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的探索 被引量:5
1
作者 韩成云 温经柏 李桥桥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4期181-184,187,共5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宜春学院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开发课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宜春学院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资源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专栏、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以及强化教师培训等多项举措,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该模式不仅强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对比实施效果显示,混合式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更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学习兴趣均有显著提高。此外,该模式也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线上线下 混合式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三分子点击化学合成1,4-二取代-1,2,3-三氮唑衍生物
2
作者 李海根 熊知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1-425,共5页
三氮唑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本文用点击化学合成了1,4-二取代-1,2,3-三氮唑衍生物.在微波辅助下,碘化亚铜催化叠氮化钠、炔烃、苯磺酸酯三组分反应合成了一系列1,4-二取代-1,2,3-三氮唑衍生物.控制微波功率65~80W,温度50~75℃,反应... 三氮唑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本文用点击化学合成了1,4-二取代-1,2,3-三氮唑衍生物.在微波辅助下,碘化亚铜催化叠氮化钠、炔烃、苯磺酸酯三组分反应合成了一系列1,4-二取代-1,2,3-三氮唑衍生物.控制微波功率65~80W,温度50~75℃,反应在15min内完成,产率81%~94%.新化合物结构用红外、1 H-NMR、13 C-NMR、DEPT、HR-MS、元素分析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对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4-二取代-1 2 3-三氮唑 点击化学 微波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微生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晓帆 陈长仁 +4 位作者 胡雯蕾 吴学婷 周韧超 汪飞宇 吕巧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22-627,共6页
随着对肿瘤免疫应答机制的深入探索,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环境内微生物群落对于肿瘤进展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这些位于肿瘤内部的微生物能够对肿瘤微环境施加影响,从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发展。尽管如此,肿瘤内微生物... 随着对肿瘤免疫应答机制的深入探索,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环境内微生物群落对于肿瘤进展及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这些位于肿瘤内部的微生物能够对肿瘤微环境施加影响,从而促进或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发展。尽管如此,肿瘤内微生物群对于肿瘤免疫治疗效应的具体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对肿瘤特异性微生物群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深入了解,预示着针对肿瘤治疗可能迎来新的革命。本文综述了肿瘤内微生物的发现和来源,讨论了肿瘤组织的特征及瘤内微生物的组成;同时简要回顾肿瘤免疫治疗的历史发展,特别是聚焦于瘤内微生物对肿瘤免疫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结合瘤内微生物靶向疗法与免疫治疗可能提升免疫疗效、抑制肿瘤发展并提高治愈率的新兴策略并展望了该策略作为提高治疗成效和前景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内微生物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枇杷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传安 邹盛勤 陈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17-2118,2171,共3页
枇杷叶含有挥发油、三萜酸类、倍半萜类、黄酮类、多酚类、有机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止咳、降血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综述了枇杷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枇杷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蒌蒿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新 叶文峰 孙凌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80-681,共2页
关键词 蒌蒿 茎叶挥发油 化学成分 水蒸气蒸馏法 提取 草本植物 气相色谱法 气-质联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味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周复辉 易增兴 罗亨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760-2760,2782,共2页
分析了64种辛味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传统中药的辛味可能是由萜类和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决定的。
关键词 辛味中药 化学成分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榧叶精油的化学成分、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曾琳 林秋美 +1 位作者 韩成云 邹一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4,共7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叶精油,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探究其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香榧叶精油中共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9.74%,主要成分为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香榧...