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盐环境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性能及劣化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褚召阳 郭乃胜 +2 位作者 房辰泽 谭忆秋 尤占平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77-85,共9页
针对实际工况下氯盐环境对沥青路面性能影响及劣化机理研究不明晰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氯盐环境室内模拟设计、氯盐环境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劣化机理三个方面,综述了氯盐环境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性能及劣化机理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现有研究... 针对实际工况下氯盐环境对沥青路面性能影响及劣化机理研究不明晰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氯盐环境室内模拟设计、氯盐环境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劣化机理三个方面,综述了氯盐环境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性能及劣化机理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当前研究主要通过室内模拟加速试验分析氯盐环境对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劣化进程,但常用的氯盐环境室内模拟方法大多只考虑盐分的影响,这与沥青路面实际服役过程中同时经受着行车荷载、温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状态不符。此外,不同试验方案所用氯盐类型与浓度、沥青类型、温度及循环方式各有差异,故其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差。氯盐环境对材料性能影响及其劣化机理的分析主要依据室内试验结果,缺乏借助数值模拟手段开展深入探讨。现有氯盐环境室内模拟试验方法和单一研究手段难以客观描述实际服役中氯盐环境对沥青路面性能的侵蚀破坏及劣化机理。鉴于此,建议进一步优化氯盐环境室内模拟试验方案,并建立数值模拟系统,从氯盐离子在沥青混合料内部的扩散机制、氯盐-沥青/集料间的物理化学反应及侵蚀产物的角度,将室内试验同多物理场数值模拟有机结合,以期实现模拟参数与实际指标的等效转换,更深入探讨实际工况下氯盐环境对不同类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劣化及其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盐环境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服役性能 劣化机理 多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2
作者 郑直 郭乃胜 +3 位作者 金鑫 房辰泽 尤占平 谭忆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80-291,共12页
交通标线作为重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在控制道路交通、提高道路行车安全系数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溶剂型与热熔型交通标线涂料存在成本高、逆反射性能差、老化现象严重等缺陷,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因此... 交通标线作为重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在控制道路交通、提高道路行车安全系数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溶剂型与热熔型交通标线涂料存在成本高、逆反射性能差、老化现象严重等缺陷,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因此,亟须寻求一种能有效弥补上述缺陷的新型交通标线涂料。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凭借着优良的耐久性能与环保性能以及高效的施工性,被视为全寿命周期评价中综合性能最佳的交通标线涂料,是未来交通标线涂料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进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以及配合比优化,使其使用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纳米材料与稀土类发光材料的快速发展也为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目前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在我国的使用率仍然相对较低,其综合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并且当前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尺度域,未对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的细微观特性进行充分研究,也未能建立起宏观性能与细微观结构属性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现有的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评价方法无法满足其在全寿命周期内的功能性与耐久性需求,尚缺乏一套全面、系统的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评价体系。尽管部分学者对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服役期内的性能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但多针对逆反射性能,性能预测模型仍不够全面。此外,鲜见针对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与路面的黏结界面性能及内在机理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的重要研究进展。从概述水性丙烯酸乳液的化学结构与特性出发,之后从改性方法、配合比优化、性能研究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的发展现状。文章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水性丙烯酸交通标线涂料 水性丙烯酸树脂 配合比设计 微观特性 耐久性 逆反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再生剂作用的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被引量:27
