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罗冬 李国梁 +1 位作者 温慧军 王军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目的 探索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关系及SII对PSD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目的 探索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关系及SII对PSD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30 d后HAMD-17评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点、影像资料、临床基线数据、SII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来研究SII与PSD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07例患者,其中PSD组103例,非PSD组204例。PSD组患者的SII明显高于非PSD组[518.89×10^(9)/L(478.20×109/L~559.12×10^(9)/L)vs. 448.15×10^(9)/L(407.88×10^(9)/L~490.16×10^(9)/L),P<0.001]。PSD组患者HAMD-17评分与SII呈正相关(r=0.3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SII增高是PSD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中间三分位数:OR 1.770,95%CI 1.325~2.364,P=0.003;较高三分位数:OR 2.472,95%CI 1.747~3.469,P=0.001)。ROC分析显示,SII预测PSD对应的AUC为0.765(95%CI 0.709~0.820,P<0.001),SII预测PSD的最佳临界值为478.18×10^(9)/L,此时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67.6%。结论 SII增高可能是PSD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对PSD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知-信-行”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余丽君 林华 +4 位作者 房兆 王晓燕 张红娟 谢红燕 张改霞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调查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为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方法:整群抽取我院2012年1-4月住院的老年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知... 目的:调查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为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方法:整群抽取我院2012年1-4月住院的老年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住院老年患者预防跌倒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知识问卷得分为(35.40±9.09)分(0~60分);跌倒预防态度问卷得分为(26.10±4.57)分(0~44分);跌倒预防行为问卷得分为(27.70±5.02)分(0~48分)。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的知识水平与跌倒预防的相关态度呈正相关(r=0.415,P<0.01);跌倒预防的知识水平与跌倒预防的相关行为评分无明显相关关系(P>0.01);态度与行为评分呈正相关(r=0.387,P<0.01)。结论: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知识缺乏,自我防护意识较弱。护士应加强对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帮助其建立跌倒预防的健康信念,才能有效地促进跌倒预防健康行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跌倒 知-信-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知信行的影响 被引量:40
3
作者 余丽君 房兆 +6 位作者 杨春娟 林华 王晓燕 张红娟 谢红燕 张改霞 王丽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将420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2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跌倒预防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系统的护理综合干预,如编写发放老年患者跌倒预防...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方法将420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2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跌倒预防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系统的护理综合干预,如编写发放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知识图册,播放DVD宣教片,落实跌倒预防临床护理路径及流程;开展防跌倒教育课堂活动及防跌倒讨论分享会等。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跌倒预防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情况及跌倒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跌倒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和跌倒发生率比较,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护理综合干预在提高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预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降低跌倒发生率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跌倒 知信行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颅碎吸并液化引流术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金锁 张建军 于翔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17-318,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超早期治疗 锥颅碎吸 引流术 液化 脑出血患者 发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与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侯瑞华 吕麦扣 温慧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8期805-80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20年9月进行了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contra...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20年9月进行了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的首次发病的YACI患者为观察组,根据CEUS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1~4级;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分为轻、中、重度。另外选取同期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且结果正常的体检青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凝血功能结果中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计算DFR。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对观察组中DFR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观察组96例,对照组67例。观察组DFR数值高于对照组([102.06±13.05)×10^(-3) vs(71.35±18.1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观察组中DFR数值与神经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16,P=0.038),与颈动脉斑块CEUS分级也呈正相关(r=0.879,P=0.032)。结论YACI患者的DFR数值与颈动脉斑块分级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关,可能是判断Y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新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 急性脑梗死 青年 颈动脉斑块 神经功能缺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诊治分析
6
作者 侯瑞华 张建军 鱼海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9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临床诊治要点,为制订临床诊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1例AL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起病情况、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情况以及随访结果,探...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临床诊治要点,为制订临床诊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1例AL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起病情况、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情况以及随访结果,探讨ALS的临床诊治策略。结果87.80%的患者为隐袭发病,78.05%的患者首发症状为肌无力,60.97%的患者发病部位为上肢,46.34%的患者表现为上肢肌无力,65.85%的患者有肌肉震颤表现,上肢肌萎缩(19.51%)、下肢肌萎缩(12.20%)和全身肌肉萎缩(12.20%)较常见。颅神经损害以舌咽、迷走神经损害(14.63%)常见,65.85%的患者表现为肌张力减低,65.85%的患者表现为锥体束损害。所有患者肌电图检查结果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5.38±10.51)天;死亡1例,37例患者的病情好转后出院,3例带呼吸机出院。随访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5例病情无明显进展,30例病情进展,5例病情加重死亡。结论 ALS是一种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师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体征、肌电图等检查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并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临床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温慧军 杨金锁 张建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5-1136,共2页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4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80例,年龄61~76(69.2±5.4)岁,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硬化组)122例,非颈动脉粥样...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4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80例,年龄61~76(69.2±5.4)岁,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硬化组)122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非硬化组)42例。硬化组患者中稳定性斑块58例,不稳定性斑块6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 炎性因子 相关性 不稳定性斑块 宝鸡市中心医院 颈部血管超声 神经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穿刺术后右向左分流致新发偏头痛样头痛16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曹宇萌 李蒙 +3 位作者 王凤志 赵宏伟 王盛放 何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3-396,共4页