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叶精油,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探究其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香榧叶精油中共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9.74%,主要成分为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香榧酯、β-谷甾醇、月桂烯、δ-杜松烯;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能力要强于维生素C;香榧叶精油对黑曲霉菌、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2、0.4、0.6、0.6、0.8、0.8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叶 精油 化学成分 抗氧化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颜日明 李希茜 +3 位作者 汪涯 余佳清 张志斌 朱笃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93-1397,共5页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获得9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齿孔醇(1)、9,12-十八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2)...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获得9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齿孔醇(1)、9,12-十八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2)、十八烷酸-2,3-二羟基丙酯(3)、十六烷酸-2,3-二羟基丙酯(4)、竹红菌甲素(5)、竹红菌乙素(6)、痂囊腔菌素B(7)、痂囊腔菌素C(8)和亚油酸(9)。其中化合物1—4、7和9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并在对石油醚萃取部位的GC-MS分析中,首次在该属真菌中检测到1-甲基-2吡咯烷酮、十五烷酸乙酯、9-十六烯酸乙酯、十六烷酸乙酯、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9-十八烯酸乙酯和十八烷酸乙酯7种化合物。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5对指示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香草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凌峰 叶文峰 陈红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196-199,202,共5页
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兰香草挥发油,得油率为0.35%~0.52%.其相对密度为(20℃)0.9980~0.9900,折射率为(20℃)1.4608,比旋光度为+0.51°,酸值为1.5.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色-质联机等对该挥发油进行了... 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兰香草挥发油,得油率为0.35%~0.52%.其相对密度为(20℃)0.9980~0.9900,折射率为(20℃)1.4608,比旋光度为+0.51°,酸值为1.5.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色-质联机等对该挥发油进行了系统的成分分析.在分出的112个色谱峰中,共鉴定出7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6%.其主要成分为芳樟醇、紫苏醇、香芹酮、荠烯、4-甲基-6-庚烯-3-酮、草烯、马鞭草烯酮、左旋松香芹酮、2-壬烯-4-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香草 挥发油 芳樟醇 紫苏醇 化学成分 精油 水蒸气蒸馏法 马鞭草科 中药材 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索酸与齐墩果酸衍生物的合成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邹怀波 周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61-363,328,共4页
乌索酸和齐墩果酸在多种植物中均有分布。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均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由于其结构多样性而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艾滋病、抗溃疡、抗炎、免疫调节等功能。有关这两种活性物质的衍生化研究一直为科... 乌索酸和齐墩果酸在多种植物中均有分布。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均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由于其结构多样性而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艾滋病、抗溃疡、抗炎、免疫调节等功能。有关这两种活性物质的衍生化研究一直为科研人员所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二者衍生物合成方面的新进展,为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合理设计药物分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索酸 齐墩果酸 衍生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聚(N-乙烯基咔唑))的电化学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卫强 彭花萍 徐景坤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一步合成具有电致变色的自支撑导电聚(聚(N-乙烯基咔唑))(PPVK)膜,电导率为0.012S/cm。循环伏安研究表明,PPVK膜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且在三氟化硼乙醚溶液中PPVK膜的电化学活性非常稳定。红外光谱... 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一步合成具有电致变色的自支撑导电聚(聚(N-乙烯基咔唑))(PPVK)膜,电导率为0.012S/cm。循环伏安研究表明,PPVK膜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且在三氟化硼乙醚溶液中PPVK膜的电化学活性非常稳定。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VK二次聚合发生在苯环上。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PVK膜是一种良好的蓝色荧光物质。交流阻抗谱研究表明,PPVK的阳极氧化过程(0.5~1.9V)可以分为P掺杂区(0.5—1.3V)、过渡区(1.4~1.5V)和过氧化区(1.6~1.9V)3个电位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高分子 电化学聚合 聚(聚(N-乙烯基咔唑))膜 荧光光谱 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肥在番茄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谢晚彬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98-2199,共2页
为研究生物菌肥在番茄种植中的应用效果,采用每公顷沟施生物菌肥24 750 kg,以不施用生物菌肥为对照。结果表明,生物菌肥能疏松土壤,促进番茄植株生长,降低番茄常见病害的发病率,提高番茄产量。生物菌肥在番茄种植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为研究生物菌肥在番茄种植中的应用效果,采用每公顷沟施生物菌肥24 750 kg,以不施用生物菌肥为对照。结果表明,生物菌肥能疏松土壤,促进番茄植株生长,降低番茄常见病害的发病率,提高番茄产量。生物菌肥在番茄种植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肥 番茄 种植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微生物油脂发酵的木薯淀粉水解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志斌 颜日明 +2 位作者 曾庆桂 汪涯 朱笃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90,共5页
