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克思主义原著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国芳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8-172,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原著培育大学生的信仰,来源于大学生主体的需要,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原著这一客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讲解、社会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解答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原著培育大学生的信仰,来源于大学生主体的需要,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原著这一客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讲解、社会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解答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原著精神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原著培育大学生信仰,要求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解释应具有易理解性,教师应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应形成知识链接的逻辑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原著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刘卓红教授访谈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卓红 潘宁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共6页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尤为重要。开展理论创新不仅需要学术的支撑,而且需要现实的考量,两者缺一不可。刘教授认为,在当前,不断开展理论创新不仅能够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中国特色,而且显示其... 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尤为重要。开展理论创新不仅需要学术的支撑,而且需要现实的考量,两者缺一不可。刘教授认为,在当前,不断开展理论创新不仅能够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中国特色,而且显示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位置,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是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变革
3
作者 冯国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8-43,共6页
利益多元化引发了利益主体之间和谐关系受阻,价值观多元化引发了价值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交往关系异化打破了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共生关系。人民群众在利益诉求、价值选择和交往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协同解决,而思想政治教... 利益多元化引发了利益主体之间和谐关系受阻,价值观多元化引发了价值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交往关系异化打破了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共生关系。人民群众在利益诉求、价值选择和交往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协同解决,而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主体思想,不仅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同时也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交往的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主体观,必须在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民群众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和享有价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民群众互助共赢、相互理解和平等对话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思想政治教育 变革 人民群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被引量:8
4
作者 潘宁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4-30,共7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和根本。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黑格尔、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在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的需要,深入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和根本。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黑格尔、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在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的需要,深入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从社会实践主体出发,具体考察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及其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认识问题。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核心,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和价值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历史主体观的批判与超越,正确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说,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中,从现实的人出发科学诠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本体论而言,"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前提和出发点。就历史观而言,人类的社会历史就是由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就认识论而言,人民群众是探索和改造现实物质世界的实践--认识的主体。就价值论而言,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追求和理论归宿。这四个层面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和相互关联的整体性观念体系。当下,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夯实党执政的群众根基,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民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科学观的理论意义
5
作者 石正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5,共8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指在超感性领域中为自然科学寻求根据,由此出发解释自然科学。从该手稿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唯心主义自然科学观都不过是自然科学特定发展阶段的衍生物,它们却将自身视为对自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指在超感性领域中为自然科学寻求根据,由此出发解释自然科学。从该手稿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唯心主义自然科学观都不过是自然科学特定发展阶段的衍生物,它们却将自身视为对自然科学之基础的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其说提出了一种新的自然科学观取而代之,不如说提出了一种思想路向上的转向,即摒弃“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自觉地从实践领域出发考察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这一思想路向上的转向,包含着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关键步骤,并预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心主义 自然科学观 感性 哲学革命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消费主义思潮的引领与超越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勇 王亚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7-60,共4页
消费主义思潮是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的结合,其价值表征在于消费主义作为价值观、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并呈现向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中心化的价值趋势。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大学生在凝聚价值共识上呈现"生态断裂"、"... 消费主义思潮是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的结合,其价值表征在于消费主义作为价值观、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并呈现向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中心化的价值趋势。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大学生在凝聚价值共识上呈现"生态断裂"、"价值冲突"和"底线危机"的价值困惑。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价值挑战,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主义,实现价值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消费主义 引领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人民主体思想的生成及现实意义——从“生活”之维出发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留义 潘宁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0-34,共5页
