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构式“最M+H,没有之一” 被引量:8
1
作者 吉益民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5,共11页
"最M+H,没有之一"是一种新兴主观极量构式。该构式通过元语否定得以建构,旨在固化并凸显评价对象与表述对象之间的极性等同关系。其主观极量义是构式框架、待嵌构件和依存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结构性质来看,该构式是一种经... "最M+H,没有之一"是一种新兴主观极量构式。该构式通过元语否定得以建构,旨在固化并凸显评价对象与表述对象之间的极性等同关系。其主观极量义是构式框架、待嵌构件和依存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结构性质来看,该构式是一种经过语形处理而生成的修辞构式,其修辞特质表现在建构机制、语义表达与具体运用等方面。网络语境、形式意味与文化涵义赋予该类构式以广泛流行的传播优势,能够满足网民的极端情绪化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M+H 没有之一” 建构机制 语义表达 修辞特质 流行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4
2
作者 丁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6-100,共5页
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旁观者"的身份固然使鲁迅比身当其事者保持了更多的清醒与理智,但也容易让鲁迅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反思时少了一份"同情之了解"。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诸多言论是作为文学... 对于辛亥革命,鲁迅基本上只是个旁观者。"旁观者"的身份固然使鲁迅比身当其事者保持了更多的清醒与理智,但也容易让鲁迅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反思时少了一份"同情之了解"。鲁迅关于辛亥革命的诸多言论是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对辛亥前后复杂的历史状况的深刻洞察与揭示,然这些言论却不可以拿过来作为辛亥革命失败的证据。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关注"人心"或者说"国民性"的问题,绝少从制度层面看待中国道路问题。这使得鲁迅对辛亥革命在制度上或者说程序上结束了皇权专制,奠定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基础的伟大意义认识不足。鲁迅的很多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的意义上被理解和阐释着。其实,这样的理解和阐释既包含了对辛亥革命本身性质与任务的误解,也包含了对鲁迅此类小说本身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辛亥革命 评价 国民性 阿Q式革命 两种革命 两种革命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尔迪厄语言交换经济理论述评 被引量:4
3
作者 吉益民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52,共3页
语言交换经济理论是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建构于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批判与借鉴基础之上,并对语言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成功嫁接。其基本思想是: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内蕴象征性权力关系,语言交换... 语言交换经济理论是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建构于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批判与借鉴基础之上,并对语言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成功嫁接。其基本思想是: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内蕴象征性权力关系,语言交换是在社会实践性场域之中进行的,且受一定的市场规律和规则的调节与制约。对布尔迪厄语言交换经济理论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认识到其社会实践研究取向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以"实践逻辑"取代"理论逻辑"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语言交换经济理论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丽后期“海左七贤”宗宋诗风论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会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134,共5页
高丽后期的"海左七贤"不仅从理论上明确倡导宋诗,在创作上也有宗宋倾向。其汉诗的主题意蕴深受宋诗人影响:伤时悯乱的政治诗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宋诗情韵;咏怀诗蕴含了源于宋诗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写景、咏物诗具有宋诗的尚意倾... 高丽后期的"海左七贤"不仅从理论上明确倡导宋诗,在创作上也有宗宋倾向。其汉诗的主题意蕴深受宋诗人影响:伤时悯乱的政治诗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宋诗情韵;咏怀诗蕴含了源于宋诗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写景、咏物诗具有宋诗的尚意倾向。另外,其诗歌的题材内容还具有生活化、谐谑化的宗宋倾向,在艺术风格、技巧上,体现了重学问、擅用典,重个性、求创新的宋诗因子。"海左七贤"对宋诗着力创新、自成一家的创作精神的继承是其与宋诗本质上的最契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后期 “海左七贤” 宗宋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唐江苏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与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晁成林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4-59,共6页
