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牙百合生长发育及其鳞茎增重规律的探讨
1
作者 李润根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98,共4页
以万载龙牙百合为试材,探讨龙牙百合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对鳞茎的发育形成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龙牙百合鳞茎形成过程中需耗尽种球所有养分,新生鳞茎从种球茎盘上萌发后逐渐长大;产量、分瓣数与种球重量均呈极显著相关,生产上... 以万载龙牙百合为试材,探讨龙牙百合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对鳞茎的发育形成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龙牙百合鳞茎形成过程中需耗尽种球所有养分,新生鳞茎从种球茎盘上萌发后逐渐长大;产量、分瓣数与种球重量均呈极显著相关,生产上宜用中等大小的鳞球做种;鳞茎生长和地上部茎叶生长呈一定的相关性。试验探索了龙牙百合生长发育和鳞茎形成规律,可为龙牙百合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牙百合 鳞茎形成 产量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和颖花构造对水稻颖花关闭的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友明 曾晓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94-100,共7页
以可育水稻兴安早占、金优桂99、两优培九和不育系水稻启元S为材料,对离体稻穗进行单色光照射以及不同温度和浸水处理,研究光质、温度和浸水对水稻已开颖花关闭的效应。采用剪取小穗轴长度不等的颖花、去除副护颖和捣碎浆片处理,研究小... 以可育水稻兴安早占、金优桂99、两优培九和不育系水稻启元S为材料,对离体稻穗进行单色光照射以及不同温度和浸水处理,研究光质、温度和浸水对水稻已开颖花关闭的效应。采用剪取小穗轴长度不等的颖花、去除副护颖和捣碎浆片处理,研究小穗轴长度、副护颖和浆片对颖花关闭的影响。研究表明,红黄绿蓝4种波长的单色光对水稻已开颖花的关闭既无促进也无抑制效应;水稻已开颖花的关闭存在温度"三基点"效应,35~40℃最适于颖花关闭,高于45℃或低于20℃对颖花关闭均不利;水稻成熟颖花浸没在中性介质水中也能开闭,但浸水能一定程度阻止颖花的关闭。小穗轴长度极显著影响颖花关闭,小穗轴越长,颖花关闭越快;副护颖也极显著影响颖花的关闭,去除副护颖,颖花关闭变慢;捣碎浆片则极显著加快颖花的关闭。了解环境因子和颖花构造对水稻颖花关闭的效应对研究水稻颖花关闭机理和颖花关闭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颖花 构造 环境因子 关闭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蜂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尹传林 叶昕海 +3 位作者 陈梦瑶 梅洋 肖花美 李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5-342,共8页
寄生蜂是重要的天敌昆虫,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面临诸多问题,如环境适应性和耐药性问题。细胞色素P450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超基因家族酶系,参与农药、植物次生代谢物及环境有害物质等的代谢,同时也参与昆虫体内... 寄生蜂是重要的天敌昆虫,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面临诸多问题,如环境适应性和耐药性问题。细胞色素P450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超基因家族酶系,参与农药、植物次生代谢物及环境有害物质等的代谢,同时也参与昆虫体内多种内源性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本文通过对植食性榕小蜂和9种寄生蜂基因组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615个P450基因,分析表明不同寄生蜂P450基因家族的差异主要发生在CYP3和CYP4簇,而CYP2和Mito簇相对保守;相较于外寄生蜂,内寄生蜂的P450超基因家族有明显的收缩现象;此外,发现了2个在寄生蜂中1:1:1高度保守的P450基因,CYP18和CYP314,以及茧蜂特有的CYP304基因和内寄生蜂特有的CYP28基因。本研究从基因组水平系统地分析了寄生蜂P450超基因家族的进化,为寄生蜂的遗传改良和规模化饲养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蜂 P450基因 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内寄生与外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定点编辑水稻LOC_Os05g31750基因位点及靶修饰位点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沈春修 却志群 +1 位作者 刘莹 廖锦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1-1049,共9页
为明确CRISPR/Cas9系统中Cas9蛋白的持续剪切是否会导致原已突变的靶位点在水稻代际之间传递时再次产生新的突变,本研究以水稻粳稻品种台北309为转基因受体材料,通过CRISPR/Cas9技术定点编辑了水稻基因位点LOC_Os05g31750,并获得了6株... 为明确CRISPR/Cas9系统中Cas9蛋白的持续剪切是否会导致原已突变的靶位点在水稻代际之间传递时再次产生新的突变,本研究以水稻粳稻品种台北309为转基因受体材料,通过CRISPR/Cas9技术定点编辑了水稻基因位点LOC_Os05g31750,并获得了6株靶位点敲除成功的T_0转基因突变体植株,经三代种植收获后,进一步对携带Cas9基因的T_1和T_2群体进行靶修饰位点PCR扩增测序检测。结果表明,来源于2个T_0纯合双等位突变体T_0-8和T_0-12的所有测试后代群体的靶修饰位点序列都与对应的T_0突变体保持一致,进一步证明CRISPR/Cas9基因编辑水稻的靶修饰位点在代际之间可以稳定遗传。本研究结果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突变体的遗传后代进行基因功能丧失后的表型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水稻 定点编辑 靶修饰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薹属多倍体杂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纪鹏 刘小林 胡月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01-207,共7页