3
作者 郭乃胜 尤占平 +1 位作者 赵颖华 谭忆秋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4-681,共8页
选择质量分数分别为20%,30%和40%的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以及具有类似技术性能的3种表面活性类温拌剂(S-I,DAT和ET)制备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WRAM),研究了再生剂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并对WRAM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HRAM)... 选择质量分数分别为20%,30%和40%的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以及具有类似技术性能的3种表面活性类温拌剂(S-I,DAT和ET)制备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WRAM),研究了再生剂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并对WRAM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HRAM)的路用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否使用再生剂,WRAM的动稳定度DS均满足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使用再生剂时,添加S-I和DAT型温拌剂的WRAM各项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而添加ET型温拌剂且RAP质量分数为30%和40%的WRAM其最大弯拉应变εm和冻融劈裂拉伸强度比TSR则不满足规范要求;未使用再生剂的WRAM其TSR值不满足规范要求;温拌剂类型相同时,与未使用再生剂的WRAM相比,使用再生剂的WRAM其DS值减小、εm和TSR值均增大;RAP质量分数相同时,无论是否使用再生剂,添加DAT型温拌剂的WRAM其DS,εm和TSR值最大,添加ET型温拌剂的则最小;使用再生剂时,与HRAM的路用性能相比,添加DAT型温拌剂的WRAM路用性能略有提高,添加ET型温拌剂的明显降低,添加S-I型温拌剂的高温稳定性能降低、低温抗裂性能和水稳定性能则与之相近.据此得出,再生剂对WRAM的低温抗裂性能和水稳定性能有显著改善作用,同类型温拌剂对WRAM路用性能的影响亦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温拌沥青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 动稳定度 最大弯拉应变 拉伸强度比 再生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集料形态特征的定量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李晓燕 卜胤 +2 位作者 汪海年 王彦喆 尤占平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4-530,共7页
为了提出能够合理评价粗集料形态特征(形状、棱角)的定量指标,采用洛杉矶磨耗仪对4.75~9.5mm,9.5~13.2mm,13.2~16mm,16~19mm共4档粗集料分别磨耗0,600,1 200次,以改变粗集料的形态特征,然后通过自主研制的粗集料形态特征研究系统... 为了提出能够合理评价粗集料形态特征(形状、棱角)的定量指标,采用洛杉矶磨耗仪对4.75~9.5mm,9.5~13.2mm,13.2~16mm,16~19mm共4档粗集料分别磨耗0,600,1 200次,以改变粗集料的形态特征,然后通过自主研制的粗集料形态特征研究系统(MASCA)测得粗集料轴向系数、凸度、粗糙度、棱角参数、圆度、分形维数共6个定量评价指标值,并运用二元方差法比较它们对颗粒形态变化的敏感性,发现分形维数是能够合理评价粗集料形态特征的最优定量指标.为验证这一结论,利用磨耗得到的不同形态特征的粗集料分别成型AC-16,SAC-16,SMA-16级配类型混合料试件进行车辙试验和贯入剪切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分形维数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粗集料 形态特征 分形维数 高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沥青混合料和易性与压实特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琛 汪海年 +1 位作者 尤占平 李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208,共7页
为了研究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和易性与压实特性之间的关系,采用Superpave旋转压实仪和自行研制的和易性测试设备,测试了不同温度下的压实特性与和易性,并推荐了不同胶粉掺量所对应的适宜压实温度与胶粉细度.结果表明,当胶粉掺量为25%时,胶... 为了研究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和易性与压实特性之间的关系,采用Superpave旋转压实仪和自行研制的和易性测试设备,测试了不同温度下的压实特性与和易性,并推荐了不同胶粉掺量所对应的适宜压实温度与胶粉细度.结果表明,当胶粉掺量为25%时,胶粉细度对橡胶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压实温度为190℃时,胶粉掺量对橡胶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的影响最为显著.当胶粉细度为80目时,压实温度对橡胶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的影响最为显著;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和易性越好,压实性能也越好.当胶粉掺量为5%和15%时,所推荐的适宜压实温度与胶粉细度分别为160℃和40目;当胶粉掺量为25%时,所推荐的适宜压实温度与胶粉细度分别为160℃和20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橡胶沥青 和易性 压实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拌和次序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雷勇 汪海年 +1 位作者 季传军 尤占平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7-372,共6页
