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丝氨酸蛋白酶BmHP14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玉欣 亓希武 +2 位作者 韩琦 徐云敏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4-821,共8页
家蚕受到外源微生物侵染或损伤时,前酚氧化酶原级联反应中的起始丝氨酸蛋白酶会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最终产生黑色素。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家蚕前酚氧化酶原级联反应起始丝氨酸蛋白酶——血淋巴蛋白酶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BmHP14(... 家蚕受到外源微生物侵染或损伤时,前酚氧化酶原级联反应中的起始丝氨酸蛋白酶会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最终产生黑色素。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家蚕前酚氧化酶原级联反应起始丝氨酸蛋白酶——血淋巴蛋白酶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BmHP14(GenBank登录号:JQ954757)。BmHP14 cDNA全长2 508 bp,开放阅读框为2 013 bp,编码67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71 kD,等电点5.09,N端17个氨基酸预测为信号肽序列。多重序列比对显示BmHP14与烟草天蛾HP14的相似度很高,达到57%;分子进化树中二者也聚为一支。RT-PCR分析表明,BmHP14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脂肪体、马氏管、精巢、卵巢、表皮、血细胞、头部均有表达,其中以脂肪体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以黑胸败血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球孢白僵菌注射侵染家蚕5龄第3天幼虫,Real-time PCR检测显示在受到病菌侵染后,幼虫脂肪体中的BmHP14表达上调。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BmHP14在家蚕体液中以前体和成熟体的形式共同存在。研究结果提示,BmHP14是家蚕前酚氧化酶原级联反应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丝氨酸蛋白酶 血淋巴蛋白酶HP14 基因克隆 序列特征 组织表达谱 诱导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丝量家蚕品系后部丝腺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利平 钟晓武 +4 位作者 聂红毅 王晨 荀利杰 赵萍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8-474,共7页
家蚕幼虫后部丝腺是合成和分泌丝素蛋白的重要器官。为从蛋白质水平探究不同家蚕品系产丝量差异的原因,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取3个产丝量有较大差异的家蚕品系Ndx、大造和21-872为材料,通过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 家蚕幼虫后部丝腺是合成和分泌丝素蛋白的重要器官。为从蛋白质水平探究不同家蚕品系产丝量差异的原因,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选取3个产丝量有较大差异的家蚕品系Ndx、大造和21-872为材料,通过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各品系5龄第5天幼虫后部丝腺表达的差异蛋白进行鉴定,查找与丝蛋白合成相关的蛋白质。结果表明,茧丝突变品系Ndx后部丝腺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与普通丝量品系大造和高丝量品系21-872有差异,差异表达蛋白种类主要为应激反应相关蛋白、能量相关蛋白、蛋白质合成相关蛋白和一些酶类,其中核糖体磷酸化蛋白P0和P2、蛋白质二硫化物异构酶、丝素轻链蛋白Fib-L以及丝素蛋白P25等在Ndx后部丝腺的含量明显低于其它2个品系。推测在茧丝突变品系Ndx的后部丝腺中,上述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其不能正常吐丝结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茧丝突变品系 后部丝腺 差异蛋白 双向电泳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感受神经膜蛋白基因SNMP1的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全梅 马振刚 +4 位作者 王晓欢 孙艳慧 王鑫 代云香 赵萍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1-239,共9页
昆虫的感受神经膜蛋白SNMP1(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可能是一种与嗅觉相关的功能蛋白。家蚕感受神经膜蛋白基因SNMP1(GenBank登录号:NM_001043721.1)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ORF长度为1 569 bp,编码522个氨基酸残基,蛋白... 昆虫的感受神经膜蛋白SNMP1(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可能是一种与嗅觉相关的功能蛋白。家蚕感受神经膜蛋白基因SNMP1(GenBank登录号:NM_001043721.1)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ORF长度为1 569 bp,编码522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分子质量为58.76 kD,理论等电点为8.58,具有6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3个预测的N连接糖基化位点(67 NXT、229NXS/T、440 NXT)、1个CD36结构域。跨膜结构域预测发现家蚕SNMP1具有位于N端和C端的2个跨膜结构域以及1个大的胞内环,与果蝇的SNMP1跨膜拓扑结构正好相反;信号肽分析发现前24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且11~24 aa序列片段位于第1个跨膜结构域内。