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ternet的元数据管理模式研究——以地理信息元数据管理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吴洪桥 何建邦 +1 位作者 池天河 黄裕霞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9-91,共3页
Metadata mechanism, especially metadata management pattern, is a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sha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and deficiency of current metadata management patterns. Subsequ... Metadata mechanism, especially metadata management pattern, is a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sha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and deficiency of current metadata management patterns. Subsequently, a new metadata management pattern is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its application in geograpic information sharing. Aiming at the demands of future Internet information sharing, this pattern is a networkoriented, open and extensible metadata management system. Meanwhile, this management pattern is also a management model of trinity of data users, metadata and datasets.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 flow of this network-oriented integrated metadata management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元数据管理模式 INTERNET 数据集管理 信息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主要研究方法评述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德华 李建龙 +1 位作者 齐家国 范亚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55-2662,共8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也是生态科学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估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研究这一复杂性问题,已发展了许多研究方法,可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也是生态科学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估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研究这一复杂性问题,已发展了许多研究方法,可分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关方向也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但是,不同的研究由于在方法、时间与空间尺度等存在的差异,使得许多研究结果和预测很难被有效的整合或适用于大范围甚至全球水平。综述了陆地碳平衡的主要研究方法,分析和比较了各方法的特点,指出在研究中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及采用综合方法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 陆地生态系统 自上而下方法 自下而上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01年中国西北干旱区NDVI变化分析 被引量:47
3
作者 李秀花 师庆东 +3 位作者 常顺利 郭娟 巴音达拉 齐家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40-945,共6页
采用1981-2001年连续21年的NOAA/AVHRR的NDVI植被覆盖指数,空间分辨率为8km×8 km,时间分辨率是"准半月",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四个地区(新疆的南疆地区、北疆地区、甘肃内蒙古河西走廊地区和青海柴达木地区)1981-2001年... 采用1981-2001年连续21年的NOAA/AVHRR的NDVI植被覆盖指数,空间分辨率为8km×8 km,时间分辨率是"准半月",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四个地区(新疆的南疆地区、北疆地区、甘肃内蒙古河西走廊地区和青海柴达木地区)1981-2001年连续21年的NDVI变化。结果显示:1981-2001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四个地区的NDVI虽然普遍不高(小于0.3),但是其在新疆的南、北疆处于增大的趋势,北疆1991-2001年的平均NDVI值比1981-1990年的平均值增加了2.48%,南疆的相应增幅较大为8.95%;甘肃内蒙古河西走廊地区的NDVI值年际变化不明显;青海的柴达木地区NDVI值则有减小的趋势,其1991-2001年的平均NDVI值比1981-1990年的平均值减少了2.76%。新疆植被覆盖的增加可能与大面积开荒等人为活动以及这一段时间新疆地区"增温"和"增湿"的自然气候变化有关,而青海柴达木地区植被覆盖的减少则可能存在更复杂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影像 西北干旱区 NDVI 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京市中心-郊区-城市森林梯度上的近地层大气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德华 欧阳琰 +2 位作者 齐家国 范亚民 安树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654-6663,共10页
运用定点观测法和车载传感器的流动观测法,研究了夏季沿南京市市中心-郊区-城市森林梯度的近地层大气温度(TN-S)、CO2浓度(pN-S(CO2))、湿度和污染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沿市中心-郊区-城市森林梯度,TN-S、pN-S(CO2)、相对湿度(... 运用定点观测法和车载传感器的流动观测法,研究了夏季沿南京市市中心-郊区-城市森林梯度的近地层大气温度(TN-S)、CO2浓度(pN-S(CO2))、湿度和污染气体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沿市中心-郊区-城市森林梯度,TN-S、pN-S(CO2)、相对湿度(RHN-S)和污染物浓度(pN-S(SO2)和pN-S(NO2))均表现为规律性的变化,与观测点距市中心的距离间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R2在0.71~0.90之间)。与城市森林(S9)相比,市中心(S1)的TN-S和pN-S(CO2)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TN-S升高幅度在5:00~6:00时段最小,而在17:00~18:00时段最大,分别为1.3℃和4.7℃,白天和夜间平均分别升高了3.7℃和2.1℃;而pN-S(CO2)升高幅度在1:00~2:00时段最小,在13:00~14:00时段最大,分别为7.0μmol/mol和66μmol/mol,白天和夜间平均分别升高了55μmol/mol和20μmol/mol。S1和S9点间,绝对湿度(AHN-S)的全天平均值无显著差异;而RHN-S除了5:00~6:00时段两点均接近饱和外,一天中S9点均高于S1点,两点最大差值出现在13:00~14:00时段,S1和S9分别为37.4%和52.9%,全天平均升高了7.0%。与S9点相比,S1点的pN-S(SO2)和pN-S(NO2)在上午10:00~11:40间分别升高了0.88倍和2.1倍。表明,当前城市的一些环境因子如TN-S和pN-S(CO2)相当于全球数十年或更久以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郊区 城市森林 热岛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棉花群体反射光谱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德华 李建龙 +1 位作者 宋子健 齐家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69-1172,共4页
