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糊多目标优化与FAHP-TOPSIS方法的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1
作者 靳涛阳 王涛 +3 位作者 胡广录 陈海牛 田凯夫 陈坤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205,共10页
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面临地表水短缺、地下水超采及水资源分配不确定性等问题,影响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发融合模糊决策与多目标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模型,以解决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以黑河中游张掖市大满灌区为... 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面临地表水短缺、地下水超采及水资源分配不确定性等问题,影响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发融合模糊决策与多目标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模型,以解决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以黑河中游张掖市大满灌区为例,构建模糊层次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多目标粒子群优化(FAHP-TOPSIS-MOPSO)耦合模型,结合置信水平λ(表征决策者对约束条件违反风险的容忍程度)与情景分析,提升了模型的稳健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NSGA-Ⅱ、MOPSO-TOPSIS)相比,该模型更加逼近真实的Pareto前沿,可获得更优的综合效益;基准情景(λ=0.8)下地下水开采量实现盈余(达207.55万m^(3)),且规划年(2026和2030年)供水量均调控至政策目标规定的控制线以内,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均衡;严格情景(λ=0.9)下地下水盈余258.49万m^(3),可支撑灌区保护性补水。该耦合模型解决了单一算法模型在解集评价与偏好集成方面的局限性,有效提升了大满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科学性,也可为西北内陆河其他大型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方法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优化配置 模糊多目标优化 FAHP-TOPSIS法 MOPSO 不确定性决策 情景分析 大满灌区 张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转化污泥-食废的资源效能与重金属迁移特性
2
作者 田维平 简于玲 +3 位作者 孙海钊 王周强 颉延东 马熙月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2-251,共10页
为提升污泥(sewage sludge, SS)处理效率并降低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该研究以黑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为生物转化介质,通过添加不同的食物废弃物(餐厨垃圾、果蔬垃圾、豆腐渣及麦麸)优化污泥基质,系统评估BSFL的生长性... 为提升污泥(sewage sludge, SS)处理效率并降低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该研究以黑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为生物转化介质,通过添加不同的食物废弃物(餐厨垃圾、果蔬垃圾、豆腐渣及麦麸)优化污泥基质,系统评估BSFL的生长性能、转化效率及重金属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废弃物减量率(waste reduction rate,WRR)达42.44%~74.48%,有机质和碳氮比(carbon-to-nitrogen ratio, C/N)均下降,总养分增至5.35%~6.31%;基质类型显著(P<0.05)影响BSFL的生长和转化性能,且麦麸与污泥(wheat bran-sewage sludge,WB+SS)组表现最佳。重金属迁移分析显示,BSFL对各元素的富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Cd、Cr、Pb、As)。该处理体系下虫粪中Cr、Cd、Pb、As、Zn、Cu含量显著降低,且富含Ca、Mg、Mn和Na等土壤营养元素,具备良好的农业应用价值。该研究为BSFL处理污泥-食废及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污泥 食物废弃物 黑水虻 重金属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马群 白炜 +3 位作者 牟国旭 陈梦佳 马若冰 王一博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7-555,共9页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模拟增温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通过采取OTC增温小室模拟增温,设置对照(CK)、低增温(T1)、高增温(T2)三个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模拟增温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通过采取OTC增温小室模拟增温,设置对照(CK)、低增温(T1)、高增温(T2)三个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高寒沼泽草甸土壤以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为主要组成部分,不同幅度增温处理使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在土壤中所占比例减少,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2)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高于其他土层,增温处理对土壤有机物质含量呈负面影响。(3)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稳定性越好,土壤团聚体对于有机碳、全氮的物理保护作用越强。综上,气温升高会导致高寒沼泽草甸土壤稳定性降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草甸 模拟增温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冷却水中阻垢技术的研究进展:挑战与机遇