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家蚕SNMP1基因在成虫触角特异表达,在成虫的其它组织和幼虫触角中无表达。应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家蚕SNMP1基因CDS序列和去掉两端跨膜结构域的截短序列进行体外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成功地在大肠杆菌细胞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家蚕SNMP1在触角的细胞定位及功能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感受神经膜蛋白基因 表达谱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家蚕免疫反应的clip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建平 赵萍 +3 位作者 董照明 张艳 石虎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1-248,共8页
丝氨酸蛋白酶在昆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含clip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与昆虫的免疫级联激活途径密切相关。为探索家蚕clip丝氨酸蛋白酶在家蚕先天免疫反应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对家蚕(Bombyxmori)与烟草... 丝氨酸蛋白酶在昆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含clip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与昆虫的免疫级联激活途径密切相关。为探索家蚕clip丝氨酸蛋白酶在家蚕先天免疫反应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对家蚕(Bombyxmori)与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中鉴定获得的含有clip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mSP78与MsPAP-1、BmSP127与MsHP8、BmSP124与MsHP1、BmSP125与MsHP17位于同一进化支上,4对clip丝氨酸蛋白酶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70%、68%、81%和57%,另外的8个蛋白酶BmSP23、BmSP111、BmSP95、BmSP135、BmSP129、BmSP137、BmSP91和BmSP99构成了家蚕特有的一群clip丝氨酸蛋白酶。用革兰阴性细菌沙雷氏菌和革兰阳性细菌黑胸败血菌分别注射感染家蚕5龄第4天幼虫后,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分析clip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在不同感染时间点的表达特征:病原菌诱导后蚕体中有11个clip丝氨酸蛋白酶基因mRNA转录水平有明显变化,其中BmSP102和BmSP96于黑胸败血菌诱导12 h后在血细胞中明显上调表达,而BmSP125在沙雷氏菌和黑胸败血菌感染12 h后的脂肪体中均明显上调表达。研究结果为建立家蚕clip丝氨酸蛋白酶可能参与的免疫级联反应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丝氨酸蛋白酶 氨基酸序列 clip结构域 免疫反应 表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基因组计划与桑树产业 被引量:28
5
作者 何宁佳 赵爱春 +2 位作者 秦俭 曾其伟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0-145,共6页
桑树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林木,桑树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桑树产业的开发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桑树的基础研究是实现桑树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桑树DNA分子标记、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研究3个方面概述了桑树分... 桑树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林木,桑树资源的综合利用及桑树产业的开发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桑树的基础研究是实现桑树产业核心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桑树DNA分子标记、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研究3个方面概述了桑树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明桑树基因组研究的意义,并以桑树蛋白质合成代谢、次生物质合成代谢以及优势性状的分子机制为例,阐述桑树功能基因组实施的关键问题,探讨桑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基因组 功能基因组 桑树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基因组计划 被引量:7
6
作者 何宁佳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共4页
围绕栽桑养蚕的桑树基础研究已不能适应以生态桑为主的现代桑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建立现代桑树学研究体系,实施了桑树基因组计划。该计划的实施获得了大规模的桑树基因资源,推动了桑树细胞学研究,为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桑树基... 围绕栽桑养蚕的桑树基础研究已不能适应以生态桑为主的现代桑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建立现代桑树学研究体系,实施了桑树基因组计划。