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臭氧熏蒸对玉米胚中真菌毒素的降解消除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玉兰 郑婷婷 +2 位作者 马宇翔 王戬东 王月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82,共6页
为探究臭氧熏蒸对玉米胚中真菌毒素消除效果,固定臭氧质量浓度为150 mg/L,以蒸馏水调节玉米胚水分至不同质量分数(5%、10%、15%、20%、25%、30%),并熏蒸不同时间(20、30、40、50、60、80 min),分析熏蒸处理后玉米胚中真菌毒素含量以及... 为探究臭氧熏蒸对玉米胚中真菌毒素消除效果,固定臭氧质量浓度为150 mg/L,以蒸馏水调节玉米胚水分至不同质量分数(5%、10%、15%、20%、25%、30%),并熏蒸不同时间(20、30、40、50、60、80 min),分析熏蒸处理后玉米胚中真菌毒素含量以及玉米胚和玉米油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胚水分质量分数为25%、熏蒸时间为80 min时,对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有最优消除效果,消除率为72.27%;玉米胚水分质量分数为10%、熏蒸时间为50 min时,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消除率达68.88%;玉米胚水分质量分数为15%、熏蒸时间为60 min时,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消除率可达82.86%。3种真菌毒素的消除率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熏蒸时间达60 min时,3种真菌毒素均可获得较好的消除效果。综合考虑对3种真菌毒素的消除效果,采用玉米胚水分质量分数15%、熏蒸时间60 min的优化条件,AFB_(1)、ZEN、DON的消除率分别达到66.61%、69.44%、90.96%。随玉米胚水分质量分数增加和臭氧熏蒸时间延长,玉米胚毛油的色泽变浅,酸价和过氧化值升高,但总体升幅不大。本实验可为从源头上解决玉米油和玉米粕中真菌毒素问题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胚 真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B_(1) 玉米赤霉烯酮 呕吐毒素 臭氧熏蒸 降解消除 综合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胚及其毛油和饼粕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玉兰 陈金定 +3 位作者 裴娅晓 纪俊敏 王月华 程芳园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8-61,共4页
对采集到的7个玉米胚样品分别进行浸出取油和压榨取油,检测玉米胚及其毛油和饼粕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分析研究玉米胚中AFB1含量和制油工艺对毛油和饼粕中AFB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个玉米胚样品的AFB1含量为1.04-25.22μg/kg... 对采集到的7个玉米胚样品分别进行浸出取油和压榨取油,检测玉米胚及其毛油和饼粕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分析研究玉米胚中AFB1含量和制油工艺对毛油和饼粕中AFB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个玉米胚样品的AFB1含量为1.04-25.22μg/kg,平均值为7.24μg/kg;浸出毛油、压榨毛油中AFB1含量分别为0.50-1.20μg/kg、0.81-3.21μg/kg,平均值分别为0.70、1.59μg/kg;浸出粕、压榨饼中AFB1含量分别为3.05-36.55μg/kg、0.90-24.49μg/kg,平均值分别为11.35、7.78μg/kg;同一玉米胚样品,浸出毛油中AFB1含量低于压榨毛油,浸出粕中AFB1含量高于压榨饼;总体上浸出毛油和压榨毛油中AFB1含量明显低于玉米胚,但饼粕中尤其是浸出粕中AFB1含量超过玉米胚中AFB1含量。所有受测玉米毛油中AFB1含量皆低于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限量(≤20μg/kg),玉米胚饼粕中AFB1含量皆低于GB 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限量(≤50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胚 黄曲霉毒素B1 浸出毛油 压榨毛油 浸出粕 压榨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精炼方法对玉米油中呕吐毒素脱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玉兰 许利丽 +2 位作者 夏亚军 王月华 程芳园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73,共4页