4
作者 苏艳艳 丁昀 +1 位作者 任柯宣 杨庆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8-164,共7页
本研究旨在阐述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有机膦酸盐阻垢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并阐述水体中磷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文中特别探讨了生物法、物理吸附法、化学沉淀法以及高级氧化法在去除膦酸盐方面的原理与特性。强调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特定... 本研究旨在阐述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有机膦酸盐阻垢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并阐述水体中磷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文中特别探讨了生物法、物理吸附法、化学沉淀法以及高级氧化法在去除膦酸盐方面的原理与特性。强调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特定废水的水质以及不同处理手段的运营成本,从而寻找最优的膦酸盐去除方案或其组合工艺。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几种环保型无磷缓蚀阻垢剂及新型防垢技术,强调了从根源上防止有机膦的引入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而实现水处理过程的绿色转型则须将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作为未来研究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水 有机膦酸盐类阻垢剂 高级氧化法 绿色阻垢剂 防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隧道施工通风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郑旭廷 孙三祥 崔善坤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30-339,共10页
为解决高海拔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通风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开发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数据模拟与优化系统。首先,采用GANs技术生成高精度的施工环境数据,替代传统的CFD仿真方法,通过学习施工环境中多维数... 为解决高海拔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通风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开发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s)的高海拔隧道施工通风数据模拟与优化系统。首先,采用GANs技术生成高精度的施工环境数据,替代传统的CFD仿真方法,通过学习施工环境中多维数据的分布特征,实时生成模拟数据。随后,结合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优化通风系统的参数配置,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1)基于GANs的通风优化策略在提高通风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风效率提升了12%,能耗降低了8%。2)GANs生成的数据与实际测量数据的误差小于15%,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适应性。3)通过在多种不同的施工环境下进行试验,验证了该优化策略在复杂条件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尤其在极端条件下表现尤为突出。4)通过引入生成对抗网络技术,显著提高了隧道施工通风系统的优化效率,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高海拔隧道施工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通风 生成对抗网络 通风优化 遗传算法 粒子群优化 数据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负载生物炭复合凹凸棒石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6
作者 任珺 何刚 +6 位作者 任汉儒 高敏 李云梦 母旭日 童彩丽 朱睿 陶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4,共11页
文章以市政污泥和FeCl_(3)·6H_(2)O为原料制备出铁负载生物炭,与凹凸棒石混合,共热解制得铁负载污泥生物炭复合凹凸棒石吸附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Cu、Cd、Cr、Zn和Ni。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复合铁负载生物炭材料,凹凸棒石结构改变... 文章以市政污泥和FeCl_(3)·6H_(2)O为原料制备出铁负载生物炭,与凹凸棒石混合,共热解制得铁负载污泥生物炭复合凹凸棒石吸附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Cu、Cd、Cr、Zn和Ni。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复合铁负载生物炭材料,凹凸棒石结构改变,表面官能团增多,吸附效果明显提高,5种重金属去除率可达90%;吸附过程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Cu、Cd、Cr、Zn和Ni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4.16、1.26、3.34、1.39和1.35 mg/g,多分子层化学吸附是主要的吸附机制;复合吸附剂表面硅醇基(-OH)、含氧官能团(C-O、C-O-C等)、活性铁(Fe(Ⅱ)、FeOOH)以及铁氧化物可能是主要吸附位点。开发的复合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去除能力明显优于单一生物炭和凹凸棒石吸附剂。研究结果为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以及固废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生物炭 凹凸棒石 铁负载 吸附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热湿传递对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的影响
