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性别群体中户外健身空间要素的影响分析——以SEM对寒地城市哈尔滨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翠娜 李玲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7-182,共6页
为研究不同性别群体中城市户外健身空间要素对健身活动的影响关系,利用哈尔滨调研数据,建立空间要素影响健身活动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并通过修正拟合得到最终模型.最后利用SEM多群组分析将性别变量引入最终模型,得到了不同性别群体中... 为研究不同性别群体中城市户外健身空间要素对健身活动的影响关系,利用哈尔滨调研数据,建立空间要素影响健身活动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并通过修正拟合得到最终模型.最后利用SEM多群组分析将性别变量引入最终模型,得到了不同性别群体中空间要素对健身活动的影响关系及差异性.结果表明:男性群体中,影响健身频率的空间要素有健身设施、可达性、辅助功能、景观设计和维护安全;各空间要素对健身时间影响未显著;健身设施与可达性对男性健身频率影响存在差异,健身设施影响更大.女性群体中,影响健身频率的有健身设施、辅助功能、景观设计和维护安全;影响健身时间的有健身设施和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健身设施对女性健身时间影响存在差异,物理环境影响更大.两群组相比较,可达性对男性健身频率影响显著,健身设施对女性健身时间影响显著,辅助功能对物理环境的影响在女性群体中影响更大.本研究解释和分析了上述各空间要素在男女不同群体中的影响关系及差异性,并对户外健身空间设计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外健身空间要素 健身活动 影响 性别 SEM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视角图像的建筑环境信息建模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殷青 王春兴 韩昀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结合实践案例,探索了融合多视角图像数据的建筑环境信息建模方法,旨在提高建筑环境信息建模效率,改善屋檐底部等建筑局部信息建模精度;探索了多视角图像数据融合技术路线,并结合实践案例,展开了低空摄影测量与地面摄影,采集了实践案例... 结合实践案例,探索了融合多视角图像数据的建筑环境信息建模方法,旨在提高建筑环境信息建模效率,改善屋檐底部等建筑局部信息建模精度;探索了多视角图像数据融合技术路线,并结合实践案例,展开了低空摄影测量与地面摄影,采集了实践案例的建筑与环境图像数据;构建连接点,融合多视角图像数据,将地面图像与空中图像融合,对一些空中很难拍摄到的死角区域进行图像的补充,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图像采集,通过空中三角测量处理、密集匹配、纹理映射,生成实践案例的建筑环境信息三维数字模型.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融合低空摄影与地面摄影图像数据,可显著提高建筑环境信息建模效率和建筑细部信息建模精度,可解决单一图像源采集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且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的技术优势.对保护建筑进行数据采集和保护的过程中,利用多视角的建筑环境信息建模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对其三维信息进行保存和记录,实现对历史建筑多维度数据的保存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环境信息建模 数据融合 低空摄影测量 三维重建 多视角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互动设计方法 被引量:15
3
作者 雷婷婷 邹广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0-177,共8页
为探索满足当代消费者行为需求的商业建筑设计方法,立足于“互动设计”方法理论,应用虚拟现实、行为模拟仿真等技术对商业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首先,通过对意大利米兰商业建筑问卷调查,借助SPSS相关性分析解释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然后... 为探索满足当代消费者行为需求的商业建筑设计方法,立足于“互动设计”方法理论,应用虚拟现实、行为模拟仿真等技术对商业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创新.首先,通过对意大利米兰商业建筑问卷调查,借助SPSS相关性分析解释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商业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三维呈现,以商业空间标识系统设计为例,预设低明度色系且颜色和形态单一呈现的标识集合A和采用高明度色系与多变形态的标识集合B,展开三维动态视景和行为模拟.最后,依托ResNet图像识别技术分析用户的视觉体验与使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布局、空间识别性、室内空间熟悉度与使用频率存在显著相关性,视觉感知是选择商业建筑的主要驱动因素;应用商业标识对比分析发现集合B的置信度的平均值与平均识别用时均小于集合A,表明标识系统设计应用明快的颜色和多变的形态更容易被使用者所关注和接受.应用商业建筑互动设计方法展开商业建筑空间设计有助于提升空间吸引力与用户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建筑 互动设计 虚拟现实 空间感知 标识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城市居住区形态对住宅能耗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冷红 肖雨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7-156,163,共11页