采用3种不同的拌和次序(A,B,C)及2个标号(70~#,90~#)的沥青结合料成型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利用旋转压实成型仪SGC分析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成型过程中压实参数(CDI,CEI)的变化情况;采用汉堡车辙仪HWTD分析该混合料在轮碾过程中的蠕变斜率,... 采用3种不同的拌和次序(A,B,C)及2个标号(70~#,90~#)的沥青结合料成型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利用旋转压实成型仪SGC分析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成型过程中压实参数(CDI,CEI)的变化情况;采用汉堡车辙仪HWTD分析该混合料在轮碾过程中的蠕变斜率,据此评价拌和次序对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B类拌和次序的CDI较A,C类增长14%~118%,其CEI降低20%~53%,拌和次序对压实参数存在显著的影响;B类拌和次序混合料的蠕变斜率相对较低,其高温性能相对良好;压实参数与蠕变斜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3种拌和次序下,70~#沥青再生混合料的蠕变斜率分别比90~#低37%,38%和37%,表明70~#沥青再生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均优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 拌和次序 高温性能 压实参数 蠕变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坑中坑条件下基坑有限土体的被动土压力计算 被引量:27
7
作者 韩同春 谢灵翔 刘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404-4412,共9页
坑中坑在基坑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使得基坑底部土体成为有限土体,因此,常规的建立在半无限空间土体假定上的朗肯土压力理论对于坑中坑条件下的基坑不再适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平面滑裂面假定,考虑土体黏聚力和滑动土体不同的形状,推导... 坑中坑在基坑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使得基坑底部土体成为有限土体,因此,常规的建立在半无限空间土体假定上的朗肯土压力理论对于坑中坑条件下的基坑不再适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平面滑裂面假定,考虑土体黏聚力和滑动土体不同的形状,推导了4种情况下被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滑裂面剪切破坏角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算例,计算了不同内坑位置条件下被动土压力的大小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滑裂面剪切破坏角是与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计算深度、内坑大小及位置有关的变量,内坑的存在将降低围护结构上的被动土压力,且存在一个内坑影响最不利位置,此时的被动土压力值最小。成果为基坑围护设计中被动土压力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中坑 有限土体 被动土压力 滑裂面 黏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改性沥青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1
8
作者 金鑫 郭乃胜 +1 位作者 尤占平 谭忆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686-3694,共9页
聚合物改性沥青自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其功能性和制备工艺不断得到优化,在改善行车舒适度、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尽管它的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当前传统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在生产、贮存以及性能上仍不尽人... 聚合物改性沥青自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其功能性和制备工艺不断得到优化,在改善行车舒适度、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尽管它的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当前传统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在生产、贮存以及性能上仍不尽人意。因此,亟须寻求一种可有效弥补上述缺陷的新型沥青改性剂。聚氨酯(Polyurethane, PU)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应用在涂料、密封胶、弹性体等领域。聚氨酯自身结构优势突出,使其有别于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聚合物沥青改性剂。遗憾的是将聚氨酯应用于沥青改性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如何进一步发掘其优点并加以充分利用,以弥补当前对高性能沥青路面的迫切需求,是道路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近10年来,国内外的研究重点均集中于聚氨酯改性沥青制备工艺优化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尽管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并未对其宏观性能与微细观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从2016年开始,部分研究者开始尝试利用生物基聚氨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再生材料对沥青进行改性,但其路用性能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种类的沥青均适宜采用同一种改性剂和制备工艺以达到理想的改性效果,因此聚氨酯改性剂在使用前需要充分地分析其成分。此外,聚氨酯改性沥青尚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截至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聚氨酯中的异氰酸根可改善沥青的硬度及弹性;(2)聚氨酯与传统聚合物改性剂或纳米材料复配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为剪切共混法,剪切时间与剪切速率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较小,剪切温度对聚氨酯改性沥青高温、低温性能与弹性恢复的影响较大;(3)从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两个角度解释了聚氨酯改性沥青的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优异的原因;(4)聚氨酯改性剂的粒径对沥青乳化以及发泡程度有重要影响;(5)混合料优化设计研究发现,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合料除水稳性能外的其他性能均超过规范中规定的技术要求;(6)生物基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再生材料等均可以提升沥青的性能。