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海地区典型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残留量研究 Ⅰ.表层残留量及其异构体组成 被引量:59
1
作者 赵炳梓 张佳宝 +3 位作者 周凌云 朱安宁 夏敏 卢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1-768,共8页
定量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七个县的129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含量以及它们的异构体组成,以全面了解该区域农业土壤中有机氯的当前含量水平和评估其潜在的环境毒害能力。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能检测出不同含... 定量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七个县的129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含量以及它们的异构体组成,以全面了解该区域农业土壤中有机氯的当前含量水平和评估其潜在的环境毒害能力。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能检测出不同含量水平的HCHs(HCHs=α-HCH+β-HCH+γ-HCH+δ- HCH),平均为4.01±2.21 pg kgll;DDXs(DDXs=4,4’一DDE+4,4’.DDD+2,4’DDT+4,4’一DDT)的检出率为93%,平均含量为11.16±17.29μgkg-1;所有样品的HCHs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50μg kg-1),但有3.1%的样品的DDXs值超过该级标准。与国内的天津、欧洲、美国等农业土壤相比较,黄淮海平原农业土壤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现象总体来说并不严重。HCH的4种异构体中,β-HCH含量最高,平均浓度为2.48±1.88μg kg-1;而4,4’-DDE是4种DDT异构体中含量最高的,平均浓度为6.91±13.67μg kg-1。各化合物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 滴滴涕 土表残留量 异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典型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残留量研究 Ⅱ.空间分布及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赵炳梓 张佳宝 +3 位作者 朱安宁 夏敏 卢信 蒋其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6-922,共7页
主要研究了黄淮海地区7个县的典型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在每个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4个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模式.空间分布图表明,HCHS(HCHS=α-HCH+β-HCH+γ-HCH+δ-HCH)和DDXS(DDXS=4, 4′-DDE +4, 4′-DDD+2, 4′-DD... 主要研究了黄淮海地区7个县的典型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在每个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4个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模式.空间分布图表明,HCHS(HCHS=α-HCH+β-HCH+γ-HCH+δ-HCH)和DDXS(DDXS=4, 4′-DDE +4, 4′-DDD+2, 4′-DDT+4, 4′-DDT)各浓度在每个县的分布基本上是随机的,DDT的变异性大于HCH.DDXS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50 μg kg-1)的区域集中在禹城县的东部.该研究同时表明在制定具体的土壤有机氯农药管理措施前研究它们的空间变异性的必要性.HCHS在剖面30 cm以下的含量水平与表层相似,其异构体中以β-HCH的含量最高;而DDXS则主要集中在土表0~30 cm,大于30 cm深度其值显著降低或低于检测限.结果表明在官方禁用20多年后,HCH和DDT在黄淮海地区0~100 cm土壤剖面的含量在绝大部分地点已经降至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 滴滴涕 残留量 空间变异性 垂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镇域生态用地变化模拟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夏敏 张子红 +2 位作者 赵炳梓 文博 刘敬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2-1031,共10页
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生态用地变化剧烈,研究小尺度区域生态用地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其生态用地保护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以宜兴市官林镇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研究其2009—2015年生... 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生态用地变化剧烈,研究小尺度区域生态用地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其生态用地保护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以宜兴市官林镇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研究其2009—2015年生态用地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研究区2021年和2024年生态用地变化,在此基础上测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结果表明:2009—2015年,官林镇生态用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高程、GDP、人口密度和到河流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因素对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015—2024年生态用地呈迅速减少趋势,其中水田的面积减少最多,9年间净减少358.25 hm^2;而养殖水面呈高速增加趋势,年均增长24.23 hm^2,总体增加了16.97%;生态用地主要转移去向为养殖水面、旱地、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2009—2024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减少,与水体和耕地变化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官林镇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对保护镇域生态用地和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域 生态用地 变化模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冠层阻力日变化的估算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继超 张佳宝 +1 位作者 赵炳梓 朱安宁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共4页
