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生”功能的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
作者 周敏 孙朋 王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为探究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和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三生”功能分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宿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借助面积加权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各功能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 为探究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和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三生”功能分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宿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借助面积加权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各功能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量化分析宿州市基于“三生”功能土地利用模式的时空格局以及功能转变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宿州市三大功能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以生活用地增加(356.51 km²)和生产用地减少为主线(351.54 km²),生态用地变化甚微(5.33 km²)。(2)研究区各功能用地面积在年代际尺度上增减起伏波动较大,总体为“四减两增”趋势。(3)宿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体为农业生产用地和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地,二者互有转入转出,以农业生产用地转出为主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地转入次之。(4)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沿主城区呈“蔓延式”向周边扩张,沿交通要道呈“廊道式”分布。(5)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下降指数较为微弱,研究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分别为0.292、0.289、0.28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相并存在,改善趋势增强,但整体仍以恶化方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合肥市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2
作者 张引 陈丽 +1 位作者 王小红 方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73-79,共7页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2001—2021年,研究区RSEI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绿度和湿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而干度和热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在空间变化上,2001—2011年,RSEI不变区分布较零散,主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11—2016年,西部和北部区域RSEI值上升,南部部分区域RSEI值下降,但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6—2021年,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本文为相似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 主成分分析 动态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州市护城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致春 桂和荣 陈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9-565,共7页
在对宿州市护城河沉积物12个采样点重金属含量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该水域沉积物中V、Cr、Ni、Cu、Zn、As及Pb 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C... 在对宿州市护城河沉积物12个采样点重金属含量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该水域沉积物中V、Cr、Ni、Cu、Zn、As及Pb 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Cu和Zn处于较强污染状态,Ni、As和Pb处于中等污染状态,Cr处于轻微至中等污染状态,V处于无污染状态;护城河沉积物12个采样点7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H7、H10、H3、H9、H1、H11、H6、H5、H12、H8、H2和H4,其中位于工业区附近的H7点污染程度最高,而位于居民区和护城河汇流处附近的H4点最低;聚类分析将7种重金属分为Ⅰ类(Cu、Zn、As和Pb)、Ⅱ类(Cr和Ni)和Ⅲ类(V),每类元素自身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过程;旋转成分矩阵后的因子分析从重金属元素变量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PC1、PC2和PC3),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对应,可解释总变量的90.97%。PC1(Cu、Zn、As和Pb)表示交通运输和煤炭工业污染,PC2(Cr和Ni)表示机械制造业,PC3(V)表示自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型城市 护城河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程度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州重污染河流氮磷污染多源识别及背景值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光旭 付金沐 +2 位作者 孙林华 陈蜜蜜 徐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3期105-109,共5页
[目的]研究宿州市重污染河流奎河宿州段的污染源头和环境背景值。[方法]对河水进行总氮、总磷分析测试,并进行密度曲线图分析、频率直方图分析和Q聚类分析。利用正态法获取奎河总氮、总磷的环境背景值。[结果]奎河宿州段河水污染严重,... [目的]研究宿州市重污染河流奎河宿州段的污染源头和环境背景值。[方法]对河水进行总氮、总磷分析测试,并进行密度曲线图分析、频率直方图分析和Q聚类分析。利用正态法获取奎河总氮、总磷的环境背景值。[结果]奎河宿州段河水污染严重,受到人为因素污染程度大,污染源主要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总氮环境背景值为0~6.66 mg/L,总磷环境背景值为0~0.84 mg/L。[结论]该研究可为奎河治理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污染 环境背景值 环境地球化学 来源识别 氮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特征的岳西县茶园信息提取
5