为研究居住区形态对住宅能耗的影响,并为居住区节能规划提供建议,以哈尔滨市为例,通过标准回归系数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居住区形态对住宅供热和制冷能耗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寒地城市居住区节能规划建议.研究选取4种住宅能耗相关的居... 为研究居住区形态对住宅能耗的影响,并为居住区节能规划提供建议,以哈尔滨市为例,通过标准回归系数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居住区形态对住宅供热和制冷能耗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寒地城市居住区节能规划建议.研究选取4种住宅能耗相关的居住区形态参数(住宅层数、住宅面宽、住宅间距和住宅朝向)并对哈尔滨市的住宅进行分类得到“一”字型、“L”型、“凹”字型和点式4类典型住宅.利用Openstudio和EnergyPlus软件对4类住宅组成的居住区理想模型进行建模和能耗模拟,并通过敏感性分析中的标准回归系数(SRC)方法对居住区形态参数与住宅能耗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住宅的制冷能耗、供热能耗和总能耗均与居住区的形态有较大关系,其中对住宅能耗影响最为明显的居住区形态参数是住宅面宽;基于能耗模拟数据和敏感性分析结果,从住宅类型、住宅体形系数、住宅间距以及住宅朝向4个角度提出寒地城市居住区节能规划策略,并得到寒地城市多层和点式高层住宅的最低能耗参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分析 居住区形态 住宅能耗 寒地城市 居住区节能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驻人月球科研站围护结构传热性能分析
5
作者 阮昌运 沈朝 +3 位作者 张春晓 潘文特 孟治国 叶罕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2,共8页
为探索由月球表面特殊光热环境导致的驻人月球科研站围护结构传热过程与地球建筑的差异性,基于月球表面太阳辐射模型,根据有限差分法建立围护结构的传热模型,对影响内表面温度的物性参数、朝向等因素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防热层、... 为探索由月球表面特殊光热环境导致的驻人月球科研站围护结构传热过程与地球建筑的差异性,基于月球表面太阳辐射模型,根据有限差分法建立围护结构的传热模型,对影响内表面温度的物性参数、朝向等因素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防热层、隔热层和阻气层分别取20 mm Nextel BF-20、240 mm Pyrogel 6650、20 mm Kapton时,水平屋顶内表面温度的波动范围为16.8~22.4℃;厚度和导热系数是影响围护结构传热性能最重要的因素,综合考虑建造成本与隔热性能,应尽量降低围护结构的厚度与导热系数,采用低密度、高比热的材料;内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与外表面的发射率直接影响围护结构的边界换热量,可结合不同朝向的辐射特点与热舒适要求,个性化定制具有差异化热惰性和外表面发射率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人月球科研站 太阳辐射 围护结构 温度控制 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GAN的居住区强排方案生成设计方法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澄 丛欣宇 韩昀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居住区强排方案设计有助于提高项目容积率,是达成集约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既有强排设计多由设计者基于日照模拟分析结果,主观制定强排设计决策,设计效率较低.旨在立足深度学习技术语境,提出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的居住区强排方案生... 居住区强排方案设计有助于提高项目容积率,是达成集约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既有强排设计多由设计者基于日照模拟分析结果,主观制定强排设计决策,设计效率较低.旨在立足深度学习技术语境,提出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的居住区强排方案生成设计方法,应用pix2pix算法,构建基于CGAN的居住区强排方案生成设计模型,通过学习低层、多层、高层居住区轮廓与强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的对应关系,生成任意居住区轮廓条件下的居住区强排设计方案,提高居住区强排设计精度与效率,推动城市土地的高效率利用.以中纬度地区的3个居住区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应用效果,评价所生成方案的日照性能.结果表明:所生成低层方案可满足大寒日2 h日照要求,多层方案中96%的房间可满足日照要求,高层方案中84%的房间可满足日照要求,高层容积率>3.0、多层容积率>1.5、低层容积率>0.5,说明所生成方案有效利用了城市用地,且应用所建立模型可在3 s内生成居住区强排设计方案,显著降低了强排设计耗时,提高了设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强排方案设计 CGAN 训练数据集 模型预测 验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态类型学视角下小城镇居住街区能耗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袁青 赵妍 冷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城镇街区能耗不仅与建筑单体相关,也与群体形态密切相关.为探讨小城镇居住街区空间形态对街区能耗的影响,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根据中心城区居住街区样本研究分析小城镇居住街区形态特征,提取出典型居住街区空间形态类型的5个典型容积率... 城镇街区能耗不仅与建筑单体相关,也与群体形态密切相关.为探讨小城镇居住街区空间形态对街区能耗的影响,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根据中心城区居住街区样本研究分析小城镇居住街区形态特征,提取出典型居住街区空间形态类型的5个典型容积率.随后从形态类型学的视角,依据小城镇居住街区的形态特征,以5个典型容积率生成了5种“基本形态”和17种“衍生形态”,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两步能耗模拟,分别分析小城镇居住街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对居住街区能耗的影响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小城镇居住街区类型中,多层板式能耗强度最低,低层独栋式能耗强度最高.混合式居住街区为最适合小城镇的居住街区模式,同等容积率下通过两类住宅混合,并将较高楼层的住宅建筑置于较低楼层住宅建筑北侧可降低街区能耗强度.采用正南正北行列式布局也更有利于居住街区节能.小城镇居住街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方面都不可忽视,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对物质形态的控制间接调控其非物质形态因素,从而起到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居住街区 形态类型学 空间形态特征 能耗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取热稳定性及热影响半径 被引量:7
