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地区小麦需肥特性及高效施肥技术研究——I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汪芝寿 曹承富 +4 位作者 孔令聪 谢儒章 李本正 张存岭 朱怀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1年第1期12-18,共7页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于1988-1989年在濉溪县和宿县同时进行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研究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三要素的特性以及氮磷素施量与氮磷钾素吸收的关系.分析了小麦一生中体内含氮磷钾率的变化规律,重点剖析了氮磷素施量...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于1988-1989年在濉溪县和宿县同时进行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研究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三要素的特性以及氮磷素施量与氮磷钾素吸收的关系.分析了小麦一生中体内含氮磷钾率的变化规律,重点剖析了氮磷素施量与植株含氮磷钾率、氮磷钾素吸收量及吸收强度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植株含氮磷钾率、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等有关三要素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磷钾 吸收 含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玉米夏播制种的灌浆速度和最适收获期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现平 李运民 戚尚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5期438-439,441,共3页
连续2a 对玉米夏播制种籽粒灌浆速度和收获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地区玉米夏播制种无论播期早晚,均表现授粉后10 天左右籽粒开始形成。快速增重的时间随播期推迟而延长,灌浆持续时间表现相同趋势。授粉后55~60 天,... 连续2a 对玉米夏播制种籽粒灌浆速度和收获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地区玉米夏播制种无论播期早晚,均表现授粉后10 天左右籽粒开始形成。快速增重的时间随播期推迟而延长,灌浆持续时间表现相同趋势。授粉后55~60 天,即籽粒乳线消失达完全成熟时收获产量最高,比传统的苞叶变黄时收获推迟12~17d,可增产17.7% ~24.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制种 灌浆速度 收获期 淮北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玉米夏播制种优化施肥方案的研究
3
作者 吴兰云 陈现平 +1 位作者 陈洪俭 谢儒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5期494-496,共3页
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不同品种类型玉米夏播制种的氮磷钾肥料三要素进行优化量比探讨。结果表明:玉米夏播制种的增产效应,中早熟型是:磷> 氮> 钾;中晚熟型是:氮> 磷> 钾。获得掖单2号制种产量高于5 625kg/hm 2... 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不同品种类型玉米夏播制种的氮磷钾肥料三要素进行优化量比探讨。结果表明:玉米夏播制种的增产效应,中早熟型是:磷> 氮> 钾;中晚熟型是:氮> 磷> 钾。获得掖单2号制种产量高于5 625kg/hm 2 的施肥区间是:氮(N)187.5~222.0kg/hm 2;磷(P2O5)142.5~163.5kg/hm 2,钾(K2O)148.5~175.5kg/hm2;N∶P2O5∶K2O= 1∶0.75∶0.79。掖单13号制种产量高于3 600kg/hm 2 的施肥区间是:氮(N)231.0~262.5kg/hm 2,磷(P2O5)130.5~154.5kg/hm2,钾(K2O)120.0~148.5kg/hm2,N∶P2O5∶K2O= 1∶0.58∶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夏播制种 施肥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小麦需肥特性及高效施肥技术研究——Ⅱ氮磷肥的合理运筹及其产量品质效应
4
作者 曹承富 汪芝寿 +4 位作者 孔令聪 谢儒章 李正本 张存岭 朱怀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1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本文根据1988-1989年在濉溪和宿县两地同时进行的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结果,分析了小麦籽粒产量与植株氮磷钾素吸收量的关系,求出亩产400公斤产量水平形成百公斤籽粒消耗氮磷钾量分别为3.255、1.185和2.655公斤.建立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 本文根据1988-1989年在濉溪和宿县两地同时进行的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结果,分析了小麦籽粒产量与植株氮磷钾素吸收量的关系,求出亩产400公斤产量水平形成百公斤籽粒消耗氮磷钾量分别为3.255、1.185和2.655公斤.建立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氮磷素效应方程,依据产量效应方程,求出淮北砂姜黑土地区亩产450公斤水平的经济最佳施氮量为14.64公斤,施磷(P_2O_5) 量为5.71公斤,阐述了氮磷素施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根据高产小麦的需氮、需磷特性和土壤供氮动态,确定了氮磷肥的科学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肥量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夏播玉米制种优化施肥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兰云 陈现平 陈洪俭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1-163,共3页