该计划的实施获得了大规模的桑树基因资源,推动了桑树细胞学研究,为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桑树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是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将为桑树分子标记辅助的新品种选育,优良种质资源的创造,桑树资源多用途综合利用与开发以及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基因组计划 桑树学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rthern杂交检测家蚕microRNA的技术流程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仕平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4-729,共6页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22个碱基、具有重要转录后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Northern杂交方法曾被认为是检测miRNA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高质量地检测到这些短小、特殊的RNA分子也并非易事。在建立检测家蚕mi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22个碱基、具有重要转录后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Northern杂交方法曾被认为是检测miRNA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高质量地检测到这些短小、特殊的RNA分子也并非易事。在建立检测家蚕miRNA的Northern杂交技术平台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相关的检测技术流程,包括miRNA的分离纯化、探针标记和Northern杂交的全过程,总结了该技术流程的特点以及操作中须重视的环节。所述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供研究人员检测家蚕miRNA和其他小RNA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小RNA NORTHERN杂交 技术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神经系统和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高洪燕 赵二虎 +1 位作者 崔红娟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7-545,共9页
昆虫的神经系统属于腹神经索型,控制着激素分泌、进食、运动以及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与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相比较,其结构简单易于实验操作。对昆虫神经系统的研究,可发现特异性靶标细胞,用于开发新型环保杀虫剂等。此外,昆虫神经干细胞... 昆虫的神经系统属于腹神经索型,控制着激素分泌、进食、运动以及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与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相比较,其结构简单易于实验操作。对昆虫神经系统的研究,可发现特异性靶标细胞,用于开发新型环保杀虫剂等。此外,昆虫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分化调控机制与脊椎动物甚至人类有很多的相似性,因而对昆虫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可为人类退化性神经疾病研究提供借鉴。本文着重阐述昆虫特别是果蝇的神经系统结构,神经细胞的类型,成神经细胞(neuroblasts,NBs)以及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期望能为开展家蚕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家蚕 神经系统 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调查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黄旭华 罗梅兰 +8 位作者 汤庆坤 王桂文 黄深惠 潘国庆 蒋师东 夏青 王霞 毛洪斌 潘志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8-1214,共7页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 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病原性微孢子虫 感染性 分类地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花青素合成酶(ANS)基因的克隆及在2种果色桑树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亓希武 帅琴 +3 位作者 范丽 曾其伟 向仲怀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3,共9页
花青素合成酶(anthocyanidin synthase,ANS)是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末端的关键酶,催化无色花色素到有色花色素的转变。从广东桑品种粤椹大10中克隆得到一条ANS序列,其ORF为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1 kD,等电点... 花青素合成酶(anthocyanidin synthase,ANS)是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末端的关键酶,催化无色花色素到有色花色素的转变。从广东桑品种粤椹大10中克隆得到一条ANS序列,其ORF为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1 kD,等电点为5.62,具有2-酮戊二酸双加氧酶的保守结构域。多重序列比对表明物种间的ANS序列高度保守,系统进化树中桑树ANS与芍药科、芸香科、葡萄科等植物的同源序列聚在一个类群上。RT-PCR检测桑树ANS在结紫色果的粤椹大10的幼叶和桑椹中特异性表达,并且随着果色加深其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在结白色果的桑品种珍珠白的幼叶和桑椹中检测不到ANS的表达,暗示桑树ANS在桑椹的颜色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花青素合成酶 基因克隆 序列特征 表达特征 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桑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裕鹏 梁九波 +3 位作者 丁光宇 李文生 杨光伟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2-591,共10页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I)主要参与蛋白酶活性的调节,植物SPI具有抵御病原菌侵染和昆虫取食危害的功能。