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侵蚀沟分类初探
1
作者 李建军 焦菊英 +9 位作者 陈一先 曹雪 陈同德 程玉卓 刘祖艳 章志鑫 王颢霖 林红 陈玉兰 税军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传统的侵蚀沟分类体系集中在农业景观,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少,侵蚀沟主要发生在自然景观中,为提出一套因地制宜的、适应自然景观的青藏高原侵蚀沟分类体系。[方法]通过对一江两河地区、藏东南地区、藏北高原、三江源地区、河湟谷地... [目的]传统的侵蚀沟分类体系集中在农业景观,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少,侵蚀沟主要发生在自然景观中,为提出一套因地制宜的、适应自然景观的青藏高原侵蚀沟分类体系。[方法]通过对一江两河地区、藏东南地区、藏北高原、三江源地区、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等青藏高原典型地区开展大量的野外调查,并结合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室内判读。[结果]区分成因或形态与侵蚀沟相近但非侵蚀沟的多种地貌,并基于侵蚀沟的规模、成因、所处地貌、形态等多个依据对其进行分类。根据侵蚀沟的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沟、中型沟、大型沟和巨型沟等;根据成因划分为降雨径流沟、融雪泥流沟、冰川沟、冻土热融沟和人类活动沟等;根据发育所处的地貌划分为陡坡沟、谷底沟、缓坡沟、悬沟、阶地沟、塬边沟和塬面沟等;根据形态划分为直线沟、弯曲沟、勺状沟、条状沟、拓宽状沟、窄长沟、宽短沟、放射状沟、平行状沟和树状沟等。[结论]初步提出一套适合青藏高原特点的多依据侵蚀沟综合分类原则,并建议以规模作为与黄土高原等其他地区侵蚀沟分类对比的主要依据,为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沟蚀 侵蚀沟 分类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典型农业区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及来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祖艳 焦菊英 +5 位作者 李建军 程玉卓 曹雪 陈同德 章志鑫 张鹤鑫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31,共16页
探究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状况、污染风险与来源,可为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4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Cu、Pb、Cr、Zn和Cd含量,利用单因子... 探究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状况、污染风险与来源,可为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4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Cu、Pb、Cr、Zn和Cd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①相较于青海省土壤环境背景值,河湟谷地与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仅有Cd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但所有土壤样品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在两个区域,Cd含量的变异性均最高,分别达到40.87%和40.07%,其他4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均低于30.00%;Cu、Pb和Zn含量在两个区域无显著差异,Cr含量在河湟谷地显著高于柴达木盆地,但Cd含量显著低于柴达木盆地。②两个区域耕地土壤污染程度整体上处于清洁水平,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生态风险水平,但Cd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在两个区域均达到中等生态风险水平。③河湟谷地Cu、Zn和Cd主要受农业活动的影响,Pb和Cr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Cu和Zn主要受母质矿物风化和土壤侵蚀的影响,Pb、Cr和Cd主要受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影响。综上所述,尽管5种重金属在青海农业区土壤中暂未对农作物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但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要关注农用肥料的施用对Cd累积的影响,以预防耕地土壤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耕地 污染程度 潜在生态风险 主成分分析 来源分析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