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寿县不同强度雾的微物理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浩 石春娥 +1 位作者 杨军 倪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7-1231,共15页
雾对交通运输有不利影响,尤其是强浓雾。本文利用2019年1月上中旬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应用FM-100型雾滴谱仪测量的雾滴谱数据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强度雾的微物理特征,以及能见度与含水量、雾滴数浓度、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 雾对交通运输有不利影响,尤其是强浓雾。本文利用2019年1月上中旬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应用FM-100型雾滴谱仪测量的雾滴谱数据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强度雾的微物理特征,以及能见度与含水量、雾滴数浓度、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能见度参数化方案。结果表明:(1)随着雾的强度增强,雾中含水量显著增大,大雾、浓雾和强浓雾阶段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0.003 g m;、0.01 g m;和0.09 g m;当含水量大于0.02 g m;出现强浓雾的比例高达95%。(2)雾滴数浓度、雾滴尺度随着雾强度增强而增大,从大雾到浓雾,雾滴数浓度显著增加(增幅67%),而从浓雾到强浓雾,雾滴尺度显著增大,平均直径、平均有效半径分别增加62%、135%;当雾滴有效半径大于4.7μm,出现强浓雾的比例高达95%。(3)强浓雾、浓雾、大雾雾滴数浓度谱分布均为双峰结构,谱分布整体偏向小粒子一端,强浓雾谱型为Deirmendjian分布,浓雾、大雾均为Junge分布;强浓雾的雾水质量浓度谱呈现多峰特征,最大峰值出现在21.5μm处,浓雾雾水质量浓度谱为双峰分布,大雾为单峰型,最大峰值均出现在5μm处。(4)含水量、数浓度与能见度均呈反相关关系,含水量对能见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分别采用全样本和分段方式建立了四种能见度参数化方案,评估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含水量的能见度分段拟合方案对能见度的估算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微物理特征 能见度 参数化 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PEI在皖北夏玉米苗期涝渍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
2
作者 许莹 王晓东 +3 位作者 王猛 张林 王世济 武文明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涝渍害是影响安徽省夏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水分虽然是衡量农业旱涝状况的直接指标,但现有的土壤水分观测站点密度和数据精确度均无法满足旱涝监测、预警及评估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夏玉米苗期逐日土壤相对... 涝渍害是影响安徽省夏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水分虽然是衡量农业旱涝状况的直接指标,但现有的土壤水分观测站点密度和数据精确度均无法满足旱涝监测、预警及评估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夏玉米苗期逐日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的涝渍指标。根据皖北地区20个县(区)1981—202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夏玉米灾情资料,采用逐日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APEI)表征土壤相对湿度,结合行业标准建立了夏玉米苗期涝渍主导指标和辅助指数,验证准确率在90%以上。计算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夏玉米苗期涝渍在时间上表现为1991—2000年最严重、2001—2010年次之;在近40年中,2003年是涝渍最严重的一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沿淮地区涝渍发生频率高于淮北地区。加强玉米涝渍害监测和预警技术研究,以及开展区域性玉米涝渍害的定量化评估,对于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APEI) 苗期涝渍指标 夏玉米 皖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寿县地区小麦和水稻田地表反照率观测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余予 李扬云 +2 位作者 童应祥 田红 陈洪滨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9-645,共7页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 利用寿县气候观象台2007年10月~2008年9月地表反射率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对比了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生长期的平均反照率,讨论了天气状况和天气过程对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期内,地表反照率变化相似,均先增大后减小。在作物生长初期,水稻田平均反照率低于小麦田反照率约0.02;中期时,两者相近;成熟后,水稻反照率高于小麦反照率约0.04。降水过后,晴空地表反照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小麦 水稻 生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大气外强迫因子
4