通过比对MEROPS数据库以及保守氨基酸基序的分析,在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中鉴定到34个SPI蛋白。这些SPI蛋白可分为Kunitz、Se...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I)主要参与蛋白酶活性的调节,植物SPI具有抵御病原菌侵染和昆虫取食危害的功能。通过比对MEROPS数据库以及保守氨基酸基序的分析,在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中鉴定到34个SPI蛋白。这些SPI蛋白可分为Kunitz、Serpin和PI-Ⅰ3个家族,依据氨基酸序列中的半胱氨酸残基数目又将Kunitz家族成员分为4类。氨基酸多序列比对表明Serpin和PI-Ⅰ家族成员在序列上相对保守。基于川桑根、皮、花、芽、叶的RNAseq数据量化的RPKM值分析发现不同类型SPI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存在差异,暗示川桑不同类型SPI行使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以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品种粤桑-69851的幼叶作为创伤处理材料,检测PI-Ⅰ家族的6个SPI基因对创伤诱导响应的表达模式,其中有4个基因不同程度地受到创伤诱导而上调表达,推测它们在桑树防御昆虫咬食危害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桑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基因家族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蚕丝业国际地位的边缘化——基于世界体系“中心-边缘”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敬德 童立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9-536,共8页
应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中心-边缘"理论,对近代(1840~1919年)中国蚕丝业国际地位由中心走向边缘的种种表现与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中国蚕丝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途径。近代以前,中国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中国的蚕丝... 应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中心-边缘"理论,对近代(1840~1919年)中国蚕丝业国际地位由中心走向边缘的种种表现与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中国蚕丝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途径。近代以前,中国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中国的蚕丝业也一样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并在世界蚕丝业占据重要位置。自近代中国被卷入世界体系并被边缘化之后,中国的蚕丝业也随之被边缘化,沦为中心区国家的丝绸原料生产者与成品销售地,蚕丝业的外贸权与产品价格被中心区国家操纵,蚕丝生产技术的发展亦被限制,其原因在于世界体系下"中心-边缘"关系的制约。至今,中国蚕丝业仍在为走向中心而努力,其唯一之途径,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以科技推动蚕丝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蚕丝业 国际地位 世界体系 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阿槐酸5-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丽 亓希武 +4 位作者 曾其伟 祝娟娟 王旭伟 向仲怀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4-212,共9页
阿槐酸5-羟化酶(ferulic acid 5-hydroxylase,F5H)是催化S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为研究桑树F5H对S木质素合成的影响,从野生川桑中克隆得到一个阿槐酸5-羟化酶基因,命名为MnF5H(GenBank登录号:KC152637)。该基因ORF为1 515 bp,编码504个... 阿槐酸5-羟化酶(ferulic acid 5-hydroxylase,F5H)是催化S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为研究桑树F5H对S木质素合成的影响,从野生川桑中克隆得到一个阿槐酸5-羟化酶基因,命名为MnF5H(GenBank登录号:KC152637)。该基因ORF为1 515 bp,编码50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56.77 kD,等电点6.45,具有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中,MnF5H蛋白与来源于桑科构属的光叶楮的同源蛋白聚在一起,表明阿槐酸5-羟化酶在进化上具有保守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到MnF5H基因在木质化的桑树根部高量表达,暗示该基因与木质素的形成密切相关。在烟草中超量表达MnF5H基因,经组织化学染色发现S木质素合成增加,G木质素合成减少,但木质素总含量基本不变。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控制S木质素的合成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阿槐酸5-羟化酶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不同桑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祝娟娟 丁天龙 +6 位作者 魏从进 边晨凯 刘雪琴 范丽 曾其伟 何宁佳 赵爱春 《蚕学通讯》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设置7个NaCl质量浓度梯度(0,0.2%,0.4%,0.6%,0.8%,1.0%,1.2%)对粤桑69851、沙2×伦109、河南实生桑、桂优62四个桑品种种子进行NaCl胁迫处理,测定不同品种在不同处理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盐害指数及胚根、胚芽长等指标,... 