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血液病患者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范玉龙 朱国庆 +6 位作者 田志颖 吕燕霞 王朝 郭晔 杨文钰 林青松 陈晓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以及细菌耐药情况,为患儿的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儿童患者中血培养缓症链球菌群阳性患儿的临床病历信...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以及细菌耐药情况,为患儿的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儿童患者中血培养缓症链球菌群阳性患儿的临床病历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抗生素耐药性等数据。结果:2018-2020年数据分析显示缓症链球菌群在血液病患儿(≤14岁)血流感染中分离率占比最大(19.91%),占所分离阳性球菌的38.64%,分离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且呈逐年升高趋势。共有427例血培养阳性患儿病例,其中85例为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均为发热后送检血培养阳性,多数患儿在粒细胞缺乏的早中期(≤6 d)出现反复高热且发热时间>3 d。依据初步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后,多数患儿(63.5%)4 d内体温恢复正常。85例患儿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主,占比84.7%,处于粒细胞缺乏期的患儿占比为97.7%,口腔黏膜破损、肺部感染、胃肠道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0%、31.8%、27.1%,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升高占比分别为65.9%、9.4%。所有缓症链球菌群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未见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分别为10.6%、8.2%、9.4%、14.1%。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因缓症链球菌群血流感染导致的死亡。结论:缓症链球菌群在儿童血液病患者中的感染率逐年升高,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多见;其中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口腔黏膜破损为高危感染因素;临床常见症状为持续高热、口腔黏膜破损、C-反应蛋白升高等;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敏感性较好,利奈唑胺作为高敏感性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症链球菌群 中性粒细胞缺乏 血流感染 儿童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阳性的冷凝集素疾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
2
作者 王朝 王晓雪 +2 位作者 安润林 薄丽津 赵玉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5-579,共5页
目的:分析酸化血清溶血(Ham)试验阳性冷凝集素疾病(CAD/CAS)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并与Ham试验阴性CAD/CAS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比较,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确诊的CAD/... 目的:分析酸化血清溶血(Ham)试验阳性冷凝集素疾病(CAD/CAS)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并与Ham试验阴性CAD/CAS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比较,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确诊的CAD/CAS患者53例、经典型PNH患者67例。根据临床诊断及冷凝集素试验(CAT)、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Ham试验、PNH克隆检测结果分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Ham试验阴性CAD/CAS组(Ham^(-)CAD/CAS组,n=36)、Ham试验阳性CAD/CAS组(Ham^(+)CAD/CAS组,n=17)、经典型PNH组(n=67)。与经典型PNH组相比,Ham^(+)CAD/CAS组的中位年龄较高(P=0.024),Ham试验阳性程度较弱,CAT、DAT阳性率较高,PNH克隆检测阳性率较低(均P<0.001)。Ham^(+)CAD/CAS组脾大、遇冷发绀者比例均明显高于经典型PNH组(P=0.002和P<0.001),红细胞计数(RBC)、乳酸脱氢酶(LDH)均明显低于经典型PNH组(P=0.007和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明显高于经典型PNH组(P=0.003、P=0.004和P=0.006)。Ham^(+)CAD/CAS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明显低于经典型PNH组(P=0.001和P<0.001)。Ham^(+)CAD/CAS组尿隐血阳性率明显低于经典型PNH组(P=0.010)。Ham^(+)CAD/CAS组与Ham^(-)CAD/CAS组除中位年龄、血红蛋白(Hb)、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比例(Ret)及Ham试验结果及DAT阳性类型、脾大者比例有明显差别外,其余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均与Ham^(-)CAD/CAS组接近。结论:Ham试验阳性CAD/CAS患者的部分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与经典型PNH患者存在一定差异,但与Ham试验阴性CAD/CAS患者特征相对接近。这一结果可能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冷凝集素病/冷凝集素综合征 临床特征 实验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的原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朝 周雪丽 +3 位作者 薄丽津 徐艳 刘慧娟 赵玉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32-1535,共4页
