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任思遹 韩静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2期108-111,135,共5页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在政治层面合理配置了城乡政治资源,在经济层面促进了乡村经济充分发展,在文化层面建构了城乡...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深入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对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在政治层面合理配置了城乡政治资源,在经济层面促进了乡村经济充分发展,在文化层面建构了城乡文化共同体,在生态层面建设了绿色城乡生态环境,在社会层面完善了社会民生共建机制。但在此背景下,农村地区仍面临基层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乡村农业发展后劲乏力、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美化生态环境任重道远、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方法。为此,结合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结果,建议以协调理念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以共享理念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以绿色理念有序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以创新理念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开放理念加快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动员全党全社会之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现状 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与优化策略——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何菊玲 赵小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91,共21页
以1949—2021年党和政府出台的有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放置于当时代教育政策的宏观框架中,从乡村教师队伍的数量补充和质量提升两个维度进行... 以1949—2021年党和政府出台的有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放置于当时代教育政策的宏观框架中,从乡村教师队伍的数量补充和质量提升两个维度进行政策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主要嵌套在其他相关教育政策中,专指性政策主要出现在2006年以后,总体数量较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演进经历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76)、积极探索与发展时期(1977—2005)和均衡聚焦发展时期(2006—2021)等3个历史阶段;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培养乡村教师的长效体制与机制、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者群体以及发挥乡村教师主体性等方面。只有高度重视并研究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便有效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乡村 乡村教师 农村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真实”概念探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马小茹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5期115-134,199,共20页
随着所谓"后人"时代的到来,"超真实"作为"主词"不断彰显。"超真实"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从物质技术生成角度看,它是源于数字媒介模型的无"原本"拟像"复制"再生产;从"符... 随着所谓"后人"时代的到来,"超真实"作为"主词"不断彰显。"超真实"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从物质技术生成角度看,它是源于数字媒介模型的无"原本"拟像"复制"再生产;从"符号"与"真实"关系角度看,它是符号与"原型"真实的断裂与僭越,表现为一种能指符的真实取代真实本身的符号真实范式转换;从哲学角度看,它是"去真实"化的拟像真理(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真实 符号 真实 超级写实主义 拟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实践及其推进方略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全省 刘晓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5-22,共8页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灵魂的社会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将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各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知行合一的过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将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灵魂的社会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将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各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知行合一的过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善用机遇,直面挑战,强化系统思维,坚持整体推进,强化理论武装,实施文化浸润,营造舆论氛围,秉持法治方式,推进制度创新,坚持发展导向,从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注入灵魂,变成各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民族团结 制度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资本论》生态思想的逻辑结构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晓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7-153,共7页
《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是以严密的逻辑结构呈现出来的,生态逻辑是与资本逻辑并行不悖的隐性逻辑,隐性的生态逻辑和显性的资本逻辑呈现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是《资本论》生态思想的逻辑基石,物质变换理论是《资本论》生... 《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是以严密的逻辑结构呈现出来的,生态逻辑是与资本逻辑并行不悖的隐性逻辑,隐性的生态逻辑和显性的资本逻辑呈现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是《资本论》生态思想的逻辑基石,物质变换理论是《资本论》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循环经济理论是《资本论》生态思想的根本旨归。《资本论》坚持社会视角和自然视角的统一,以社会经济关系为切入点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逻辑和一切抽象生态论争的根本区别,对我们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生态思想 逻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 被引量:8
6
作者 栾宏 何艳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1-127,共7页
以金融抑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信贷补贴理论、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探寻我国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农村金融市场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金融抑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信贷补贴理论、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探寻我国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农村金融市场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等方式扩大涉农金融服务面;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从而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通过突破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的瓶颈、加大农村金融信贷投放、加快三产融合等来加速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一条龙"式金融服务和"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赋予农村金融服务更广泛内涵,从而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组织 “互联网+农村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进程中现代乡村文明建设的逻辑与理路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真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5-57,共3页
乡村振兴进程中现代乡村文明迫切需要重构,乡村文明建设要遵循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以乡村社会结构变化为依据不断丰富乡村文明建设的内涵,厘清其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乡村振兴进程中现代乡村文明迫切需要重构,乡村文明建设要遵循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以乡村社会结构变化为依据不断丰富乡村文明建设的内涵,厘清其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现代乡村文明 逻辑关系 建设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美丽中国建设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聂晓静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76-77,共2页
"一带一路"与美丽中国建设之间具有高度的价值一致性,同时,"一带一路"为美丽中国建设带来良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全球环境资源使用与保护之间、生态区域合作与"逆全球化"思想之间面临一定的冲突与碰撞,因... "一带一路"与美丽中国建设之间具有高度的价值一致性,同时,"一带一路"为美丽中国建设带来良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全球环境资源使用与保护之间、生态区域合作与"逆全球化"思想之间面临一定的冲突与碰撞,因此强化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引入互联网多方联动和统筹规划,成为"一带一路"与美丽中国建设相融合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美丽中国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关学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莹 米文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3-229,共7页
从明代关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薛瑄的关中弟子或私塾弟子和后学为代表的关陇之学,他们在思想上大多恪守着程朱的"主敬穷理"之传,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河东之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播时期。第二阶... 从明代关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薛瑄的关中弟子或私塾弟子和后学为代表的关陇之学,他们在思想上大多恪守着程朱的"主敬穷理"之传,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河东之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播时期。第二阶段是以三原王承裕为代表的弘道书院讲学,这是关中本地理学的兴起时期,同时也是关中讲学兴起的时期。第三阶段是以吕柟、马理、韩邦奇和南大吉为代表的多元发展时期,除了传统的程朱之学外,阳明心学和张载气学及明代中期出现的"重气"思想也都在关中地区出现,并成为关学的一部分。第四阶段则是以冯从吾为代表的晚明关学的"朱王会通"之路。总的来说,明代关学在其四期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新思想的同时,始终都秉承着张载关学读经重礼、躬行实践和崇尚气节的传统学风;在不断更新自己理论的同时,保守与传统并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关学 河东之学 阳明心学 读经重礼 朱王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两山”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10
作者 刘晓勇 魏靖宇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2-127,共6页
习近平"两山"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立场,协调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环境正义与环境审美的辩证关系,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合历史性与... 习近平"两山"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立场,协调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环境正义与环境审美的辩证关系,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合历史性与合逻辑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生存向度与精神家园的有机统一,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两山"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活的马克思主义,阐明其哲学基础,对于全面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重要思想 哲学基础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挑战、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
11
作者 陈任思遹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5期161-164,共4页
针对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就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提出建设性意见。基于此,该文力图从整体上探讨和理解振兴乡村文化的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以此来振兴乡村文化,大幅提升我国文化... 针对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就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提出建设性意见。基于此,该文力图从整体上探讨和理解振兴乡村文化的核心要义及实践路径,以此来振兴乡村文化,大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文化振兴 现实挑战 核心要义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