作者 牛海庆 陈丽 +1 位作者 刘爽 方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本研究以安徽岳西县为研究区,多时相(10、12和5月)的Landsat 8/9 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精确度评价证明随机森林算法的可行性,利用ENVI 5.3和ArcGIS 10.8软件分析7种典型地物(耕地、水体、建筑物、灌木、道路、林地和茶园)的时序光谱特征... 本研究以安徽岳西县为研究区,多时相(10、12和5月)的Landsat 8/9 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精确度评价证明随机森林算法的可行性,利用ENVI 5.3和ArcGIS 10.8软件分析7种典型地物(耕地、水体、建筑物、灌木、道路、林地和茶园)的时序光谱特征与NDVI变化,然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研究茶园信息进行茶园时空特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提取茶园信息效果较好,精度较高。2022年10月、2022年12月和2023年5月随机森林法提取茶园信息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9.3%、98.2%和99.5%,Kappa系数分别为0.972、0.934和0.981;NIR、SWIR1和SWIR2是茶园的特征波段,茶园的NDVI值高于其他植被的NDVI值,可作为茶园与其他植被区分的重要节点。随机森林法结果表明,研究区2022年10月、2022年12月和2023年5月茶园种植面积分别为130.59、126.79和137.47 km^(2),其时空特征变化明显。综上,随机森林算法提取茶园信息效果较好,研究为随机森林算法在茶园信息提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信息提取 Landsat 8/9 OLI 光谱特征 随机森林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坑水库不同鱼类组合模式控藻效果研究
6
作者 陈濠鹏 谢锦雄 +4 位作者 林影 林君铠 付小静 林凯特 尹成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6-123,共8页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导致的浮游植物过度生长是目前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而生物操纵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控制藻类过度生长的有效方法。在长坑水库建立野外中宇宙模拟实验,通过设定不同的鱼类组合模式,观察并记录各组合...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导致的浮游植物过度生长是目前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而生物操纵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控制藻类过度生长的有效方法。在长坑水库建立野外中宇宙模拟实验,通过设定不同的鱼类组合模式,观察并记录各组合对实验水体中营养盐、藻类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鱼类组合模式对库区水体TN、TP无显著影响,而对水体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影响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鲢、小杂鱼组合模式下可显著提升水体溶解氧浓度和降低叶绿素a浓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鱼类组合模式对藻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控制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鲢、小杂鱼组合中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藻类生物量明显减少(P<0.05),而蓝藻门和硅藻门密度却略微增加,这可能说明该鱼类组合模式有效降低了水库中大型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而导致浮游藻类小型化。此外,研究还发现,仅有小杂鱼的处理组中藻类密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蓝藻门的藻类丰度、硅藻门和甲藻门的藻类生物量在实验结束后均明显增加(P<0.05),这可能是由于过量小型鱼类增强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减弱了浮游动物的下行效应。因此,在恢复或管理库区水体时,开展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的同时,应对小型鱼类种群数量进行生态调控,进而对缓解水库藻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型水库 生物操纵 小型鱼类 水质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先验知识的小麦生长环境下杂草识别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晓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5期176-178,共3页
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以及由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组成的物联网系统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制度和技术的保障,其中农作物生长环境下杂草的识别和清除是家庭农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利用家庭农场作物先验几... 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以及由传感器、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组成的物联网系统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制度和技术的保障,其中农作物生长环境下杂草的识别和清除是家庭农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利用家庭农场作物先验几何特性,拟合小麦正常生长条件下的中心线,根据小麦种植时固定的行间距,识别小麦生长环境下的杂草,对比实地调查的统计数据,该研究算法识别杂草的正确率达到92.8%,可为家庭农场管理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先验知识 小麦 杂草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州市沱河城市景观河流重金属富集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苏海民 孙朋 张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为探讨宿州市景观河流底泥重金属的富集和污染状况,采集沱河景观河流底泥样品37个,测定了V,Cr,Zn,Pb,Cu和As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运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富集因子法评价了沱河底泥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程度,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 为探讨宿州市景观河流底泥重金属的富集和污染状况,采集沱河景观河流底泥样品37个,测定了V,Cr,Zn,Pb,Cu和As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运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富集因子法评价了沱河底泥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程度,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沱河底泥重金属除V和Cr外,Cu,Zn,Pb和As元素值均高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污染负荷指数(P LI)变化在0.64~1.87之间,均值为1.24,属中度污染.2)富集因子表明重金属污染顺序由大到小为Cu,As,Zn,Pb,Cr,V.其中,Cr和V属轻度富集;其余元素为中度富集.3)因子分析显示各元素在显著性水平下成正相关关系.第一因子主要有Cu,Zn,Pb,Cr和V.Cr和V来源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母质共同作用;Cu,Zn,Pb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交通.第二因子主要是As元素,其来源应该为煤炭等化学燃料的燃烧.可见,宿州市沱河景观河流底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Cu和Zn,研究结果对于宿州市沱河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负荷指数 富集因子 沱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州市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及污染评价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苏海民 孙朋 张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68-1572,1601,共6页