目的: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的原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为此类患者的诊断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原发AIHA患者59例。根据DAT试管... 目的: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的原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为此类患者的诊断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原发AIHA患者59例。根据DAT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比较各组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DAT两方法均阴性组(Ⅰ组,n=5)、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组(Ⅱ组,n=26)、DAT两方法均阳性组(Ⅲ组,n=28)。Ⅱ组与其他组别相比,年龄、性别组成均无显著差异,DAT微柱凝胶法抗IgG+抗C3d阳性比例低于Ⅲ组(P=0.015)。Ⅱ组临床表现以胸闷、憋气、乏力等贫血相关症状以及皮肤、巩膜黄染或尿色加深等溶血相关症状为主,但发生率与其他组别无显著差异。Ⅱ组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等贫血相关指标低于参考范围,但与Ⅰ组、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的网织红细胞(Ret)比率、间接胆红素(IBIL)、乳酸脱氢酶(LDH)、游离血红蛋白(F-Hb)等溶血相关指标高于参考范围,其中后2项显著高于Ⅰ组(P=0.031和P=0.036)。Ⅱ组的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高于Ⅲ组(P=0.010和P=0.037)。结论:DAT试管法阴性而微柱凝胶法阳性的原发AIHA患者与两方法均阴性和均阳性患者相比,贫血程度接近,但补体系统参与溶血的机制和程度可能不同。这一结果可能对此类患者的实验室诊断与鉴别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微柱凝胶法 临床特征 实验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实验效果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汪萍 呼莹 +3 位作者 姜学英 马冠杰 宋永平 赵春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3-875,共3页
目的: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分离培养水囊引产4~5个月龄胎儿来源的骨髓MSC和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作为供体细胞。23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m)小鼠作为受体,... 目的: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分离培养水囊引产4~5个月龄胎儿来源的骨髓MSC和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作为供体细胞。23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m)小鼠作为受体,随机分成4组,^137Cs全身照射350cGy后,在4h内从尾静脉输入供体细胞。①阴性对照组:5只,不输入任何细胞。②阳性对照组:6只,单纯输入HSC5×10^6ml^-1。③实验Ⅰ组:6只,输入HSC5×10^6ml^-1和MSC5×10^6ml^-1。④实验Ⅱ组:6只,输入HSC5×10^6ml^-1和MSC5×10^6ml^-1输注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情况;每周计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总数;移植后第7周,PCR检测外周血人体细胞DNA,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供体骨髓人源细胞嵌合比例。结果: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小鼠均于10d内死亡,骨髓病理切片提示小鼠死于骨髓衰竭。实验Ⅰ、Ⅱ组小鼠均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皮肤黏膜无溃烂、出血,毛发无缺损。实验Ⅰ、Ⅱ组外周血象逐渐回升,第3周,实验Ⅱ组外周血MNC数量(2.63±0.32)×10^9L^-1,高于实验Ⅰ组的(1.33±0.21)×10^9L^-1(P〈0.01),第5周即恢复正常水平。第7周,实验Ⅰ、Ⅱ组小鼠外周血均检测出供体细胞;实验Ⅱ组人源细胞嵌合比例为(7.41±0.79)%,高于实验Ⅰ组(5.11±0.07)%(P〈0.05)。结论:SCID小鼠致死剂量照射后.联合输入HSC和MSC可明显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且不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造血重建 嵌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逆转病毒介导对人脐血CD_(34)^+造血细胞进行人MDR1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邵晓枫 熊冬生 +7 位作者 罗梅华 卓家才 姜蓉 韩明哲 许元富 杨铭 杨天楹 杨纯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89-693,共5页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转导入脐血CD34+细胞的最佳方法,为MDR1基因转导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含有人全长MDR1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HaMDR1/A转到包装细胞PA317中,建立产病毒细胞系,以人脐血中分离的CD34+造血...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转导入脐血CD34+细胞的最佳方法,为MDR1基因转导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含有人全长MDR1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HaMDR1/A转到包装细胞PA317中,建立产病毒细胞系,以人脐血中分离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为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染,转导的条件为:与含病毒的上清液共培养12天,每天更换病毒上清液,上清液中加入IL-3,IL-6和SCF三种造血生长因子(HGF),转染后用集落培养法测定对COL的耐药性,用PCR检测14~17天所形成集落的MDR1cDNA,计算转染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70的阳性程度,并观察不同时间间隔加HGF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和转染的影响。结果:脐血CD34+细胞转染阳性为86.4%,P170的阳性率为77.0%,77.1%的集落对6ng/ml的COL耐受,57.4%的集落对7ng/ml的COL耐受。结论:此转染系统既能有较好的转导效果,也有较好的扩增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病毒介导 脐血 CD34^+ 造血细胞 MDR1基因 实验研究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于津浦 李牧 +2 位作者 葛薇 马双 尤胜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51-355,共5页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脾细胞体外MLR反应和对L615特异性杀伤活性,同时通过免疫治疗实验检测L615/DC融合瘤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结果表明:研究获得了具有特征形态的树突状细胞,MLR反应表现出强大的异基因免疫刺激功能,当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的脾细胞再次接触L615抗原时表现出强烈的增殖活性;LDH实验显示,融合瘤苗组、共培瘤苗组和灭活L615组均可在体外诱导扩增出L615特异性CTL,但融合瘤苗组的CTL在不同效靶比、不同孵育时间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体内免疫治疗实验中L615/DC融合瘤苗治疗组平均寿命为25.7±1天,有1/4小鼠长期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平均寿命17.5±1天。2个月后对治疗组存活鼠用致死剂量L615攻击不发病。结论:L615/DC融合瘤苗可诱导强大的特异性抗L615免疫,它不仅在体外能特异性识别并杀伤L615细胞,还可有效抑制荷瘤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时间,并产生免疫记忆,抵抗肿瘤的二次攻击。