作为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期人民主体思想总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早期人民主体思想是面向现实生活的实践生成的,且以不同的形式浸润于他所面对的生活实际之中。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 作为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期人民主体思想总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早期人民主体思想是面向现实生活的实践生成的,且以不同的形式浸润于他所面对的生活实际之中。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他始终立足于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中进行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探索人的生活世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也正是在把握现实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深化的。从追求"精神生活"到接触"物质生活"的转变中孕育着人民主体思想;从批判"宗教生活"到深入"市民生活"的回归中促生人民主体思想;从指向"解放生活"到剖析"异化生活"的推进中深化对人民主体的认知。马克思早期人民主体思想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开拓性和建构性。新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马克思早期人民主体思想所内涵的生活之维,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早期人民主体思想 发展脉络 生活旨归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的茶叙外交
8
作者 詹德斌 崔超凡 《茶叶通讯》 2025年第3期405-411,共7页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茶具、茶俗等并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习近平对茶情有独钟,并在不同场合围绕茶经济、茶文化、茶精神等展开论述,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有关茶的理念。以茶为媒开展...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茶具、茶俗等并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习近平对茶情有独钟,并在不同场合围绕茶经济、茶文化、茶精神等展开论述,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有关茶的理念。以茶为媒开展了活跃的元首外交,习近平主席通过以茶会友、以茶作礼、以茶为引等多种方式,将茶文化与外交深度融合,从而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增添了人文亮色,促进了中外友谊,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习近平的茶理念和实践,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与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茶文化 外交 茶叙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价值 被引量:10
9
作者 卢岚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人类文明的发展,依赖于承载价值观的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的支撑。核心价值观浓缩和表征着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符码与深层逻辑,形塑着特定民族的精神气质与行动逻辑。本文通过探索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论域以及具体语境的价值立场,以谋划核心... 人类文明的发展,依赖于承载价值观的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的支撑。核心价值观浓缩和表征着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符码与深层逻辑,形塑着特定民族的精神气质与行动逻辑。本文通过探索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论域以及具体语境的价值立场,以谋划核心价值观在其独特的制度结构中的生成逻辑,揭示其价值担当者的精神气质。通过思考中共独特的政治支配结构与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和气质与中国传统文明的交相关系,进而完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境遇及其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性 现代化 社会结构转型 历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范畴·理论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朝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0,共6页
目前建立理论体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项工作尚在探索过程之中,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未对三个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或者说对这三个基本问题,学界尚未取得能够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学术共识:一是中国... 目前建立理论体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项工作尚在探索过程之中,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未对三个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或者说对这三个基本问题,学界尚未取得能够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学术共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起点、逻辑路径和逻辑目标),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体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结构和理论内涵。厘清这三个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也是深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党外交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笔谈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存刚 牛海彬 +5 位作者 阎德学 刘海泉 蔡亮 周士新 陈金英 张建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52,153,共31页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是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习近平外交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规律,成为新时代对外工作的行动指... 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工作是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习近平外交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规律,成为新时代对外工作的行动指南。党的对外工作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具有独特作用,这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外交体制的独特性、处理对外关系基本原则的独特性。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推进国际社会的发展事业是党的对外工作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内容。对发展问题的长期关注与中国的发展奇迹是中国共产党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历史和现实是理解政党外交在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维度。中国的政党外交由中国国情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进步与和谐。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对外工作的重要内容,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方法和策略上,我们需要用更加理性、科学和专业的方式向国际社会讲述多元的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共产党 政党外交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巴经贸状况与“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位不匹配问题辨疑 被引量:5
12
作者 聂骠 秦淑娟 胡勇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巴基斯坦是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但据两国经贸指标,中巴之间存在如某些专家所言的“政热经冷”问题,即经贸状况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位不匹配。结合巴基斯坦自身发展情况和中巴合作的方向目标来看,中巴两国经... 巴基斯坦是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但据两国经贸指标,中巴之间存在如某些专家所言的“政热经冷”问题,即经贸状况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位不匹配。结合巴基斯坦自身发展情况和中巴合作的方向目标来看,中巴两国经贸关系相对滞后于政治关系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中巴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只是评价两国贸易水平的因素之一,中巴之间的经贸发展水平除贸易额以外,还受到两国经济实力、经济互补性、文化差异以及两国对外方针等因素的影响。促进中巴关系均衡发展,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巴关系,既不能过于感情化和理想化,又要看到中巴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巴关系打造成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促进中巴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和安全关系高质量协调发展,深化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巴经贸 “政热经冷”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朝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83,共9页
