏建梁 +1 位作者 李秋 刘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8-1133,共6页
糖尿病溃疡(dabetic ulce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迁延难愈、易感染、易导致截肢或脓毒症的特点[1]。据统计,2016年,全球糖尿病下肢并发症患者约1.31亿,其中250万患者因足部溃疡导致残疾而缩短生命[2]。糖... 糖尿病溃疡(dabetic ulce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迁延难愈、易感染、易导致截肢或脓毒症的特点[1]。据统计,2016年,全球糖尿病下肢并发症患者约1.31亿,其中250万患者因足部溃疡导致残疾而缩短生命[2]。糖尿病溃疡难愈原因复杂,涉及血管因素、神经因素、免疫因素及微生物因素,其中创面微生物的变化以及与不同细胞作用产生的免疫应答影响了创面的修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肠轴 肠道菌群 糖尿病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当汤对高速泳动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思婷 张玥 +5 位作者 程志新 刘效敏 张玉冬 刘明 刘政 范国帅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04-2412,共9页
目的:探讨抵当汤及其拆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LPS组、LPS+抵当汤组、LPS+植物药组、LPS+动物药组;抑制Toll样受体4(TLR4)后分为TAK-24... 目的:探讨抵当汤及其拆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LPS组、LPS+抵当汤组、LPS+植物药组、LPS+动物药组;抑制Toll样受体4(TLR4)后分为TAK-242组、抵当汤TAK-242组、植物药TAK-242组、动物药TAK-242组,给予相应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UVECs中HMGB1、TLR4和核因子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HMGB1、TLR4和核因子κB p65的基因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测定HMGB1、TLR4和核因子κBp65的荧光强度。结果:与A组比较,LPS组细胞上清液及HUVECs中HMGB1、IL-6、TNF-α、TLR4和核因子κB p65表达均增强(均P<0.01)。与LPS组比较,LPS+抵当汤组细胞上清液及HUVECs中的HMGB1、IL-6、TNF-α、TLR4和核因子κBp65的表达均减弱(P<0.05,P<0.01)。与LPS+抵当汤组比较,LPS+植物药组和LPS+动物药组细胞上清液及HUVECs中的HMGB1、IL-6、TNF-α、TLR4和核因子κBp65表达显著增强(P<0.05,P<0.01)。LPS+植物药组中的HMGB1、IL-6和TNF-α表达低于LPS+动物药组(P<0.05,P<0.01),TLR4和核因子κBp65表达高于LPS+动物药组(P<0.05)。抑制TLR4后,与LPS组比较,TAK-242组的HMGB1、TLR4、核因子κBp65表达减弱(P<0.05,P<0.01)。与TAK-242组比较,抵当汤TAK-242组各指标表达低于TAK-242组(P<0.05,P<0.01)。与抵当汤TAK-242组比较,植物药TAK-242组和动物药TAK-242组各指标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抵当汤及其拆方可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反应对HUVECs发挥保护和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TLR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当汤 拆方 高速泳动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炎症反应 深静脉血栓形成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当汤及其拆方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范国帅 张玥 +2 位作者 程志新 张玉冬 刘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190,共8页
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DVT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采用Reyer... 目的:观察抵当汤及其拆方对DVT大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30只。采用Reyers法建立下腔静脉结扎模型,术后第1、3、7天灌胃2 h后,腹腔麻醉开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下腔静脉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IF)、实时逆转录PCR(Realtime RT-PCR)检测大鼠下腔静脉中的HMGB1表达。结果:模型组下腔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严重并大量脱落,细胞肿胀明显,形成血栓,内膜形态不规则、管壁组织肿胀,胶原纤维增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内皮细胞不同程度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HMGB1荧光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其余用药组HMGB1荧光表达不同程度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水平、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蛋白表达、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抵当汤组、大黄桃仁组、水蛭地龙组等用药组比较,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高速泳动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第1、3、7天比较,HMGB1、IL-6、TNF-α血清水平、蛋白表达、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抵当汤及其拆方通过降低DVT大鼠的HMGB1、IL-6、TNF-α表达,发挥对DVT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当汤 拆方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大鼠 鼠高速泳动族蛋白B1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溃疡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8
10
作者 赵亚男 刘明 +5 位作者 张玥 王彬 张玉冬 苏海文 任晓兰 郝清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33-2038,共6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DM)溃疡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探讨该信号通路在糖尿病难愈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液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组与DM组制作溃疡模... 目的:观察糖尿病(DM)溃疡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探讨该信号通路在糖尿病难愈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液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组与DM组制作溃疡模型。观察创面造模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对照组及DM组创面愈合情况的变化,并采用HE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β-catenin、GSK-3β和Rspo-3蛋白及mRNA的变化。结果:DM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其创面组织中含有较少的炎性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DM组大鼠创面组织中β-catenin和Rspo-3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SK-3β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Wnt/β-catenin通路的下调有可能导致了糖尿病溃疡的难愈,而该通路的下调可能源自于Rspo-3蛋白表达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溃疡 WNT信号通路 Β-CATENIN GSK-3Β Rsp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β-catenin通路与NF-κB通路互相调控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亚男 刘明 +4 位作者 魏建梁 张玉冬 王彬 张玥 王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39-1344,共6页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都是相对保守的信号通路,贯穿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并可以调节很多生物学进程。研究显示,Wnt/β-catenin通路与NF-κB通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且共同参与多方面...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都是相对保守的信号通路,贯穿哺乳类动物的一生并可以调节很多生物学进程。研究显示,Wnt/β-catenin通路与NF-κB通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且共同参与多方面的调控。