L615/DC融合瘤苗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急性白血病 抗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早期血液学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洋 彭广新 +11 位作者 叶蕾 李园 李建平 樊慧慧 宋琳 杨文睿 杨洋 周康 张莉 井丽萍 赵馨 张凤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IST后6个月血液学反应(HR)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本中心连续收治的94例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治疗(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VSAA)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IST后6个月血液学反应(HR)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本中心连续收治的94例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环孢素A(CsA)治疗的SAA/VSA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符合入组条件的26例患者IST前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与IST后6个月H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ST前淋巴细胞比例(Lym%)和绝对值计数(Lym#)、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和CD19^+B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细胞因子(包括IL-1、IL-2、IL-4、IL-6和TNF-α)水平,在SAA和VSAA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IST后3个月和IST后6个月相比较,上述各参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有效组IST后3及6个月Lym%、Lym#、CD3^+T细胞#、CD4^+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而无效组IST后3及6个月仅Lym%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ST后3个月,有效组Lym#、CD3^+T细胞#及CD4^+T细胞#显著高于无效组。结论:IST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所反映的免疫抑制程度,以及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恢复所反映的免疫重建,可能影响造血恢复和早期血液学反应。免疫重建过程在IST后3月内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抑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单个造血干细胞实验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乔 纪庆 +7 位作者 王金宏 许静 田晨 程辉 刘延风 张娜 程涛 高瀛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5-438,共4页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体外稳定培养单个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实验方法,在未来筛选可以促进HSC体外扩增的化合物。方法通过配制HSCs体外培养液并结合流式分选技术,我们建立了一种在体外不需要基质细胞支持的,稳定的,高... 目的通过建立一种体外稳定培养单个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实验方法,在未来筛选可以促进HSC体外扩增的化合物。方法通过配制HSCs体外培养液并结合流式分选技术,我们建立了一种在体外不需要基质细胞支持的,稳定的,高通量培养单个HSC形成一个血细胞集落的实验方法。结果只需培养10~14 d即可观察到化合物对HSC的作用,并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替代人工计数血细胞分化情况,进一步节省人力,具有客观、重复性强的特点,满足了高通量筛选药物的要求,为后续的研究和化合物筛选工作打下基础。为了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使用BIO(一种通过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进而可以促进HSC自我更新的化合物)时,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该实验方法在有关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药物筛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HSC培养 流式细胞分选与分析 血细胞涂片 P18 小分子 干细胞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 PICC 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俊霞 杨苗苗 +2 位作者 孙川茗 代伟英 张慧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PICC风险管理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基于文献检索和多学科课题小组讨论,拟定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指标条目池。经过2轮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PICC风险管理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基于文献检索和多学科课题小组讨论,拟定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指标条目池。经过2轮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99、0.921,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45、0.380(均P<0.05)。第2轮指标变异系数为0.04~0.24。构建的血液病住院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含1级指标3个、2级指标15个和3级指标44个。结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科学性,可用于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及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导管插入术 外周 PICC 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 风险评估 专家函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骨髓来源的Flk1^+CD34^-细胞的血液血管干细胞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虹 赵智刚 +2 位作者 刘杰文 陈辉树 赵春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6-610,I001,共6页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中是否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hfMSCs),FACS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将此细胞接种在基底膜胶中,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免疫组化和透射...