作者 张脉惠 荀尚培 +5 位作者 霍彦峰 戴晓慧 何彬方 吴文玉 陈心桐 张宏群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2013~2020年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异常和大气外强迫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的主导模态表现出明显的全区一致型特征,且以我国中东部地区变化为主。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增加相关的环流异常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层气旋性环流和低压异常,该环流能减弱气候态水汽输送,减少大气水汽比湿,并通过增强太阳辐射和抑制湿清除作用从而增加近地表臭氧浓度。通过分析大气外强迫因子我们发现,显著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及相应大气环流异常的强迫因子主要是夏季海洋性大陆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其冷暖状态能通过调节越赤道Hadley环流异常从而改变局地环流并进一步影响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海洋性大陆海温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且能提前2个月与随后我国夏季臭氧浓度产生显著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海温因子来对我国夏季臭氧浓度变化进行一定的可预测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大气环流 外强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寿县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霍彦峰 黄勇 +3 位作者 邓学良 翟菁 杨关盈 于彩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0-57,共8页
利用2014年9月-2015年8月寿县综合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特征以及重污染过程中气溶胶光学参数的变化。(1)统计分析表明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及525 nm波段散射系数、后向散射比、吸收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分别为71.... 利用2014年9月-2015年8月寿县综合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特征以及重污染过程中气溶胶光学参数的变化。(1)统计分析表明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及525 nm波段散射系数、后向散射比、吸收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分别为71.6μg/m^3、399.9 Mm^(-1)、0.15、31.6 Mm^(-1)和0.92;而最大频率分别出现在35~75μg/m^3、100~200 Mm^(-1)、10~20 Mm^(-1)、0.12~0.13和0.9~0.96。其中PM_(2.5)质量浓度、散射系数、吸收系数秋冬季节较高,夏季最低且双峰结构的日变化特征明显;后向散射比和单次散射反照率在秋季均较其它季节小,但后向散射比白天大、夜晚小而单次散射反照率在早晚交通高峰期间明显减小。(2)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来自人为活动频繁区域的颗粒物后向散射比较大,来自西北地区的颗粒物后向散射比较小;而来自海洋和局地的颗粒物单次散射反照率较大。(3)重污染个例分析表明秸秆焚烧使PM_(2.5)质量浓度、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增大,但伴随的吸湿增长和化学反应过程使得单次散射反照率、后向散射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特征 聚类分析 秸秆焚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南部作物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晓艺 曹雯 +2 位作者 王晓东 姚筠 岳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5-1015,共11页
为了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确保粮食安全,利用淮河流域南部33个站点1971—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淮河流域南部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 为了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确保粮食安全,利用淮河流域南部33个站点1971—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淮河流域南部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作物生长季45 a热量资源均呈北少南多,山区多于平原的空间分布,淮北北部、东部以及西部的部分地区热量资源增加相对缓慢,淮北西北部和东北部局部以及沿淮中部为显著增加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长季上世纪90年代末增暖趋势更加显著,夏玉米Zea mays和一季稻Oryza sativa生长季的增暖趋势则在本世纪00年代中期达到极显著趋势。(2)初霜日呈北早南迟、平原早山区迟的分布特点,随年代有推迟趋势;终霜日的时空分布与初霜日相反,使得无霜期呈增加趋势,初终霜日在本世纪00年代中期的推迟、提前趋势更加显著。(3)作物生长季45 a降水量均呈明显的纬向分布(北少南多),气候倾向率呈微弱的增减趋势,随年代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波动较大。冬小麦生长季降水变率除山区明显偏小外,其他差异不明显,2000年以前呈增加趋势,其后大多年份基本稳定在15%左右;夏玉米和一季稻生长季降水变率呈西部大中东部小、平原大山区小的分布特点,2005年以前呈增加趋势,其后呈下降趋势。(4)作物生长季45 a辐射资源呈北多南少、西部和山区少的分布特点,大部分站点的气候倾向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部地区下降速率高于其他地区;冬小麦生长季辐射资源下降趋势不明显,年代际间变化不大;夏玉米和一季稻生长季下降趋势明显,本世纪00年代以后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季 农业气候资源 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稻米品质评价方法
7
作者 岳伟 陈曦 +2 位作者 曹强 陶杰 阮新民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3,共8页
