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
作者 吕越 张伊华 何梦雅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7,共13页
美国近期推行的单边主义对等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体系构成系统性冲击,加剧了全球经济秩序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首先,当美国征收34%对等关税时导致的出口下降将占中美贸易逆差的59.30%—69.74%;84%关税导致的出口下降将占中美贸易逆差的1... 美国近期推行的单边主义对等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体系构成系统性冲击,加剧了全球经济秩序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首先,当美国征收34%对等关税时导致的出口下降将占中美贸易逆差的59.30%—69.74%;84%关税导致的出口下降将占中美贸易逆差的142.36%—168.18%;若对等关税提升至125%,我国对美出口将无剩余空间。其中,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五大类行业受关税影响最大,而钢铁制品、车辆及其零件等行业的中间品出口下降额占比更高。其次,对等关税将会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对欧盟、东盟、日本等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贸易转移效应,且受到征收关税水平的递增而不断提高。再次,对等关税政策带来的主要挑战包括:出口成本攀升、供应链调整难度加大、科技遏制加剧等。最后,亟须通过加速开辟国内外多元市场、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和物流体系以及加大技术优势和标准制定权,构建系统性的应对策略体系,重塑我国全球贸易竞争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等关税 中美贸易 高水平开放 贸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珅桦 曲越 +1 位作者 黄海刚 夏友富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1,共12页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摩擦的常见形式,增加了中美科技的竞争性,对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将“中美技术性贸易壁垒”视为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潜在因素,结合GTAP模型,预测并深入分析这一长期趋势对中国...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摩擦的常见形式,增加了中美科技的竞争性,对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将“中美技术性贸易壁垒”视为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潜在因素,结合GTAP模型,预测并深入分析这一长期趋势对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以电子信息和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就业、创新均造成了负面影响。考虑到中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科技领域影响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国应系统审视和谋划国家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人才战略、开放战略和国际合作的区位选择上,实施更精准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和高等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技术性贸易壁垒 科技产业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风险防范与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机制路径 被引量:6
3
作者 吕越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7,共13页
统筹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一系列新型外部风险挑战,包括部分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打压、供应链联盟掣肘、产业回流风险、新型非关税壁垒以及预期关... 统筹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一系列新型外部风险挑战,包括部分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打压、供应链联盟掣肘、产业回流风险、新型非关税壁垒以及预期关税压力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内在机制具体表现为: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助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保障高技术中间品供需稳定及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以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高端人才、优质资本及数据要素向具备先进生产力质态的领域自由流动;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未来产业布局等,进而充分利用政策组合拳,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我国应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围绕掣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节点与核心环节,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自主可控提升安全水平,以全球化布局增强抗风险能力。具体而言,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创新引领,构筑“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动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全面减轻关税压力,从而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韧性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四重要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海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蕴。从强国建设的战略要义、系统互动的协同要义、倍增发展的质量要义和全球引领的竞争要义四个维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入洞察和科学总结,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的生动实践,是对高质量发展内驱动力的深刻把握,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竞争新态势的有力应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体系要同频共振、同心聚力、同向而行,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汇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中和”的城市协同路径研究——基于“碳达峰”异质性的门限模型 被引量:5
5
作者 曲越 秦晓钰 +1 位作者 汪惠青 夏友富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63,共14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氧化碳(CO_(2))排放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基础上,通过拓展的EKC曲线探究了中国247个城市的CO_(2)排放路径问题。研究表明:人均GDP对城市CO_(2)排放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氧化碳(CO_(2))排放逐渐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在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基础上,通过拓展的EKC曲线探究了中国247个城市的CO_(2)排放路径问题。研究表明:人均GDP对城市CO_(2)排放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非对称倒“U”型关系,碳达峰点后的EKC曲线趋势较缓。城市异质性研究发现:(1)能源型和重工业型城市是中国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受工业结构的制约,这两类城市需要在经历两阶段碳排放不断增长的趋势之后,才能实现碳达峰目标;(2)轻工业型、技术型和服务型三类城市均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末期实现了碳达峰目标,之后两阶段CO_(2)排放开始呈现递减趋势;(3)技术型城市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增长和CO_(2)排放之间的关系,轻工业型城市维持了经济发展的低碳运行,人口集聚使服务型城市面临严峻的生活领域碳排放问题。因此,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积极探索城市间的协同路径,发挥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技术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轻工业城市的绿色高效发展,使能源型和重工业型城市加速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生态补偿 效率 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时代背景、风险挑战与靶向进路 被引量:25
6
作者 吕越 陈泳昌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7,共10页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谋求全球产业链分工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战略性布局。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内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从外部来看,主要面临新的地缘政治掣肘、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谋求全球产业链分工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战略性布局。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内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从外部来看,主要面临新的地缘政治掣肘、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分流的双重挤压以及高精尖技术领域受到“卡脖子”技术封锁等风险;从内部来看,仍面临如何破除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及降低部分粮食、能源资源和重要产业链的高进口集中度等挑战。对此,可通过加快培育“以我为主”的产业链合作体系、打造高标准配套与高水平营商环境以及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等措施来应对外部风险;通过有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以及加快产业体系分散化布局等措施来应对内部挑战,从而实现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韧性 产业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新发展格局 统一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被引量:7
7
作者 吕越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2-96,共5页
发展壮大传统制造业,事关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事关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安全底线,事关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竞争优势。随着内部要素结构的不断演变与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度调整,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为此,我国可... 发展壮大传统制造业,事关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事关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安全底线,事关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竞争优势。随着内部要素结构的不断演变与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度调整,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为此,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业的国际经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关键领域研发创新以突破技术掣肘,推动链式协同以凝聚产业链发展合力,积极应对传统制造业转移以确保产业链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制造业 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