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中是否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hfMSCs),FACS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将此细胞接种在基底膜胶中,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检测血管和造血的分化形成。结果此细胞群体的典型特征是CD34阴性的成纤维样细胞99%表达Flk1(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并能形成血管样结构,而在管样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诱导出CD34阳性的圆形细胞。结论Flk1+CD34-的hfMSC能向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分化,提示其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征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kl^+CD34^-细胞 骨髓基质 血液血管干细胞 内皮细胞 流式细胞仪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的原核表达及兔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倩 刘拥军 +5 位作者 徐斌 韩之波 卢士红 马凤霞 陈钟 韩忠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1-803,共3页
目的:表达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emangiopoi-etin,HAPO)蛋白并制备兔抗HAPO抗体。方法:利用硫氧还原蛋白TrxA融合表达载体(pET32c),表达可溶性HAPO。表达的HAPO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快速纯化,并通过Westernblot进行鉴定。以纯化的人HAP... 目的:表达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emangiopoi-etin,HAPO)蛋白并制备兔抗HAPO抗体。方法:利用硫氧还原蛋白TrxA融合表达载体(pET32c),表达可溶性HAPO。表达的HAPO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快速纯化,并通过Westernblot进行鉴定。以纯化的人HAPO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体并测定其效价。结果:获得高效表达并纯化的HAPO蛋白。制备的兔抗人HAPO抗体的免疫双扩散的效价为1∶8。结论:建立了HAPO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和快速纯化体系并制备出兔抗HAPO的抗体,为研制检测HAPO的ELISA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 pET32C 抗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RNA在血液肿瘤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增军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237-1241,共5页
小RNA包括siRNA和miRNA两种,前者是伴随着RNAi现象发现的,是对外源基因剪切加工形成的,是生物维持自身基因组稳定性的一种机制。而miRNA是基因组中固有的,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小RNA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介导目标RNA降... 小RNA包括siRNA和miRNA两种,前者是伴随着RNAi现象发现的,是对外源基因剪切加工形成的,是生物维持自身基因组稳定性的一种机制。而miRNA是基因组中固有的,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小RNA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介导目标RNA降解和抑制蛋白质翻译。前者要求小RNA与目标RNA精确互补,而后者只要求部分互补,采取何种机制取决于互补程度而不是其来源。RNAi作为下调基因表达的手段,在功能基因组学中已有广泛的应用。对血液肿瘤发病相关基因,尤其对染色体易位造成的相关融合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及多药耐药基因的干扰研究表明,该技术不但是研究机制的有力手段,而且具有临床应用前景。对microRNA的研究发现,它在多种血液肿瘤如多种淋巴瘤和白血病中存在表达的变化,并与多种癌基因相关,提示它广泛参与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本文就RNA干扰和小RNA的发现和作用,以及小RNA在血液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 MIRNA RNA干扰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对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静 刘拥军 +3 位作者 卢士红 梁琳慧 王晗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粘附实验、流式细胞术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UVEC的粘附性和粘附分子CD54、CD102、CD106、CD31、CD62E和CD62P的表达。结果HAPO以剂量... 目的研究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粘附实验、流式细胞术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UVEC的粘附性和粘附分子CD54、CD102、CD106、CD31、CD62E和CD62P的表达。结果HAPO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UVEC的总粘附性。HAPO能显著促进HUVEC表面粘附分子CD106和CD62E表达,并呈时间依赖性。HAPO作用HUVEC6h后,CD106和CD62E的阳性率分别为(80·83±2·22)%和(22·77±2·59)%,是各自对照组的2·10倍和5·84倍,且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一致。CD106和CD62E的最高转录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86倍和6·16倍。结论HAPO可能对造血干/祖细胞归巢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 粘附分子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泊沙康唑口服悬液预防后突破性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慧 冯四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2-366,共5页