采集宿州市煤矿区40个土壤样品并测定其Zn、Cr、Cd、Pb、Cu、As的含量,运用标准化法和相对累积频率法确定各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评价宿州市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富集状况。结果表明:(1)除C... 采集宿州市煤矿区40个土壤样品并测定其Zn、Cr、Cd、Pb、Cu、As的含量,运用标准化法和相对累积频率法确定各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评价宿州市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富集状况。结果表明:(1)除Cd外宿州市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但基本都高于宿州市非矿区土壤环境背景值;(2)两种方法计算的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值比较接近,取两者平均值得到宿州市煤矿区Zn、Cr、Cd、Pb、Cu、As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分别为63.93、67.20、0.32、20.26、23.62、13.90 mg/kg;(3)6种重金属地积累指数排序为Cd>Cu>Pb>As>Zn>Cr,Cd、Cu和Pb基本处于无污染至轻度污染状态,Zn、Cr和As大多处于无污染状态;(4)宿州市矿区土壤Cd、Cu属中度富集,Pb、As、Zn和Cr为轻度富集,Cd、Cu富集因子呈偏态分布,不同采样点富集程度差异大,Zn、Cr污染程度相对集中、均匀,宿州市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扰动,主要污染元素为Cd、Cu,其次是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地球化学基线 地积累指数 富集因子 宿州市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州市沱河沉积物氮磷和有机碳分布及评价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云鹏 李致春 +2 位作者 余宝宝 王春义 查月亮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7年第5期25-28,共4页
通过测定沱河宿州城区段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分析其分布特征,运用C/N和N/P比值法研究其可能来源,采用有机指数和折算后有机氮评价沱河沉积物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沱河城区段沉积物中TN、TP和TOC平均质量比... 通过测定沱河宿州城区段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分析其分布特征,运用C/N和N/P比值法研究其可能来源,采用有机指数和折算后有机氮评价沱河沉积物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沱河城区段沉积物中TN、TP和TOC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 343 mg/kg、608 mg/kg和30 201 mg/kg;C/N和N/P比值表明河流底泥沉积物中C、N和P污染可能是外源输入,且受煤炭工业发展影响较大;有机氮达到Ⅲ级,属于尚清洁程度,有机指数达到Ⅳ级,属于有机污染范畴,5号采样点需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氮 总磷 总有机碳 沉积物 沱河宿州城区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型城市城区河流水质现状评价与分析——以宿州市沱河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祥嵩 李致春 +5 位作者 桂和荣 余浩 江雅琪 余铭明 李前伟 成开峰 《绿色科技》 2020年第8期57-61,67,共6页
指出了煤炭型城市城区水污染较为严重,然而当今学者对三四线煤炭型城市城区河流的水质状况关注较少。以煤炭型城市宿州市城区河流沱河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水体中的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高锰酸指数(CODMn)等指标,运用综合因... 指出了煤炭型城市城区水污染较为严重,然而当今学者对三四线煤炭型城市城区河流的水质状况关注较少。以煤炭型城市宿州市城区河流沱河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水体中的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高锰酸指数(CODMn)等指标,运用综合因子水质指标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价,同时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沱河中TN浓度整体处于Ⅴ类水,NH3-N、TP、CODMn平均浓度水评处于Ⅱ类、Ⅳ类、Ⅲ类水;综合因子水质指标指数法显示沱河水质总体良好,符合《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Ⅳ类水目标水质,但临近宿州火车站T21、T22点位综合因子水质指标指数分别为5.211、5.121,未达到Ⅳ类水质目标,呈轻度污染状态,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型城市 城区河流 水质评价 沱河 综合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溯源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姜泉良 赵成如 +7 位作者 王媛媛 刘昕 张凯 王晓 黄龙涛 夏瑞 贾晓波 后希康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共10页
针对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的问题,本文基于9个监测断面月度水质数据,分析灌区地表水环境特征,引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解析污染来源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有机污染指标(COD_(Mn)、COD、BOD_(5))和总氮是河套灌... 针对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的问题,本文基于9个监测断面月度水质数据,分析灌区地表水环境特征,引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解析污染来源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有机污染指标(COD_(Mn)、COD、BOD_(5))和总氮是河套灌区的主要超标因子,总氮指标低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样品数量占比超过67%,整体来说支排干水质差于总排干.其中,七排干入总排干口污染最重,COD_(Mn)与总磷浓度分别超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的109%和160%;其次是五排干入总排干口和三排干入总排干口.(2)散养畜禽粪污和秸秆还田以及生产生活污水输入分别是河套灌区地表水有机污染和氮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达56.22%和47.82%.(3)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种植业磷肥输入是影响二排干、三排干和总排干上游水质的主要因素,生产和生活污水输入是影响五排干、七排干和总排干下游水质的主要因素.本文依托监测断面常规监测指标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实现了对河套灌区沟渠系统地表水污染的定量溯源,并分析了各监控断面的主要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污染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3