本文主要归纳了聚氨酯作为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的研究进展,包括聚氨酯材料的概述及选择、聚氨酯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聚氨酯改性沥青的流变和微观特性,并分别从防水工程、路用工程、生物基与可循环再利用三个方面概述了聚氨酯改性沥青的应用。最后,提出目前聚氨酯改性沥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聚氨酯改性沥青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聚氨酯 聚合物 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用相变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涛 郭乃胜 +2 位作者 谭忆秋 尤占平 金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3179-23189,共11页
相变材料(PCMs)作为调温材料出现在人们视野以来,其多样性及功能性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领域,调温和节能效果十分显著。PCMs具有智能性和自发性,能有效调节基体材料的温度范围,这一特点也适用于交通材料领域,用于道路的调温从... 相变材料(PCMs)作为调温材料出现在人们视野以来,其多样性及功能性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领域,调温和节能效果十分显著。PCMs具有智能性和自发性,能有效调节基体材料的温度范围,这一特点也适用于交通材料领域,用于道路的调温从而减少温度病害。此外,采用合适的PCMs还可赋予路面更多的功能性,如融雪、抵抗冻融循环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十分契合我国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然而,PCMs在交通材料领域的研究尚不成熟,从路面应用形式到材料的选取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PCMs种类繁多,根据相变形态分为固固和固液型两大类。固固型具有极高的相变温度,难以满足道路环境所需的温度需求,而固液型相变过程出现的液相形态和体积变化会破坏路面的结构,均难以满足相变路面关于调温效果和力学特性的要求。目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引入了其他材料弥补的方式。具有较好前景的方案包括复合相变材料(CPCMs)、封装包覆、化学桥联、微胶囊等。其中CPCMs具有多样性,可根据需求选取合适的基体材料和固液型相变材料(SLPCMs),通过物理吸附将两者结合;封装包覆是在PCMs外侧形成包覆外壳防止液相PCMs流动并提供足够的力学性能,如溶胶-凝胶工艺;化学桥联通过分子桥加强了基体材料和PCMs之间的联系;而微胶囊类似于封装包覆的原理,但主要针对液相PCMs且具有较小的粒径,可减轻对路面的不利影响。此外,聚氨酯固固相变材料也具有较好的路面适用性,可通过调整化学反应对其相变特性进行调节。本文综述了路用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明确了相变沥青路面的工作原理,确定了相变沥青路面系统的最佳应用形式,基于此提出了路用相变材料的技术要求;其次根据要求对纯相变材料进行筛选并分析了路用前景,引入复合相变材料(CPCMs)和微胶囊技术改善沥青路面中PCMs的工作环境,并对其路用适配性和应用前景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变自愈复合微胶囊的构想,丰富了智能路面的多样性,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相变材料 智能路面 自愈合 储能放热 自融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老化影响的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流变特性及微观机制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淋 郭乃胜 +2 位作者 温彦凯 谭忆秋 尤占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8065-18073,共9页
为研究考虑老化影响的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及微观机制,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的频率扫描试验和时间扫描试验,对不同老化状态的岩沥青/SBS复合改性沥青(R/SMA)、岩沥青/胶粉复合改性沥青(R/CMA)、岩沥青改性沥青(RAMA)和SBS... 为研究考虑老化影响的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及微观机制,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的频率扫描试验和时间扫描试验,对不同老化状态的岩沥青/SBS复合改性沥青(R/SMA)、岩沥青/胶粉复合改性沥青(R/CMA)、岩沥青改性沥青(RAMA)和SBS改性沥青(SBSMA)进行了粘弹特征和疲劳性能分析;采用荧光显微镜(F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改性沥青的微观相态结构、改性共混机理以及老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CMA具有较好的高温抗剪切变形能力;在热氧和压力老化作用下,添加5%岩沥青和2%SBS的R/SMA具有更低的频率敏感性和更好的体系兼容性,高岩沥青掺量的R/CMA具有更差的结构稳定性和体系兼容性。短期老化后,本研究的复合改性沥青普遍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长期老化显著提高了SBSMA和RAMA的抗疲劳性能;不同老化状态下,添加5%岩沥青和18%胶粉的R/CMA均具有较优的疲劳性能。基于荧光显微试验可知,添加5%岩沥青和2%SBS的R/SMA表面平坦且光滑,在保证SBS三维连续网状结构的前提下,5%岩沥青颗粒的加入提高了空间网状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SBS的抗剪切变形能力;R/CMA表面存在凹槽和凸起,离散状态的球状岩沥青颗粒和不规则线状/网状结构的胶粉颗粒以相互独立的形态存在于沥青中,其中添加5%岩沥青和18%胶粉的R/CMA局部网络结构最显著。基于FTIR试验可知,R/SMA是一种以物理改性为主的共混体系,是物理结合并继承SBSMA与RAMA的性能特点;R/CMA是一种以物理改性为主、化学改性为辅的物-化改性共混体系;综合功能指标和老化指标分析可知,胶粉改性剂较SBS改性剂具有更强的羰基类和亚砜类化合物形成的抑制作用,即添加5%岩沥青和18%胶粉的R/CMA较添加5%岩沥青和2%SBS的R/SMA具有更好的抗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剪切流变仪 岩沥青复合改性沥青 疲劳特性 微观机理 功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温拌沥青胶浆的流变特性及微观机制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温彦凯 郭乃胜 +2 位作者 王淋 顾威 尤占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52-10060,共9页