由于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y,HM)患者的治疗,使得这些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IFI通常起病隐匿、进展迅速、... 由于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y,HM)患者的治疗,使得这些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IFI通常起病隐匿、进展迅速、诊断困难,是威胁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泊沙康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抗菌谱较广,被广泛用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预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IFD的发生。由于多种因素可影响泊沙康唑口服悬液的吸收、分布、和代谢和清除,导致泊沙康唑血药浓度不能达到预防目标浓度,故仍常有患者发生真菌突破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泊沙康唑口服悬液预防后突破性真菌感染,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共识,本文拟对泊沙康唑口服悬液预防后真菌突破的发生及防治策略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侵袭性真菌感染 泊沙康唑 药物浓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天航 王雯 +1 位作者 沈文婷 史宝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59-866,共8页
背景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的实施可以帮助患者在丧失决策能力时得到与其价值观、目标和偏好相符合的医疗、护理服务。在ACP实施过程中,代理决策者作为主要参与者,担任着重要角色。当前,国内有关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现状及... 背景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的实施可以帮助患者在丧失决策能力时得到与其价值观、目标和偏好相符合的医疗、护理服务。在ACP实施过程中,代理决策者作为主要参与者,担任着重要角色。当前,国内有关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了解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本土化ACP实施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与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CP在国内的推广。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治疗的235例血液肿瘤患者的代理决策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代理决策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参与调查问卷(C-ACP-17-SDM)、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C-MUIS-FM)、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C-ACP-17-SDM得分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C-ACP-17-SDM得分与C-MUIS-FM、SCSQ、SSRS得分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结果235例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C-ACP-17-SDM得分为(52.23±13.57)分,C-MUIS-FM得分为(66.43±12.54)分,SCSQ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为(24.34±6.94)分、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为(9.87±4.25)分,SSRS总得分为(40.33±6.78)分。男性、参与过临终医疗决策、了解生命支持、听说过ACP的代理决策者的C-ACP-17-SDM得分相应地高于女性、未参与过临终医疗决策、不了解生命支持、未听说过ACP的代理决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C-ACP-17-SDM得分与C-MUIS-FM总得分及不明确性维度、缺乏澄清维度得分呈线性负相关,与SCSQ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呈线性正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性别、是否参与过临终医疗决策、是否了解生命支持、是否听说过ACP、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积极应对水平是影响其ACP参与度的因素(P<0.05)。结论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医护人员在ACP实施前可鼓励男性、参与过临终医疗决策的家属作为血液肿瘤患者的代理决策者,并通过对代理决策者进行ACP相关知识宣教、为其讲解血液肿瘤相关知识、引导其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决策压力,提高血液肿瘤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 代理决策 参与度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Gs模式和决策树组合模型在血液病患者住院费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川 陈琳 +5 位作者 宋振 刘华林 王津雨 杨凡 李洪强 魏述宁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住院费用及构成情况,探究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及分组模型,为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及完善制度提供支持。方法选取某医院急性白血病患者2014年1月-2015年12月数据,运用DRGs模式和决策树分析影响住院费用...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住院费用及构成情况,探究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及分组模型,为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及完善制度提供支持。方法选取某医院急性白血病患者2014年1月-2015年12月数据,运用DRGs模式和决策树分析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住院费用分组模型。结果本次研究血液病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中药品费占比最高(35.49%),其次是检查费和治疗费,三项费用占平均住院费用的比重达85.93%;住院天数(0.764)、年龄(0.114)、并发症(0.096)是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重要因素;住院天数、年龄、并发症作为住院费用分组节点,纳入决策树模型生成住院费用分组模型;模型中的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3和0.692,线性程度较高,表明该模型分组形式相对合理。结论DRGs模式和决策树组合建立的住院费用分组模型较为合理,能够直观反应住院费用重点影响因素,指导医院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医保费用支付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S 决策树 组合模型 住院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春晖 伊慧明 +4 位作者 陈书连 陈欣 彭广新 朱国庆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耶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该类感染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耶氏肺孢子菌并临床诊断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021年1月—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耶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该类感染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耶氏肺孢子菌并临床诊断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021年1月—2022年5月共25例患者检出耶氏肺孢子菌的同时临床诊断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其中男性18例(72.0%),女性7例(28.0%),中位年龄为50岁,主要基础疾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中15例(60.0%)患者肺感染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后中位时间为189 d。