先唐江苏地域活跃着数量颇为庞大的文学家队伍,这使得江苏地域文学在唐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孕育而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在唐前经历了时空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和时代分布上的峰谷相连性。前者的形成... 先唐江苏地域活跃着数量颇为庞大的文学家队伍,这使得江苏地域文学在唐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孕育而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在唐前经历了时空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和时代分布上的峰谷相连性。前者的形成主要受传统的区域文化中心、行政建制的设立和经济与交通的发达三个因素的制约。后者的形成则是邑籍皇帝的出现与定都于江苏两个原因所致。从空间上的分布来看,江苏文学家呈现出了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多,中部地区少,东部沿海地区无的不平衡性;从时代上的分布来看,先唐江苏文学家出现了西汉、三国吴、东晋、宋、齐、梁六个分布数量上的高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 江苏 文学家 地理分布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目的宾语”论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吉益民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63,96,共11页
"V+目的宾语"是汉语目的范畴表达系统中的最简结构,其中的V具有代体动词性质,顺序象似和句末封闭是其重要建构动因。结构省缩使"V+目的宾语"出现语义断堑,需要结构成分的协同共组方能实现其结构语义的完整解读。从... "V+目的宾语"是汉语目的范畴表达系统中的最简结构,其中的V具有代体动词性质,顺序象似和句末封闭是其重要建构动因。结构省缩使"V+目的宾语"出现语义断堑,需要结构成分的协同共组方能实现其结构语义的完整解读。从生成机制来看,"V+目的宾语"是一种事件压制形式,压制的动因在于方式与目的共处一个认知域,二者组合可以涵盖整个复合事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目的宾语”目的范畴 成分共组 事件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今中国精神视域下“伦理”的词化历程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常志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1-155,共5页
"伦"是"仑"的后起字,"伦"的出现承载了"仑"的名词义项——"同类"义,继而"伦"又引申出了"条理、次序"义。"理"本是一个动词,后来辗转引申出了名词义项... "伦"是"仑"的后起字,"伦"的出现承载了"仑"的名词义项——"同类"义,继而"伦"又引申出了"条理、次序"义。"理"本是一个动词,后来辗转引申出了名词义项,表示"条理、次序"。"条理、次序"义是"伦"与"理"固化成双音词的语义基础,在此基础上生发开来,引申出表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条理次序,即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伦理"一词的词化机制主要是受双声、调序以及语义主次规则的支配。"和谐统一""自强不息"是当今社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伦理"一词的词化历程中可以看出我们先民的伦理观念对这一精神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词化 中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茶诗的禅文化意蕴 被引量:2
8
作者 晁成林 《福建茶叶》 2018年第11期331-331,共1页
宋代的茶诗浸润着禅宗文化。在"禅茶一味"的审美情趣下,茶诗融俗通雅,在境象上的虚实相生、功能指向上的悟禅和审美上的清幽意境三个方面浓浓地透露出禅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宋诗生活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宋代文士渴求... 宋代的茶诗浸润着禅宗文化。在"禅茶一味"的审美情趣下,茶诗融俗通雅,在境象上的虚实相生、功能指向上的悟禅和审美上的清幽意境三个方面浓浓地透露出禅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宋诗生活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宋代文士渴求诗意栖居的精神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诗 悟禅 虚实相生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书》考疑一则
9
作者 邵春驹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39,共1页
“(元嘉八年六月)己卯,割江南及扬州晋陵郡属南徐州,江北属兖州。”(《宋书·文帝纪》卷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0页)