关键词 施氨水平 棉花 群体反射光谱 差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对居民社区依恋的影响:基于广州新老社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常江 谢涤湘 +1 位作者 陈宏胜 吴蓉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9期67-74,96,共9页
伴随着我国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城市更新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其对居民社区情感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在系统梳理西方社区依恋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市富力广场和公... 伴随着我国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城市更新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其对居民社区情感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在系统梳理西方社区依恋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市富力广场和公寿里社区为例,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层次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更新对居民社区依恋的影响以及社区依恋的影响因秦。研究发现,城市更新后社区居民对社区软硬件和社区依恋的感知均高于城市更新前社区居民的感知。对于商品房社区,影响社区依恋的因素主要为婚姻状态、收入、房屋产权、住房条件和邻里关系等;对于传统社区,则主要为居住时间、住房条件和邻里关系等。本研究从居民情感的角度论证了城市更新的迫切性和含理性:传统社区破败的物质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制约着居民的社区依恋,而含理的城市更新有助于社区依恋的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城市更新应兼顾居民生活需求与情感需求,既要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如修缮重建危旧房屋、增加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和休闲娱乐设施等;还要尽可能保持传统的社区网络结构,保护传统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原住民的社区依恋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社区依恋 居民情感 层次回归分析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发达地区特大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被引量:11
7
作者 谢涤湘 范建红 常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4-39,共6页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涌现了不少人口、经济和建成区都达到相当规模的特大镇,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特大镇虽然达到了中等或者大城市的规模,但其级别低、权力小、负担重的层级和架构一直影响着其的可持...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涌现了不少人口、经济和建成区都达到相当规模的特大镇,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特大镇虽然达到了中等或者大城市的规模,但其级别低、权力小、负担重的层级和架构一直影响着其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特大镇的重要性、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撤镇设街、并镇设区、撤并镇、强镇扩权和撤镇设市等五种特大镇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模式的利弊,提出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广纳民意的基础上,适时审慎地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工作。而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全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方向、思路和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是做好特大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镇 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设市改革 城镇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谢涤湘 谢晓亮 常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475-7483,共9页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是近年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为全面了解国际期刊上有关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和文...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和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是近年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为全面了解国际期刊上有关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法,以“公园可达性”、“绿地可达性”等为主题,提取到了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国际期刊收录的262篇相关文献,并基于关键词、作者、期刊分布和文献引用等情况,利用CiteSpace工具进行了可视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演进,文献数量呈现出跨越式增长,研究方法和内容日趋丰富,涵盖了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地理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学科;(2)研究热点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由前期着重探讨公园绿地可达性概念、内涵转向中后期着重关注公共健康、环境正义话题的变化趋势;(3)研究视角日趋丰富和不断深化,饮食、肥胖、体力活动、公共健康等一系列相关的话题已成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热点。对国际期刊上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梳理总结可为我国公园绿地的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绿地 可达性 研究热点 环境正义 体力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街区更新驱动下的旅游绅士化研究——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 被引量:23
9
作者 常江 谢涤湘 +1 位作者 陈宏胜 陈惠琪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综合采用质性和定量方法,从社会阶层、物质环境和消费方式等层面研究佛山岭南天地的旅游绅士化现象,并分析原住民在绅士化过程中的情感特征。结果发现,物质环境改造加速了地方社会阶层的更替,原住民大多被游客、中产阶级和房产投资者所... 综合采用质性和定量方法,从社会阶层、物质环境和消费方式等层面研究佛山岭南天地的旅游绅士化现象,并分析原住民在绅士化过程中的情感特征。结果发现,物质环境改造加速了地方社会阶层的更替,原住民大多被游客、中产阶级和房产投资者所替代,空间利用方式呈现出高度商业化特征。旅游绅士化虽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的环境改造和经济发展,却衍生出阶层更替、社会排斥和空间隔离等副产品,使传统的本地化生活空间转变为"资本空间"与"消费空间"。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不同于一般城市更新,街区更新应以地方性为落脚点,尊重原住民的情感与历史记忆,不应简单通过商业化手段推进历史街区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城市更新 旅游绅士化 居民情感 佛山岭南天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的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基于广州城市公园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谢涤湘 谢晓亮 +3 位作者 兰妍 吴淑琪 周勇坚 常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2-701,共10页