为明确环境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和对应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具体时间,构建了... 为明确环境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和对应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具体时间,构建了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分别为齐穗至齐穗后31和35 d。中籼稻米品质形成的最适日平均气温为24.5℃,最适日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5.2 MJ/m^(2)和>12.1℃。中粳稻米品质形成的最适日平均气温为22.7℃,最适日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4.7 MJ/m^(2)和>10.9℃。中籼稻米优质一等、二等、三等和普通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指数(y_(c1))分别为:y_(c1)≥28.35、26.87≤y_(c1)<28.35、25.12≤y c1<26.87和y_(c1)<25.12。中粳稻米优质一等、二等、三等和普通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指数(y_(c2))分别为:y_(c2)≥30.31、28.88≤y_(c2)<30.31、26.89≤y_(c2)<28.88和y_(c2)<26.89。经验证,该研究构建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评价模型回代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2.3%和78.7%,模拟检验准确率分别为72.2%和73.3%,总体上可用于定量化评价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提升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品质 气温 辐射 日较差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区域性强浓雾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3
8
作者 石春娥 张浩 +1 位作者 杨关盈 王苏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4-939,共16页
根据强浓雾发生的同步性,可将安徽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为了解安徽区域性强浓雾的演变规律及成因,首先利用1980—2019年安徽省68个资料完整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08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探讨了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的判定标准,... 根据强浓雾发生的同步性,可将安徽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为了解安徽区域性强浓雾的演变规律及成因,首先利用1980—2019年安徽省68个资料完整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08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探讨了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的判定标准,建立各区域40 a的区域性强浓雾日时序资料,分析了区域性强浓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然后利用2016—2019年7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时资料分析了不同区域区域性强浓雾的年变化、日变化及持续时间分布等特征;最后,探讨了冬季区域性强浓雾年际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1980—2019年,沿淮淮北3个区域区域性强浓雾日数都有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转折点在2006/2007年;1980—2007年区域性强浓雾日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归因于气溶胶粒子浓度升高。年代际比较,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日数都是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最初10年最多,21世纪第2个10年最少;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出现日数年际变化大,最少的年份0—1 d,最多年份可超过10 d。(2)2016—2019年,各区域年均区域性强浓雾日数14—17 d,主要集中在仲秋到仲春;持续1 h的强浓雾日占比最高,持续3 h的样本是另一个峰值;淮河以北2个区域年均区域性强浓雾日数最多、且持续时间达到3 h及以上的区域性强浓雾占比最高。(3)淮河以北冬季区域性强浓雾日数与降水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和08时气温均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风速和小风日数相关不显著;沿江地区冬季区域性强浓雾日数主要受地面风速影响;而江南冬季强浓雾日数与各地面因子均不存在明显相关。(4)以1月为例,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日数都与纬向环流指数呈正相关,沿淮淮北3个区域区域性强浓雾日数都与东亚槽位置呈正相关,而与东亚槽强度相关不明显。说明纬向型环流、东亚槽位置偏东有助于安徽沿淮淮北形成强浓雾。进一步分析发现,雾多的1月海平面气压中40°N以北的1030 hPa等值线位置偏东(如在120°E以东),近地层偏东风较强,地面湿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强浓雾 判断标准 年际变化 局地气象因子 大尺度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寿县农田能量平衡评价 被引量:19
9
作者 田红 伍琼 童应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6-361,共6页
为了评估安徽省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新增的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业务运行状况,利用2007年9月—2008年8月寿县近地层通量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下垫面能量平衡情况。结果表明:全年能量平衡比率平均为0.89,但不同条件下存在差异:白天明显... 为了评估安徽省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新增的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业务运行状况,利用2007年9月—2008年8月寿县近地层通量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农田下垫面能量平衡情况。结果表明:全年能量平衡比率平均为0.89,但不同条件下存在差异:白天明显大于夜间,春、夏、秋季明显大于冬季,裸地和麦、稻田明显大于雪地,晴、昙、阴、雨天气情况下差异不大。总体来说,能量不平衡是通量观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一般认为不平衡程度在10%~30%为合理范围,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全年的能量不平衡程度(11%)恰好属于这个范围,并接近不平衡程度的下限,说明涡度相关法在淮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中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平衡 通量 涡度相关法 农田 安徽省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J-2 CCD影像的耕地破碎区油菜种植信息提取