8
作者 黄帅 朱科 +3 位作者 董建锴 李骥 姜益强 方肇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27,共9页
为研究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稳定性及其热影响半径,建立了非稳态数值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将控制方程离散求解,通过示范工程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求解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期运行下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的出水温... 为研究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稳定性及其热影响半径,建立了非稳态数值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将控制方程离散求解,通过示范工程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数值求解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期运行下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的出水温度以及岩土的温度变化,并对影响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热扰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5 a运行,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的出水温度较为稳定,从第11 a开始出水温度基本处于准稳态阶段,其周围核心取热区域的岩土最大温降比例仅为6.5%;随岩土热扩散率的增加,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热影响半径在前期增加速率较快,而后期较慢,当热扩散率a由1.43×10^(-6) m^(2)/s增加到2.01×10^(-6) m^(2)/s时,热影响半径r由82.69 m增加到99.23 m,增加率为20%,两者之间的关系呈指数规律变化,并且满足关系式r=-151.99×exp[-a/(5.14×10^(-7))]+98.14,其中R^(2)=0.97。本研究对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热 地埋管换热器 数值模拟 参数分析 工程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相关的污染物检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卜素贝 王砚玲 +2 位作者 王芳 王海燕 谭羽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7-163,共7页
近年来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生活和学习场所空气品质与哮喘和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检测分析室内污染物水平变得十分迫切.为了确定严寒地区与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相关的主要室内污染物浓度水平以及不同污染物之... 近年来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生活和学习场所空气品质与哮喘和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检测分析室内污染物水平变得十分迫切.为了确定严寒地区与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相关的主要室内污染物浓度水平以及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对哈尔滨地区10岁左右儿童的健康状态及居住环境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现场检测以及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室内潮湿、结露、发霉、有可见水流、装修以及室内人员吸烟等都与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选取10户住宅(6户病例组和4户对照组)和2间教室现场监测温湿度、颗粒物质量浓度,采集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计算浮游真菌、堆积真菌以及附着真菌菌落数.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测试参数差异性,以及采样点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温干燥的环境可能会导致儿童患哮喘和呼吸道疾病;病例组和对照组PM 2.5质量浓度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157);儿童患有呼吸过敏性疾病与降尘中SVOCs浓度有关;客厅和儿童卧室浮游真菌显著相关(r=0.943,P=0.005),附着真菌也有相同的结果(r=0.943,P=0.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过敏性疾病 问卷调查 环境参数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镇人口密度对生物质热电厂运输成本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一飞 马克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7-163,共7页