分别以高、低质量浓度呕吐毒素(DON)含量的玉米毛油为原料,以DON脱除率及残留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精炼方法对玉米油中DON的脱除效果,并与工厂实际生产效果进行对比。采用优化的脱除工艺条件,高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1 745.43μg/kg)和... 分别以高、低质量浓度呕吐毒素(DON)含量的玉米毛油为原料,以DON脱除率及残留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精炼方法对玉米油中DON的脱除效果,并与工厂实际生产效果进行对比。采用优化的脱除工艺条件,高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1 745.43μg/kg)和低质量浓度DON玉米毛油(456.73μg/kg)在经过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高温蒸馏脱臭后均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DON脱除效果。精炼方法中以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的脱除效果较好。对高质量浓度DON含量的玉米毛油,水化脱胶、碱炼脱酸的DON脱除率可分别达到88.94%和90.07%,脱除后DON含量分别为193.06μg/kg和173.29μg/kg。低质量浓度DON含量玉米毛油水化脱胶和碱炼脱酸的脱除率可分别达到59.54%和58.23%,脱除后DON含量分别为184.79μg/kg和190.79μg/kg。与工厂实际玉米油精炼脱除效果相比,本实验的DON脱除率有明显提高。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精炼工艺条件优化和技术改进提供了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呕吐毒素 油脂精炼 脱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过程中保留两态植物甾醇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郑淑敏 马传国 +1 位作者 仝莹莹 王月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共4页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胚芽油 碱炼脱酸 游离态植物甾醇 酯态植物甾醇 酸值 绝对质量保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工艺效果及最佳条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玉兰 陈园顺 +2 位作者 周秋实 王月华 程芳园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5,共6页
研究了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对碱炼得率和脱色率,以及甾醇、维生素E损失率的影响,并对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正交试验全概率分析,得到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油浓度60%,碱炼温度60℃,... 研究了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对碱炼得率和脱色率,以及甾醇、维生素E损失率的影响,并对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正交试验全概率分析,得到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油浓度60%,碱炼温度60℃,碱液质量分数8.07%,总加碱量为理论加碱量和油质量0.4%的超量碱。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玉米油酸值(KOH)由3.62 mg/g降至0.55 mg/g,碱炼得率为95.46%,脱色率为43.66%,色泽为Y30 R2.5(罗维朋比色槽25.4mm),甾醇损失率为28.05%,维生素E损失率为28.74%。与玉米毛油碱炼脱酸相比,碱炼得率提高6.38个百分点,脱色率提高3.55个百分点,甾醇和维生素E损失率分别减少5.54个百分点和4.89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混合油碱炼 碱炼得率 甾醇 维生素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毛油酸价及碱炼脱酸对其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刘玉兰 张家枫 +2 位作者 胡文娜 王月华 王戬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85,共5页
对不同酸价的玉米毛油进行碱炼脱酸,并对碱炼前后玉米油中甘一酯、甘二酯、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维生素E、植物甾醇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毛油酸价及碱炼脱酸对玉米油中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及其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 对不同酸价的玉米毛油进行碱炼脱酸,并对碱炼前后玉米油中甘一酯、甘二酯、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维生素E、植物甾醇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毛油酸价及碱炼脱酸对玉米油中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及其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玉米毛油酸价升高,甘一酯、甘二酯含量明显升高,甘三酯含量明显降低,毛油酸价(KOH)为3.06~8.70 mg/g时,毛油中甘一酯、甘二酯总量为6.39%~17.40%,甘三酯含量为82.60%~93.61%,3-氯丙醇酯含量为2.09~3.23 mg/kg,缩水甘油酯含量为0.40~0.51 mg/kg。分别对酸价(KOH)4.10、8.70 mg/g的2个玉米毛油样品进行碱炼脱酸后,甘一酯和甘二酯总量分别降低了3.34、4.47个百分点,3-氯丙醇酯含量明显下降,但缩水甘油酯含量变化不大,说明碱炼脱酸过程对降低甘一酯、甘二酯含量的作用有限,对3-氯丙醇酯有一定的脱除作用,但对缩水甘油酯影响很小。