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木县地面温度与草面温度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媚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19期153-155,共3页
利用尼木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2010~2014年的1、4、7、10月各定时观测的地表温度和草面温度的月平均值、年平均值、年极端最高、最低平均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温度高于草面温度,每日的正午前后地面温度与草面温度变化幅度最大,... 利用尼木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2010~2014年的1、4、7、10月各定时观测的地表温度和草面温度的月平均值、年平均值、年极端最高、最低平均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温度高于草面温度,每日的正午前后地面温度与草面温度变化幅度最大,夜间变化幅度则趋于平缓,且每日的平均地面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都大于平均草面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每日最低温度出现在7时左右,最高温度出现在15时左右,温差4月最大10月最小,地面温度与草面温度的极值最低出现日期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温度 草面温度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9年拉萨市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邱大瑞 杜晓辉 +3 位作者 扎西罗杰 拉巴次仁 贵桑央吉 崔洁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2期193-196,200,共5页
利用拉萨市1980—2019年均一化降水资料,在分析该市降水量、降水强度、不同等级降水日数以及降水量贡献率等方面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拉萨市降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9年拉萨市年降水量以28.81 mm/10 a的速率增加... 利用拉萨市1980—2019年均一化降水资料,在分析该市降水量、降水强度、不同等级降水日数以及降水量贡献率等方面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拉萨市降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9年拉萨市年降水量以28.81 mm/10 a的速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夏季降水量的增加造成的。空间上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降水强度呈增大趋势,降水量在时间上表现出更为集中,降水强度在空间上均呈增加趋势;小雨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贡献率呈减少趋势,而中雨和大雨降水日数则呈增加趋势;分析不同等级降水对拉萨市空间分布的贡献率,小雨对拉萨市北部降水量的贡献最主要,而中雨和大雨对拉萨市东部降水量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强度 降水日数 降水量贡献率 气候特征 拉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9年那曲市汛期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边玛罗布 达瓦泽仁 +2 位作者 央美 扎西罗杰 次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3期217-220,230,共5页
利用那曲市6个气象站1971—2019年汛期(5—9月)逐日、逐月、逐年降水资料,分别采用滑动平均法、累计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降水的趋势性及周期性变化。结果表明,近49年来那曲市汛期降水量增幅为14.231 mm/10 a;20世纪7... 利用那曲市6个气象站1971—2019年汛期(5—9月)逐日、逐月、逐年降水资料,分别采用滑动平均法、累计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降水的趋势性及周期性变化。结果表明,近49年来那曲市汛期降水量增幅为14.231 mm/10 a;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汛期降水有弱的增长,90年代末汛期降水量增长较明显,进入21世纪初以后汛期除嘉黎县有较明显的增涨趋势外,其余各站汛期降水量呈减弱趋势;各站点汛期降水的累积距平为负距平,汛期降水呈偏少状态,从累积距平的变化趋势来看历年汛期降水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变化态势;根据Mann-Kendall突变检验来看近49年各站点汛期降水呈增长趋势,结合每个站点的累积距平有且只有一次突变,各站点全是降水增多突变;近49年那曲市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呈由东向西递减,且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月份;汛期雨日占全年雨日的73.0%,汛期小雨(≥0.1 mm)的雨日占整个汛期雨日的8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降水量 变化特征 那曲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开展防雷工作的几点思考
4
作者 卫东 丹增罗布 +1 位作者 旦增格列 拉巴次仁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5期169-169,共1页
雷电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而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更是触目惊心。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发展,将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无限扩大。另一方面,雷电灾害发生的领域、波及的范围非常广,甚至牵扯到千家万户,渗透到各行各业。为此,对防护雷电灾害,我们必须... 雷电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而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更是触目惊心。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发展,将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无限扩大。另一方面,雷电灾害发生的领域、波及的范围非常广,甚至牵扯到千家万户,渗透到各行各业。为此,对防护雷电灾害,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此而展开论述,从正视雷电的灾害性,提升防雷工作的意识;增强防雷防范意识,扩展防雷工作领域;调整防雷工作重点,逐渐移嫁到高科技领域;改变防雷工作手段,逐渐由强电向弱电过渡等四个方面,就新形势下开展防雷工作的几点思考做系统阐述,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灾害 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