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法骨化醇联合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0
1
作者 仇琳 苏伟 +1 位作者 马世兴 王勤超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2期52-56,共5页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分别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灌流(HP)治疗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CKD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120例,根据采用血液净化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分别联合血液透析滤过(HDF)和血液灌流(HP)治疗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CKD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120例,根据采用血液净化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阿法骨化醇联合HDF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法骨化醇联合HP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临床效果,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及骨保护素(OPG)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6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钙、磷、PTH、BALP、FGF-23及O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钙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清磷、PTH、BALP、FGF-23及OP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血清PTH、FGF-23及OP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钙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磷、PTH、BALP、FGF-23及OP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低血压、肌肉痉挛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联合HDF较联合HP治疗CKD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疾病 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 阿法骨化醇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TCC)的临床相关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苏伟 尚有全 李西胜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6期294-297,共4页
目的近年在我国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本文对其应用于慢性血液透析的实用价值、具体操作方法、规范化管理、并发症及其预防治疗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慢性血液透析患者61例,... 目的近年在我国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本文对其应用于慢性血液透析的实用价值、具体操作方法、规范化管理、并发症及其预防治疗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慢性血液透析患者61例,进行TCC插管72例次,其中男性21例、女性40例,年龄22~82岁,糖尿病肾病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3例,梗阻性肾病2例,马兜铃酸肾病3例,狼疮性肾炎1例,高血压肾病2例。结果现阶段应用TCC作为维持性血液通路27例,占透析中心同期透析患者的23%。最长使用时间36个月,平均时间(12.0±1.1)个月。血液流量200~300ml/min。并发症情况:①感染:其中出口感染3例;导管相关菌血症3例。②导管功能不良:导管扭曲、位置不适当7例;血栓性并发症19例;导管完全脱出3例,部分脱出2例。均进行相应处理。结论通过6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TCC有很重要实用价值:可以作为长期血管通路使用;作为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期间非常理想的过渡通路;较人造血管内瘘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可以急诊使用等优点。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TCC管理的重点,重在规范化管理,对于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袖套 导管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防肾炎汤加减在治疗IgA肾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诤 《现代中医药》 CAS 2006年第5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荆防肾炎汤治疗IgA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确诊为IgA肾病且中医辨证为湿热壅滞,三焦气机不利的患者,荆防肾炎汤加西药或单独使用。结果总有效率91.65%。结论荆防肾炎汤加减治疗IgA肾病疗效确切,该方剂能减轻西药副作用,巩固疗效。
关键词 IGA肾病 荆防肾炎汤 清热利湿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蕈中毒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苏伟 尚有全 +1 位作者 苏振丽 冯学亮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年第4期218-219,共2页
关键词 毒蕈中毒 副交感神经 临床特点 阿托品 溶血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两种方法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苏伟 张焕巧 +1 位作者 尚有全 张岩郅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有效的免疫保护方法对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这种乙肝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有极大的益处,然而大部分HD患者对乙肝疫苗的血清转换率低下。本研究探讨了对HD患者应用两种接种方法的免疫效果。方法 50例... 目的有效的免疫保护方法对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这种乙肝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有极大的益处,然而大部分HD患者对乙肝疫苗的血清转换率低下。本研究探讨了对HD患者应用两种接种方法的免疫效果。方法 50例具备正常转氨酶水平、HBsAg(-)、anti-HBc(-)及anti-HBs(-)的慢性HD患者分为两组,A组:维持性HD患者32例,进行长疗程(O月、l月、6月、9月)肌肉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每次注射剂量为20ìg;B组:维持性HD患者18例,进行多次小剂量皮内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总共6次,间隔时间为2周,每次皮内注射剂量5ìg。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l0mIU/ml为产生保护性血清转换。注射结束后l~3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分析两组之间保护性血清转换率及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有25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78.12%,B组患者有16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88.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05);A组的抗体滴度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7,P<0.05)。两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酐水平、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长疗程肌肉注射以及多次小剂量皮内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传统方法的乙肝疫苗注射相比,均可较高比率的产生保护性抗体,多次小剂量皮内接种乙肝疫苗阳性率更高一些,但长疗程肌肉注射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小剂量组。本实验的样本量较小,可能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 血液透析患者 血清转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治疗误服洋地黄中毒1例
6
作者 张琦 何茹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年第11期632-632,共1页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药物中毒 洋地黄 心电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