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临床影像特点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索凌云 李莉 +5 位作者 李静 陈涛 张雷 王晓虎 任慧鹏 任转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04-909,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0例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0例患儿均表现为小脑...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0例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0例患儿均表现为小脑齿状核对称性长T2信号,18例为单纯小脑齿状核病变,其余12例合并桥脑背侧-小脑上脚-上髓帆、大脑脚、延髓、颈髓及基底节长T2信号。其中以小脑齿状病变发生率最高、最具有特征性,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症状出现至初查/复查MRI的时间〈3d者,患儿临床症状重,颅内病灶范围广,多部位累及;3~5 d者,症状好转,齿状核病灶范围缩小;6~9 d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齿状核病灶消失或回缩至第四脑室旁;〉9d者,患儿临床症状痊愈或明显好转,颅内病灶消失。总体呈正向相关,且病灶的消失早于临床症状、体征。结论小儿感染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能够为疾病诊断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小脑共济失调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莉 索凌云 +3 位作者 李静 任慧鹏 王晓虎 任转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DWI(WB-DWI)在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之间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筛选出经临床确诊的淋巴瘤患者25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20例,同时选取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WB-DWI及T2抑脂轴面扫描,记录所有异常淋... 目的探讨全身DWI(WB-DWI)在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之间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筛选出经临床确诊的淋巴瘤患者25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20例,同时选取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WB-DWI及T2抑脂轴面扫描,记录所有异常淋巴结及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ADC值,将淋巴瘤组与正常组间、淋巴结转移瘤组与正常组间、淋巴瘤组与转移瘤组间ADC值进行两两比较,探讨ADC值在恶性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试图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确定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间的最佳鉴别诊断阈值(OT)。结果淋巴瘤组ADC值为(0.70±0.13)mm2/1000 s,淋巴结转移组ADC值为(0.94±0.14)mm2/1000 s,正常对照组ADC值为(1.23±0.24)mm2/1000 s,经独立样本t检验,淋巴瘤组与淋巴结转移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16.395,P<0.05),淋巴瘤组与正常对照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14.876,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正常对照组间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7.851,P<0.05)。通过ROC曲线,得出在ADC值0.79时,AZ值=0.910,其对应灵敏度90.3%,特异度80.6%,此时准确指数最高,诊断效能最佳。结论全身DWI在全身恶性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ADC值的定量分析能为两者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淋巴瘤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泡状棘球蚴脑播散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索凌云 任转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6-226,共1页
病例男,33岁,因"头痛1年余,进行性加重伴抽搐、呕吐4 d"入院,入院前一直居住于牧区。既往有肝包虫病史6年。入院查体:双下肺叩诊呈实音,部分呼吸音消失。实验室检查:包虫抗体实验(+)。CT平扫:肝右叶后段占位,约3 cm×4 cm,... 病例男,33岁,因"头痛1年余,进行性加重伴抽搐、呕吐4 d"入院,入院前一直居住于牧区。既往有肝包虫病史6年。入院查体:双下肺叩诊呈实音,部分呼吸音消失。实验室检查:包虫抗体实验(+)。CT平扫:肝右叶后段占位,约3 cm×4 cm,边界不清,内部多发钙化(图1)。头颅MRI: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多发结节,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图2),T2WI及FLAIR呈低信号,周围多发小囊泡结构,灶周水肿明显(图3,4),增强后体积较小者呈结节样强化,较大者呈中、厚壁环状显著强化,周围微小囊泡无强化(图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MRI诊断 被引量:16
4
作者 任转琴 陈涛 +5 位作者 张雷 苟晓光 蔡媛 李静 李莉 张军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2-464,共3页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软组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IMT的CT(3例)和MRI(3例)表现。结果:CT平扫显示病变呈实性、囊实混合性包块,大小3~10cm,密度不均,CT值16~56Hu3例。其中,边界清晰...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软组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IMT的CT(3例)和MRI(3例)表现。结果:CT平扫显示病变呈实性、囊实混合性包块,大小3~10cm,密度不均,CT值16~56Hu3例。其中,边界清晰1例,欠清晰2例,病变内液化坏死呈低密度1例。3例MRI表现中,T1WI显示病变呈均匀等信号1例,不均匀等、低信号2例,其中呈不均匀等、稍高信号(肿瘤内少许出血)1例;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1例,不均匀高信号2例,其中1例肿瘤中心大片状坏死,呈明显高信号,周边见较粗条状低信号影1例。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增强。诊断为软组织恶性肿瘤2例,偏良性病变2例。结论:IMT的CT、MRI扫描能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累及范围、判断良恶性,但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软组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MRI信号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孟小丽 张雷 +3 位作者 王晓虎 赵珂珂 舒俊 任转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768-772,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MRI特征,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宝鸡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住院期间临床诊断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且胎龄≥35 w的新生儿55例,根据临床有无并发胆红素脑病分为高胆组35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MRI特征,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宝鸡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住院期间临床诊断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且胎龄≥35 w的新生儿55例,根据临床有无并发胆红素脑病分为高胆组35例,脑病组20例。另外,收集同期行MR检查的生理性黄疸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定性和定量分析各组苍白球(globus pallidus,GP)、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背侧丘脑(thalamus,T)信号强度,探讨GP/T、STN/T比值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结果各组GP/T、STN/T比值在T1WI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854,P=0.000;F=14.057,P=0.000),T2WI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2,P=0.137;F=0.110,P=0.896)。分析脑病组GP/T比值、STN/T比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814,最佳临界点分别为1.56、1.63。10例胆红素脑病患儿MRI随访发现4例出现T2WI苍白球高信号,并出现脑瘫症状。结论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时,当磁共振T1WI像GP/T、SNT/T超过1.56、1.63时,需高度警惕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当相同部位在慢性期转变为T2WI对称性高信号时,多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脑疾病 苍白球 信号强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宇豪 李薇 +4 位作者 梁文瑛 欧阳丽娜 孙潇 王一帆 朱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7-131,共5页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our-dimensional flow,CMR 4D Flow)序列对舒张功能障碍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血流进行测量,探究采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评价舒张功能... 目的采用心脏磁共振四维血流(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our-dimensional flow,CMR 4D Flow)序列对舒张功能障碍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血流进行测量,探究采用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特点评价舒张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45例HCM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两组人群均进行了3.0 T磁共振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及CMR 4D Flow序列扫描。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测量两组人群左心室基本功能参数及左心室流入流出道层面舒张早期(左心室抽吸)及晚期(左心房主动收缩)的二尖瓣水平平均血流速度(cm/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并对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E)与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_(mass))、舒张期整体室壁峰值厚度(global peak wall thickness,GPWT)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HCM组LV_(mass)及GPWT相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LV_(mass):(163.70±52.18)vs.(87.27±21.01),单位:g;GPWT:(19.64±3.85)vs.(9.99±2.00),单位:mm;HCM组vs.健康对照组,P<0.001];对于二尖瓣水平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HCM组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E峰)小于健康对照组[29.70(17.90)vs.50.50(16.90),单位:cm/s;HCM组vs.健康对照组,P<0.001];HCM组舒张晚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A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M组E/A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1.26±0.70)vs.(1.80±0.85),P=0.003]。结论采用CMR 4D Flow序列能够对左心室内血流进行可视化,能够准确区分心脏在舒张早期及晚期心室内血流运动轨迹,并且二尖瓣水平舒张早期平均血流速度峰值(E峰)及E/A值降低有助于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舒张功能 四维血流 左心室 心脏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