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钢缺陷图像的自动阈值分割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黎 黄心汉 +2 位作者 王敏 何永辉 龚世强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44-246,共3页
文章根据带钢缺陷图像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灰度统计特性的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结合纹理检测、聚类分析,实现了对带钢缺陷图像的自动阈值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在精度和速度方面的优势,适合对带钢表面图像的缺陷进行实时检测。
关键词 图像分割 阈值 边缘检测 聚类分析 带钢缺陷 钢板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含量和工艺参数对低碳钢力学性能影响的正交试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龙 丁桦 +1 位作者 杜林秀 宋红梅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75,共4页
在正交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控轧控冷实验研究了锰含量、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统计技术对测得的力学性能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锰是影响实验钢强度和塑性指标的显著因素,而卷取温度对屈服强度的影响为显著... 在正交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控轧控冷实验研究了锰含量、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统计技术对测得的力学性能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锰是影响实验钢强度和塑性指标的显著因素,而卷取温度对屈服强度的影响为显著.当锰质量分数为1.22%时,通过调整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可以使普通低碳钢的屈服强度超过400 MPa,综合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 正交试验 工艺参数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i-Mn系TRIP钢连续冷却过程相变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迎晖 康永林 +2 位作者 于浩 刘晓 方圆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4-6,37,共4页
利用热膨胀法研究了C-Si-Mn系TRIP钢在两种静态条件下连续冷却转变时的相变规律,分析了冷却速度、奥氏体化工艺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度低于15℃/s时试样发生铁素体相变,加快冷却速度后,发生贝氏体相变;与国标条件静态CCT曲线相... 利用热膨胀法研究了C-Si-Mn系TRIP钢在两种静态条件下连续冷却转变时的相变规律,分析了冷却速度、奥氏体化工艺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度低于15℃/s时试样发生铁素体相变,加快冷却速度后,发生贝氏体相变;与国标条件静态CCT曲线相比,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条件静态CCT曲线中铁素体形成区域下移,贝氏体相变区域扩大,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相当,但贝氏体转变结束温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钢 热膨胀法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制度对低碳锰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龙 唐正友 +3 位作者 丁桦 杜林秀 宋红梅 郑芳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3-376,380,共5页
为了获得细晶铁素体/贝氏体的复相组织,通过控轧控冷工艺研究了低碳锰钢在奥氏体区变形时变形量、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增加变形量(对应道次间隔时间缩短)可以细化铁素体晶粒,但当终轧温... 为了获得细晶铁素体/贝氏体的复相组织,通过控轧控冷工艺研究了低碳锰钢在奥氏体区变形时变形量、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增加变形量(对应道次间隔时间缩短)可以细化铁素体晶粒,但当终轧温度降低到800℃时,变形量的增加以及开冷温度的降低不利于贝氏体组织的获得.通过调整变形量、终轧温度、可开冷温度并适当降低卷取温度,可使实验钢获得晶粒尺寸约为5μm的铁素体和10%~20%的贝氏体组织,低碳锰钢强塑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锰钢 变形量 终轧温度 贝氏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薄钢板磷化发蓝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戈 戴毅刚 张剑萍 《电镀与精饰》 CAS 2002年第4期24-26,共3页
冷轧薄钢板在使用时出现三种形态的磷化发蓝缺陷 ;点状、条状及整个磷化面蓝色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钢板的化学活性高、催化剂的浓度高以及磷化段入口处磷化液流量小等 ,通过作相应的调整 。
关键词 冷轧薄钢板 磷化 发蓝 原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