作者 赵强 王天鸠 +1 位作者 王涛 程素丹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5,共9页
评估区域生境质量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人类福祉、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文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生境质量指数法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生境质量进行分析,并探... 评估区域生境质量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人类福祉、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该文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生境质量指数法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生境质量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区域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境质量等级为中等,生境质量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生境退化程度逐渐减小;就区县而言,2000—2010年,两区一县均呈退化趋势;2010—2020年,青浦区、嘉善县生境质量得到改善,而吴江区生境仍然处于退化的状态;②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境中等级的主要地类为耕地和草地,生境质量优的地类主要为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水域和湿地,差、较差等级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建设用地;③研究区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地区,生境质量变化越显著。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InVEST模型 生物多样性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秸的不同组分对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汤宏 沈健林 +3 位作者 刘杰云 王聪 吴金水 张杨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4-271,共8页
为探明稻秸(稻草)及其不同组分(腐解稻秸、可溶性有机物和去活稻秸)对红黄泥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含量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淹水条件下,添加稻秸及其组分对MBC、MBN、DOC和DO... 为探明稻秸(稻草)及其不同组分(腐解稻秸、可溶性有机物和去活稻秸)对红黄泥水稻土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含量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淹水条件下,添加稻秸及其组分对MBC、MBN、DOC和DON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S处理)相比,添加稻秸(RS+S处理)、腐解稻秸(DRS+S处理)和去活稻秸(NARS+S处理)均提高了MBC,提高幅度分别为11.17%(p<0.01),1.83%和6.25%(p<0.05),添加可溶性有机物(DOM+S处理)处理降低了MBC,降低幅度为2.67%;RS+S处理提高了MBN,提高幅度为15.29%,DRS+S、DOM+S和NARS+S处理均降低了MBN,降低幅度分别为15.19%,3.09%和15.92%。与S处理相比,RS+S、DRS+S、DOM+S和NARS+S处理均极显著提高了红黄泥DOC(p<0.01),提高幅度依次分别为13.33%,10.88%,6.81%和11.41%;RS+S、DRS+S和DOM+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黄泥DON(p<0.05),NARS+S处理极显著提高了红黄泥DON(p<0.01),提高幅度依次分别为6.96%,10.84%,10.12%和13.41%。与S处理相比,DRS+S和NARS+S处理极显著提高了MBC/MBN,RS+S处理显著降低了MBC/MBN,DOM+S处理对MBC/MBN几乎没有影响;各处理对DOC/DON没有显著影响。稻秸及其不同组分对红黄泥水稻土MBC、MBN、DOC和DON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稻秸和去活稻秸影响较大。结果可为稻秸及其不同组分对MBC、MBN、DOC和DON的影响机理提供基础数据,进一步揭示稻田土壤速效养分的来源与转化关系,为农业生产中秸秆的科学利用和稻田土壤肥力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秸 稻秸组分 水稻土 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北部矿区深层地下水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12
15
作者 林曼利 桂和荣 彭位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6-271,共6页
测试了安徽北部矿区4个典型煤矿深层地下水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样采自松散、煤系、太灰和奥灰4个含水层。在对各含水层5种重金属质量浓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加附注评分法和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矿区主要含水层深层及区域整... 测试了安徽北部矿区4个典型煤矿深层地下水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样采自松散、煤系、太灰和奥灰4个含水层。在对各含水层5种重金属质量浓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加附注评分法和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矿区主要含水层深层及区域整体开展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松散和太灰含水层中水样重金属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为Ni、Pb、Cu、Cd、Cr,而煤系和奥灰含水层中水样重金属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为Ni、Pb、Cu、Cr、Cd;整体地下水中重金属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为Ni、Pb、Cu、Cd、Cr;标准差显示煤系水和太灰水可能已受到采煤活动的扰动;松散层和奥灰水质为良好,太灰水质较差,煤系水质极差(F=7.52);整个矿区地下水水质分级为较差,综合污染评价结果为警戒线(NI=1.0),污染水平为尚清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地下水 重金属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新疆降水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黄家俊 张强 +1 位作者 张生 陈晓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444-4455,共12页