设置7个NaCl质量浓度梯度(0,0.2%,0.4%,0.6%,0.8%,1.0%,1.2%)对粤桑69851、沙2×伦109、河南实生桑、桂优62四个桑品种种子进行NaCl胁迫处理,测定不同品种在不同处理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盐害指数及胚根、胚芽长等指标,以研究NaCl胁迫对不同桑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对不同桑种种子的萌发有相似的作用模式。低浓度的NaCl溶液(小于0.4%)可促进沙×伦109、河南实生桑、桂优62种子的萌发,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0.4%时则变为抑制作用。综合各项指标分析表明桂优62的耐盐性最强,其次为沙×伦109,再次为粤桑69851,河南实生桑的耐盐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NACL胁迫 萌发特性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桑树瞬时表达体系构建及miRn51与其靶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大燕 贾凌 +1 位作者 向仲怀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7,共8页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小RN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建立高效的桑树瞬时表达体系是研究桑树miRNA及其靶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将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中克隆的miRn51前体序列连接到PLGNL载体上,构...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小RN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建立高效的桑树瞬时表达体系是研究桑树miRNA及其靶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将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中克隆的miRn51前体序列连接到PLGNL载体上,构建了PLGNL-35S-miRn51重组质粒,通过农杆菌介导其在桑树叶片中瞬时表达。采用GUS组织化学染色、多酚氧化酶活性检测以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分析不同缓冲液、重组农杆菌注射菌液浓度、转化时间、桑树品种等试验条件对农杆菌介导的桑树叶片瞬时表达体系转化效率、miRn51及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当采用1号缓冲液和菌液D(600 nm)=0.6的重组农杆菌进行瞬时转化时,转化桑树叶片3 d后miRn51的表达量最高,其靶基因Mn PPO2的表达水平受到明显抑制,不同桑树品种对瞬时表达体系的瞬时表达效率有一定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桑树瞬时表达体系能简便、有效、快捷地验证桑树miRNA对其靶基因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根瘤农杆菌 瞬时表达 微小RNA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的鉴定及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卢承琼 曾其伟 +1 位作者 向仲怀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5-973,共9页
小分子热激蛋白(s Hsp)在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中鉴定了29个桑树s Hsp基因,基于进化关系及亚细胞定位将其分为13个亚家族和1个孤儿基因。13个桑树s Hsp基因亚家族中,... 小分子热激蛋白(s Hsp)在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中鉴定了29个桑树s Hsp基因,基于进化关系及亚细胞定位将其分为13个亚家族和1个孤儿基因。13个桑树s Hsp基因亚家族中,CⅫ和CⅩⅢ属于植物s Hsp的2个新的亚家族;预测有4个桑树s Hsp基因的启动子中各具1个完整热激元件(HSE),在桑树s Hsp基因的启动子中可能还包含其他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元件。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非生物胁迫下印度桑(Morus indica)品种K2的叶片中10个桑树s Hsp基因都能快速地响应高温胁迫,分别有5、9、7个桑树s Hsp基因响应低温、盐分和干旱胁迫,其中Mn15.7-CⅤ基因在4种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均被抑制,并在高温胁迫5 min后表达显著下调。研究结果提示s Hsp可能在桑树抵抗非生物逆境胁迫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小分子热激蛋白 家族成员 基因表达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叶片中不同环氧鲨烯环化酶类基因的表达与三萜类化合物组成和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光宇 梁九波 +6 位作者 王裕鹏 李文生 张少宇 刁杨洋 王刘清 来烽伟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5-792,共8页
