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及机制研究——以东宁和珲春市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月龙 李晓玲 +2 位作者 刘鉴 宋吉富 贺红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4-482,共9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逐渐凸显,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衡量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东宁市与吉林省珲春市为研究案例,从城市经济、口岸经济和社会状况3个维...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逐渐凸显,边境地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衡量其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东宁市与吉林省珲春市为研究案例,从城市经济、口岸经济和社会状况3个维度构建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改进麦肯锡矩阵评价边境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表现与发展趋势,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东宁和珲春总体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主要受到城市经济与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②东宁和珲春总体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其城镇化发展过程是同步的,总体经历了低发展水平的可持续发展(1993-2005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非可持续发展(2006-2016年)、中等发展水平的可持续发展(2017-2020年)3个阶段。③东宁与珲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总体趋势相同,但受口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部分阶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征。④城市经济是长期影响东宁和珲春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准则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出口依存度为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边境城市城镇化可持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城市 口岸经济 新型城镇化 麦肯锡矩阵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中的长白山西坡灌木苔原优势种分布差异 被引量:9
2
作者 靳英华 许嘉巍 +7 位作者 王绍先 王嫒林 张英洁 金慧 赵莹 刘丽杰 尹航 贺红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716-3723,共8页
长白山苔原带植被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灌木苔原中灌木植物分布范围萎缩,重要值下降。通过样方调查数据,分析灌木苔原中优势种的变化,灌木分布格局和灌木群落结构特征沿海拔的差异,旨在揭示长白山灌木苔原退化的区域差异,为明确其退化机理... 长白山苔原带植被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灌木苔原中灌木植物分布范围萎缩,重要值下降。通过样方调查数据,分析灌木苔原中优势种的变化,灌木分布格局和灌木群落结构特征沿海拔的差异,旨在揭示长白山灌木苔原退化的区域差异,为明确其退化机理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1)长白山西坡灌木苔原退化严重,多种草本植物已经侵入,并成为优势种。目前7个优势种中灌木仅占2席,草本植物占据5席,与1979年的样方调查结果相比灌木优势种的数量和地位都明显下降。7个优势种均为聚集分布,各优势种分布呈现斑块化、分离化,统一的灌木苔原面临解体;大部分灌木苔原群落中,出现了草本层,苔原带下部灌木苔原中草本层高于灌木层,物种组成和群落形态接近草木苔原。(2)灌木在各海拔均仍有广泛分布,但其空间分布格局明显不同。在海拔2300m以下,灌木的分布产生较强的聚集现象,特别是在海拔2100m以下这种聚集分布现象更为突出;在海拔2300m以上灌木的聚集程度较弱。(3)长白山西坡灌木苔原退化的区域分异明显,在海拔2100m以下灌木苔原退化严重,成为草-灌苔原;在海拔2100—2300m之间,灌木苔原退化较严重,成为灌-草苔原;在海拔2300m以上,退化较轻,仍为灌木苔原。由此推断,长白山西坡灌木苔原的退化机理应包括两个方面:草本植物入侵,种间竞争导致灌木退化,以及环境变化导致灌木退化,二者皆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灌木苔原 优势种 退化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管理预案下友好林业局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金龙如 贺红士 +2 位作者 周宇飞 布仁仓 孙克萍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7-163,共7页
Knowledge about cumulative effe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on forest landscape is required to make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 In this paper,a spatially explicit landscape model,LANDIS,was applied to simulat... Knowledge about cumulative effe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on forest landscape is required to make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 In this paper,a spatially explicit landscape model,LANDIS,was applied to simulate forest landscape changes in 200 years under four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no cutting,clearcutting,selective cutting I and II) in Youhao Forestry Bureau located in Small Khingan Mountains. APACK was used to calculat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representative species and species age cohort for six species. The results showed:1) timber harvest decreased area percentage of representative conifer species,Pinus koraiensis,Picea koraiensis and Picea jezoensis,Larix gmelinii to some extent compared to no cutting. The most influencing cutting mode for the area percentage of Tilia amurensis and Quercus mongolica was selective cutting II,followed by selective cutting I and clearcutting. To the contrast,the change of area percentage of Betula phatyphylla was contrary to the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2) As to species age cohort composition,timber harvest significantly changed age structure,that is,it