根据田间试验观测资料,利用3种作物冠层阻力估算方法推算了冬小麦在拔节、抽穗、灌浆3个生育时期在典型晴天、土壤水分充分供应状况下冠层阻力的日变化。3种作物冠层阻力估算方法为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使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反推(rc-... 根据田间试验观测资料,利用3种作物冠层阻力估算方法推算了冬小麦在拔节、抽穗、灌浆3个生育时期在典型晴天、土壤水分充分供应状况下冠层阻力的日变化。3种作物冠层阻力估算方法为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使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反推(rc-BREB)、利用冠层温度和蒸散量推算(rc-Tc)、利用不同部位单叶气孔阻力和有效叶面积指数合成法推算(rc-LAI)。结果表明,3种作物冠层阻力估算方法均推得的冠层阻力日变化趋势相同,但冠层阻力值大小存在差异。冬小麦冠层阻力在08:00~15:00时变化平稳,15:00以后开始升高,日落前后升高最为剧烈。采用冠层温度推算的冠层阻力rc-Tc比rc-BREB偏低,rc-LAI在灌浆后期和15:00后比rc-BREB偏高,且没有rc-BREB变化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日变化 估算方法 作物冠层 Penman 冠层温度 能量平衡法 叶面积指数 观测资料 田间试验 生育时期 气孔阻力 不同部位 变化趋势 推算 h公式 波文比 蒸散量 合成法 灌浆 平稳 拔节 抽穗 水分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长期施肥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2
5
作者 陈吉 赵炳梓 +3 位作者 张佳宝 沈林林 王芳 钦绳武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5-420,共6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玉米季成熟期6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9种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组成的土壤生物肥力性质为评价指标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质量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18年连续不同施肥处理后,各土壤性质在处理间均产生显著差异,但各土... 以长期定位试验玉米季成熟期6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9种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组成的土壤生物肥力性质为评价指标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质量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18年连续不同施肥处理后,各土壤性质在处理间均产生显著差异,但各土壤性质在处理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上述15个土壤性质指标最终可以用两个主成分来综合表征土壤质量,其中有机C、全N、碱解N、pH值、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脲酶、转化酶、FDA酶和脱氢酶活性等10个土壤性质在第一主成分(PC1)上有较高因子负荷;全P、全K、速效N和速效P在第二主成分(PC2)上有较高的因子负荷。同时各施肥土壤质量水平在主成分1上的分异程度大于主成分2。根据两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长期不同施肥土壤质量水平高低依次表现为OM>1/2OM>NPK>NP>PK>NK>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不同施肥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潮土长期施肥对土壤跳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朱强根 朱安宁 +3 位作者 张佳宝 钦绳武 张焕朝 信秀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46-952,共7页
通过试验研究了河南封丘潮土长期施肥处理下土壤跳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试验包括氮磷钾(NP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有机肥(OM)、1∶1化学氮肥与有机氮(MNPK)和不施肥(CK)7个处理。结果表明,7种施肥试验处理下,平均土壤跳... 通过试验研究了河南封丘潮土长期施肥处理下土壤跳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试验包括氮磷钾(NP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有机肥(OM)、1∶1化学氮肥与有机氮(MNPK)和不施肥(CK)7个处理。结果表明,7种施肥试验处理下,平均土壤跳虫密度为30 000头m-2,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跳虫数量,而磷肥可能是该地区跳虫数量增长的一个限制因素。OM和MNPK处理下土壤跳虫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OM和NPK处理具有最高的相似性,其次是MNPK和OM处理之间,而CK处理与其他处理相似性指数较小。不同施肥处理下表现了土壤跳虫类群对环境的选择性,多数跳虫与OM处理成正相关关系,而MNPK处理促进了Isotoma和Xenylla属在数量上的增长,PK处理与Hypogastrura和Sminthurinus属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施肥处理也引起了土壤跳虫的垂直分布差异,MNPK、NPK和OM处理下土壤跳虫趋于表层(0~10cm)分布,而NK和CK处理下趋于下层(10~20cm)分布。土壤跳虫的量化指标(如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对施肥处理表现敏感,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跳虫 长期定位施肥 华北潮土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对夏玉米农田蒸散的估计 被引量:12