7
作者 王烨 李永全 +2 位作者 朱欣悦 党闻语 梁凯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2,共11页
为研究土壤温湿度对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兰州地区不同气象参数条件下杂散电流随土壤热湿传递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对电流密度的影响,运用熵权法得到土壤温湿度对电流密度... 为研究土壤温湿度对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兰州地区不同气象参数条件下杂散电流随土壤热湿传递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温湿度对电流密度的影响,运用熵权法得到土壤温湿度对电流密度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壤土、砂土及砂石土中杂散电流均随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在土壤温度上升幅度较大时,杂散电流呈小幅度上升趋势;砂石土的杂散电流最小,可知其比壤土和砂土更有利于减小杂散电流的泄漏量;土壤深度为10 cm时,高温季节温度对杂散电流密度的影响权重值小于含水率;土壤深度为30 cm时,3种土壤在高温季节和低温季节时均是温度对杂散电流密度的影响权重更大,其温度对杂散电流密度的影响权重高温季节为55%~64%,低温季节为68%~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杂散电流 土壤 温度 含水率 热湿传递 试验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反渗透技术处理西北某垃圾渗滤液小试研究
8
作者 张惠祥 张学敏 +1 位作者 孙三祥 李丽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4-108,146,共6页
垃圾渗滤液具有较高的COD、氨氮和电导率,其复杂的水质污染特性使得采用反渗透处理时负荷过高,导致膜性能及膜渗透通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处理效率。为使工艺能够顺利进行,以进水pH、运行压力和温度作为影响因素,以浓缩液和产水的COD、氨... 垃圾渗滤液具有较高的COD、氨氮和电导率,其复杂的水质污染特性使得采用反渗透处理时负荷过高,导致膜性能及膜渗透通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处理效率。为使工艺能够顺利进行,以进水pH、运行压力和温度作为影响因素,以浓缩液和产水的COD、氨氮和电导率作为评价参数,通过分析浓缩倍率、膜通量及产水率的变化情况,对兰州某垃圾填埋厂渗滤液进行处理并得出最佳工况。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碟管式反渗透(DTRO)系统影响效果为运行压力>温度>进水pH,且当pH为6.5,运行压力为6 MPa,温度为40℃时,系统的浓缩倍率最高,达到4.07,产水率最好,稳定达到75.6%,为后续浓缩液处理减轻了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碟管式反渗透 浓缩倍率 产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优势植物根系分泌物碳输入的影响
9
作者 王子龙 白炜 +2 位作者 房佳辰 马群 牟国旭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815,共8页
为探究高寒沼泽草甸植物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速率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以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旺季分析增温2.7℃的低增温处理(T_(1))和增温5.1℃的高增温处理(T_(2))对根系分泌物输入速率的动态变化的影响.... 为探究高寒沼泽草甸植物根系分泌物碳输入速率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以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旺季分析增温2.7℃的低增温处理(T_(1))和增温5.1℃的高增温处理(T_(2))对根系分泌物输入速率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促进了优势物种单位根生物量、根长及根表面积碳分泌速率,不同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种优势物种单位根生物量与根表面积分泌速率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T_(2)>T_(1)>对照组;增温显著影响了优势物种根系抗氧化酶的活性,不同物种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对增温的响应不同,总体而言增温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且二者均在T_(2)处理下达到峰值;T_(1)和T_(2)处理下高寒沼泽草甸生物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升了72.39%和81.81%;增温显著促进了根系分泌物碳输入及土壤养分转化过程,并且这种影响随增温幅度的升高而增强.增温对3种优势物种根系的碳分泌速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加快养分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草甸 增温 根系分泌物 抗氧化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蒿绿色合成nZVI改性生物炭去除水中Cr(Ⅵ)
10
作者 刁静茹 祝海玲 +4 位作者 沈博峰 赵梦婷 周艳姿 马锋锋 蒋煜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53-3761,共9页