本研究利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玉米夏播制种的氮、磷、钾肥料,进行优化量比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产量作用顺序是:氮>磷>钾。获得高于3600kg/hm2的制种产量需施纯氮(N)231.2~262.5kg/hm2... 本研究利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玉米夏播制种的氮、磷、钾肥料,进行优化量比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产量作用顺序是:氮>磷>钾。获得高于3600kg/hm2的制种产量需施纯氮(N)231.2~262.5kg/hm2、磷(P2O5)130.5~154.5kg/hm2,钾(K2O)119.7~148.6kg/hm2;三者的合理配比为:1∶0.58∶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夏制种 肥料效应 优化方案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诱导玉米孤雌生殖选育自交系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祥昭 陈洪俭 胡文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4年第1期52-55,共4页
利用马来酰肼和二甲基亚砜的混合液处理玉米未受精果穗诱导孤雌生殖,当年可获得二倍体籽粒,且后代在不同年份和异地生态条件下种植,株间差异小,系内整齐一致,配制的杂交组合田间整齐度优于常规自交系组合。常规自交系早代测交在三... 利用马来酰肼和二甲基亚砜的混合液处理玉米未受精果穗诱导孤雌生殖,当年可获得二倍体籽粒,且后代在不同年份和异地生态条件下种植,株间差异小,系内整齐一致,配制的杂交组合田间整齐度优于常规自交系组合。常规自交系早代测交在三代以后,而孤雌系一代可用来配制组合,这就大大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药物诱导孤雌生殖选系在玉米育种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孤雌生殖 选系 药物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施用铵沸石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吴兰云 李录久 +2 位作者 徐宛珍 王洪江 谢儒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4期314-315,共2页
本文针对淮北地区砂姜黑土固定态磷增多,磷肥利用率降低的特点,进行小麦施用铵沸石的试验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铵沸石能增加小麦的产量,改善小麦的穗部性状,调节土壤的供磷状况,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经济效益达到... 本文针对淮北地区砂姜黑土固定态磷增多,磷肥利用率降低的特点,进行小麦施用铵沸石的试验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铵沸石能增加小麦的产量,改善小麦的穗部性状,调节土壤的供磷状况,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经济效益达到或超过施用过磷酸钙。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铵沸石能短期或部分代替磷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沸石 小麦 增产 砂姜黑土 磷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OPSIS法在小麦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季昌好 杨杰 王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4期318-320,共3页
运用 D T O P S I S法,以1995 年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组小麦区试资料为例,探讨了 D T O P S I S法在小麦新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法比单用产量进行分析更为合理,并就此法在小麦品种综合评估中的有关... 运用 D T O P S I S法,以1995 年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组小麦区试资料为例,探讨了 D T O P S I S法在小麦新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法比单用产量进行分析更为合理,并就此法在小麦品种综合评估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TOPSIS法 小麦 品种 综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花丝、结实及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洪俭 吴兰云 李文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8年第2期109-110,共2页
在夏播条件下,研究了文黄、掖107自交系6个播期的花丝数目、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等5个性状。结果表明,播期与花丝数目、结实粒数和结实率无明显相关性;夏至后播种千粒重明显降低,穗粒重大幅度下降。通径分析显示... 在夏播条件下,研究了文黄、掖107自交系6个播期的花丝数目、结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等5个性状。结果表明,播期与花丝数目、结实粒数和结实率无明显相关性;夏至后播种千粒重明显降低,穗粒重大幅度下降。通径分析显示,各因子与穗粒重相关密切程度为结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花丝数;各因子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值为文黄结实粒数>千粒重>花丝数>结实率,掖107结实率>花丝数>千粒重>结实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花丝 结实 穗粒重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的气候特点与夏玉米栽培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洪俭 李祥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5年第1期49-51,共3页