关键词 《宋书》 中华书局 中国 当代文学 杂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修《朋党论》在朝鲜汉文学中的接受历程
10
作者 付春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欧阳修《朋党论》传至朝鲜后,在其汉文学中掀起了一股与朝鲜朝中后期党争相始终的长达二百余年的追摹热潮。朝鲜文人尽力淡化用欧阳修的君子、小人之辨去划分党派各方成员,也不认同欧阳修的君子有党、去小人之伪朋二说。而将各党派成员... 欧阳修《朋党论》传至朝鲜后,在其汉文学中掀起了一股与朝鲜朝中后期党争相始终的长达二百余年的追摹热潮。朝鲜文人尽力淡化用欧阳修的君子、小人之辨去划分党派各方成员,也不认同欧阳修的君子有党、去小人之伪朋二说。而将各党派成员皆视为"淫党",笼统地主张去党及如何去党一直是其主旋律。他们大都倡导统治阶级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共同营造不结党营私之良好氛围,这与朝鲜朝将注重身心修养的性理学作为主导社会意识形态是一致的。此外,纵观朝鲜文人对欧阳修《朋党论》的接受历程,其间既有承继,也有突破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朋党论》 朝鲜 汉文学 接受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格提拔”干部之“格”的释义、内容及适用边界探析
11
作者 夏飞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7,共2页
一、"格"的释义翻阅《康熙字典》,结合论文语境,笔者认为"格"应有以下几种释义。1."格",变革也。(《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 一、"格"的释义翻阅《康熙字典》,结合论文语境,笔者认为"格"应有以下几种释义。1."格",变革也。(《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笔者认为,在破格选拔干部问题上,用人者与被用者都必须解放思想,“格”除旧的用人思想、用人观念和意识,顺应时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实事求是之思想路线。此为“思想格”..2.“格”,法式也。(《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是制度、规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拔干部 “格” 释义 破格 边界 内容 《康熙字典》 用人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丽文人李奎报涉茶汉诗的儒释道蕴涵与艺术情趣
12
作者 付春明 《福建茶叶》 2019年第6期61-62,共2页
高丽中期的著名文人李奎报创作了32首涉茶诗。作为一代儒宗,他的为数不多的涉茶诗表现了他经世济民、心忧天下的儒者情怀,但其大多数涉茶诗乐道任性、随缘自适的释道情怀,且透露出其煎茶论道、品茶赋诗的艺术情趣。此外,其涉茶诗不仅对... 高丽中期的著名文人李奎报创作了32首涉茶诗。作为一代儒宗,他的为数不多的涉茶诗表现了他经世济民、心忧天下的儒者情怀,但其大多数涉茶诗乐道任性、随缘自适的释道情怀,且透露出其煎茶论道、品茶赋诗的艺术情趣。此外,其涉茶诗不仅对本民族的茶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茶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丽文人 李奎报 舍茶汉诗 儒释道 艺术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内迁少数民族婚姻变迁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5期200-208,共9页
唐代,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胡汉开始融合。根据融合程度,分为融合期与后融合期,并据此探讨内迁民族的婚姻。总的来说,处于融合期的内迁民族以族内通婚为主,部分首领与汉族士大夫通婚,婚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至后融合期,婚姻中的民族观念逐... 唐代,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胡汉开始融合。根据融合程度,分为融合期与后融合期,并据此探讨内迁民族的婚姻。总的来说,处于融合期的内迁民族以族内通婚为主,部分首领与汉族士大夫通婚,婚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至后融合期,婚姻中的民族观念逐渐淡化,文化亦逐步融合,族内通婚逐渐减少,无论贵族,还是普通民众,均广泛与汉族等联姻。在融合的过程中,亦必须考虑政治、文化等因素,三韩、日本与汉文化相近,故融合较易,但三韩等内迁,未形成有效的部族势力,故与汉族高层联姻较突厥等困难许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内迁民族 婚姻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与汉赋溯源的散文视野
14
作者 杨金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158,共12页
章学诚推动汉赋溯源视野由韵文而散文,提供了《左传》与汉赋沟通的理论空间。汉前之散文,《左传》与汉赋的物理联系最为清晰;汉赋张扬宏丽的风骨气韵,“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美学风格,前代散文只有《左传》的大风泱泱可操左券;汉赋的... 章学诚推动汉赋溯源视野由韵文而散文,提供了《左传》与汉赋沟通的理论空间。汉前之散文,《左传》与汉赋的物理联系最为清晰;汉赋张扬宏丽的风骨气韵,“体国经野,义尚光大”的美学风格,前代散文只有《左传》的大风泱泱可操左券;汉赋的显性文体特征假设问对,在《左传》中以“或曰”的形式孕育存在。拓展“文学即诗学”的思维方式,会看到《左传》作为汉赋源头之一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构建更为开阔的早期文学发展认知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汉赋溯源 物理联系 美学渊源 假设问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