利用沙蒿和玉米秸秆废弃物,通过沙蒿提取液绿色还原得到纳米零价铁(nZVI)并负载在玉米秸秆生物炭上,得到复合材料CBC-nZVI,用以去除水中的Cr(Ⅵ).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以及pH值、投加量和共存离子对CBC-nZVI去除Cr(Ⅵ)的影响;... 利用沙蒿和玉米秸秆废弃物,通过沙蒿提取液绿色还原得到纳米零价铁(nZVI)并负载在玉米秸秆生物炭上,得到复合材料CBC-nZVI,用以去除水中的Cr(Ⅵ).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以及pH值、投加量和共存离子对CBC-nZVI去除Cr(Ⅵ)的影响;利用SEM、FTIR、XRD和XPS对材料进行表征,探究复合材料的除Cr(Ⅵ)机制.结果表明:CBC-nZVI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数据最适合用Elovich方程描述,颗粒内扩散为主要控速步骤;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熵增过程.CBC-nZVI对Cr(Ⅵ)的去除率随反应温度、材料投加量和溶液酸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适宜条件(温度为298K、pH值为2、投加量1.0g/L)下对Cr(Ⅵ)(30mg/L)的去除率达100%;溶液中共存阳离子或阴离子均会不同程度地抑制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影响顺序分别为Cd^(2+)>Mg^(2+)>Ca^(2+)>Cu^(2+),CO_(3)^(2-)>Cl^(-)>NO_(3)^(-)>SO_(4)^(2-).CBC-nZVI与Cr(Ⅵ)的反应机制主要包括静电吸附、化学还原、官能团吸附和沉淀吸附等过程.nZVI将吸附在材料上的Cr(Ⅵ)还原为Cr(Ⅲ),再通过表面官能团络合和形成Cr(Ⅲ)-Fe(Ⅲ)共沉淀的方式将其去除.负载后nZVI与CBC在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过程中表现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 绿色合成 Cr(Ⅵ) 生物炭 纳米零价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pH对纳米生物炭与针铁矿的异质团聚及左氧氟沙星吸附的影响机制
11
作者 马锋锋 李庆 +2 位作者 赵保卫 焦雅仙 康宏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2-861,共10页
纳米生物炭(BNPs)常与铁氧化物针铁矿(GT)共存于水环境中,其异质团聚行为显著影响左氧氟沙星(LEV)在BNPs上的吸附。溶液pH作为典型水化学条件,对BNPs与GT的异质团聚及LEV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在... 纳米生物炭(BNPs)常与铁氧化物针铁矿(GT)共存于水环境中,其异质团聚行为显著影响左氧氟沙星(LEV)在BNPs上的吸附。溶液pH作为典型水化学条件,对BNPs与GT的异质团聚及LEV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在水体中的异质团聚行为及LEV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XRD、FTIR、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技术表征样品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形貌等特征,通过设计不同溶液pH条件下的团聚实验、沉降实验及吸附实验,探究溶液pH对BNPs与GT间的团聚行为及其对LEV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酸性(pH=5~6)条件下,由于BNPs与GT表面携带相反电荷,静电引力驱动2种颗粒发生异质团聚。②在碱性(pH=8~9)条件下,BNPs+GT异质团聚体的水力学直径(D_(h))增长更快,氢键及路易斯酸碱作用成为促进异质团聚的主要作用机制,表明分子间作用力在异质团聚中占主导地位。③在吸附过程中,溶液pH通过调控BNPs+GT的表面电荷和团聚行为,显著影响着团聚体对LEV的吸附性能,氢键(普通氢键和电荷辅助氢键)、静电以及孔隙填充共同作用,BNPs与GT间的异质团聚掩蔽或占据了BNPs部分吸附位点和有效官能团,使得BNPs对LEV的吸附受到抑制。研究显示,溶液pH通过调控BNPs与GT的表面电荷和分子间作用力主导其异质团聚机制,而异质团聚行为通过掩蔽/占据吸附位点和官能团显著抑制了BNPs对LEV的吸附效能。研究结果可为解析BNPs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对抗生素归趋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生物炭 针铁矿 异质团聚 左氧氟沙星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ylor-Couette波状涡流场环隙波动的变化特征
12
作者 毛玉红 陈超 +1 位作者 李亚蓉 付海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433,共9页
为研究Taylor-Couette环隙流场波状涡涡间的波动变化情况,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Taylor-Couette波状涡流场进行瞬态数值模拟,并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对环隙间波状涡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波状涡流场中二维环隙子午面速度矢量场存在周... 为研究Taylor-Couette环隙流场波状涡涡间的波动变化情况,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Taylor-Couette波状涡流场进行瞬态数值模拟,并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对环隙间波状涡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波状涡流场中二维环隙子午面速度矢量场存在周期性波动变化特征,在周期始末时刻速度矢量场基本保持一致;涡交界位置处的轴向速度方向在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径向和切向速度方向保持不变;涡对间各向速度值均大于涡对内的涡间,主流液体传递主要发生在外向流的涡对间;另一方面,三维波状涡流场涡旋周期波动现象明显,也具有周期特征,各工况(10、20、30、40 r/min)的周期分别为12.94、6.80、1.93、1.49 s;随着旋转雷诺数增大,涡旋波动幅度大幅减小,波动周期也缩短;环隙间主流液体在涡间的周期性流动带动流体微团在环隙间绕内筒做螺旋偶合涡旋转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Couette 波状涡 速度矢量场 环隙 波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包覆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降解
13