为了全面探究泡沫温拌沥青(以下简称泡沫沥青)胶浆的流变特性,分别针对不同粉胶比的泡沫沥青胶浆进行温度和频率两种扫描模式下的动态剪切流变(DSR)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分析了粉胶比对泡沫沥青胶浆高、低温性能的影响,利用van Gurp P... 为了全面探究泡沫温拌沥青(以下简称泡沫沥青)胶浆的流变特性,分别针对不同粉胶比的泡沫沥青胶浆进行温度和频率两种扫描模式下的动态剪切流变(DSR)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分析了粉胶比对泡沫沥青胶浆高、低温性能的影响,利用van Gurp Palmen(vGP)图分析了泡沫沥青胶浆时温等效原理的有效性,基于此建立了泡沫沥青胶浆在频率扫描模式下的主曲线,并运用此主曲线分析了其在较宽的温度和频域下的流变特性。此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微观结构识别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的热特性测试分析了泡沫沥青胶浆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矿粉的添加对泡沫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粉胶比的增大,泡沫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逐渐增强,低温性能逐渐降低;泡沫沥青胶浆适用于时温等效原理,在较宽的温度域及频率域内,泡沫沥青胶浆较基质沥青胶浆具有更优的高温性能。此外,泡沫沥青胶浆与基质沥青胶浆的低温等级温度基本一致;泡沫沥青胶浆中矿粉的分散性优于基质沥青胶浆中矿粉的分散性,且泡沫沥青胶浆中含有更多的微孔洞;基质沥青较泡沫沥青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但在相同的粉胶比下,泡沫沥青胶浆较基质沥青胶浆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粉胶比不大于1.0时,泡沫沥青胶浆较基质沥青胶浆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综合流变特性及微观机制分析得到泡沫沥青胶浆的粉胶比不宜大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机制 DSC试验 泡沫温拌沥青胶浆 流变特性 主曲线 玻璃化转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岩沥青改性沥青的微观特性及性能 被引量:14
12
作者 金鑫 郭乃胜 +2 位作者 孙思威 宋承哲 尤占平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5-1270,共6页
以伊朗岩沥青(IRA)为改性剂,制备了IRA掺量为5%~20%的IRA改性沥青(IRAMA),分析了IRA、IRAMA的微观特性,测试了IRAMA的路用性能,研究了IRAMA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IRA表面的极性基团使其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和稳定的化学性质,IRA与基质沥青... 以伊朗岩沥青(IRA)为改性剂,制备了IRA掺量为5%~20%的IRA改性沥青(IRAMA),分析了IRA、IRAMA的微观特性,测试了IRAMA的路用性能,研究了IRAMA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IRA表面的极性基团使其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和稳定的化学性质,IRA与基质沥青的反应属于物理共混;随着IRA掺量的增大,循环荷载作用下IRAMA的弹性响应越好,高温条件下其抗永久变形能力越强;IRA的掺入提高了沥青的高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岩沥青 微观特性 热性能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木油与石油沥青相容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郑直 郭乃胜 +1 位作者 尤占平 王家伟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37-4050,共14页
借助分子动力学(MD)方法,构建了AAA-1沥青分子模型、4种不同废木油(WWO)改性剂掺量的生物沥青模型及其对应的4种WWO分子模型等9种体系,并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有效性,基于微观指标分析了温度和改性剂掺量对WWO与石油沥青之间相容性的影响机... 借助分子动力学(MD)方法,构建了AAA-1沥青分子模型、4种不同废木油(WWO)改性剂掺量的生物沥青模型及其对应的4种WWO分子模型等9种体系,并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有效性,基于微观指标分析了温度和改性剂掺量对WWO与石油沥青之间相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WWO与石油沥青的内聚能密度(CED)和溶解度参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非键合与范德华相互作用能更适合作为WWO与石油沥青之间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石油沥青与生物沥青的原子径向分布函数(RDF)曲线峰值位置(1.11Å)大致相同,且峰高随着WWO的添加而略有下降;自由体积分数(FFV)会随着探针半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加入WWO后,FFV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但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大。据此推荐WWO改性剂的掺量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生物质 热力学性质 植物基生物沥青 相容性 分子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