本文分析了淮北地区6~9月份光、热、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夏玉米生产发育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以中熟品种取代目前的中早熟品种,根据品种生育期适期播种,重施基肥(苗肥),合理灌溉,推迟到完熟期收获等一套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本文分析了淮北地区6~9月份光、热、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夏玉米生产发育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以中熟品种取代目前的中早熟品种,根据品种生育期适期播种,重施基肥(苗肥),合理灌溉,推迟到完熟期收获等一套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保证夏玉米高产稳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夏玉米 气候资源 淮北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雌雄穗受精授粉能力和花丝活力在制种实践上的意义——兼谈玉米性器官受精能力研究的实践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现平 樊贵义 刘玉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间花丝的受精能力和花粉的授粉能力有较大差别.同一自交系雌雄穗受精能力和授粉能力呈正相关。杂交种在任何条件下受精能力均比自交系强.自交系夏季早播一般都能提高结实性.自交系人工辅助授粉应在母本吐丝后6天内进... 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间花丝的受精能力和花粉的授粉能力有较大差别.同一自交系雌雄穗受精能力和授粉能力呈正相关。杂交种在任何条件下受精能力均比自交系强.自交系夏季早播一般都能提高结实性.自交系人工辅助授粉应在母本吐丝后6天内进行.本研究还为我在省推广玉米"双高"杂交种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雌雄穗 受精 授粉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威防除豆田杂草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布青 朱启升 +5 位作者 王振荣 高同春 张德文 许家春 唐庆功 潘殿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4期357-359,381,共4页
报道了1995、1996年用农威防除豆田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和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用5%农威乳油675ml,对豆田主要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有显著防效,综合防效达90%以上;对大豆安全,但... 报道了1995、1996年用农威防除豆田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和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用5%农威乳油675ml,对豆田主要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有显著防效,综合防效达90%以上;对大豆安全,但需严格掌握使用剂量、时间和使用技术。大豆全生育期用药1次即可消除单、双子叶杂草的危害,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大豆 杂草 药剂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麦19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研究初报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维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6期543-545,共3页
选取播期、密度、氮肥、磷肥进行4 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出影响皖麦19 产量的主导因素。利用微机进行模拟寻优,找出单产高于8 250kg/hm 2 的最佳栽培方案。
关键词 皖麦19 相关分析 高产栽培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皖宿8802生态效应综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明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4年第3期238-242,共5页
本文对皖宿8802的生态表现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高产性突出,且有广泛适应性。王要特点是亩穗数较多.穗粒数优势较强,千粒重较高,具备优良的田间综合抗性。区试评价.不应局限于产量高低,应将影响产量的诸... 本文对皖宿8802的生态表现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高产性突出,且有广泛适应性。王要特点是亩穗数较多.穗粒数优势较强,千粒重较高,具备优良的田间综合抗性。区试评价.不应局限于产量高低,应将影响产量的诸多性状纳入考察范围,所得结论较为可靠。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新品种性状选育上,应注重各性状间的协调关系,走均衡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宿8802 性状 模糊评判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产量性状与栽培育种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明兵 刘治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4期321-324,共4页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即针对大穗型品种,前期主攻亩穗数,后期着重提高千粒重;多穗型品种则如何提高单穗结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指出,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应将株高、熟期、千粒重、分蘖成穗率作为主要经济性状;多穗型品种在以上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在一定群体下的单穗结实能力。揭示了在半精量播种的情况下,亩穗数和穗粒数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内在联系在及其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三要素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小麦品种选育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明兵 刘治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4期338-341,共4页