逻辑起点抑或元范畴是建构一门学科最基础的理论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好这个基础理论问题,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终将沦落为没... 逻辑起点抑或元范畴是建构一门学科最基础的理论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好这个基础理论问题,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终将沦落为没有经济范畴(经济范畴是构成经济理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没有理论(原理)和理论体系的拼盘,随时可以推倒重来。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需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出发:(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内容到底是什么。由此,"剩余产品"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因为,只有剩余产品才是真正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逻辑起点 经济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论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朝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77,共1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基础性理论问题。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毛泽东创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以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基础性理论问题。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毛泽东创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以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没有获得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那样公认、统一的学理化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资本主义更有本质区别,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构建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范畴——经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和实践形态社会主义,从学理上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作为结果的单一公有制与作为过程的多种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 单一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消费主义文化思潮的伦理反思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伟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06,共6页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消费主义,是指以获取商品特别是非生存所需的奢侈品,将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并从购买和展示新物品的过程中彰显身份地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观察到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化学、社会学和经...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消费主义,是指以获取商品特别是非生存所需的奢侈品,将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并从购买和展示新物品的过程中彰显身份地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观察到的社会现实以及文化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消费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带来了深刻和重大的影响。对消费主义文化展开伦理反思,其目的是揭示消费主义建构的新型消费伦理的本质特征。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看,消费主义是物质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消费主义推崇的是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从人与物关系的角度看,消费主义导致了人的异化;从消费与人权关系的角度看,消费主义营造了自由与平等的虚假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物质主义 价值观 人的异化 自由与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与践行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伟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4-111,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丰富内涵,具有打破西方“文明冲突论”迷思、建立全球文明对话新秩序、引领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等世界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丰富内涵,具有打破西方“文明冲突论”迷思、建立全球文明对话新秩序、引领和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等世界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为切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需要不断深化双边和多边政党交往活动,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渠道,发挥“文明对话国际日”的价值引领功能,利用数字媒介创新文明多边交流和合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明倡议 文明多样性 文明交流互鉴 践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卢岚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7,共8页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治理 视野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风建设对民风改善的经验启示 被引量:1
18
作者 申建林 薛梅 +6 位作者 林建成 刘汉峰 李永忠 王志民 任建明 王传利 元跃旗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27,共6页
为了解专家学者对于党风建设和民风改善的看法和建议,我们通过电话采访和邮件往来的方式对众多知名专家进行了意见征集,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其一,八项规定在改善党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其二,党风的改善从哪些方面带动了民风的好转;... 为了解专家学者对于党风建设和民风改善的看法和建议,我们通过电话采访和邮件往来的方式对众多知名专家进行了意见征集,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其一,八项规定在改善党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其二,党风的改善从哪些方面带动了民风的好转;其三,八项规定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为民风建设提供借鉴。意见征集得到专家学者的热烈回应,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在此,我们摘选若干重要观点以座谈的形式加以刊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风建设 经验启示 意见征集 领导干部 电话采访 党员干部 诚信档案 行为规范 社会不良风气 官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矛盾运动如何推动劳动幸福程度的持续提升 被引量:11
19
作者 何云峰 朱丹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127,共8页
劳动确证人的类本质,其展现的属人性即劳动幸福的属性。劳动属人性的提升即劳动幸福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的动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劳动自身所包含的二重性矛盾运动。劳动二重性不仅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理解马克思资... 劳动确证人的类本质,其展现的属人性即劳动幸福的属性。劳动属人性的提升即劳动幸福程度的提升。这种提升的动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劳动自身所包含的二重性矛盾运动。劳动二重性不仅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理解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密匙,因而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批判中隐藏着劳动二重性思想的出场路径,异化劳动批判理论则构成其主体内容。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消极性。劳动积极性就是劳动对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生命情感、社会价值的肯定性,体现的是劳动的属人性;劳动消极性则是劳动对人的生命情感、自由幸福的否定性,体现的是劳动的非属人性。从类别上看,劳动消极性包括人的主体感受的消极性、社会分工的消极性、劳动过程的消极性。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消极性在劳动过程中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历时性维度看,整个人类历史表现为劳动积极性不断克服劳动消极性的进步过程。从共时性维度看,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引导和限制资本逻辑,发挥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不断克服劳动消极性,在劳动二重性的矛盾运动中最大化地保障劳动幸福,进而彰显劳动的属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属人性 劳动积极性 劳动消极性 劳动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困境与出路——一种时空观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10
20
作者 卢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9,共9页
基于时空视角研究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让思想政治教育与立体化的教育问题在时空中相遇,开辟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角度、理解其变革的合理性向度,克服以往在平面社会结构中研究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而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 基于时空视角研究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让思想政治教育与立体化的教育问题在时空中相遇,开辟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角度、理解其变革的合理性向度,克服以往在平面社会结构中研究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而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价值的降低和理论的局限,进而以立体化的时空结构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升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对认识中国转型的事实、提升理论诠释的深度具有积极的作用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社会结构转型 时空压缩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