进化史上的多倍化历程使芸薹属植物形成了复杂的基因组结构,芸薹属“禹氏三角”清晰地总结出3个二倍体两两结合形成3个四倍体的演化关系。丰富的遗传背景造就了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的蔬菜、油料等芸薹属作物。模仿自然进化进程,人工合成... 进化史上的多倍化历程使芸薹属植物形成了复杂的基因组结构,芸薹属“禹氏三角”清晰地总结出3个二倍体两两结合形成3个四倍体的演化关系。丰富的遗传背景造就了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的蔬菜、油料等芸薹属作物。模仿自然进化进程,人工合成多倍体也成为芸薹属植物遗传改良的理想途径。为解决合成多倍体育性差的难题,对配子形成的关键步骤--减数分裂的研究成为多倍体育种焦点。众多研究表明,合成芸薹属多倍体减数分裂过程有其特有的染色体行为特征。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从细胞学层面清楚地揭示,合成多倍体中即使存在同源染色体,也可能发生非同源配对,单倍体中基因组内或基因组间染色体部分同源关系常引起染色体非同源配对。荧光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多倍体联会复合体形成过程中多种蛋白的作用。在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配对的DNA双链发生非随机断裂和愈合形成交叉。在大多数多倍体中,交叉的数量总是比双链断裂的数量少得多,从而可推断断裂修复并不是随机发生的。交叉的结果可能使DNA片段发生互换而产生重组,同源重组确保了同源染色体之间二价体的形成和随后的均等分离,这确保学有性系列过程正常进行和后代遗传多样性。芸薹属多倍体同源重组频率受植物遗传组成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频率。清晰地呈现出合成芸薹属多倍体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规律及其遗传机制,这对成功合成芸薹属多倍体、创造有经济价值的作物新品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属 多倍体 减数分裂 联会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QTL qCTS3.3候选基因LOC_Os03g54970冷胁迫下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及克隆 被引量:1
6
作者 却志群 黄贵忠 沈春修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39-39,40-44,共6页
为了验证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QTL qCTS3.3的功能,结合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完成的转录组分析数据,将落在qCTS3.3 QTL 2个最近侧翼分子标记MK149624和MK137032之间区域的差异表达基因LOC_Os03g54970-DX作为qCTS3.3的候选基因,并通过反转录... 为了验证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QTL qCTS3.3的功能,结合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完成的转录组分析数据,将落在qCTS3.3 QTL 2个最近侧翼分子标记MK149624和MK137032之间区域的差异表达基因LOC_Os03g54970-DX作为qCTS3.3的候选基因,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不同低温处理时间长度该基因在东乡野生稻叶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低温胁迫处理前后表达量呈现出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随后,参照测序水稻品种日本晴对应的该基因位点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T-PCR技术从东乡野生稻中成功扩增到了LOC_Os03g54970-DX基因的全长cDNA,构建了该基因位点的过表达载体。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中的LOC_Os03g54970-DX基因序列与日本晴中的对应位点序列完全一致,进一步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东乡野生稻中的LOC_Os03g54970-DX的过表达载体转入水稻受体品种TP309,最终获得了48株转基因植株,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究东乡野生稻LOC_Os03g54970-DX基因位点在冷胁迫作用条件下的功能机制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RT-PCR 荧光定量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仁显性与植物多倍体形成
7
作者 陈纪鹏 刘小林 +1 位作者 胡月清 毛康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0,共8页
核仁显性在植物多倍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节rDNA基因表达控制核糖体数量,使多倍体植物能够应对多倍化带来的遗传变化。串连重复的r DNA基因表达调控是一种大规模、整体基因表达调控模式,rDNA基因沉默往往发生在整个核仁组织区... 核仁显性在植物多倍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节rDNA基因表达控制核糖体数量,使多倍体植物能够应对多倍化带来的遗传变化。串连重复的r DNA基因表达调控是一种大规模、整体基因表达调控模式,rDNA基因沉默往往发生在整个核仁组织区,受所处位置染色质状态控制,而不受基因前序列的影响。核仁显性不但在调控蛋白质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与多倍体染色体组稳定性相关,相应基因组的rDNA基因沉默往往引起该基因组的染色体消除,染色体消除也是多倍体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应答机制。虽然大量证据表明核仁显性与染色体消除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rDNA基因表达稳定染色体的遗传机制仍不清晰,尤其是染色体消除的基因组特异性更难解释。因此,对核仁显性稳定染色体组的遗传机制进一步研究将揭示核仁在多倍体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阐述植物如何通过核仁显性应对多倍化带来的基因组冲击,呈现植物多倍化进程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显性 多倍化 基因沉默 染色体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QTL qCTS11.2位点候选基因LOC_Os11g35390-DX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遗传转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进兵 沈春修 +2 位作者 王舸泓 廖建平 却志群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12-1616,共5页