具备热电联产功能的生物质热电厂相对于生物质发电厂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仅可以满足冬季采暖需求,而且更适合于寒冷地区村镇体系发展生物质能源,但目前其发展受成本制约严重,而运输成本是关系运营成本的重要问题之一.为实现根据... 具备热电联产功能的生物质热电厂相对于生物质发电厂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仅可以满足冬季采暖需求,而且更适合于寒冷地区村镇体系发展生物质能源,但目前其发展受成本制约严重,而运输成本是关系运营成本的重要问题之一.为实现根据研究区域内村镇人口密度数据来提升生物质热电厂运输成本的研究目的,依据不同农作物地理分布状态测算生物质潜能,运用GIS分析工具的网络分析、邻近分、叠加分析等方法,依托人口分布与能源需求数据确定生物质热电厂位置与服务区域,采用含收费、油耗、路况多种干扰因素的公式计算生物质热电厂原料供应范围与运输成本,形成区域范围内优化运输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能源完全自给自足的假设前提进行判断,生物质热电厂仅适合于人口密度较低的村镇体系,供应范围随着村镇人口密度增加呈现反S曲线形态,运输成本随着村镇人口密度增加呈现指数曲线形态,当区域范围内村镇人口密度小于65人/km^2时建设生物质热电厂的整体运营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 人口密度 生物质热电厂 供应范围 运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蚁群算法分配权重的燃气日负荷组合预测模型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洲 焦文玲 +1 位作者 任乐梅 田兴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7-183,共7页
为适应城镇燃气日负荷随机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克服特定时刻单一负荷预测模型存在实际应用局限性的问题,将5种评价准则用于组合预测前剔除冗余模型,提出了一种建立变全重组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蚁群算法确定分配权重的组合预测模型,使得... 为适应城镇燃气日负荷随机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克服特定时刻单一负荷预测模型存在实际应用局限性的问题,将5种评价准则用于组合预测前剔除冗余模型,提出了一种建立变全重组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蚁群算法确定分配权重的组合预测模型,使得在一个时段上的燃气日负荷预测精度好于各单一模型.首先对包含诸多随机和模糊等不确定因素的城镇燃气日负荷时变系统和各预测模型特点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岭回归分析(Ridge)、差分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极端梯度提升树(XGB)共4类单项日负荷预测模型,结合城镇燃气日负荷和模型的特点,分别给出每个模型各项参数的设置和模型的输入向量;用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灰色关联度、相关系数、Theil不等系数为评价准则计算出的综合评价指标剔除冗余模型,最后建立了蚁群算法权重分配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实例表明,蚁群算法分配权重的燃气日负荷组合预测模型长期的综合预测效果要优于任意单项模型,相比于单一模型而言,组合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和容错率更高,具备较强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燃气日负荷 组合预测 岭回归 差分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 支持向量机回归 极端梯度提升树 蚁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风能消纳清洁供热项目的经济性优化配置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晋达 周志刚 +1 位作者 赵加宁 郑进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1-178,共8页
在中国三北地区,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调节模式是供暖季出现严重弃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推进电供热、配置蓄热设备是促进风电消纳、降低系统能耗的有效方式.为实现清洁供热项目的经济性最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传... 在中国三北地区,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的运行调节模式是供暖季出现严重弃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推进电供热、配置蓄热设备是促进风电消纳、降低系统能耗的有效方式.为实现清洁供热项目的经济性最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传统机组组合的双层优化模型.首先,在分析热、电能源供需的基础上,给出了区域能源系统的典型结构;然后,将日内净收益作为经济性优化的定量评价指标;通过分析能源系统的短期优化调度方式,得到最终的双层优化模型.在该模型中,外层优化利用遗传算法对不同的配置组合情况进行全局搜索,内层优化则通过求解线性规划给出特定组合条件下清洁供热项目的日内净收益.案例分析表明,清洁供热项目的经济性最优配置与区域能源系统的热、电负荷、风电出力特性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同时,遗传算法可稳定收敛到全局最优点附近,优化计算结果完全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另外,虽然清洁供热改造能够显著降低系统的弃风量,但出于经济性考虑,弃风并不能完全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供热 风电消纳 工程经济分析 遗传算法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热恢复特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帅 孙苏雨婷 +2 位作者 董建锴 李骥 姜益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2-850,共9页