在广州市7个城市公园收集423份有效问卷,基于吸引力、中心性、自我表现、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等核心概念,构建老年人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探讨老年人休闲涉入对公园地方依恋的影响关系路径... 在广州市7个城市公园收集423份有效问卷,基于吸引力、中心性、自我表现、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等核心概念,构建老年人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探讨老年人休闲涉入对公园地方依恋的影响关系路径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休闲涉入的吸引力维度对地方依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表现维度正向显著影响地方认同,中心性维度正向显著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验证了休闲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总体上存在正相关,并将该结论拓展到老年人群体和公园休闲情境中。此外,探讨城市公园中老年人休闲涉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机制,以期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为提高老年人的地方依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依恋 休闲涉入 老年人 城市公园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行走式测定的红外光谱数据与土壤质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沈掌泉 Oi Jiaguo +2 位作者 Huang Xuewen 单英杰 王珂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26-1530,共5页
近红外光谱是利用漫反射来分析物质的某些化学性质,已在农业及其他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证明可以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来快速、方便地测定土壤参数,但在田间大范围内应用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来分析土壤性质,仍... 近红外光谱是利用漫反射来分析物质的某些化学性质,已在农业及其他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证明可以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来快速、方便地测定土壤参数,但在田间大范围内应用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来分析土壤性质,仍然缺乏研究;该研究以田间行走式设备获取的红外光谱数据为基础,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数据处理技术下红外光谱信息与土壤质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应用基于算术运算的波段组合技术可以明显地提高红外光谱信息与土壤质地之间的相关性,为田间光谱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土壤质地 行走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草地站蒸散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和植被的响应 被引量:14
12
作者 韩典辰 张方敏 +2 位作者 陈吉泉 李云鹏 卢琦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6-173,共8页
水分是制约半干旱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地表水分消耗的重要过程。本文基于内蒙古半干旱区多伦和锡林浩特草地站多年通量、气象和植被数据,分析两个典型草地ET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和主要气象因子的响应,... 水分是制约半干旱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地表水分消耗的重要过程。本文基于内蒙古半干旱区多伦和锡林浩特草地站多年通量、气象和植被数据,分析两个典型草地ET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和主要气象因子的响应,为半干旱区草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多伦站和锡林浩特站多年均ET总量分别为417.15 mm和440.20 mm,其中生长季ET分别占年总量的75.75%和72.38%。两站ET年内变化均呈单峰型,和热量因子、水分因子与植被状况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两站ET变化均主要受到太阳净辐射直接作用的驱动,其次受到叶面积指数、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草地 通径分析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面水文耦合模式CLHMS的淮河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评估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唐伟 林朝晖 +1 位作者 杨传国 骆利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3-476,共14页
利用最新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及观测的降水和地表气温资料驱动陆面水文耦合模式CLHMS(Coupled Landsurface and Hydrologic Model System),对淮河流域1980-2003年共24年的水文水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 利用最新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及观测的降水和地表气温资料驱动陆面水文耦合模式CLHMS(Coupled Landsurface and Hydrologic Model System),对淮河流域1980-2003年共24年的水文水循环过程进行了模拟,系统评估了CLHMS对淮河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能力及其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CLHMS模式对淮河流域水文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模式尤其对湿润年份流域的水量平衡以及河道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具有很强的模拟能力,而对降水偏少的干旱年份,模式模拟的河道流量通常会高于观测实况,与实况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这也是导致CLHMS对流域水文过程模拟能力存在显著年代际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三组不同降水强迫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结果比较表明,降水驱动资料准确与否是陆面水文模拟最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之一,正是由于CFSR再分析降水与观测降水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CFSR降水驱动下模式模拟的淮河流域河道流量与观测存在较大的偏差,其模拟性能相对较差。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可以保持较强降水日变化的时间解集方法,也是保证合理模拟流域水文过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耦合模式 水文模拟不确定性 河道流量 时间解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及碳中和发展的技术途径 被引量:57
14
作者 任世华 谢亚辰 +1 位作者 焦小淼 谢和平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8,共9页