基于信息熵理论对新疆降水序列的时空变异性进行研究。利用边际熵研究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序列的变化特征。利用分配熵和强度熵分别研究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年内和年代际(10a)分配情况。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新疆降水过程不... 基于信息熵理论对新疆降水序列的时空变异性进行研究。利用边际熵研究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序列的变化特征。利用分配熵和强度熵分别研究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年内和年代际(10a)分配情况。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新疆降水过程不确定性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新疆降水量与降水天数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由南向北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2)新疆不同尺度的降水序列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空间特征;(3)越降水越稀少的地区,降水量与降水天数变异性就越大。本研究对该区域降水时空变异研究与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分布 变异性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断裂东段至六盘山断裂西段GPS剖面地壳变形与应变积累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戴洪宝 许继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3-345,349,共4页
利用2004~2013年3期GPS速度场数据,从断裂两侧的水平挤压、拉张与走滑等3方面,对海原断裂东段至六盘山断裂西段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海原断裂东段与六盘山断裂西段在运动方式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2)在近10a时... 利用2004~2013年3期GPS速度场数据,从断裂两侧的水平挤压、拉张与走滑等3方面,对海原断裂东段至六盘山断裂西段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海原断裂东段与六盘山断裂西段在运动方式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2)在近10a时间尺度上,该活动断裂整体表现为以左旋走滑为主,兼顾压性变化的运动特征,在上、下盘的相对运动差异速率上,走滑方向上达到2.0~5.5mm/a,断裂垂直方向上约为0.5~3.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度场 断裂剖面 应变积累 应力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积水区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红梅 王大卫 +1 位作者 高杨 公维朕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7年第3期13-17,共5页
基于Landsat系列4个时相数据,利用谱间关系法提取NDVI、NDWI和缨帽变换指数,并采用决策树和分类后比较法研究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7—2015年淮南矿区塌陷积水区域面积为189.51 km^2,年均增加6.77 km^2。其中,2... 基于Landsat系列4个时相数据,利用谱间关系法提取NDVI、NDWI和缨帽变换指数,并采用决策树和分类后比较法研究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7—2015年淮南矿区塌陷积水区域面积为189.51 km^2,年均增加6.77 km^2。其中,2000—2005年塌陷积水区域面积变化较大,年均增加15.0 km^2,其水域数量变化动态度和空间变化动态度分别高达13.66%和53.61%。凤台矿区年均增加积水面积最大,为2.60 km^2,其次为新集、潘集和孔李沉陷区,9大沉陷区及其他矿区增幅较小。在"边塌陷边治理"下,除潘集和凤台矿区水域面积增加,丁集朱集矿基本持平外,其他矿区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 积水区 时空变化 遥感 淮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距拆分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皖北小麦始花期气象预报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德 乐章燕 +5 位作者 陈文涛 史锡军 马嘉炜 陈伟 孙朋 邱虎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4-797,共14页
为探讨基于等距拆分和随机森林算法用于皖北小麦始花期气象预报的可行性,利用1980-2019年皖北地区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始花期原位观测物候数据和平行观测的气象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始花期早迟的特征变量,采用有序等距离... 为探讨基于等距拆分和随机森林算法用于皖北小麦始花期气象预报的可行性,利用1980-2019年皖北地区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始花期原位观测物候数据和平行观测的气象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始花期早迟的特征变量,采用有序等距离抽样法,拆分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RF),从4月10日到4月15日,每日训练1个预报模型,实现小麦始花期逐日滚动气象预报,并与基于类神经网络(ANN)、线性支撑向量机(LSVM)、多元回归(RG)和支持向量机(SVM)4种算法训练的预报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3类气象要素构成的40个关键气象因子与小麦始花期早迟密切相关;训练出的6个始花期逐日气象预报模型中,4月10-14日5个模型入选特征变量均为40个,4月15日模型入选特征变量为39个;6个气象预报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93.3%和80.4%,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860~1.960和2.510~2.709,平均决定系数分别为0.944和0.841;基于RF算法训练的预报模型3项检验指标均优于ANN、LSVM、RG和SVM算法训练的预报模型;利用RF算法模型在2020年和2021年进行预报,提前7~9 d准确预报出当年始花期。由此可见,采用有序等距离抽样拆分出训练集,再基于RF算法构建的皖北地区小麦花期气象预报模型,能够以较高精度对小麦始花期进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地区 冬小麦始花期 等距离抽样拆分 随机森林算法 气象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杰云 邱虎森 +2 位作者 沈健林 汤宏 王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530,共6页
稻田是CH_4的重要排放源,降低水稻土CH_4排放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炭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吸附性和碱性等特性,在稻田CH_4减排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不同生物质和不同热解温度制成及不同孔隙结构的生物质炭对... 稻田是CH_4的重要排放源,降低水稻土CH_4排放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炭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吸附性和碱性等特性,在稻田CH_4减排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不同生物质和不同热解温度制成及不同孔隙结构的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结果发现,不同生物质炭的性质有很大差异。不同生物质炭的添加,通过对稻田土壤的通气性、可溶性有机碳含量、p H及水稻植株的不同作用来影响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和丰度,进而影响CH_4排放。此外,生物质炭对CH_4排放的影响还与土壤类型有关。结合目前国内外生物质炭对CH_4排放影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生物质炭在稻田CH_4排放领域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生物质炭在稻田CH_4减排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水稻土 CH4排放 生物质 热解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