为了提高木薯淀粉的发酵产脂能力,采用正交实验和均匀设计法对木薯淀粉酶法水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α-淀粉酶量、糖化酶量和液化温度对木薯淀粉水解有显著影响。当淀粉酶量为756 U/g,糖化酶量为602 U/g,液化温度为92°C,其水... 为了提高木薯淀粉的发酵产脂能力,采用正交实验和均匀设计法对木薯淀粉酶法水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α-淀粉酶量、糖化酶量和液化温度对木薯淀粉水解有显著影响。当淀粉酶量为756 U/g,糖化酶量为602 U/g,液化温度为92°C,其水解DE值达到97.3%。以该水解液进行皮状丝胞酵母B3(T.cutaneum B3)油脂发酵时,其生物量和油脂产量分别为16.38 g/L和7.22 g/L,比葡萄糖作为碳源的生物量和油脂产量高46.25%和41.12%,利用木薯淀粉水解液作为新型发酵碳源生产微生物油脂是一种理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油脂 木薯淀粉水解液 正交实验设计 均匀设计 DE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
14
作者 林志翔 孙万里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8-843,共6页
海藻酸钠(SA)分别与阿拉伯树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醇(PVA)、明胶和卡拉胶等胶体混合作为复合材料包埋固定化脂肪酶,以确定较好的复合包埋载体,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研究包埋交联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结... 海藻酸钠(SA)分别与阿拉伯树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醇(PVA)、明胶和卡拉胶等胶体混合作为复合材料包埋固定化脂肪酶,以确定较好的复合包埋载体,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研究包埋交联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8%SA和1.2%CMC-Na作为复合载体,在体积分数为0.25%的戊二醛和质量分数为4%的CaCl_(2)溶液中交联固定20 min,获得的固定化脂肪酶活力回收率最高为58.27%,且在重复反应5次后,相对酶活力仍具有7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固定化 海藻酸钠 羧甲基纤维素钠 复合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催化合成1,3-丙二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冷桂华 王瑞君 孙万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6-138,141,共4页
以甘油为底物,利用克雷伯氏菌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实验中,考察了初始甘油浓度、温度、pH、通气策略等发酵条件对1,3-PDO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积累1,3-PDO的适合条件为:甘油的初始浓度为40g/L、发酵温度37℃、pH7.0、0.5V/V·... 以甘油为底物,利用克雷伯氏菌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实验中,考察了初始甘油浓度、温度、pH、通气策略等发酵条件对1,3-PDO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积累1,3-PDO的适合条件为:甘油的初始浓度为40g/L、发酵温度37℃、pH7.0、0.5V/V·min的通气量,发酵30h,反应液中PDO的产量可达57.63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 1 3-丙二醇 发酵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乙烯四胺-咪唑的非对称异双核配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1
16
作者 梅光泉 易艳萍 +1 位作者 黄可龙 罗勤慧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3,18,共5页
合成了三乙烯四胺(trien)和咪唑为配体的二个铜(Ⅱ)单核配合物[(trien)Cu](C lO4)2、[(trien)CuimH](C lO4)2和1个非对称性的咪唑桥联铜锌异双核配合物[(trien)Cu im Zn(tren)](C lO4)3,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反射光谱及磁化率测定对... 合成了三乙烯四胺(trien)和咪唑为配体的二个铜(Ⅱ)单核配合物[(trien)Cu](C lO4)2、[(trien)CuimH](C lO4)2和1个非对称性的咪唑桥联铜锌异双核配合物[(trien)Cu im Zn(tren)](C lO4)3,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反射光谱及磁化率测定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研究了配合物在乙腈和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Zn(Ⅱ)能通过咪唑桥改变Cu(Ⅱ)接受电子的能力。在水溶液中咪唑桥异双核配合物很不稳定,全部从Zn(Ⅱ)端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Ⅱ) 非对称异双核配合物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春温泉中嗜热菌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斌 吕美云 刘紫英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199-203,共5页
分离纯化宜春温泉泉水中的嗜热菌并鉴定分析其系统发育多样性。将宜春温泉水在嗜热菌分离培养基上进行多次分离纯化,液体扩大培养,提取DNA、16S rRNA进行PCR扩增,将其序列送往公司检测,经Blast分析和比对,对检测结果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分离纯化宜春温泉泉水中的嗜热菌并鉴定分析其系统发育多样性。将宜春温泉水在嗜热菌分离培养基上进行多次分离纯化,液体扩大培养,提取DNA、16S rRNA进行PCR扩增,将其序列送往公司检测,经Blast分析和比对,对检测结果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宜春温泉泉水中分离并鉴定42株中度嗜热细菌。宜春温泉菌群系统发育中,以芽孢杆菌类群为主;其中,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属(Aneurinibacillus)和土样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占主导,其次是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无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嗜热菌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菌群拮抗原理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陈燕 邓丽英 +4 位作者 韦莹莹 戴佩如 吴晓梅 胡文 陈春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拮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临床分离的4株铜绿假单胞菌(PA)和1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8),建立两种菌共培养模型和平板...