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值仿真的扭力梁变形对前束外倾影响的分析
1
作者 李欢 余振龙 +2 位作者 于飞 刘宁 张鑫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2,73,共6页
为研究扭力梁悬架车辆在整车下线状态下由于扭力梁变形对前束外倾角产生的影响,以某电动出租车扭力梁前束外倾角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和台架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在扭力梁零/部件开发阶段就完成前束外倾角的机加工补偿和台架验证。... 为研究扭力梁悬架车辆在整车下线状态下由于扭力梁变形对前束外倾角产生的影响,以某电动出租车扭力梁前束外倾角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仿真技术和台架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在扭力梁零/部件开发阶段就完成前束外倾角的机加工补偿和台架验证。相比传统利用小批量整车前束外倾角的统计分析结果对扭力梁前束外倾角进行机加工补偿的方法,该方法大幅缩短了开发周期,为主机厂对扭力梁悬架前束外倾角的机加工补偿提供了新的设计和验证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扭力梁变形数值仿真方法,计算求得弹簧对扭力梁施加下线载荷后的扭力梁前束角变化为2.7′、外倾角变化为-31.5′;2)扭力梁结构对前束角变化影响较小,对外倾角变化影响较大;3)基于扭力梁前束外倾角数值仿真变形结果,给与扭力梁前束外倾角等值、反向的机加工角度补偿,利用扭力梁悬架系统台架进行实物验证;4)对比扭力梁前束外倾角变化的数值仿真数据和台架验证数据,误差均在10%以内,扭力梁变形数值仿真结果与台架验证结果的一致性较好。最后,通过整车批量验证,较好地满足了主机厂的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变形 前束外倾角 数值仿真 台架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仿真的扭力梁正向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2
作者 李欢 于飞 +4 位作者 刘宁 余振龙 张明远 刘宇 杨磊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1,共8页
针对扭力梁正向开发的常见问题和关键技术,利用数值仿真手段,以封闭管梁和开口板梁这2种结构的扭力梁为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包括扭力梁方案设计、DMU校核、产品和工艺CAE校核、扭力梁变形数值仿真以及变形补偿等关键技术,为主机厂正向开... 针对扭力梁正向开发的常见问题和关键技术,利用数值仿真手段,以封闭管梁和开口板梁这2种结构的扭力梁为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包括扭力梁方案设计、DMU校核、产品和工艺CAE校核、扭力梁变形数值仿真以及变形补偿等关键技术,为主机厂正向开发扭力梁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研究如下:1)依据设计输入,首先需进行横梁位置和截面设计,重点是确定横梁剪切中心,由数值仿真结果可知不同的横梁截面设计对剪切中心的Z向距离影响较大;2)在扭力梁式悬架运动间隙校核中,相比平行轮跳工况,反向轮跳工况严苛,易导致轮胎和轮罩产生干涉磨损风险;3)利用数值仿真技术研究了2种扭力梁结构的扭转刚度,相比开口板梁,封闭管梁具有较好的轻量化效果,利用数值仿真技术研究了2种扭力梁结构在扭转工况下的外应力、2种横梁成形过程中的内应力,如果横梁同位置处的内、外应力叠加,必然会产生较大的疲劳开裂风险,应从材料、结构和工艺角度给出解决方案;4)在整车下线弹簧载荷作用下,扭力梁的变形对前束和外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应给予扭力梁前束和外倾等值、反向机加角度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力梁 正向开发 数值仿真 反向轮跳 前束和外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