心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可能是偏头痛的一种病因,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天性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病人。因为心脏RLS封堵治疗不能使偏头痛完全停止发作,所以这一病因尚未被广泛接受[1]。近年在... 心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可能是偏头痛的一种病因,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天性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病人。因为心脏RLS封堵治疗不能使偏头痛完全停止发作,所以这一病因尚未被广泛接受[1]。近年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中,一些病人需行心房间隔穿刺(transseptal punctures,TSP),术后便会遗留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trogenic atrial septal defect,iASD)。iASD同PFO一样可引起RLS,不同的是这样的RLS是后天的或获得性的[2]。偏头痛的病因研究极少涉及这类病人,但本研究观察到在行TSP后有16位病人新发偏头痛样头痛,因此报道并讨论,希望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偏头痛与RLS的关系和协助TSP术后头痛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右向左分流 卵圆孔未闭 病因研究 封堵治疗 偏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茹则熙 杨金锁 +1 位作者 张改霞 吕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16-617,共2页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 致残率高 主要疾病 人类健康 脑血管病 有效方法 重返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首次通过效应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0
作者 罗冬 李国梁 王军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9,共10页
目的 研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首次通过效应(FPE)的关系以及SII对FP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宝鸡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 目的 研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首次通过效应(FPE)的关系以及SII对FP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宝鸡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19例,根据取栓装置首次通过闭塞血管后是否成功再通分为FPE组和非FP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既往史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实验室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SII)、临床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Albert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血栓负荷评分(CBS)、是否静脉溶栓、脑梗死类型及血管闭塞位置]、手术相关数据[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技术、血管是否再通(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估)]和手术预后指标如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患者死亡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影响FPE的独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进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AC),评估SII对FPE的预测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年龄、高血压病、心房颤动、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SI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FPE组相比,FPE组入院时ASPECT评分高,CBS>6分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效果及预后指标方面,FPE组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非FPE组低[116(110,137) min比131(112,147) min],血管再通率高于非FPE组[100.0%(87/87)比79.5%(105/132)],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非FPE组[49.4%(43/87)比29.5%(39/132)],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非FPE组[10.3%(9/87)比22.0%(29/132)],术后90 d内病死率低于非FPE组[4.6%(4/87)比12.1%(16/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62,95%CI:0.922~0.984)、高血压病(OR=0.774,95%CI:0.579~0.941)、入院时ASPECT评分(OR=2.587,95%CI:1.677~3.992)、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OR=0.913,95%CI:0.841~0.975)、CBS≥6分(OR=1.678,95%CI:1.142~6.961)、SII(OR=0.895,95%CI:0.801~0.971)是影响FPE的独立因素(均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此模型对FPE的预测效能较好,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48。ROC曲线提示SII联合基线模型预测FPE的曲线下面积为0.848(95%CI:0.792~0.904,P<0.05);DCA提示,SII联合基线模型风险阈值在0.01~0.87时有临床获益,单纯基线模型风险阈值在0.01~0.79、0.88~0.92时临床获益,但与单纯基线模型相比,SII联合基线模型临床净获益更高。结论 入院时SII减低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获得FPE的预测因素,SII预测机械取栓FPE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首次通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上减压运动预防卧床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屈伟侠 王丽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8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床上减压运动在预防老年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28例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和观察组(2014年1-6月),每组64... 目的探讨床上减压运动在预防老年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28例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和观察组(2014年1-6月),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翻身拍背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床上减压活动。入院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凝血因子(R值)、最大块的强度(MA值)情况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69%),对照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14例(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8,P<0.05)。入院2周,观察组患者R值、M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53例(82.81%)患者表示舒适,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例(2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上减压运动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老年 减压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与内皮素-1及丙二醛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温慧军 吕敏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9期934-93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的关系。方法 11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动脉内膜正常组(12例)、动脉内膜增厚组(28例)及动...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的关系。方法 11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动脉内膜正常组(12例)、动脉内膜增厚组(28例)及动脉斑块组(78例);并将斑块组分为Ⅰ级斑块(21例)、Ⅱ级斑块(25例)、Ⅲ级斑块(32例)。测定各组患者血浆ET-1及MDA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2.34±0.27)ng/L、(3.96±0.38)ng/L和(6.23±0.42)ng/L;MDA水平分别为(4.20±0.48)nmol/ml、(6.18±0.52)nmol/ml和(8.37±0.65)nmol/ml。斑块组及内膜增厚组患者血浆ET-1(P=0.036,P=0.031)及MDA(P=0.046,P=0.022)水平均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血浆ET-1(P=0.040)及MDA(P=0.034)水平高于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血浆ET-1(P=0.041)及MDA(P=0.037)水平随着斑块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结论血浆ET-1及MD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 内皮素-1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