7
作者 贾红 胡继超 +1 位作者 张佳宝 朱安宁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80,共4页
根据夏玉米生长季内逐时波文比系统观测资料和主要生育期的作物资料,以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法)得到的蒸散量为实测值,对比研究了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以下简称S-W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以下简称P-M模型)对蒸散估计的差异... 根据夏玉米生长季内逐时波文比系统观测资料和主要生育期的作物资料,以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法)得到的蒸散量为实测值,对比研究了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以下简称S-W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以下简称P-M模型)对蒸散估计的差异。S-W模型因考虑了土壤蒸发,估算的逐时逐日蒸散值均比P-M模型有更好的精度。在作物生长前期,LAI(<2.0)较低,应用S-W模型在稀疏冠层下估算的蒸散量高于P-M方程,更接近于实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更高,RMSE值低。随着LAI的增大,冬小麦冠层密闭,S-W模型和P-M方程估算的蒸散与实测值均相接近,二模型均有良好表现。对S-W模型的各阻力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用S-W模型时,模型对阻力参数冠层气孔阻力最为敏感,土壤表面阻力次之,作物冠层高度与参考高度间空气动力学阻力敏感程度居中,对地表与冠层高度间空气动力学阻力、冠层内边界阻力不敏感。在应用已有经验关系式时,特别需要注意对冠层气孔阻力、土壤表面阻力这二阻力参数中经验系数的合理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Penman-Monteith模型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潮土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动物丰富度与多样性 被引量:6
8
作者 朱强根 朱安宁 +3 位作者 张佳宝 张焕朝 黄平 张丛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小麦每年均翻耕(CTWT)、玉米免耕+小麦每年翻耕(CNTWT)、玉米免耕+小麦每2年翻耕(CNTW2T)、玉米免耕+小麦每4年翻耕(CNTW4T)、玉米小麦每年均免耕(CNTWNT),所有处理的... 在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小麦每年均翻耕(CTWT)、玉米免耕+小麦每年翻耕(CNTWT)、玉米免耕+小麦每2年翻耕(CNTW2T)、玉米免耕+小麦每4年翻耕(CNTW4T)、玉米小麦每年均免耕(CNTWNT),所有处理的农作物地上秸秆全部移出。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型土壤动物在数量上占总数的比例为83%~91%,土壤动物主要分布在表层,占有其总量的71.9%~73.2%。土壤动物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动态,其丰富度在玉米季高于小麦季。土壤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整体上表现为翻耕高于免耕处理,玉米季翻耕处理下有更高的均匀度指数,但小麦季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多元典范冗余分析表明,耕作方式主要是对土壤动物的时间动态和垂直分布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免耕 土壤动物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多组分反应性溶质运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张丛志 徐绍辉 张佳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248,共7页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必然受到多组分反应的影响,并且此种情况下能用水动力方程和多组分化学平衡方程进行描述。本文回顾了此研究领域的运移模型、数值模拟、可应用的计算软件和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土壤多组分反应性溶... 溶质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必然受到多组分反应的影响,并且此种情况下能用水动力方程和多组分化学平衡方程进行描述。本文回顾了此研究领域的运移模型、数值模拟、可应用的计算软件和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土壤多组分反应性溶质运移仍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分 溶质运移 地下水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炳梓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6-313,共8页
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化粪池、污水污泥、废水等源头。由于病毒比细菌和原生动物包囊小得多,在通过多孔土壤时不容易被过滤净化,地下水资源的病毒污染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 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化粪池、污水污泥、废水等源头。由于病毒比细菌和原生动物包囊小得多,在通过多孔土壤时不容易被过滤净化,地下水资源的病毒污染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也有了一些有关病毒在土壤中迁移行为及其影响机理的文献报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对过去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作一综述,重点探讨影响病毒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1)影响病毒迁移的水动力学因素;(2)病毒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3)影响病毒生存或死亡的因素。