此外,碱炼脱酸过程造成维生素E损失率21.68%~24.53%,植物甾醇损失率32.67%~3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油 碱炼脱酸 甘一酯 甘二酯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维生素E 植物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和不同方法提取玉米胚的品质对比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玉兰 郑婷婷 +2 位作者 王月华 安骏 王戬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9,共9页
从不同玉米深加工企业采集不同提胚工艺生产的玉米胚样品,同时在实验室以优质玉米为原料采用不同工艺提取玉米胚,对玉米胚的主要组分含量、真菌毒素含量、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其中油脂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对比研究不同来源和不同方法提取玉... 从不同玉米深加工企业采集不同提胚工艺生产的玉米胚样品,同时在实验室以优质玉米为原料采用不同工艺提取玉米胚,对玉米胚的主要组分含量、真菌毒素含量、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其中油脂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对比研究不同来源和不同方法提取玉米胚的品质。结果显示:从玉米淀粉厂所采集玉米胚的纯胚率(60.29%~88.92%)高于从玉米酒精厂所采集玉米胚(42.29%~57.25%),通过风选和筛分可将玉米胚的纯胚率提高至84.11%~97.85%。半干法玉米胚含水量(9.09%~14.48%)高于湿法玉米胚(3.51%~5.51%),粗脂肪含量(23.63%~26.94%)明显低于湿法玉米胚(53.42%~54.77%),粗蛋白含量(13.75%~18.46%)高于湿法玉米胚(10.10%~12.35%),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湿法玉米胚。不同玉米胚毛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甾醇含量无明显差别,但干法玉米胚毛油中维生素E含量更高。半干法玉米胚中挥发性风味成分(38~46种)明显多于湿法玉米胚(11~36种),感官呈青草味和甜香味,颜色浅且有色泽,湿法玉米胚有哈喇味和刺激味,色泽偏黄且较为暗淡,但湿法玉米胚中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含量更低。以优质玉米为原料采用半干法提取的玉米胚适合做为食用玉米胚的产品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胚 纯胚率 粗脂肪含量 粗蛋白含量 氨基酸组成 玉米油品质 真菌毒素含量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洗法脱除玉米胚芽粕中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尹惠双 刘玉兰 +3 位作者 刘华敏 申泽良 王戬东 王月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6-80,共5页
根据玉米赤霉烯酮(ZEN)易溶解于乙醇的原理,利用乙醇对玉米胚芽粕进行浸洗,脱除其中ZEN并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善感官品质。以玉米胚芽粕为原料,研究乙醇体积分数、醇洗温度、料液比、醇洗时间、醇洗次数对ZEN脱除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 根据玉米赤霉烯酮(ZEN)易溶解于乙醇的原理,利用乙醇对玉米胚芽粕进行浸洗,脱除其中ZEN并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善感官品质。以玉米胚芽粕为原料,研究乙醇体积分数、醇洗温度、料液比、醇洗时间、醇洗次数对ZEN脱除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确定醇洗法脱除玉米胚芽粕中ZEN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醇洗温度40℃,料液比1∶15,醇洗时间50 min,醇洗次数1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醇洗后玉米胚芽粕中ZEN含量从906.60μg/kg降低至179.21μg/kg,达到国标对饲料粕500μg/kg限量要求,ZEN脱除率达到80%以上,醇洗玉米胚芽粕中蛋白质含量从17.3%提高至21.8%,且色泽、风味等感官品质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胚芽粕 玉米赤霉烯酮(ZEN) 醇洗 脱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油脂精炼过程中氯离子、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玉兰 王璐阳 +3 位作者 马宇翔 黄会娜 刘昌树 王月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15,共6页
