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水质成因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例
1
作者 王威 程行 +5 位作者 高旭波 田振环 刘春华 武占辉 李成城 孔淑琼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83,共15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查明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和成因机制对于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工作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室...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查明区域地下水水质特征和成因机制对于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山东省东营市孤岛镇为工作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系统地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1)黄河水、海水、地表水、微咸地下水和地下咸水与卤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_(3)·SO_(4)-Na·Ca、Cl-Na、Cl-Na、Cl·HCO_(3)-Na和Cl-Na型;(2)地表水和微咸水靠近硅酸盐端员,微咸水形成过程中主要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和硅酸盐岩溶解作用,同时受白云石和石膏溶解作用的影响,硅酸盐溶蚀起主导作用;(3)咸水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岩溶蚀作用控制,卤水则主要受蒸发岩溶解作用影响,盐分来源均与海水入侵有关;(4)地下水中Cl^(-)的浓度分布大体趋势为从沿海区域向内陆逐渐降低,F^(-)的浓度分布大体趋势为从入海口位置往内陆延伸逐渐降低,Na^(+)、Mg^(2+)、Ca^(2+)和SO_(4)^(2-)的离子浓度分布与TDS浓度(溶解性固体总量)的分布规律整体一致,上述离子组分主要来源于古海水和现代海水入侵作用,而NH_(4)^(+)浓度的分布规律呈现相反的趋势,浓度变化主要受强烈人类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地下水水化学 水污染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莱芜垂阳矽卡岩型铁矿尾矿中关键金属钴综合利用评价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段壮 高继雷 +9 位作者 马明 冯启伟 李春稼 李思远 李勇 林鲁军 付燕刚 高健翁 郝泽江 李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0-1224,共5页
1研究目的钴是高温合金、电池材料、防腐材料、磁性材料等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汽车、化工农业、陶瓷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从移动电子设备,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再到... 1研究目的钴是高温合金、电池材料、防腐材料、磁性材料等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机械制造、汽车、化工农业、陶瓷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从移动电子设备,到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再到电网储能,钴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重要组成,都是不可或缺。因此,钴被世界上众多国家列为21世纪重要的关键战略资源(Gulley et al.,2018)。现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钴资源进口国(95%依靠进口)和消费国(US Geological Survey,2018),而且钴资源紧缺,保障程度低(蒋少涌等,2019;许德如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莱芜 矽卡岩型铁矿 尾矿 关键金属 钴矿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地盾Quibala斑状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对Columbia超大陆演化的制约
3
作者 靳立杰 张洪瑞 +6 位作者 罗迪柯 贾鹏飞 刘伟 王子圣 李金镇 周永刚 江振国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9-1222,共14页
2.1~1.8 Ga发生了全球范围的Columbia超大陆汇聚事件,导致Congo克拉通与S2o Francisco克拉通沿Eburnean造山带发生汇聚。作为Congo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哥拉地盾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构造-岩浆事件。本文对安哥拉地盾Quibala地区的斑状... 2.1~1.8 Ga发生了全球范围的Columbia超大陆汇聚事件,导致Congo克拉通与S2o Francisco克拉通沿Eburnean造山带发生汇聚。作为Congo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哥拉地盾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构造-岩浆事件。本文对安哥拉地盾Quibala地区的斑状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Quibala斑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987±20 Ma、1967±6 Ma和1956±12 Ma,限定斑状花岗岩其形成于1987~1956 Ma期间,为古元古代Eburnean期岩浆作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Quibala斑状花岗岩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可能是受到壳幔相互作用影响的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综合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本文认为Congo克拉通与S2o Francisco克拉通的汇聚发生在Columbia超大陆开始形成阶段(2.1 Ga左右),在1987~1956 Ma已转为碰撞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哥拉地盾 Congo克拉通 Quibala斑状花岗岩 A型花岗岩 Columb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新太古代末期构造演化--来自徂徕山二长花岗岩的U-Pb年龄和岩石化学证据
4
作者 刘伟 靳立杰 +7 位作者 阎海青 周永刚 张振飞 高继雷 王刚 王辉 李春稼 王子圣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8,共16页
鲁西地区是开展华北克拉通东部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最佳地区之一,赋存有丰富的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太古宙板块构造信息。本文对徂徕山地区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历史。LA-ICP... 鲁西地区是开展华北克拉通东部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最佳地区之一,赋存有丰富的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太古宙板块构造信息。本文对徂徕山地区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历史。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约2.48 Ga,该年龄同时约束了徂徕山地区深熔作用的时限。岩石主量元素分析显示其高Si,富Na和K,低P,A/CNK=0.94~1.10,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方面,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综合分析认为徂徕山二长花岗岩来源于约2.7 Ga加厚下地壳(英云闪长质TTG岩石)的部分重熔,形成于新太古代末期陆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标志着新太古代晚期鲁西地区微陆块已拼贴完成,并与其他地区一起构成稳定的华北太古宙克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地球化学 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 鲁西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地块北部Dondo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岩石成因:Columbia超大陆聚合的响应