10
作者 张萌 徐祥 +1 位作者 王状 王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80,共11页
由于耕地破碎区农田景观格局多样、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地块零散且不规整,使用中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容易出现严重的混合像元现象,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农作物种植信息。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及使用改善了这种情况,提高了耕地破碎区的... 由于耕地破碎区农田景观格局多样、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地块零散且不规整,使用中低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容易出现严重的混合像元现象,难以获得高精度的农作物种植信息。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及使用改善了这种情况,提高了耕地破碎区的农作物识别精度,但目前针对油菜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种植提取研究仍较少,已有识别方法存在数据处理量大、过程复杂的问题。针对此,以安徽省枞阳县为研究区,基于空间分辨率与光谱波段双提升的HJ-2 CCD影像,提出一种利用油菜开花期的关键物候期影像植被指数构建衍生光谱特征集、联合Bagging集成策略和最小马氏距离分类器的快速有效的耕地破碎区油菜识别模型。结果表明,与RAW(原生光谱波段)+SVM(支持向量机)、RAW+RF(随机森林)、RAW+Bagging-MMDC(Bagging集成最小马氏距离分类器)、VI(植被指数特征集)+SVM、VI+RF 5种其他典型模型方法相比,所提出模型VI+Bagging-MMDC的地物分类和油菜提取效果最好,总体精度、Kappa系数、油菜的用户精度、油菜的生产者精度分别为94.27%、0.93、98.59%、97.21%;与统计数据相比,所提出模型的总面积精度达到92.80%,相对误差为7.20%,种植分布与真实油菜地块吻合度高,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红边信息的引入使总体精度、Kappa系数、油菜的用户精度分别提高2.40百分点、0.03、4.94百分点。油菜开花期关键性植被指数、Bagging集成策略、最小马氏距离分类器以及红边信息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破碎区作物的提取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植信息提取 集成学习 最小马氏距离分类器 植被指数 红边信息 环境二号卫星 耕地破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寿县两次浓雾生消过程中两个高度微物理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世珍 张昭艺 +8 位作者 吴诗晓 杨军 王兆宇 石春娥 胡汉峰 张浩 倪婷 邱玉珺 陆春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利用安徽寿县2019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浓雾过程地面与20 m高度处的雾滴谱和能见度数据,对雾不同发展阶段的谱分布、雾滴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谱宽等微物理特征及不同微物理量(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利用安徽寿县2019年1月12日和13日两次浓雾过程地面与20 m高度处的雾滴谱和能见度数据,对雾不同发展阶段的谱分布、雾滴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谱宽等微物理特征及不同微物理量(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雾过程均为辐射雾;当贴地强逆温结构维持时,能使水汽抑制在逆温层内,有利于浓雾的长期维持。20 m高度处雾的形成时间晚于地面,在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前期,地面各微物理特征量都大于20 m高度处。成熟阶段后期,可能由于雾凝结释放潜热、地面加热等过程增加了雾中的湍流混合强度,让雾在垂直方向上变得均匀。两个高度雾过程均以核化、凝结增长为主,但在地面雾中碰并也起了重要作用。地面雾从形成、发展再到成熟阶段,碰并过程逐渐增强,数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较强正相关到弱正相关或负相关;20 m高度处雾从成熟阶段的前期到后期,平均直径与数浓度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这可能与湍流运动、夹卷混合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微物理特征 微物理量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植结构的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卢燕宇 孙维 +3 位作者 方砚秋 唐为安 邓汗青 何冬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93-1305,共13页
面向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揭示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探讨在特定种植结构下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级订正法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参数建立... 面向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揭示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探讨在特定种植结构下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可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逐级订正法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参数建立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和水稻(Oryza sativa)等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基于作物种植结构和粮食供需关系分析了安徽省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安徽省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种植结构格局总体匹配度较好,能够较好发挥各地气候资源优势。