为揭示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的热恢复特性,建立数值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并利用项目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全年的温度场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特定工况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 为揭示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的热恢复特性,建立数值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并利用项目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岩土全年的温度场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特定工况下,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对其周围岩土的热影响范围有限,其热影响半径为9.3 m;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区域主要集中在1200~2000 m的岩土;岩土热恢复率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以恢复两个月的热恢复率为基准,热恢复4个月、6个月、8个月热恢复率在前一基础上分别增加2.1%、0.9%和0.5%;经过8个月的热恢复期,岩土能够基本恢复至初始温度,当r=0.3 m时埋管深度为1200 m、1600 m、1800 m和2000 m的岩土所对应的热恢复率分别达98.7%、97.9%、97.9%、98.2%.为中深层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热 地埋管换热器 数值模拟 热恢复 工程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气藏型储气库储层物性参数的反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金冬 王雪梅 +2 位作者 谭羽非 于克成 张甜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5-111,共7页
低渗透气藏改建的地下储气库注气过程,渗透率和孔隙度随着地层压力变化显著。为更准确的模拟计算低渗透气藏地下储气库的注采过程,必须掌握储气库渗透率和孔隙度随地层压力的变化规律。首先基于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理论,以井点已知... 低渗透气藏改建的地下储气库注气过程,渗透率和孔隙度随着地层压力变化显著。为更准确的模拟计算低渗透气藏地下储气库的注采过程,必须掌握储气库渗透率和孔隙度随地层压力的变化规律。首先基于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理论,以井点已知信息为条件,确定储层物性参数的初始分布。基于反问题理论,利用地层压力的测量值和计算值之差构造目标函数,将储层物性参数的反演识别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通过地层压力对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率的求解,利用共轭梯度法实现了对储层物性参数的反演。通过案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以储气库中的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反演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渗透率和孔隙度在初始时在储层中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是在注气结束时各位置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变化率都不相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再一致。其中渗透率变化最大的位置出现在5#注采井附近,其值由1.66×10^(-3)μm^(2)增加到2.81×10^(-3)μm^(2),增加了近70%。并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渗透率和孔隙度与地层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低渗透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注采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低渗透 渗透率 孔隙度 地层压力 反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补燃型吸收式换热机组最大供热能力分析
15
作者 张承虎 廉雪丽 李亚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4-170,共7页
为进一步降低供热热力站一次侧的回水温度,增大供热量,采用串联补燃型吸收式换热机组代替常规单段吸收式换热机组.在仅考虑可行性传热端差的技术制约条件下,通过分析串联补燃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内各传热部件的热力循环过程及传热过程,建... 为进一步降低供热热力站一次侧的回水温度,增大供热量,采用串联补燃型吸收式换热机组代替常规单段吸收式换热机组.在仅考虑可行性传热端差的技术制约条件下,通过分析串联补燃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内各传热部件的热力循环过程及传热过程,建立机组的数学模型并采用迭代的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定量分析了在满足换热站设计要求的一次侧供水温度,二次侧供、回水温度条件下,一次侧回水最低温度、机组最大供热能力以及机组内换热量的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次侧供水温度为110℃,二次侧供、回水温度为60/45℃时,串联补燃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的一次侧回水最低温度为22℃,管网输送能力是传统110/60℃水-水板式换热器的1.76倍,供热量是传统水-水板式换热器的2倍;对于常规单段吸收式换热机组而言,一次侧和二次侧的供水温度对其扩大系数基本没有影响,其值约为1.5.在一次侧供水温度为100℃,二次侧供、回水温度为69℃/54℃时,补燃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的扩大系数最大约为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式换热 串联补燃型 最大供热能力 可行性传热端差 扩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型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力性能模拟
