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未来的回溯:从哈普林的威拉米特河谷规划审视城市基础设施转型
1
作者 林中杰 吴尤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29,共8页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快速的城市蔓延引发了环境承载力、供需关系、公私利益等方面的生态和社会矛盾。由劳伦斯·哈普林主持编制的《威拉米特河谷规划》,将“生态优先”理念落实为综合性区域规划,并且直接推动了美国首个在全州范...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快速的城市蔓延引发了环境承载力、供需关系、公私利益等方面的生态和社会矛盾。由劳伦斯·哈普林主持编制的《威拉米特河谷规划》,将“生态优先”理念落实为综合性区域规划,并且直接推动了美国首个在全州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使用法规体系。从生态性与协同性2个维度对该规划进行审视:生态性方面,规划较早提出了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区域综合发展原则,创新性地引入了“城市增长边界”(UGB)概念;协同性方面,规划运用情景规划方法,综合性地设定了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开放空间与游憩设施等7个议题。在此基础上,规划有效整合了交通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在“公交导向型发展”(TOD)概念正式提出之前,就推动了相关实践探索。通过回顾该规划的政策导向、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智识性基础等背景,解析“生态优先”的规划方法和理论创新。该规划对中国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具有理论启示与实践借鉴价值,特别体现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融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基础设施的范式转型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基础设施转型 生态规划 公交导向型发展 情景规划 城市增长边界 开放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域基础设施”理论框架建构
2
作者 吴尤 章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60,共8页
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战略背景下,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面临着技术封闭、空间割裂和社会区隔等多重矛盾。以社会学“场域理论”为理论支点,融汇“基础设施都市主义”的跨学科视角,提出“场域基础设施”理论,为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转型提供系统... 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战略背景下,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面临着技术封闭、空间割裂和社会区隔等多重矛盾。以社会学“场域理论”为理论支点,融汇“基础设施都市主义”的跨学科视角,提出“场域基础设施”理论,为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转型提供系统性指导。以“同构-互构-重构”3层递进逻辑构建理论框架:1)“空间-社会”的拓扑关系同构;2)“物质-社会-象征”的三元空间互构;3)“场域基础设施”的多域维度重构。理论框架由相互作用和映射的“物质-社会-象征”场域,以及“7+X”多域维度构成。后者作为动态变量,包括安全、政策、经济、生态、文化、技术和社会7个基本维度与作为变量的X维度。通过探索理论结合实际需求的“多域”关系重构及其作用机制,倡导以“场域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建成环境再生的范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更新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 场域理论 基础设施都市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