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导致玉米、一季稻、双季晚稻的气候生产潜力显著下降,线性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减少576、231、167 kg·hm^(-2),并且近年来小麦、玉米和一季稻主产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不稳定性增强。安徽省粮食潜在生产总量呈北高南低的特征,受种植结构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综合作用,不同作物对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贡献不一,从全省来看,小麦、一季稻、玉米和双季稻的贡献依次为42%、32%、18%和8%。小麦贡献了沿淮淮北地区粮食潜在生产总量的主要部分,占比超过50%,沿江西部则以双季稻为主,而江淮之间和江南地区一季稻的贡献可达60%以上。综合气候生产潜力、粮食供需结构和人口数量等因素,安徽省不同地区气候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大多超过了现有人口数,相对剩余率总体可达50%以上,但其地域分异显著,空间分布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格局。为充分保障粮食安全,在部分超载地区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供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种植结构 气候变化 人口规模 自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冬季寿县一次边界层低空急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景翠雯 王成刚 冯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13-3022,共10页
利用安徽寿县地区2016年12月16~17日的观测资料与模拟资料,分析了一次夜间边界层低空急流对PM_(2.5)扩散的影响.此过程中,急流分布范围广,强度大,最大风速可达10~12m/s,而且风向随高度有明显转向,高低层风向差可达90°.急流发展过程... 利用安徽寿县地区2016年12月16~17日的观测资料与模拟资料,分析了一次夜间边界层低空急流对PM_(2.5)扩散的影响.此过程中,急流分布范围广,强度大,最大风速可达10~12m/s,而且风向随高度有明显转向,高低层风向差可达90°.急流发展过程中,急流轴基本位于200m以下,急流的最小风速高度出现在400~800m之间.通过分析可知,对于不同高度,急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地面至急流轴范围内,PM_(2.5)总体减少.急流的出现使湍流混合明显增强,在湍流作用下污染物向上混合,使该层PM_(2.5)显著减少,净质量通量的峰值可达103×10^(-3)μg/(m^(2)·s).急流的水平输送可带来上风方较为清洁气团,同样减少了该层的PM_(2.5)浓度.但与湍流作用相比其影响较小,净质量通量仅为2.9×10^(-3)μg/(m^(2)·s).急流存在时,还会加强向下的垂直风速,在垂直输送作用下,上层污染物向下输送,增加了该层PM_(2.5)浓度,净质量通量约为11×10^(-3)μg/(m^(2)·s).急流轴至风向转变高度之间,PM_(2.5)总体增加.这是由于湍流作用将低层高浓度污染物输送至该层,使PM_(2.5)浓度增加,净质量通量约为23.9×10^(-3)μg/(m^(2)·s);水平输送作用使该层PM_(2.5)浓度略有增加,净质量通量约为2.3×10^(-3)μg/(m^(2)·s);而垂直输送作用带来了高处较为清洁的气团,减少了PM_(2.5)浓度,净质量通量约为-6.6×10^(-3)μg/(m^(2)·s).风向转变高度至LLJ最小风速高度之间,PM_(2.5)总体增加.湍流作用仍占主导,净质量通量约为17.8×10^(-3)μg/(m^(2)·s);垂直输送作用稍有贡献,净质量通量约为1.4×10^(-3)μg/(m^(2)·s);而水平输送起减少作用,净质量通量约为3.7×10^(-3)μg/(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扩散 低空急流 湍流、平流作用 急流特征高度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冬季安徽寿县地区两次重污染过程分析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康宏 倪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4-952,共9页
利用2016年12月14日-2017年1月3日安徽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大气边界层垂直探测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污染物浓度资料及天气图资料,对该地区两次重污染的积累和清除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两次重污染过程均起源于地面弱风(风... 利用2016年12月14日-2017年1月3日安徽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大气边界层垂直探测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污染物浓度资料及天气图资料,对该地区两次重污染的积累和清除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两次重污染过程均起源于地面弱风(风速<3 m/s)、高湿(相对湿度>80%)等不利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局地积累。再通过大风、降水、大雾过程等有利的扩散、沉降条件,对污染物进行清除。2)天气形势在重污染积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特征表现为,高低空层结稳定,且低空处于湿区内部,多受暖舌控制或伴有暖平流。第一次重污染清除过程中,控制寿县地区的天气系统逐渐转变为低压,风向转为偏东风,并伴有降水天气。第二次污染物清除过程,则是大雾湿沉降和逆温层消除共同导致。3)重污染积累过程中边界层高度均偏低,最大高度也仅为500 m,对污染物垂直扩散范围有所限制,进而影响局地污染物浓度。重污染过程逆温现象多发,近地层逆温主要发生在夜间和清晨,逆温强度最强可达3℃/(100 m),污染物在逆温层低层和底部之下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天气形势 边界层高度 逆温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末安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浩 于彩霞 +1 位作者 杨关盈 石春娥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应用HYSPLIT4轨迹分析、颗粒物区域传输分析等方法对2022年末安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前期,受弱冷空气影响,有利于污染物输送至安徽地区;污染期间,地面处于弱气压场,混合层厚度较... 