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油脂掺伪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杜蘅 胡毓元 +2 位作者 盖争艳 郭怡雯 郭涛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5-110,116,共7页
应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检测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多种品牌纯葡萄籽油以及其掺有其他食用油脂的掺伪葡萄籽油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表明, PCA可明显区分葡萄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稻米油的LF-NMR弛豫特征数据;并且PCA得分图上能... 应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检测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多种品牌纯葡萄籽油以及其掺有其他食用油脂的掺伪葡萄籽油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表明, PCA可明显区分葡萄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稻米油的LF-NMR弛豫特征数据;并且PCA得分图上能有效区分葡萄籽油中不同油脂的掺伪比例,掺伪比例越高区分效果越好,实验验证可靠。实验结果说明基于掺伪油脂的LF-NMR弛豫特征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可实现对其是否掺伪、掺伪比例快速、有效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LF-NMR) 主成分分析(PCA) 掺伪油脂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煎炸产品储藏复热过程中水分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东森 杜蘅 +1 位作者 胡毓元 刘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7,共4页
以蒸汽湿热处理小麦后路粉为裹粉制备油炸平菇产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其低温储藏过程以及微波、烘烤复热过程中的水分分布及迁移情况,并测定复热后裹衣脆度。与市售国内外品牌裹粉制备的油炸平菇产品做对比,由水分分布及迁移变化情... 以蒸汽湿热处理小麦后路粉为裹粉制备油炸平菇产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其低温储藏过程以及微波、烘烤复热过程中的水分分布及迁移情况,并测定复热后裹衣脆度。与市售国内外品牌裹粉制备的油炸平菇产品做对比,由水分分布及迁移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热处理面粉作为裹粉储藏及复热过程中保水性较优异,油炸产品口感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热处理面粉 水分分布及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微胶囊化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全亮 马传国 +2 位作者 季敏 Ooi Cheng Keat Wong Soo Khwan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该文主要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酯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含油量为30%以上棕榈油微胶囊,并对制备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2.5%(单甘脂∶蔗糖酯=3∶7)、剪切乳化时间6 mi... 该文主要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复合壁材,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蔗糖酯为复合乳化剂,制备含油量为30%以上棕榈油微胶囊,并对制备微胶囊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添加量为2.5%(单甘脂∶蔗糖酯=3∶7)、剪切乳化时间6 min、乳化温度为70℃、壁材∶芯材=1.5∶1、进风温度为180℃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包埋率为82.3%、含油量为32.9%的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微胶囊 粉末油脂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化棕榈油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全亮 马传国 +3 位作者 王化林 季敏 OIO Cheng Keat WONG Soo Khwan 《粮油食品科技》 2015年第1期38-42,共5页
以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为复配壁材、蔗糖脂肪酸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制备棕榈油微胶囊,检测其基本理化指标,探讨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微粒微观结构及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自制微胶囊的含油量是38.21%,蛋白质含量是24.68%,自由... 以麦芽糊精与大豆分离蛋白为复配壁材、蔗糖脂肪酸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制备棕榈油微胶囊,检测其基本理化指标,探讨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微粒微观结构及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自制微胶囊的含油量是38.21%,蛋白质含量是24.68%,自由下落堆积成锥体的休止角是36.1°,水溶解度是75.8%,所得微胶囊散落性良好,微观结构完整,表面结构光滑,形状呈球形或椭球形,微胶囊颗粒大小主要集中在0~40μm的范围内;热重分析表明,微胶囊热稳定性良好,高温对微胶囊品质影响较小;储藏实验表明,在贮藏过程中微胶囊化的棕榈油过氧化值增加量为6.5mmol/kg;红外谱图表明,在喷雾干燥过程中壁材与芯材未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制备的微胶囊成品具有良好的性能及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微胶囊 贮藏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蒸馏分离提纯甘二酯中试工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孙亚辉 马传国 +5 位作者 王伟 王化林 殷俊俊 裴梦雪 计晓曼 郑淑敏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58,共4页
研究了中试分子蒸馏分离提纯甘二酯的工艺方法。棕榈油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中试分子蒸馏设备蒸馏,得到重相与轻相。轻相主要是甘二酯,重相主要是甘三酯。通过进料量、温度及刮膜转速的控制可以得到纯度70%以上的甘二酯。研究结果表明,在... 研究了中试分子蒸馏分离提纯甘二酯的工艺方法。棕榈油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中试分子蒸馏设备蒸馏,得到重相与轻相。轻相主要是甘二酯,重相主要是甘三酯。通过进料量、温度及刮膜转速的控制可以得到纯度70%以上的甘二酯。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20℃、压力0.01 Pa、进料量10 L/h、蒸发器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通过脱气,薄膜蒸发与短程蒸馏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甘二酯。用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TLC–FID)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RP–HPLC–ELSD)分别分析测定了棕榈油以及轻相、重相中甘油酯的含量,并进行了对比;用气相色谱分析了棕榈油以及轻相、重相脂肪酸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试 薄膜蒸发 分子蒸馏 甘油二酯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