16
作者 张承虎 林己又 谭羽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18,共7页
为解决传统中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循环热效率低、冷凝热难以利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并联型有机朗肯循环与喷射式热泵联合循环系统结构。通过并联布置热机子循环与热泵子循环,并增设外部换热器,可回收全部冷凝热量用于制备辐射采暖水,同时系... 为解决传统中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循环热效率低、冷凝热难以利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并联型有机朗肯循环与喷射式热泵联合循环系统结构。通过并联布置热机子循环与热泵子循环,并增设外部换热器,可回收全部冷凝热量用于制备辐射采暖水,同时系统输出的热电比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建立了系统能量分析模型和?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联合循环与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性能。研究了部件?损失与系统?流特性,并分析了工质流量比和蒸发温度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联合循环热回收效率和?效率比有机朗肯循环分别提高了60.83%和30.76%。?损失最大的两个部件分别是发生器和外部换热器,造成外部换热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内部传热温差较高。工质流量比对系统热力性能影响显著,当蒸发温度低于25.2℃时,工质流量比的可调节范围最大。本研究成果可为高性能中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研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有机朗肯循环 喷射式热泵 热力性能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用)驱热力过程理论模型的热力学分析
17
作者 张承虎 林己又 +1 位作者 李亚平 谭羽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134,共8页
为研究双热源联合循环的热力性能极限,构建了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理想热力学模型,并提出了(火用)驱热力过程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热机循环区间与热泵循环区间过程功量之间的关系,对(火用)驱热力过程进行分类,并通过输出功量占比进行定量... 为研究双热源联合循环的热力性能极限,构建了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理想热力学模型,并提出了(火用)驱热力过程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热机循环区间与热泵循环区间过程功量之间的关系,对(火用)驱热力过程进行分类,并通过输出功量占比进行定量分析。构建并求解了顺流型和逆流型(火用)驱热力过程函数。分析了不同类型(火用)驱热力过程在理想条件下的热力特性与性能极限。研究结果表明:顺流型(火用)驱热力过程的最大过程功量大于逆流型,且放热介质与吸热介质间的温度交叉现象更为明显。吸热介质等效温升可用于判断(火用)驱热力过程类型,其最大值表征了输出功量极限。实际系统的评价研究指出,串联型联合循环的总换热量是基本型ORC的1.97倍,更适用于同时具有热电需求的场合。但其净输出功效率(6.55%)、(火用)效率(26.61%)、热力完善度(36.38%)均显著低于基本型有机朗肯循环。双热源联合循环实际系统的热力性能提高方法值得研究。本研究可为不同类型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的热力性能极限与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用)驱热力过程 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 热力学分析 过程功量 热力性能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驱动湿热烟气全热回收系统的适用性
18
作者 张承虎 林己又 +3 位作者 崔天阳 王振京 李亚平 谭羽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4-169,共6页
燃气燃烧产生的烟气具有温度高、含湿量大的特点,虽然可以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技术对湿热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热量进行回收,但仍需要外部驱动热源.为解决现有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热回收能力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以传统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燃气燃烧产生的烟气具有温度高、含湿量大的特点,虽然可以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技术对湿热烟气中的显热和潜热热量进行回收,但仍需要外部驱动热源.为解决现有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热回收能力与经济性较差的问题,以传统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为基础,通过与分级式烟气换热器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可实现自驱动运行的湿热烟气全热回收系统.建立了系统热力模型和适用性模型,并研究了主要参数对系统热力性能和适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烟气进口温度为550℃、入口含湿量为120 g/kg(a)的条件下,系统最大热回收效率为11.6%,热回收净收益平衡期的极小值为5.2 a;当热回收率、净收益平衡期的预期值分别为10%和5.5 a时,二次水出口温度的适用范围为55℃~64℃.自驱动系统在烟气进口温度较高、含湿量较低时的节能扩大系数极大值为29.7%,表明此时的自驱动系统相对于直接换热方案的节能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热回收 吸收式热泵 自驱动 分级式烟气换热器 适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