decreased over-matured age cohort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and increased seedling and middle-age cohort (B. phatyphylla was not included,because its area percentage of over-mature age cohort was the highest under clearcutting than other three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型) 预案 采伐 森林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管理方案对森林景观长期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宇飞 贺红士 +2 位作者 金龙如 布仁仓 李秀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理解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和恢复规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模拟小兴安岭友好林业局在当前天保工程方案下(P1)、自然演替方案下(P2)以及采伐后完全依赖天然更新方案下(P3)森林... 理解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和恢复规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模拟小兴安岭友好林业局在当前天保工程方案下(P1)、自然演替方案下(P2)以及采伐后完全依赖天然更新方案下(P3)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管理方案对树种分布面积百分比、空间格局和年龄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与其他两个方案比较,当前天保工程方案(P1)可以显著增加造林树种(红松、落叶松和蒙古栎)面积,提高树种的聚集程度,减小白桦所占面积,但是在模拟的前50年,人工更新造林措施使得幼龄林所占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而成过熟林的增加以及建立合理的林龄结构仍需很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 LANDIS 森林景观变化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MM降雨数据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5
5
作者 谢红霞 刘旭星 +3 位作者 隋兵 贺红士 邓逸尘 覃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295-301,共7页
[目的]基于现有实测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探讨利用TRMM数据估测实际降雨的方法。[方法]利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2个气象站点观测的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误差分析、相对偏差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株潭地区2002—2011年T... [目的]基于现有实测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探讨利用TRMM数据估测实际降雨的方法。[方法]利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2个气象站点观测的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误差分析、相对偏差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株潭地区2002—2011年TRMM降雨数据的精度。[结果]长株潭地区的TRMM数据和站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年降雨量的拟合优度为0.69,春、夏、秋、冬4季降雨量的拟合优度依次为0.68,0.52,0.66,0.34,月降雨量的拟合优度达0.73,各站点月降雨量的拟合优度更好。相对偏差分析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TRMM降雨数据普遍低于实测降雨数据,这种偏差主要是因为单个观测站点实际代表面积远小于TRMM单个栅格的代表面积,而相对偏差均为负值则可能是城市的降雨量和雨强大于农村所致。此外偏差和地形起伏存在一定的联系,地形起伏越大的地区偏差越大。[结论]TRMM降雨数据在长株潭地区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在使用时需要用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TRMM数据也可作为历史降雨观测数据分析的一个参考以提高其空间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用性 TRMM 降雨观测数据 长株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情补智:人工智能共情回复的补救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吕兴洋 杨玉帆 +1 位作者 许双玉 刘小燕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6-100,共15页
在人工智能(AI)开始广泛应用于酒店、餐饮和在线旅行商等服务企业的背景下,AI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服务失败。如何通过自身能力进行服务补救以实现保留顾客的目标,成为AI服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聚焦于AI服务补救,转换传统的"智... 在人工智能(AI)开始广泛应用于酒店、餐饮和在线旅行商等服务企业的背景下,AI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服务失败。如何通过自身能力进行服务补救以实现保留顾客的目标,成为AI服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聚焦于AI服务补救,转换传统的"智商"提升思路,从"情商"角度探索共情回复的补救效果。研究采用4个情景实验进行假设检验:实验1A首先验证主效应;实验1B采用了不同的AI与顾客的交互方式和服务失败类型的组合情境,并在更广泛的群体中验证主效应的稳健性;实验2进一步更换情境,以检验信任度与创新感知的中介作用;最后,实验3考虑顾客特征,比较两种中介机制发挥作用的群体差异。实验结果证明:在AI服务补救中,高共情回复可提高顾客对AI的持续使用意愿,且信任度与创新感知共同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此外,面对AI高共情回复,越偏向促进焦点(相比偏向防御焦点)的顾客,具有越高的信任度和创新感知,进而具有越强的持续使用意愿;而面对AI低共情回复,两类顾客间则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AI服务推广及应用的研究体系,还为技术研发人员及酒店经营者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情商 服务补救 共情 持续使用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春华 郝占庆 +1 位作者 贺红士 周丹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5-487,共3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影响,应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PnET-II,分别模拟现行气候和未来气候下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结果显示,近43年来阔叶红松林NPP无明显变化趋势。在两种未来气候模拟方案下,阔叶红松林NPP...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影响,应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PnET-II,分别模拟现行气候和未来气候下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结果显示,近43年来阔叶红松林NPP无明显变化趋势。在两种未来气候模拟方案下,阔叶红松林NPP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加后减少,但不同的气候模拟方案下,变化幅度略有差异。该成果可为气候变化下阔叶红松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PnET-I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随海拔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 被引量:60
