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2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远钦 吴玲玲 +4 位作者 张锦 石群立 周晓军 马恒辉 马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29例M-HP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9例M-HPC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14~82岁,中位年龄48岁。肿...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M-HPC)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29例M-HP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9例M-HPC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14~82岁,中位年龄48岁。肿瘤位于幕上17例,小脑幕4例,幕下5例,其余3例位于脊髓。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四肢和(或)头面部麻木、视力下降等。组织学观察,首发病灶中21例(72%)为WHOⅡ级,8例(18%)为WHOⅢ级。肿瘤特征性的富于细胞,由圆形、卵圆形至梭形瘤细胞构成,间质富含"鹿角形"薄壁分支血管,部分肿瘤组织内尚见小灶性分布、疏松水肿样的少细胞区。Ⅲ级病例瘤细胞异型性及细胞密度增加,核分裂象增多,并可见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CD99,灶性弱表达CD34,部分病例表达BCL-2,个别病例表达SMA、EMA及S-100,不表达GFAP,Ki-67增殖指数2%~45%,平均10%。网状纤维染色示肿瘤富含网状纤维并包绕在瘤细胞周围。结论 M-HPC属少见脑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征性,病理诊断时须与伴有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的其他肿瘤相鉴别,生物学行为属WHOⅡ/Ⅲ级,术后复发率高且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血管周细胞瘤 病理诊断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夏燕 吴玲玲 +1 位作者 封扬 吴礼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 探讨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bizarre parosteal osteo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BPOP)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5例BPOP进行HE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5例BPOP患者发病年龄17~4... 目的 探讨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bizarre parosteal osteo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BPOP)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5例BPOP进行HE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5例BPOP患者发病年龄17~48岁,无性别差异,均感觉肿痛不适就诊,病变位于四肢长、短管状骨。X线示宽基底的边界清晰的高密度肿块,起源骨膜下完整的骨皮质,病变部位与附着骨的骨髓腔亦不相通,其中1例伴附骨的骨皮质轻度破坏。镜下见主要由软骨、骨和纤维组织无规则排列而成,轻度异型的软骨细胞可伴大部分钙化软骨,即多形性骨小梁中的“蓝骨”;骨小梁周围被覆无异型的骨母细胞,骨小梁间有大量的血管、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BPOP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骨软骨瘤样病变,术后高复发性,无转移,恶变罕见,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诊断,易误诊,需与骨旁骨肉瘤、软骨肉瘤、骨化性肌炎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 Nora病 骨软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吴玲玲 夏燕 +5 位作者 封扬 王雪寒 关静文 吴璇 王小双 张多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8-443,共6页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PU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U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结果及随访。结果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60~85岁,平均77岁。...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PU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U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结果及随访。结果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60~85岁,平均77岁。肿瘤位于输尿管1例,膀胱9例,肿块直径2~6 cm。镜下见肿瘤组织弥漫排列,呈实性巢团状、条索状或梁状排列,黏附性较差,细胞小至中等大,胞质丰富、透亮或嗜酸性,细胞核大,偏位或居中,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易见,类似于浆细胞特点。免疫表型:CKpan(10/10)、CK7(10/10)、EMA(10/10)、UroplakinⅢ(9/10)、GATA3(8/10)、CK20(7/10)、p63(9/10)、p53(9/10)和CD138(7/10)均阳性;E-cadherin、CD38、CD45、Kappa/Lambda、S-100、CgA、Syn、HMB-45、Melan-A和ALK均阴性。6例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检测:其中3例阳性,该3例阳性者行TERT基因突变检测为1例外显子突变,2例野生型。2例术后行辅助化疗,随访时间4~38个月,10例中3例死亡,3例复发,3例无复发,1例失访。结论PUC是尿路上皮癌的罕见亚型,恶性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确诊需综合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等,需与浆细胞肿瘤、黑色素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副节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浆细胞样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DSG3、MAC387及p4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封扬 余波 +3 位作者 王璇 吴楠 陆珍凤 吴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DSG3、MAC387及p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另收集12例膀胱鳞状细胞癌和15例普通膀胱尿路上皮... 目的探讨DSG3、MAC387及p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另收集12例膀胱鳞状细胞癌和15例普通膀胱尿路上皮癌作为对照分析。结果 DSG3、MAC387及p4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的表达分别为15例(83%)、17例(94%)和17例(94%),在膀胱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11例(92%)、12例(100%)和12例(100%),在普通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分别为2例(13%)、4例(27%)和12例(80%)。结论 DSG3和MAC387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中的表达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肿瘤 鳞状分化 DSG3 MAC387 P40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谢芳 马骖 +3 位作者 吴玲玲 单宏杰 马强 黄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243-2246,2251,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新辅助化疗后并行手术的5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高倍镜下...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新辅助化疗后并行手术的5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高倍镜下计算化疗前穿刺组织中的TILs比例,分为低、中、高组,术后病理评估大体标本肿瘤组织的化疗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76.8%(43/56),TILs高比例组的新辅助化疗总体有效率高于低比例组(P<0.05),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TILs比例要高于其他两个分子亚型(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疗效与TILs比例相关,与年龄、ER、PR、HER-2及Ki-67均无相关性。结论TILs比例可能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高TILs比例预示着疗效更佳,这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化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