土壤物理性质的不均一性是导致微生物和非反应物质之间的迁移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病毒在土壤中吸附和死亡的因素很多,比如:土壤类型、病毒类型、pH、离子强度和多价阳离子、有机质、温度、土壤含水量、微粒、微生物活动等,对它们的影响机理进行了一一描述和解释。在指示病毒的选择上,噬菌体(比如MS2、PRD1、X174)已经被广泛用来研究病毒在土柱和田间条件下的迁移行为,并认为它们比较吻合指示病毒所需的各种条件。根据上述综述资料,在文章的最后对病毒迁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迁移 土壤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草甘膦在砂质潮土上的迁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龚健东 赵炳梓 +2 位作者 张佳宝 卢信 陈效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0-1015,共6页
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是人们精确评价其潜在淋溶能力(即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的必要信息。通过一次平衡法和饱和土柱稳定流混合置换实验,来阐明环境pH变化和磷酸盐施用对草甘膦在砂质潮土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 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是人们精确评价其潜在淋溶能力(即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的必要信息。通过一次平衡法和饱和土柱稳定流混合置换实验,来阐明环境pH变化和磷酸盐施用对草甘膦在砂质潮土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在砂质潮土上的吸附量随着pH的增大而降低,在pH4~6的范围内吸附量变化最明显;其穿透曲线(BTCs)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不对称性,加入的草甘膦浓度越低这种不对称性越明显;在本实验条件下,施用磷酸盐有抑制草甘膦迁移的趋势,但其抑制趋势并非随磷酸盐施用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如加入草甘膦浓度为500mgL^-1,不加磷酸盐P0时,流出液中草甘膦峰值为459.8mgL^-1,而加入磷酸盐P1和P2时,其峰值分别为147.3mgL^-1和373.6mgL^-1。推测其原因可能与磷酸盐施用导致环境pH降低及磷酸盐在加草甘膦前已经占据过多的吸附位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吸附 迁移 PH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约化种植条件下典型潮土区土壤氮素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安宁 张佳宝 +2 位作者 杨劲松 周凌云 信秀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9-714,共6页
通过对集约化种植制度下黄淮海平原7个典型潮土区土壤N素的调查,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对20年来潮土N素含量、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N素较20年前有所积累,其中全N含量除个别地区有所下降外,其他... 通过对集约化种植制度下黄淮海平原7个典型潮土区土壤N素的调查,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对20年来潮土N素含量、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N素较20年前有所积累,其中全N含量除个别地区有所下降外,其他地区都呈上升趋势,增幅在0~56.54%之间;各地土壤碱解N含量普遍上升,增幅在2.03%~81.52%之间。但总体上典型潮土区N素水平依然较低,其中,92%以上面积的土壤全N含量低于1g/kg,90%以上面积的土壤碱解N含量集中在30~90mg/kg之间,都处于偏低及以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氮素 分布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龚健东 赵炳梓 +2 位作者 张佳宝 卢信 陈效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33-2037,共5页
为阐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对Cu2+的吸附特性,本文利用批量平衡吸附实验法研究了大肠杆菌对Cu2+的吸附动力学及影响细菌吸附Cu2+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溶液pH、Cu2+初始浓度、细菌初始浓度。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Zeta电位随着溶液中... 为阐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对Cu2+的吸附特性,本文利用批量平衡吸附实验法研究了大肠杆菌对Cu2+的吸附动力学及影响细菌吸附Cu2+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溶液pH、Cu2+初始浓度、细菌初始浓度。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Zeta电位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和Cu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大肠杆菌对Cu2+的吸附主要是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在Cu2+初始浓度为0.01 mmol·L-1的背景溶液中,吸附开始很快,到1h时即达到最大;pH值显著影响大肠杆菌对Cu2+的吸附,在pH值为6时,其吸附量达最大;大肠杆菌对Cu2+吸附量随着菌体浓度、Cu2+浓度增加而增加,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很好模拟该吸附过程,吸附比率随着Cu2+浓度增加而降低。通过对细菌吸附重金属的特性研究,为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生物去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CU^2+ 吸附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集约化种植条件下的土壤剖面硝态氮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炳梓 张佳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0-765,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下,两种不同水平的N肥施用量对NO_3^--N在黄淮海平原土壤剖面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并评估其对环境的潜在污染能力。