低温寒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特别是苗期对低温胁迫尤为敏感,早春时期的水稻秧苗暴露于低温胁迫下,幼苗发育变缓、变黄、枯萎,最终导致水稻产量下降[1]。受低温逆境胁迫的影响,东南亚和南亚共约有7.00×106 hm 2土地... 低温寒害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特别是苗期对低温胁迫尤为敏感,早春时期的水稻秧苗暴露于低温胁迫下,幼苗发育变缓、变黄、枯萎,最终导致水稻产量下降[1]。受低温逆境胁迫的影响,东南亚和南亚共约有7.00×106 hm 2土地无法种植水稻[2]。在中国,除了纬度较高的东北水稻耕作区易受低温影响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春时期的“倒春寒”常导致水稻烂根、烂秧,对水稻产量产生了严重影响。据统计,每年中国稻作区均有低温冷害发生,平均4~5年发生1次严重冷害,造成水稻灾年年均减产5.0×109~1.0×1010 kg[3]。挖掘水稻自身的耐冷相关基因,培育强耐冷性水稻品种是解决当前生产上这一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耐冷 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 转录组分析 半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薹属种内与种间杂种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永生 李汉仁 陈纪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85-89,共5页
芸薹属包括多种蔬菜和油料作物,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属。为了研究白菜型油菜与其近缘种间的杂交亲和性及杂种后代的遗传特征,采用剥蕾去雄和人工授粉方法进行小白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AACC×A^(c)A^(c)以及小白菜... 芸薹属包括多种蔬菜和油料作物,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属。为了研究白菜型油菜与其近缘种间的杂交亲和性及杂种后代的遗传特征,采用剥蕾去雄和人工授粉方法进行小白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AACC×A^(c)A^(c)以及小白菜与黄芽白不同栽培种间杂交A^(c)A^(c)×A^(h)A^(h),并分析杂种后代的表型、花粉育性和细胞学等遗传特征。结果表明,AACC×A^(c)A^(c)杂交组合杂交授粉亲和性差,在授粉后出现胚发育夭亡现象,以较低的比例获得了杂种后代,杂种后代表现出生物产量高、生命力旺盛、生长势较强等特点。杂交组合A^(c)A^(c)×A^(h)A^(h)获得杂种后代的比例较高,杂种后代植株较矮小。AACC×A^(c)A^(c)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单价体、不均等分离等异常现象出现,与之相应其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也较差。A^(c)A^(c)×A^(h)A^(h)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正常,所有染色体都形成二价体,后期I染色体也是均等分离,因此花粉育性好,结实率高。芸薹属杂种后代合成及其遗传特征研究有助于芸薹属栽培植物遗传资源拓展和新品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远缘杂交 细胞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芽白与红菜薹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汉仁 陈纪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2-550,共9页
将白菜型油菜不同栽培种'红菜薹'和'黄芽白'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再经过多代自交获得高世代杂种.观察杂种后代形态学特征(叶型、株高、分枝数等)、育性特征(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特... 将白菜型油菜不同栽培种'红菜薹'和'黄芽白'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再经过多代自交获得高世代杂种.观察杂种后代形态学特征(叶型、株高、分枝数等)、育性特征(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经过多代自交,杂种后代各性状趋于稳定,正反交杂种形态有较大差异,而高世代杂种与杂种一代相比,形态没有明显变化.杂种后代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都比较高,花粉可育率均达到90%以上,但与双亲相比仍然稍差.杂种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比较正常,但仍有少数细胞出现异常染色体行为.杂种后代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联会主要以形成环状和棒状的二价体为主,但也形成四价体等其他染色体构型.杂种后代中平均形成二价体的数目在6.7~8.2,最多全部20条染色体形成10个二价体,其中形成环状二价体和棒状二价体的比例相差不大.除了形成二价体外,部分花粉母细胞还形成少数四价体.与亲本相比,杂种后代染色体联会出现较多的非同源联会,平均每个细胞形成二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少,而形成四价体的数目比亲本多.在减数分裂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形成四分体.在此过程中,绝大多细胞染色体行为正常,但有个别细胞出现后期Ⅰ染色体不均等分离,有些细胞同源染色体分开时形成染色体桥;有些细胞在减数分裂Ⅱ中期和后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此杂种后代减数分裂过程较正常,探明杂种后代的减数分裂特征可为白菜型油菜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芽白 红菜薹 杂种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对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抑制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17