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应用HYSPLIT4轨迹分析、颗粒物区域传输分析等方法对2022年末安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前期,受弱冷空气影响,有利于污染物输送至安徽地区;污染期间,地面处于弱气压场,混合层厚度较低,存在持续性逆温,且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较高、基本无降水,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受区域输送叠加本地污染排放累积共同影响,污染程度加剧;2023年1月2日地面以东北、偏东风为主,风速增大、相对湿度下降、混合层厚度抬升,扩散条件转好,污染程度减轻。在此次污染过程中,山东、江苏、河南对安徽累积的区域输送贡献率占比为48.5%,高于安徽本地污染的贡献率(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污染过程 成因分析 气象条件 区域输送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分析及气候代表性研究——以安徽寿县站为例
16
作者 沈玉亮 王泽华 +2 位作者 张昊 杨关盈 燕少威 《中国环境监测》 2025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以寿县温室气体观测站(以下简称寿县站)选址为例,利用多源资料,从拟选站址的探测环境稳定性、气候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等方面开展分析,为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和... 以寿县温室气体观测站(以下简称寿县站)选址为例,利用多源资料,从拟选站址的探测环境稳定性、气候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等方面开展分析,为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的变化不明显,说明拟选站址周边探测环境稳定,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年极端气温、年极端气压和年极端降水量的变化显著,反映出拟选站址具有典型的江淮内陆区域气候特征,其温室气体观测结果可反映典型江淮区域下垫面温室气体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气候代表性。寿县站拟选站址500 m高度气流轨迹在春季和夏季主要为偏东轨迹,在秋季主要为偏北和东北轨迹,在冬季基本为偏北轨迹,气流输送以近距离输送为主。气流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寿县站拟选站址温室气体观测结果可反映较大区域范围的温室气体变化特征。1 500 m高度各季节气流轨迹分布形势与500 m高度相似,但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流轨迹整体更长,气流输送范围更大,表明在拟选站址,随着观测高度的增高,观测结果所能代表的区域的范围更大。寿县站拟选站址年平均风速整体不大,春季相对较大;1月(冬季)东东北风(ENE)出现频率最高,4月(春季)东南风(SE)出现频率最高,7月(夏季)南东南风(SSE)出现频率最高,10月(秋季)东北风(NE)出现频率最高。拟选站址上风向和侧风向无明显的区域性温室气体排放源,符合温室气体观测站选址应避开局地污染源的要求。可见,科学合理的选址策略能够确保观测站位于气象条件稳定、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从而提高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观测站 选址 代表性 气象要素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观测数据揭示中国春季沙尘活动的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17
作者 霍彦峰 张脉惠 +5 位作者 董自臻 戴晓慧 荀尚培 何彬方 陈心桐 吴文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55-1865,共11页
本文利用1980~2021年MERRA2(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沙尘资料,结合ERA5大气再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春季沙尘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沙尘主导了... 本文利用1980~2021年MERRA2(Modern-Er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ersion 2)沙尘资料,结合ERA5大气再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春季沙尘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沙尘主导了我国春季沙尘的长期变化,二者均具有显著的2~4年和8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利用EOF分析表明,EOF1主要体现我国春季沙尘,尤其是西北沙尘的年际变化,在正位相时表现出西北沙尘的显著增加。而EOF2则主要体现我国春季沙尘的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北与中国其他地区沙尘变化的偶极子特征,其正位相为西北沙尘负异常和其他区域的正异常;在时间上则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末由负转正的位相转变。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春季沙尘变化与气象要素场具有显著的联系:当春季沙尘为正异常时,多为强风控制;此外,较高的地表温度和干旱少雨的背景利于土壤解冻和抑制沙尘沉降,最终造成沙尘天气的发生。此外,影响我国春季沙尘变化的下垫面海温异常表现出类拉尼娜型海温,且海温异常能够从前冬一直持续到同期春季,因此对提前预报春季沙尘变化提供一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沙尘 中国西北 大气环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降水等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肖璐 张方敏 +3 位作者 邓汗青 何彬方 田红 方砚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9,共9页