土壤NO_3--N监测为每间隔20cm至剖面深180cm。结果表示:作物收获后土壤剖...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下,两种不同水平的N肥施用量对NO_3^--N在黄淮海平原土壤剖面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并评估其对环境的潜在污染能力。土壤NO_3--N监测为每间隔20cm至剖面深180cm。结果表示: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0~180cm的残留NO_3--N含量为107~443kg/hm^2,年际间和不同作物间的变异性较大。土壤剖面NO_3^--N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当前当地农民常规施肥量处理和为常规施肥量2倍处理在试验期间出现的土壤剖面NO_3^--N含量峰值均在2003年的玉米生长季节,分别为688kg/hm^2和881kg/hm^2,但该玉米生长季节出现的大雨导致占0~180cm土层50%左右的NO_3^--N积累在100~180cm土层深处,该深度的NO_3^--N比较容易通过淋洗迁移出作物-土壤系统,也有可能是潜在的作物N素来源。由于类似大雨在当地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因此,即使在当前当地农民的传统耕作管理措施下,土壤NO_3^--N可能存在对环境的污染威胁,但程度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肥施用水平 土壤NO3--N 剖面分布 动态变化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稻水分利用率与碳同位素识别值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炳梓 张佳宝 +2 位作者 近藤始彦 前田守弘 尾崎保夫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7-714,共8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 ,分析和探讨了三个水平的土壤水分条件对分蘖期和成熟期收获的旱稻(OryzasativaL .)生物量累积、水分利用率 (WUE)、植株不同部位的碳同位素识别值 (CID)的影响 ,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分条件包括 :饱和含水...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 ,分析和探讨了三个水平的土壤水分条件对分蘖期和成熟期收获的旱稻(OryzasativaL .)生物量累积、水分利用率 (WUE)、植株不同部位的碳同位素识别值 (CID)的影响 ,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分条件包括 :饱和含水量 (W1 )、饱和含水量的 70 %(W2 )、饱和含水量的 4 0 %(W3)。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条件从W1降低到W2时 ,分蘖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4 5 %左右 ,成熟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1 6 %~ 1 9%;而当从W1降低到W3时 ,分蘖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73%左右 ,成熟期收获的生物量降低 5 5 %~ 5 7%。然而 ,根据地上部干重计算而来的WUE(WUE 地上部 )和根据全株干重计算而来的WUE(WUE 全株 )则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增加 ,其增幅在分蘖期为 0 .0 7~ 0 .2 8gkg-1 ,在成熟期为 0 .0 7~ 0 .4 5gkg-1 。植株的CID值变幅为 1 7.0~ 2 0 .6 ,但植株不同部位间差别显著 ,分蘖期收获的样品CID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根 <最近完全伸展叶 <叶芽 <茎秆 ;而成熟期收获的样品CID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籽粒 <根 <茎秆 <旗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 ,植株所有部位的CID值亦显著减小。叶部的CID值与WUE 地上部(和WUE 全株 )之间呈一致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水分利用率 碳同位素 识别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耦合化学反应的溶质运移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丛志 徐绍辉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5-910,共6页
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对溶质运移具有重要影响。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是土壤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利用室内土柱出流实验对这两种作用下的土壤溶质运移进行了探讨,用CXTFIT软件模拟了不考虑化学反应时的常规溶质运移;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 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对溶质运移具有重要影响。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是土壤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利用室内土柱出流实验对这两种作用下的土壤溶质运移进行了探讨,用CXTFIT软件模拟了不考虑化学反应时的常规溶质运移;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进行了耦合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运移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耦合模型的模拟精度更高,从而也初步证明了耦合模型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离子交换 络合反应 溶质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