作者 钟金魁 何嘉文 +5 位作者 王新昊 张尹 高原虎 朱彩亚 周鑫悦 王思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1-4353,共13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 通过液相还原法和stober水解法合成了SiO_(2)@nZVI@Fe_(3)O_(4)复合材料,并采用SEM-EDS、TEM、XRD、FTIR、VSM和XPS对其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以SiO_(2)@nZVI@Fe_(3)O_(4)为非均相催化剂与H_(2)O_(2)耦合构建类Fenton体系,考察该体系对偶氮类染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SiO_(2)包覆后nZVI@Fe_(3)O_(4)复合材料的分散性和抗氧化性得到提高,由其构建的类Fenton反应体系能促进Fe^(2+)和HO·的生成.在25℃,pH3,H_(2)O_(2)浓度为15mmol/L,材料投加量为0.6g/L的条件下,刚果红、橙黄Ⅱ和酸性黑210的去除率分别为99.68%、98.14%和99.35%.复合材料在循环利用3次后对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仍保持在79%以上,表明SiO_(2)@nZVI@Fe_(3)O_(4)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催化性能.活性氧物种淬灭实验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SiO_(2)@nZVI@Fe_(3)O_(4)类Fenton体系对偶氮染料的去除机理主要是通过nZVI的还原作用和HO·的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ZVI@Fe_(3)O_(4) SiO_(2)包覆 类FENTON 偶氮染料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对农村污水耐药基因遗传元件的富集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菲菲 黄魁 +2 位作者 夏慧 宋炳昱 赵梦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85-1994,共10页
利用土壤生态渗滤系统处理农村污水,分析实验前后湿地植物鸢尾营养器官中整合酶基因intI1和转座酶基因tnpA-04的变化,探讨湿地植物对农村污水中MGEs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在60d的运行时间内,土壤生态渗滤系统对农村污水中氨氮和化学需氧... 利用土壤生态渗滤系统处理农村污水,分析实验前后湿地植物鸢尾营养器官中整合酶基因intI1和转座酶基因tnpA-04的变化,探讨湿地植物对农村污水中MGEs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在60d的运行时间内,土壤生态渗滤系统对农村污水中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50%和75.17%.鸢尾的平均高度和鲜重分别增加了3.63%和43.45%,且鸢尾组织内MGEs的含量增多了1.67ng/g,其中胞内MGEs占68.26%.而且鸢尾中tnpA-04基因的含量比intI1基因多37.86%,tnpA-04基因更容易在鸢尾营养器官中转移.植物营养器官中MGEs的生物富集能力表现为:茎>根>叶.此外,土壤的性质变化会显著影响植物对MGEs的富集(P<0.05).研究结果显示,湿地植物可有效富集农村污水中的MGEs,降低耐药基因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土壤渗滤 污水 水平转移 遗传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洮河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5
15
作者 杨浩 张国珍 +2 位作者 杨晓妮 武福平 李鸿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80-386,392,共8页
在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中,水质评价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既是水环境整治的起始环节,又是水环境整治的末端环节。文章简要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和步骤,应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河上游的最大的支流洮河2014年的3个... 在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中,水质评价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既是水环境整治的起始环节,又是水环境整治的末端环节。文章简要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和步骤,应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黄河上游的最大的支流洮河2014年的3个监测断面和16个污染因子进行了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洮河干流水质,调研的3个取样断面中,九甸峡水质监测站和李家村水质监测站断面所属水域年综合水质类别为Ⅴ类,红旗水质监测站断面所属水域年综合水质类别为劣Ⅴ类。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洮河干流水质进行评价,洮河干流九甸峡水库水质监测站、李家村水质监测站和红旗水质监测站3个监测断面所属综合水质类别均为Ⅰ类水,这3个断面所属水域的综合水质类别均达到3个断面既定水环境功能区目标限定的目标类别Ⅲ、Ⅱ、Ⅲ类。与单因子评价法相比,模糊综合评判法考虑了各个水质监测值的程度和污染因子的权重,能更全面、合理地反映水质污染程度的真实情况,进一步解决了水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指出洮河干流水质改善过程中,总氮污染应是未来一段时间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的重点。除此之外,为防止洮河干流水环境质量状况恶化,应提高沿岸截污力度和点源排放达标率,不断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牧业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层面与政策层面的结合,削减入河污染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法 洮河 水质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氧体共沉淀法处理含Ni^(2+)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常军霞 王三反 陈霞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48,共3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铁氧体法处理含镍废水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pH=9.0、n(Fe2+)∶n(Ni2+)=2、温度为70℃的最佳条件下,镍的转化率可达99.0%以上,废水中的Ni2+可从100 mg/L左右降至0.47 mg/L,达到排放标准。