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是涉及炎性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的级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NF-ΚB信号通路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玥 侯玉芬 +2 位作者 孙连庆 刘政 宋岳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6期1195-1196,共2页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4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5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显效126例,好转56例,无...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4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5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显效126例,好转56例,无效7例,死亡2例,2例均因心脏病死亡。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满意,其方法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UERGER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玥 亓雪 +2 位作者 刘湘 刘效敏 张筱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06-911,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的DVT患者66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门诊非DVT查体者20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的DVT患者66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门诊非DVT查体者20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Fib、D-二聚体水平等,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PLT、MPV、PDW、PCT、P-LCR、Fib和D-二聚体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指标对DVT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MPV、PDW、P-LCR降低,Fib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D-二聚体既是DVT的危险因素(OR=1.493、28.154,P<0.05),也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39、4.837,P<0.01);P-LCR是DVT的保护因素(OR=0.914,P<0.05)。PLT与MPV、PDW、P-LCR呈负相关(r=–0.269、–0.233、–0.120,P<0.01),与PCT呈正相关(r=0.062,P<0.01);MPV与PDW、P-LCR呈正相关(r=0.945、0.597,P<0.01);PDW与P-LCR呈正相关(r=0.582,P<0.01),与D-二聚体呈负相关(r=–0.551,P<0.01)。MPV、PDW、P-LCR、Fib对DVT具有较低程度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8、0.606、0.588和0.699,P<0.01],D-二聚体具有中等程度的诊断价值(AUC为0.882,P<0.01)。MPV、PDW、P-LCR分别与Fib联合能够提高Fib单独诊断的敏感度(53.3%~54.7%vs.49.6%),分别与D-二聚体联合能够提高D-二聚体单独诊断的特异度(88.1%~89.0%vs.81.4%)。结论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Fib及D-二聚体对DVT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小板参数 凝血功能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政 张玥 侯玉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期57-59,共3页
综述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原理、特点及用途,旨在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适用的方法学依据。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溶栓胶囊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73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侯玉芬 张玉冬 +1 位作者 程志新 王大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3期425-426,共2页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渣外洗 溶栓胶囊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玉芬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政 刘春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6-1067,共2页
总结侯玉芬教授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验。侯教授认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要重视审病求因,善抓病理特点,强调病证结合,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结合,倡导內治和外治并举的整体疗法,用药注重顾护脾胃。
关键词 侯玉芬 深静脉血栓形成 名老中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活血中药对实验性血瘀证大鼠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9期1920-1922,共3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实验性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补肾活血中药药液灌服实验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剂量和小剂量共4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给药组灌服药物40天,然后下腔静脉取...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实验性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补肾活血中药药液灌服实验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剂量和小剂量共4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给药组灌服药物40天,然后下腔静脉取血,测定各观察指标和主动脉血管壁组织学变化。结果:补肾活血中药组血脂、血流变、内皮功能、凝血纤溶各项指标及组织形态学均有明显变化,接近正常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结论:补肾活血中药有降低血液黏度、调节血脂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大鼠 补肾活血中药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联合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娜 张玥 +1 位作者 程志新 刘明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23期30-31,共2页
将 6 4例淋巴水肿病人分为治疗组 4 1例和对照组 2 3例 ,两组均应用中药 ,治疗组配合应用 12腔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治疗 ,并测量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肢围变化。结果治疗 30d治疗组肢围较对照组显著缩小 (P <0 .0 5 ,P <0 .0 1)。
关键词 淋巴水肿 植物、药用 数字渐增压力治疗仪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菱克栓酶对血栓性疾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9
作者 李昭辉 金星 +1 位作者 刘春梅 韩秋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231-232,共2页
关键词 东菱克栓酶 血栓性疾病 血液流变学 周围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坏疽的临证治疗探微
20
作者 陈柏楠 周涛 +2 位作者 秦红松 刘政 孙连庆 《中医药学刊》 2003年第11期1809-1809,1851,共2页
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 ,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 ,内治疗法与外治疗法相结合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 ,临床治愈和显效率为 6 8.96 % ,总有效率为 85 .0 5 %。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 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 ,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 ,内治疗法与外治疗法相结合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 ,临床治愈和显效率为 6 8.96 % ,总有效率为 85 .0 5 %。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减轻动脉内膜损伤 ,有利于内皮细胞功能恢复 ,减少血管痉挛因素 ,预防血栓形成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调节微循环状态 ,改善肢体血运 ,增强组织的代谢能力和抗损伤能力。控制糖尿病是治疗血管病变的先决条件 ,控制感染与控制血糖并重 ,有效控制并发症是提高疗效 ,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坏疽 中西医结合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