从6个油脂加工企业的精炼生产线采集各工序油脂样品,对其中氯离子、3-氯丙醇酯(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E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不同油脂精炼过程这3种成分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所有毛油样品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氯离子、3-MCPD... 从6个油脂加工企业的精炼生产线采集各工序油脂样品,对其中氯离子、3-氯丙醇酯(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E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不同油脂精炼过程这3种成分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所有毛油样品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氯离子、3-MCPD酯和GEs,氯离子含量为0.412~1.087 mg/kg,3-MCPD酯含量为0.084~0.863 mg/kg,GEs含量为0.028~0.721 mg/kg;经精炼过程的脱胶、脱酸和吸附脱色工序,油脂中氯离子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经水蒸气蒸馏脱臭后含量或升高或降低,没有明确的规律性,脱臭油中仍含有0.088~0.310 mg/kg氯离子;在油脂脱臭之前的各工序,3-MCPD酯和GEs含量均保持在较低水平波动,经脱臭后油脂中3-MCPD酯和GEs含量均大幅升高,其含量分别达到1.306~10.021 mg/kg和0.978~4.774 mg/kg,分别为待脱臭油的2.48~25.89倍和2.26~24.30倍,待脱臭油中氯离子含量最高的花生油也是经脱臭过程3-MCPD酯和GEs含量升幅最大的油脂品种(分别从0.060、0.053 mg/kg增加至1.543、1.288 mg/kg)。脱臭是导致成品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大幅升高的最关键工序,脱臭过程中待脱臭油中氯离子含量会影响3-MCPD酯和GEs的形成量,此外脱臭用直接蒸汽中氯离子含量、待脱臭油的甘油酯组成(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及脱臭工艺条件等因素也对3-MCPD酯和GEs形成量产生影响,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油脂脱臭过程3-MCPD酯和GEs的形成、减少脱臭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必须对上述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持续系统研究,这是基于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提升的油脂精炼工艺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油脂精炼 氯离子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蒸馏法脱除油脂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会娜 刘玉兰 +2 位作者 杨争光 王戬东 王月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1-45,共5页
利用分子蒸馏法脱除玉米油中的3-氯丙醇(3-monochloro-1,2-propanediol,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s)。结果显示,在蒸馏温度220℃、刮膜转速230 r/min、进料速率50滴/min的条件下,玉米油中GEs的脱除率为85.0%,其含量从5.... 利用分子蒸馏法脱除玉米油中的3-氯丙醇(3-monochloro-1,2-propanediol,3-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s)。结果显示,在蒸馏温度220℃、刮膜转速230 r/min、进料速率50滴/min的条件下,玉米油中GEs的脱除率为85.0%,其含量从5.909 mg/kg降低至0.885 mg/kg,达到欧盟规定食用植物油中GEs≤1 mg/kg的限量要求;3-MCPD酯脱除率为79.3%,其含量从2.686 mg/kg降低至0.556 mg/kg。分子蒸馏后油脂中VE含量从407.8 mg/kg降低至291.3 mg/kg,甾醇含量从912.2 mg/100 g降低至563.7 mg/100 g,损失率分别为28.6%、38.2%。分子蒸馏可以作为脱除油脂中3-MCPD酯和GEs的有效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分子蒸馏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脱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脂脱色废白土二次煅烧再生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月华 刘玉兰 +3 位作者 李超群 郝秀云 程芳园 王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采用二次煅烧对油脂脱色废白土进行再生,对煅烧温度及煅烧时间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实验确定最佳脱色废白土再生条件为520℃两次煅烧0.5 h,该条件下所得再生白土脱色率可达79.79%,接近于新活性白土的脱色效果(82.18%),实现了循环利用、... 采用二次煅烧对油脂脱色废白土进行再生,对煅烧温度及煅烧时间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实验确定最佳脱色废白土再生条件为520℃两次煅烧0.5 h,该条件下所得再生白土脱色率可达79.79%,接近于新活性白土的脱色效果(82.18%),实现了循环利用、节约成本、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色废白土 二次煅烧 脱色效果 循环利用 白土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