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拮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临床分离的4株铜绿假单胞菌(PA)和1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8),建立两种菌共培养模型和平板互作模型,观察两者间的互作关系;收集菌株上清液,盐酸-氯仿、硫酸-蒽酮法对绿脓素和鼠李糖脂进行初步提取和定量,探究PA与MDR-KP8共培养的变化;硅胶吸附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绿脓素进行纯化和定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绿脓素对MDR-KP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绿脓素的抗菌活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法探究绿脓素对MDR-KP8作用机理。结果 共培养4 d,4株PA菌落数均多于MDR-KP8菌落数;平板互作实验显示随着4株PA与MDR-KP8距离的增加,MDR-KP8菌落面积也在增加,而PA菌落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定量结果显示4株PA共培养分泌的绿脓素和鼠李糖脂含量均多于单独培养时的含量。绿脓素对MDR-KP8最小抑菌浓度为128μg/mL;经绿脓素处理后,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核酸、蛋白质等物质含量增加,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结论 PA与MDR-KP8间存在拮抗关系,PA分泌的绿脓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破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从而抑制MDR-KP8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胞菌 拮抗作用 绿脓素 细胞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减轻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损伤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龚艳 钱文君 +3 位作者 巴艳秋 吴淼 龙现明 钱苏荣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3,101,共8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berberine,BBR)对鱼藤酮(rotenone,Rot)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Rot组、Rot+BBR组和Con+BBR组,对各组分别进行行为学评估,观察... 目的:探讨小檗碱(berberine,BBR)对鱼藤酮(rotenone,Rot)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Rot组、Rot+BBR组和Con+BBR组,对各组分别进行行为学评估,观察各组大鼠中脑纹状体脑组织的多巴胺含量以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同时纹状体脑组织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体(DAT)、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蛋白表达情况;进一步对Rot+BBR组进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Dor)干预,将12只大鼠随机分为Rot+BBR组和Rot+BBR+Dor组,通过检测Rot+BBR组大鼠经Dor干预后的APMK、p-AMPK、LC3-Ⅰ、LC3-Ⅱ以及α-synuclein表达水平变化来验证BBR对AMPK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ot组大鼠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损伤、纹状体脑组织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以及TH、DAT、VMAT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Rot组相比,予以BBR干预可显著改善Rot+BBR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并且呈剂量依赖性;予以20 mg/kg的BBR干预后,Rot+BBR组大鼠氧化应激损伤减轻、脑组织多巴胺含量增加,同时TH、DAT、VMAT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进一步采用Dor药物干预后BBR+Rot组大鼠的p-AMPK/AMPK和LC3-Ⅱ/LC3-Ⅰ比例下降,α-synucle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同时TH阳性荧光强度也明显降低。结论:BBR可改善Rot诱导的PD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BBR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鱼藤酮 小檗碱 AMPK信号通路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春富硒温泉中产蛋白酶嗜热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美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146,176,共6页
目的:从宜春富硒温泉古井水中筛选分离产蛋白酶嗜热菌,并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方法:通过脱脂牛奶平板,55℃高温培养的方法筛选产蛋白酶嗜热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生长特性的研究,以及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的分析,确定其种... 目的:从宜春富硒温泉古井水中筛选分离产蛋白酶嗜热菌,并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方法:通过脱脂牛奶平板,55℃高温培养的方法筛选产蛋白酶嗜热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生长特性的研究,以及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的分析,确定其种属和系统进化关系。结果:从水样中分离筛选到23株产蛋白酶嗜热菌,生长特性实验表明,这23株菌株生长p H范围为p H5.0~9.0,生长的温度范围25~65℃,除N27外,其余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45~55℃。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厌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硫胺素芽孢杆菌属(Aneurin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4个属。其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2株,波斯坦芽孢杆菌为(Brevibacillus borstelensis)4株。7株厌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菌株中,N9、N13、N18、N19、N28初步鉴定为Anoxybacillus rupiensis,而N2、N12初步鉴定为Anoxybacillus sp,剩余的10株(除N8外)均嗜热气硫胺素芽孢杆菌(Aneurinibacillus thermoaerophilus),占全部分离菌株总数的39.1%,为宜春富硒温泉水样中产蛋白酶嗜热菌的优势菌群。结论:获得4个属产蛋白酶嗜热菌株,丰富了产蛋白酶菌株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蛋白酶 嗜热菌 生理生化特性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