11
作者 寇江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5期916-925,共10页
以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Avena sativa)种子为材料,在100 mmol·L^-1 NaCl胁迫下,添加0.01μmol·L^-1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对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幼苗... 以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Avena sativa)种子为材料,在100 mmol·L^-1 NaCl胁迫下,添加0.01μmol·L^-1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对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萌发过程中渗透调节能力、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水平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旨在明确外源BRs调控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100 mmol·L^-1 NaCl胁迫下,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能力和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APX(ascorbate peroxidase)和GPX(guaiacol peroxidase)活性显著降低,活性氧(·O2^–、·OH、H2O2)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增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显著受到抑制。2)添加0.01μmol·L^-1 EBR能够显著缓解100 mmol·L^-1 NaCl胁迫对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和NaCl胁迫相比较,NaCl+EBR处理下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水解酶活性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APX、GPX和CAT(catalase)活性显著提高,活性氧(·O2^-、·OH、H2O2)水平和MDA含量显著下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提高,幼苗苗高、根长、干重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说明外源BRs能够提高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能力和幼苗体内抗氧化系统活性,抑制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促进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燕麦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2 4-表油菜素内酯 NACL胁迫 种子萌发 渗透调节 抗氧化酶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烟色棒束孢相容性农药筛选及混用对小菜蛾的防效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梅琼 王龙江 +1 位作者 韩永强 杨峥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4-1703,共10页
为了明确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us与常用农药的相容性,本研究测定了7种常用农药制剂对玫烟色棒束孢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产孢量的影响,测试了相容性较好杀虫剂与玫烟色棒束孢混用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的防治... 为了明确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us与常用农药的相容性,本研究测定了7种常用农药制剂对玫烟色棒束孢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产孢量的影响,测试了相容性较好杀虫剂与玫烟色棒束孢混用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田间使用浓度下,氯虫苯甲酰胺、双丙环虫酯和四氯虫酰胺对菌丝抑制作用相对较小,田间浓度和亚致死浓度的阿维菌素对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所有供试农药在田间使用浓度下对孢子萌发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农药浓度降低而减弱,其中噻虫啉和四氯虫酰胺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相对较小。所有测试药剂对产孢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农药浓度降低而减弱,其中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抑制作用较小。玫烟色棒束孢3种浓度(9×10^(7)、9×10^(6)、9×10^(5)个孢子/mL)分别与次亚致死剂量四氯虫酰胺混用对小菜蛾的LT_(50)分别为2.19 d、2.94 d、5.16 d,杀虫速度高于单用相应浓度真菌处理(2.34 d、3.29 d、5.33 d)和四氯虫酰胺单独处理(10.60 d)。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剂量的四氯虫酰胺、噻虫啉和氯虫苯甲酰胺与玫烟色棒束孢相容性相对较好,是田间菌药混用可供选择对象;次亚致死剂量的四氯虫酰胺与真菌混用防控小菜蛾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 相容性 化学农药 小菜蛾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