[目的]探究全国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增强对我国不同等级降水发生规律的认知,进而为提升全国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1961—2020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全国不同等级降水(小雨... [目的]探究全国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增强对我国不同等级降水发生规律的认知,进而为提升全国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1961—2020年全国68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全国不同等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1)1961—2020年全国小雨日数呈减少趋势,中雨以上等级日数呈增长趋势,除暴雨强度变化幅度较大外,小雨、中雨和大雨强度均无明显变化。秋季小雨日数减幅最大,大雨、暴雨日数在夏季增加最快、秋季最缓,暴雨强度在各季节波动幅度均较大。(2)不同等级降水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性,小雨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诸河流域,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以及各等级降水强度均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内陆河流域降水日数、强度均为最小。(3)春、秋、冬三季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小雨占主导地位,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诸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4)小雨日数的减少在春季和冬季较为明显,东南诸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对小雨日数减少起到了很大贡献,中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在各季节大致以上升趋势为主,大雨强度在春季增强、秋季减弱,各流域暴雨强度在春季呈增强趋势。[结论]全国各等级降水在时空分布以及季节尺度上有明显差异,九大流域对全国不同等级降水的贡献作用不尽相同,未来应加强各流域主要环流系统及水循环等对不同等级降水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大流域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骤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
作者 陈悦 段春锋 +3 位作者 李清泉 王朋岭 卢燕宇 霍彦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9-1440,共12页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交界带,地理环境复杂,提升对淮河流域骤旱的认识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ERA5、ERA5-LAND、GLDAS 2.1和GLEAM 3.8a四套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2000—2020年淮河流域骤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资料不确定...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气候交界带,地理环境复杂,提升对淮河流域骤旱的认识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ERA5、ERA5-LAND、GLDAS 2.1和GLEAM 3.8a四套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2000—2020年淮河流域骤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资料不确定性。针对全年的骤旱统计结果表明:ERA5的骤旱平均发生次数整体偏多,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其余三套资料呈北少南多的空间分布;骤旱平均历时与骤旱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反;骤旱平均发生次数决定了骤旱发生率的空间分布;骤旱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具有较大的资料不确定性。淮河流域骤旱多发于作物生长季(4—9月),聚焦作物生长季,骤旱平均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与全年结果相似;骤旱平均历时相对全年结果偏短。淮河流域南部地区在作物生长季内骤旱多发,其年际趋势同样具有较大的资料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骤旱 土壤湿度 时空分布特征 资料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5年合肥市PM2.5重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石春娥 张浩 +3 位作者 弓中强 张宏群 杨元建 吴文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2-644,共13页
综合利用中国环境监测网公布的合肥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合肥市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资料,以及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206011)获得的气溶胶离子成分分析结果,分析了合肥市PM_(2.5)重污染(日均浓度>... 综合利用中国环境监测网公布的合肥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合肥市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资料,以及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206011)获得的气溶胶离子成分分析结果,分析了合肥市PM_(2.5)重污染(日均浓度>150μg/m3)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5年,合肥市PM_(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东北部多、西南部少,1月各站差异最大。除了低浓度日(日均浓度≤35μg/m3),PM_(2.5)浓度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午后低、早晚高,且随着污染程度加重,早上峰值出现时间推后。(2)重污染日臭氧以外的气态污染物浓度都显著上升。(3)重污染日常伴随着霾和轻雾天气,以稳定、小风天气为主,重污染日白天相对湿度偏高、风速偏小,600 m以下的消光系数显著增大且峰值高度降低。(4)重污染日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增高,其中NO_3^-含量的占比增加最多,超过了SO_4^(2-)的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重污染 气溶胶 离子浓度 消光系数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