关键词 铁氧体法 含Ni2+废水 工艺条件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岩红 丁昀 +1 位作者 杨庆 李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99-3303,共5页
正渗透技术因其低能耗、耐污染等优势受到国际和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近几年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本文对正渗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浓差极化现象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内浓差极化是影响正渗透技术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而制备适当的... 正渗透技术因其低能耗、耐污染等优势受到国际和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近几年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本文对正渗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浓差极化现象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内浓差极化是影响正渗透技术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而制备适当的膜材料是有效改善内浓差极化的关键技术。回顾了正渗透分离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通过不懈的探索和研发,先后成功制备得到不同材料和结构的正渗透膜。重点讲述膜材料在正渗透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众多正渗透膜材料由于条件限制难以推广应用,希望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突破这项技术难题,缩短科研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在膜材料的实际应用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渗透率 正渗透 膜材料 浓差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UV/H_2O_2对石化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武福平 张超 +4 位作者 王倩 张国珍 刘萌 刘光 唐鑫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34,共4页
采用O_3/UV/H_2O_2耦合工艺对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的兰州某石化企业二级出水进行预处理,分析了不同因素对COD去除率及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O_3投加量为62.63 mg/L,UV功率为25 W,照射时间为15 min,n(H_2O_2)/n(O_3)为0.5,原... 采用O_3/UV/H_2O_2耦合工艺对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的兰州某石化企业二级出水进行预处理,分析了不同因素对COD去除率及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O_3投加量为62.63 mg/L,UV功率为25 W,照射时间为15 min,n(H_2O_2)/n(O_3)为0.5,原水pH为9时,COD去除率可达29.34%,BOD5/COD可由0.05增加到0.34。此工艺对石化二级出水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大幅提升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二级废水 高级氧化 O3/UV/H2O2工艺 难降解有机物 可生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膜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穆永信 王三反 +1 位作者 王挺 金美珊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9-122,共4页
总结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于离子交换膜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表面改性、掺混改性的原理、特点及其改性实例,多项研究表明,采用等电沉积、有机溶剂浸融、离子体表面涂层、有机物表面涂层、射线辐射、添加剂共混等技术手段可改善... 总结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于离子交换膜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表面改性、掺混改性的原理、特点及其改性实例,多项研究表明,采用等电沉积、有机溶剂浸融、离子体表面涂层、有机物表面涂层、射线辐射、添加剂共混等技术手段可改善离子交换膜的某些特定性能,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膜 改性 表面 掺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和共沉淀—铁氧体法处理含镍、铬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乐卓 王三反 +2 位作者 常军霞 王东玮 陈霞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4,40,共5页
利用中和共沉淀—铁氧体法处理甘肃某稀有金属生产企业产生的含镍、铬废水,同时对该废水的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经测定,废水中Ni 2+质量浓度为50mg/L,Cr(Ⅲ)质量浓度为87mg/L。通过实验得到处理工艺的最佳条件:投料摩尔比(Fe2+/... 利用中和共沉淀—铁氧体法处理甘肃某稀有金属生产企业产生的含镍、铬废水,同时对该废水的处理工艺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经测定,废水中Ni 2+质量浓度为50mg/L,Cr(Ⅲ)质量浓度为87mg/L。通过实验得到处理工艺的最佳条件:投料摩尔比(Fe2+/(Ni 2++Cr2O2-7))为9,pH=9,温度为70℃。出水中镍、铬均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要求,为中和共沉淀—铁氧体法处理混合重金属废水的工艺条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体法含镍 铬废水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