由环氧鲨烯环化酶(OCS)催化的环化反应是氧化鲨烯合成三萜类化合物的第一步反应。通过对野生桑种川桑(Morus notabilis)、栽培桑种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桑叶中不同OCS基因的表达分析及桑叶中三萜类化合物组成和含量检测,探究桑树... 由环氧鲨烯环化酶(OCS)催化的环化反应是氧化鲨烯合成三萜类化合物的第一步反应。通过对野生桑种川桑(Morus notabilis)、栽培桑种广东桑(Morus atropurpurea)桑叶中不同OCS基因的表达分析及桑叶中三萜类化合物组成和含量检测,探究桑树中三萜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通过与拟南芥(Arabidopis thaliana)的OCS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在川桑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12个OCS基因。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有9个OCS基因在川桑与广东桑的叶片中均有表达,其中MnPEN1、MnPEN2、MnPEN4基因的表达水平在2个桑种的叶片中差异较明显。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发现川桑与广东桑叶片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组成有着较大差异,川桑的叶片中含有较多的α-香树素,广东桑叶片中的羊毛甾醇含量明显较高;而与这2种化合物合成相关的MnLAS、MnPEN1、MnPEN2、MnPEN4基因的表达水平在2个桑种之间也存在差异。推测在2个供试桑种的桑叶中,由于OCS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使相关三萜类化合物合成酶的活性不同,这是造成2个桑种桑叶中三萜类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萜类化合物 环氧鲨烯环化酶基因 川桑 广东桑 半定量RT-PCR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SV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在F_1群体的偏分离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帅琴 罗义维 +2 位作者 卢承琼 王裕鹏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381,共8页
SV(structure variation)标记是基于基因组结构变异的一种分子标记。为推动桑树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为参考序列,利用桑品种伦教109和珍珠白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发了110对桑树SV标记,其中... SV(structure variation)标记是基于基因组结构变异的一种分子标记。为推动桑树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为参考序列,利用桑品种伦教109和珍珠白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发了110对桑树SV标记,其中100对SV标记能在伦教109×珍珠白的F1群体中检测到多态性,多态性位点为169个,75.1%(P<0.05)的SV标记在伦教109×珍珠白的F1群体中表现为偏分离。分析SV标记在F1群体中的分离模式,推测在亲本品种伦教109和珍珠白中,至少有一个不是异源四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SV标记 多态性 偏分离 分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杂交组合亲本的SSR标记多态性及遗传背景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义维 亓希武 +5 位作者 帅琴 王裕鹏 卢承琼 向仲怀 唐翠明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6-581,共6页
在对PCR反应体系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的基础上,采用2 878对SSR分子标记分析以桑树品种伦教109作为父本,珍珠白和粤武2号分别作为母本的2对杂交组合亲本间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桑树杂交组合珍珠白×伦教109亲本间的多态性为69%,粤武2号&#... 在对PCR反应体系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的基础上,采用2 878对SSR分子标记分析以桑树品种伦教109作为父本,珍珠白和粤武2号分别作为母本的2对杂交组合亲本间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桑树杂交组合珍珠白×伦教109亲本间的多态性为69%,粤武2号×伦教109亲本间的多态性为54%。选用珍珠白×伦教109的F1群体进行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分析,对亲本的遗传背景分析发现:在母本珍珠白中,相引相分子标记数目为58对,相斥相分子标记数目为70对,符合1∶1分离比;而在父本伦教109中则没有检测到相斥相分子标记对。据此推测桑树品种珍珠白可能为异源四倍体,而伦教109可能为同源四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多态性 染色体组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DZ在木本植物再生中的应用趋势及桑树中的前景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旭炜 付杰 +3 位作者 王青 陈鸿宇 曾其伟 何宁佳 《蚕学通讯》 2014年第1期22-30,共9页
TDZ(thidiazuron,噻二唑苯基脲)是人工合成的苯基脲衍生物,在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的愈伤组织诱导、芽的再生、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培养。桑树作为一种多年生生态、经济型木本植物... TDZ(thidiazuron,噻二唑苯基脲)是人工合成的苯基脲衍生物,在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的愈伤组织诱导、芽的再生、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培养。桑树作为一种多年生生态、经济型木本植物,其多用途综合利用已成方兴未艾之势。随着桑树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桑树转基因体系已成为制约桑树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瓶颈。鉴于桑树再生频率相对较低,本文在分析了TDZ促进木本植物再生的基础上,提出TDZ在建立和完善桑树再生体系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TDZ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