本文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对1985~1990年度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产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黄淮地区南部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目标值每亩350~450公斤范围内,应以多穗、中粒、偏少穗粒数的品系筛选为主。在高产栽培方面,不同品种类型,采... 本文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对1985~1990年度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产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黄淮地区南部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目标值每亩350~450公斤范围内,应以多穗、中粒、偏少穗粒数的品系筛选为主。在高产栽培方面,不同品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栽培途径,即对多穗、大穗、大粒品种、分别以增加穗粒数、提高亩穗数、稳定千粒重为主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选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麦19的选育及开发
17
作者 李明兵 朱卫生 +3 位作者 张开文 陈峰 夏恒民 刘良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1期6-8,共3页
皖麦19具高产、稳产、广适、综抗特点,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效应,实施科技为先导,良繁场为依托,以种子部门为龙头,共同开发,严把质量,经过制定推广方略、明确方向,实施“窗口”工程,建立推广机构,变革繁育程序,强化宣传,跟... 皖麦19具高产、稳产、广适、综抗特点,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效应,实施科技为先导,良繁场为依托,以种子部门为龙头,共同开发,严把质量,经过制定推广方略、明确方向,实施“窗口”工程,建立推广机构,变革繁育程序,强化宣传,跟踪服务等具体措施,并付诸实施,效果显著。利用自身技术人才优势,通过科技开发,实现利场、利所、利民,体现科技面向市场的潜能,实现了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促科研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皖麦29 科技开发 经济效益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铵饱和沸石的增产效果及其对作物磷素营养的影响
18
作者 李录久 许厥明 +4 位作者 张琳 王瑞芳 殷雄 王洪江 吴兰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S2期14-16,共3页
通过多年盆钵栽培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铵饱和沸石对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作物产量及磷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沸石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小麦和玉米产量达到或超过施用磷肥的常规氮磷配施法、作物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各器官含磷量显著... 通过多年盆钵栽培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铵饱和沸石对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作物产量及磷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沸石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小麦和玉米产量达到或超过施用磷肥的常规氮磷配施法、作物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各器官含磷量显著升高,磷素累积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饱和斜发沸石 增产效果 含磷量 砂姜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冬小麦、夏大豆产量与浅层地下水的关系
19
作者 李运民 刘良柏 张怀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4期327-328,共2页
研究了淮北地区(宿州、泗县)不同降水年型地下水周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冬小麦、夏大豆产量关系,结果表明:年降水在1 000m m 以上,4~9 月份浅层地下水埋深多在1.2m 以内;4~5 月份地下水埋深在0.9~2.4m 时,... 研究了淮北地区(宿州、泗县)不同降水年型地下水周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冬小麦、夏大豆产量关系,结果表明:年降水在1 000m m 以上,4~9 月份浅层地下水埋深多在1.2m 以内;4~5 月份地下水埋深在0.9~2.4m 时,冬小麦产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提高;7~8 月份地下水埋深在0.37~2.27m 时,夏大豆的产量随地下水埋深的上升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冬小麦 夏大豆 浅层地下水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育1号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20
作者 李明兵 李运民 刘治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89年第4期21-25,共5页
宿育1号品种是我所于1976年以郑州741为母本、扬麦2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育,于1981年育成。原名“皖宿8112”。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现高产、稳产,尤其具有晚播早熟的特点,为群众所喜爱。1984~1985、1987~1988年度,我所... 宿育1号品种是我所于1976年以郑州741为母本、扬麦2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育,于1981年育成。原名“皖宿8112”。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现高产、稳产,尤其具有晚播早熟的特点,为群众所喜爱。1984~1985、1987~1988年度,我所小麦室分别对该品种进行了播期、密度裂区试验,以期对大面积生产应用有所裨益。一、试验设计和方法两年密度试验每亩基本苗均为15、20、25、30、40万,播期1984~1985年度为10月20、25、30日、11月4、16、24日;1987~1988年度以10月20日为基数,10天为一级差,均为六个播期,并以播期为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育1号 小麦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