8
作者 谷晓楠 贺红士 +5 位作者 陶岩 靳英华 张心昱 徐志伟 王钰婷 宋祥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374-8384,共11页
长白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山地生态系统,是研究生态系统重建和演替过程的天然实验室。以长白山西坡垂直带中的亚高山针叶林带、亚高山岳桦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苔原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微孔板法分别测定土壤微... 长白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山地生态系统,是研究生态系统重建和演替过程的天然实验室。以长白山西坡垂直带中的亚高山针叶林带、亚高山岳桦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苔原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微孔板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探讨(1)长白山西坡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沿海拔的分布特征;(2)垂直带植被因子、土壤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再减少,有机碳和全氮最高值出现在岳桦林带;随海拔升高,土壤微生物总PLFA和各类群微生物PLFA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表现为亚高山岳桦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苔原带;在对土壤微生物总PLFA的贡献率上,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G^->G^+;微生物PLFA相关性方面,细菌、放线菌、G^+、G^-之间的关联性较大,真菌与这四者之间的关联性较小;土壤全氮含量与各微生物类群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而C/N则与各微生物类群均表现为负相关,二者是调控土壤微生物沿海拔变化的主要因子;土壤水解酶βG和AP活性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其中AP活性对高山苔原带生态系统表现出很好的响应;土壤含水量、C/N和土壤温度是调控土壤酶活性垂直变化的主要因子;高山苔原带草甸化过程对土壤含水量、全磷含量、水解酶AP活性产生重要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和其他酶活性影响不大。长白山垂直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除了受到土壤环境因子和水热条件的影响,还与植被群落组成及凋落物性质具有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垂直带 土壤微生物 PLFA 酶活性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2年蒸水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罗兰花 谢红霞 +3 位作者 宁迈进 张敏 贺红士 李亚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2-48,共7页
利用湘江一级支流蒸水流域控制站神山头水文站近50a的径流量实测数据和流域内及邻近的7个气象站同期日降水观测数据,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距平累积曲线、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2年蒸水流域径流量和降水量变... 利用湘江一级支流蒸水流域控制站神山头水文站近50a的径流量实测数据和流域内及邻近的7个气象站同期日降水观测数据,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距平累积曲线、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2年蒸水流域径流量和降水量变化的趋势性及阶段性,定量评价了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蒸水流域径流量和降水量变化阶段性明显,都经历了枯水期和丰水期2个时期;年径流量和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径流量上升趋势较降水量更为显著,径流量的突变年份为1988年,降水量的突变年份为1991年,突变年份之后在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径流量明显增大,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增大的贡献率为75.74%,降水对径流量增大的贡献率为24.26%。目前人类活动是蒸水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类可以通过合理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径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 降水 Mann-Kendall检验法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蒸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彼得堡土地利用格局现状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晓玲 修春亮 +2 位作者 Шендрик 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Лачининский Станислав Сергеевич 贺红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82-1391,共10页
以圣彼得堡市为例,依据1948、1987和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的区位熵值并分析其变化,基于统计小区、圈层式及扇形分布3个视角,运用GIS分析计划与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用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工业和... 以圣彼得堡市为例,依据1948、1987和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的区位熵值并分析其变化,基于统计小区、圈层式及扇形分布3个视角,运用GIS分析计划与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用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同:(1)3类用地在城市整体空间分布中均表现出一定的分散特征,其中,居住用地空间分布表现最为分散,工业用地呈现出分区域性布局特征,相比而言商业用地空间聚集程度最高;(2)商业用地在核心圈层处于主导地位,工业用地在老城区圈层为主导地位,居住用地在近郊区圈层为主导地位,远郊区圈层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城市景观发展尚未成熟;(3)对比圈层式和象限式结构各类用地区位熵值分布结果,提出圣彼得堡市3类用地空间分布扇形结构特征明显,说明沿主要交通线路是现代城市用地空间扩展主要方式,其中工业用地在城市空间分布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居住用地次之,商业用地在城市中心区域中分布不足。圣彼得堡城市用地空间分布形成主要机制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前苏联时期城市用地空间结构主要框架的保持;行政区划调整为城市用地结构改善提供了路径;市场经济下住房体制改革推进了城市居住郊区化;土地市场对土地功能置换进程作用较弱;产业转型缓慢导致老城区仍主要为生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 城市用地 空间结构 圣彼得堡市 俄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