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B细胞分化-抗体分泌的体外模型优化及在免疫调节中药高通量筛选应用
1
作者 石冉 刘孝云 +6 位作者 叶冬雪 周万辉 程世娟 杨佳 刘自茹 容蓉 杨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65-2074,共10页
目的 基于体外B细胞分化-抗体分泌模型对免疫调节中药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活性中药,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抗流感病毒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2006(cytosine... 目的 基于体外B细胞分化-抗体分泌模型对免疫调节中药进行高通量筛选,发现具有免疫促进作用的活性中药,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抗流感病毒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2006(cytosine-phosphate-guanine oligodeoxynucleotide 2006,CpG)及白细胞介素-2 (interleukin-2,IL-2)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并分泌抗体,并考察不同浓度DMSO药物溶剂的影响。根据3种抗体的分泌量确定B细胞分化-抗体分泌模型的最优条件。随后,利用B细胞功能抑制剂雷帕霉素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以此优化构建基于体外B细胞分化-抗体分泌模型的免疫调节药物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并对465种中药极性部位的免疫促进活性进行筛选评价。结果B细胞分化-抗体分泌模型的最优条件为2 mg·L^(-1)CpG、1.67×10^(6) nkat·L^(-1) IL-2及体积分数为0.1%的DMSO。雷帕霉素能有效抑制此模型中B细胞向浆母细胞的分化,并显著降低抗体分泌,表明体外B细胞分化-抗体分泌模型成功优化。多轮筛选结果显示,600μg·L^(-1)的甘草二氯甲烷部位、醋莪术二氯甲烷部位、蜜紫菀环己烷部位及北刘寄奴水部位均可以同时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及抗体分泌。结论 该研究成功优化了体外B细胞分化-抗体分泌模型,并发现甘草等多个具有潜在免疫促进活性作用中药,为病毒感染性疾病发掘有效的免疫治疗中药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 抗体 体液免疫 中药 抗病毒 高通量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5-LOX中药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筛选及其作用方式和共性规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邵欣欣 陈聪 +1 位作者 王振国 付先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06-1514,共9页
筛选靶向结合炎症相关蛋白5-LOX(5-lipoxygenase,5-脂氧合酶)的中药黄酮类天然产物,分析与5-LOX结合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来源中药的共性规律。本研究借助Discovery Studio 2017 R2分子对接和药效团构建模块,结合SPR分子筛选实验,以及关联... 筛选靶向结合炎症相关蛋白5-LOX(5-lipoxygenase,5-脂氧合酶)的中药黄酮类天然产物,分析与5-LOX结合的黄酮类成分及其来源中药的共性规律。本研究借助Discovery Studio 2017 R2分子对接和药效团构建模块,结合SPR分子筛选实验,以及关联网络构建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来源于17种中药的18个黄酮类小分子中有11个能够与5-LOX结合,并从分子对接以及药效团构建研究中发现其作用的3种方式和共性特征:(1)部分中药黄酮成分(如木犀草素等)通过结构中的B环与5-LOX在活性位点ASP243形成静电中心相结合;(2)部分中药黄酮成分(如芹菜素等)是通过结构中的A环与活性位点VAL520形成疏水键、与活性位点ASP243形成氢键与5-LOX结合;(3)杨梅苷等黄酮类成分由于极性较强,在没有形成疏水键的情况下,也是通过形成静电中心与5-LOX在活性位点ASP243产生相互作用。此外还发现靶向5-LOX的活性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大多来源于具有利湿、退黄等功效,性味甘苦寒的景天科中药中。本研究发现了部分靶向5-LOX的中药黄酮类成分及其作用方式和共性规律,为开发靶向5-LOX抗肿瘤新药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LOX 中药 黄酮类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