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88.0%)、低氧血症(68.0%)和咳嗽(44.0%),84.0%的患者在本次感染前有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史。肺部CT表现包括单纯磨玻璃影型(20.0%)、结节/斑片型(12.0%)、磨玻璃影为主的混合型(68.0%)。血浆是最常见的耶氏肺孢子菌检出的样本类型,其次为肺泡灌洗液和痰液。25例患者均进行了抗肺孢子菌治疗,19例(76.0%)抗感染治疗后治愈,6例(24.0%)死亡。结论血液病患者耶氏肺孢子菌的临床感染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为该类感染提供病原学证据支持以辅助指导肺孢子菌肺炎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血液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纹理分析鉴别诊断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或肺毛霉菌病 被引量:4
18
作者 伊慧明 刘春蕾 +1 位作者 林青松 孙洪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8-712,共5页
目的观察CT纹理分析鉴别诊断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或肺毛霉菌病(P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血液病患者的胸部CT,其中65例合并IPA(IPA组),46例合并PM(PM组)。采用IBEX软件分析CT图像,手动勾画病灶ROI,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 目的观察CT纹理分析鉴别诊断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或肺毛霉菌病(P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血液病患者的胸部CT,其中65例合并IPA(IPA组),46例合并PM(PM组)。采用IBEX软件分析CT图像,手动勾画病灶ROI,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计算特征值;比较组间纹理特征值差异,选取差异有统计意义的纹理特征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鉴别诊断IPA与PM的效能。结果共于2组提取979个CT纹理特征参数,其中繁忙度(Busyness)、粗糙度(Coarseness)、纹理强度(TextureStrength)及表面密度(SurfaceAreaDensity)的特征值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extureStrength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807),敏感度76.52%,特异度82.69%;多参数联合分析显示,联合应用4个参数的AUC最大(0.915),敏感度87.01%,特异度96.83%。结论CT纹理分析可用于鉴别血液病并发IPA或PM,多参数联合可提高其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病 毛霉菌病 血液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毛霉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诺冰 白雪莲 冯四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653,共7页
近年来恶性血液病(HM)患者毛霉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非曲霉属丝状真菌病(non-Aspergillus invasive mould infections,NAIMI)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致病性毛霉目真菌中,根霉属最常见,其次是毛霉属、横梗霉属和根毛霉属,其他种类包括... 近年来恶性血液病(HM)患者毛霉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非曲霉属丝状真菌病(non-Aspergillus invasive mould infections,NAIMI)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致病性毛霉目真菌中,根霉属最常见,其次是毛霉属、横梗霉属和根毛霉属,其他种类包括小克银汉霉属、共头霉属、壶霉属以及鳞质霉属,但相对少见。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长期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使用免疫抑制剂、合并糖尿病、铁超载以及使用去铁胺等因素均为HM患者感染毛霉的高危因素。尽管毛霉病在HM患者中相对少见,但其死亡率多超过50%,值得引起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病 恶性血液病 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RC2功能及其在血液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惠东 程涛 袁卫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3-1068,共6页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mTORC)是细胞生长、存活、代谢的重要调控中心,它对维持生命有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内稳态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mTORC根据其蛋白组份可分为mTORC1和mTORC2。mTORC...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mTORC)是细胞生长、存活、代谢的重要调控中心,它对维持生命有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内稳态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mTORC根据其蛋白组份可分为mTORC1和mTORC2。mTORC2的主要组成蛋白有mTOR、Rictor、mLST8、Deptor、mSin1、Protor和Hsp70。mTORC2通过作用于Akt,PKCα和SGK1等来调控多项生命活动,如胚胎发育,细胞骨架重建,细胞迁移,蛋白质翻译和修饰等。mTOR信号通路异常已被证实与肿瘤相关,同时发现多种肿瘤发生与mTORC2及其异常调节信号通路相关。因此,对mTORC2组成、功能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的研究,可能为进一步研制其相关的靶向抑制药物乃至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综述将介绍mTORC2的组成结构、功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其在血液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ORC2 PI3K-AKT PKCΑ SGK1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