5
作者 刘伟 张洪瑞 +6 位作者 罗迪柯 贾鹏飞 靳立杰 周永刚 梁云汉 王子圣 李春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7-257,共21页
安哥拉西部地区广泛发育古元古代Eburnean造山期花岗岩,是研究安哥拉地块构造岩浆作用特征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安哥拉地块北部Dondo地区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Dondo地区斑状... 安哥拉西部地区广泛发育古元古代Eburnean造山期花岗岩,是研究安哥拉地块构造岩浆作用特征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安哥拉地块北部Dondo地区大面积出露的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Dondo地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983.3±7.7)Ma和(1956.6±7.5)Ma,均为古元古代中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样品具有高SiO_(2)含量、富碱、高10~4Ga/Al值、高FeO^(T)/(FeO^(T)+MgO)值和Zr+Nb+Ce+Y含量,低MgO、TiO_(2)、CaO和P_(2)O_(5)含量的特征;微量元素富集Rb、K、Th、U、Zr和Hf,亏损Sr、Nb、Ta、P和Ti;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整体不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锆饱和温度计算所有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57~889℃;以上这些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A2型花岗岩一致。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的数据表明,两种花岗岩可能由来源于下地壳物质与地幔来源基性岩浆混合所形成。两种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形成时代、矿物组成和连续的主微量元素变化趋势,这些特征表明它们的原始岩浆来自同一岩浆房,而二者之间特征的差别是由岩浆房内的晶体-熔体分异所主导。据此,本文认为:产生钾长石斑晶的岩浆曾经在地壳深部作过长时间滞留,导致钾长石稳定结晶,增加了岩浆的黏度和密度,使岩浆处于冻结状态;随后在幔源岩浆注入带来的热扰动和富集挥发分的作用下,冻结岩浆房迅速活化,从而发生晶体-熔体的分离,抽离的熔体形成了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而混有先存晶体的岩浆则形成了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综合区域和全球构造演化历史,本次研究认为Dondo地区花岗岩形成于巴西Sao Francisco克拉通和Congo克拉通后碰撞的构造环境,该期岩浆活动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的碰撞造山事件在安哥拉地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哥拉地块 古元古代 岩石成因 A型花岗岩 冻结岩浆房活化 Columb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果盆地西南缘Inkisi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地层时代及物源的约束
6
作者 靳立杰 张洪瑞 +6 位作者 罗迪柯 贾鹏飞 高继雷 李春稼 王子圣 刘伟 周永刚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29,共15页
Inkisi组是泛非运动之后刚果盆地最早的沉积地层之一。确定Inkisi组地层时代、物源及恢复构造演化过程,对研究刚果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Inkisi组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对泛非运动进行了约... Inkisi组是泛非运动之后刚果盆地最早的沉积地层之一。确定Inkisi组地层时代、物源及恢复构造演化过程,对研究刚果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Inkisi组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对泛非运动进行了约束,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物源。研究发现,Inkisi组下段与上段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分别为526±6 Ma和534±14 Ma,最年轻的4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532±9.4 Ma,由此限定了Inkisi组的最大沉积时代。因此将其时代划归早寒武世,并将其从新元古界Xisto-Gresoso群解体。另外,Inkisi组岩石并未发生变质变形,也说明其形成于泛非运动之后。碎屑锆石年龄谱结果显示,Inkisi组碎屑锆石的年龄变化范围较广,整体呈现五个年龄峰值:>2800 Ma、2800~2400 Ma、2100~1750 Ma、1500~900 Ma、850~500 Ma。通过将年龄峰值及周围地质体进行对比,认为西刚果造山带、卡赛克拉通、安哥拉克拉通是其主要的物源,卢弗里安构造带等是其次要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kisi组 碎屑锆石年代学 地层时代 物源 泛非运动 刚果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东北部地区Inkisi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7
作者 李春稼 张洪瑞 +7 位作者 罗迪柯 靳立杰 高继雷 王子圣 梁云汉 贾鹏飞 刘伟 张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046,共16页
Inkisi组是刚果盆地西南缘最古老的沉积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红褐色细粒、细中粒长石砂岩、杂砂岩。通过对安哥拉东北部Inkisi组长石砂岩开展碎屑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沉积时代、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 Inkisi组是刚果盆地西南缘最古老的沉积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红褐色细粒、细中粒长石砂岩、杂砂岩。通过对安哥拉东北部Inkisi组长石砂岩开展碎屑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沉积时代、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背景,为研究刚果盆地演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碎屑锆石^(206)Pb/^(238)U年龄主要集中于3个年龄峰值区间2350~1900 Ma、1150~850 Ma、850~500 Ma,最年轻的锆石峰值年龄为531±9 Ma,据此,笔者等认为Inkisi组的沉积时代上限应厘定为早寒武世。Inkisi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物源具有长英质物源近源搬运特征,沉积时期的水体为陆相开阔的淡水环境。通过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主微量元素物源判别及构造判别图解,本文认为,West Congo构造带为安哥拉东北部地区Inkisi组主要物源区,Lufilian构造带、Angola地盾等是其次要物质来源,物源区构造环境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年龄 地层时代 岩石地球化学 Inkisi组 物质来源 安哥拉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