理清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是推动煤炭开发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分析方法,重点从生产用能、瓦斯排放及矿后活动3个环节,建立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量,并分... 理清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是推动煤炭开发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分析方法,重点从生产用能、瓦斯排放及矿后活动3个环节,建立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量,并分析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提出煤炭开发过程碳减排技术途径。研究表明:1)生产用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81.5 kg/t,先快速降低到2015年的66.5 kg/t,而后缓慢降低到2020年的65.4 kg/t;2)瓦斯排放(碳排放)强度呈快速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23.7 kg/t,降低到2020年的67.6 kg/t;3)矿后活动碳排放强度呈缓慢降低趋势,由2010年的21.5 kg/t,逐渐降至2020年的18.0 kg/t。基于碳排放量和排放特征分析,提出了煤炭开发过程实现碳中和的5大技术途径,即大力推广应用煤炭开发节能提效技术,减少煤炭开发过程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持续攻关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减少煤炭开发过程甲烷排放;加快探索煤炭开发新技术,从原理上改变碳排放特性;有序研发和示范煤矿区煤与新能源耦合利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尽早谋划煤矿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固化、封存技术,形成煤炭行业独有的碳中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发 煤矿瓦斯 生产用能 矿后活动 碳排放特征 碳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半干旱区蒸散估算和归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典辰 张方敏 +3 位作者 陈吉泉 李云鹏 卢琦 卢燕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081,共11页
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生态系统水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生态系统水分和热量传输。从区域尺度对蒸散及其蒸腾(Transpiration,T)和蒸发(Evaporation,E)组分进行量化,认识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合理利用、分配水资源,... 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生态系统水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生态系统水分和热量传输。从区域尺度对蒸散及其蒸腾(Transpiration,T)和蒸发(Evaporation,E)组分进行量化,认识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合理利用、分配水资源,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基于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模型,验证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量化1981—2018年内蒙古半干旱区的ET及其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数据验证,BEPS模型计算结果能够精确反应研究区域ET及其组分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1981—2018年研究区草地、农田和森林多年平均ET分别为278.22 mm、362.50 mm和308.81 mm。E、T和ET多年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42 mm·a^(-1)、0.63 mm·a^(-1)和1.05 mm·a^(-1)。ET与T在全区域内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与E相反,ET年际波动主要受到T年际波动的影响。综合影响因子的变化和E、T、ET对因子的敏感性,研究区域草地和农田T和ET以及森林的ET主要受到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平均气温(TEMP)变化的控制。农田和森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NDVI)都呈减小趋势,但森林环境T对NDVI的变化更加敏感,因此负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蒸发 蒸腾 BEPS模型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夏季地表气温与陆面过程耦合强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洋 林朝晖 骆利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350,共18页
鉴于陆气相互作用对极端高温事件的重要作用,利用ERA5-Land陆面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基于敏感度的中国区域夏季地表气温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耦合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不同耦合过程指标定义的陆气耦合强度在中国区... 鉴于陆气相互作用对极端高温事件的重要作用,利用ERA5-Land陆面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基于敏感度的中国区域夏季地表气温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耦合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不同耦合过程指标定义的陆气耦合强度在中国区域呈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基于潜热通量的陆面变量—地表气温耦合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基于感热通量的陆面变量—地表气温耦合的“热点”区域则主要分布在河套—内蒙古地区、新疆西南部地区,以及长江以南部分区域。这说明夏季地表气温对陆面变量异常的敏感度的区域差异,与不同区域陆面异常影响地表气温的主导过程密切相关。此外,陆气耦合强度的强弱还随时间尺度而变化,其中月—季节尺度的陆气耦合强度要明显弱于日、候及旬尺度的耦合强度;就日、候及旬时间尺度而言,基于潜热交换过程的陆面变量—地表气温的耦合强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随时间尺度的增加而减弱,基于感热通量的陆气耦合强度在南方大部分地区也随时间尺度的增加逐渐减弱,但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随时间尺度增加逐渐增强。相比较于表层土壤湿度与地表气温的耦合强度,次表层土壤湿度与地表气温的耦合强度在中国西北地区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气耦合强度 土壤湿度—气温耦合 土壤温度—气温耦合 耦合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骤发干旱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昌春 张余庆 +3 位作者 王峻晔 宋洁 骆利峰 岳元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33,共8页
近年来,一种发生速度较快、破坏程度较高、预报难度较大的新干旱类型--"骤发干旱"被提出之后,随着美国2012年特大干旱的爆发,骤发干旱的研究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有关研究也迅速展开。介绍了骤发干旱定... 近年来,一种发生速度较快、破坏程度较高、预报难度较大的新干旱类型--"骤发干旱"被提出之后,随着美国2012年特大干旱的爆发,骤发干旱的研究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及其他国家的有关研究也迅速展开。介绍了骤发干旱定义的认识及深化过程,由最初定义的热浪型骤发干旱扩展为热浪型骤发干旱与降水短缺型骤发干旱两种。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为主、实测与模拟土壤含水量为主、遥感分析与解译技术为主三个方面归纳了识别与监测骤发干旱的现有方法。总结了骤发干旱发生机理与时空变化特征方面的进展,对骤发干旱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发干旱 识别 机理 时空变化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