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股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华 曹野 +3 位作者 黄新阶 李丹 彭荣 陈立岩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5期384-386,共3页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导管药盒系统导致并发症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76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导管药盒系统,定期或不定期经皮经药盒灌注化疗和栓塞,总结其并发症。结果发生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1...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导管药盒系统导致并发症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76例中晚期恶性肿瘤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导管药盒系统,定期或不定期经皮经药盒灌注化疗和栓塞,总结其并发症。结果发生并发症13例,发生率为17.1%(13/76)。包括留置导管尖端移位4例,靶动脉闭塞2例,迟发出血2例,留置导管堵塞1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药盒外露1例,留置导管与药盒分离1例,靶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结论经皮股动脉途径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的并发症只要处理得当,是可以控制的。本技术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药盒系统 股动脉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治疗晚期膀胱癌大出血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华 曹野 +3 位作者 黄新阶 陈立岩 彭荣 龚万庆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6期428-429,共2页
目的 :探讨晚期膀胱癌大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9例晚期膀胱癌大出血行膀胱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 ,术中经动脉灌注抗癌药。结果 :2 9例中 2 8例术后第 2天出血开始减少 ,3~ 5d后出血停止 ,追踪3~ 4个月未复发... 目的 :探讨晚期膀胱癌大出血的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9例晚期膀胱癌大出血行膀胱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 ,术中经动脉灌注抗癌药。结果 :2 9例中 2 8例术后第 2天出血开始减少 ,3~ 5d后出血停止 ,追踪3~ 4个月未复发 ;1例 2周后复发出血 ,再行栓塞后 3d出血停止。 2 6例 ( 89.6%)肿瘤范围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采用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膀胱癌大出血疗效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灌注化疗 栓塞疗法 晚期膀胱癌 出血 注意事项 并发症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子宫大出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曹野 陈华 +3 位作者 陈立岩 黄新阶 彭荣 龚万庆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8期593-595,共3页
目的 :探讨产后子宫大出血急诊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13例产后子宫大出血患者平均出血量2 2 0 0ml ,采用Seldinger法先行腹主动脉造影 ,明确出血动脉后 ,选择或超选择性插管 ,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和真丝线段栓塞。结果 :1... 目的 :探讨产后子宫大出血急诊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13例产后子宫大出血患者平均出血量2 2 0 0ml ,采用Seldinger法先行腹主动脉造影 ,明确出血动脉后 ,选择或超选择性插管 ,经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和真丝线段栓塞。结果 :13例子宫大出血患者全部栓塞成功 ,随访 3个月仍无复发。结论 :急诊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子宫大出血既安全、有效 ,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动脉栓塞 产后疾病 子宫出血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的并发症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华 彭荣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3期274-275,共2页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栓塞 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强磁共振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43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曹茂胜 陈爱华 +1 位作者 陈世全 华中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磁共振 垂体微腺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栓塞治疗医源性损伤性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华 段杨军 黄新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3096-3097,共2页
医源性损伤性似性动脉瘤并不少见,传统治疗多以外科手术和经动脉导管栓塞术为主,但其适应证较局限,H存在定位闲难、操作复杂、损伤性大、疗效不确定等不利因素[1-2]。我科2001年7月至2012年10月共介入栓塞治疗各种医源性损伤性假性... 医源性损伤性似性动脉瘤并不少见,传统治疗多以外科手术和经动脉导管栓塞术为主,但其适应证较局限,H存在定位闲难、操作复杂、损伤性大、疗效不确定等不利因素[1-2]。我科2001年7月至2012年10月共介入栓塞治疗各种医源性损伤性假性动脉瘤2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导管栓塞治疗 损伤性 医源性 介入栓塞治疗 导管栓塞术 外科手术 传统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部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及CT影像研究
7
作者 崔恒武 陈爱华 +3 位作者 田建明 王培军 王敏杰 萧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142-143,共2页
软骨肉瘤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通常分为中心型和周围型,以中心型多见,有关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诊断报道较多,CT对其诊断报道较少,尤其对骨盆部软骨肉瘤。本研究就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盆部软骨肉瘤16例,着重探讨其有关征象和... 软骨肉瘤发病率仅次于骨肉瘤,通常分为中心型和周围型,以中心型多见,有关软骨肉瘤的X线平片诊断报道较多,CT对其诊断报道较少,尤其对骨盆部软骨肉瘤。本研究就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盆部软骨肉瘤16例,着重探讨其有关征象和CT对其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X线 CT 骨盆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低场磁共振扩散敏感系数的选择
8
作者 曹茂盛 陈爱华 +1 位作者 陈世全 李升志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9-699,共1页
关键词 脑梗死诊断 磁共振扩散 低场MRI 敏感系数 早期 MRI平扫 缺血区 发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CTA对冠状动脉埋藏式走行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曹茂盛 陈爱华 +1 位作者 孟瑜 张红敏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埋藏式走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冠脉起源异常患者的64排128层CT冠脉血管成像及冠脉血管造影(CAG)资料。CT检查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埋藏式走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冠脉起源异常患者的64排128层CT冠脉血管成像及冠脉血管造影(CAG)资料。CT检查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并与CAG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SCTA显示25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起源于相反主动脉窦开口,16例(16/25)为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其中6例为右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9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其中2例为左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8例埋藏式走行的冠状动脉中7例冠脉与主动脉间夹角<45°,7例管腔狭窄>50%。25例患者中CAG仅正确诊断冠脉起源异常22例,漏诊2例、误诊1例,8例冠脉埋藏式走行均未能提示。结论:64排128层CTA对冠脉起源异常及冠脉埋藏式走行的诊断准确性高,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冠脉起源异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1H—MRS与MR动态增强成像诊断乳腺肿瘤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欣 张婷婷 胡国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69-1672,共4页
目的比较应用MR动态增强成像(DCE-MRI)与联合应用1 H-MRS及DCE-MRI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乳腺肿瘤患者的1 H-MRS及DCE-MRI表现,包括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17例,并与病理及临床随诊结果进行对比。对所有患者分别行常... 目的比较应用MR动态增强成像(DCE-MRI)与联合应用1 H-MRS及DCE-MRI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乳腺肿瘤患者的1 H-MRS及DCE-MRI表现,包括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17例,并与病理及临床随诊结果进行对比。对所有患者分别行常规扫描、1 H-MRS扫描及注射对比剂后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和胆碱(Cho)峰的显示情况。结果以TIC类型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为100%(33/33),特异度为58.82%(10/17),准确率为66.00%(33/50);应用1 H-MRS联合DCE-MRI诊断的敏感度为100%(33/33),特异度为88.24%(15/17),准确率为96.00%(48/50),与单纯DCE-MRI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2)。结论 DCE-MRI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和准确率较低。1 H-MRS与DCE-MRI联合应用可提高对乳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纹理分析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倩 陈爱华 张婷婷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48,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图像的纹理特征术前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7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及...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图像的纹理特征术前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7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术前MRI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分子亚型以是与非作为二分类指标在DCE-MRI图像上提取特征参数,通过标准化、最优特征筛选器进行特征参数降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识别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最优纹理参数,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纹理分析的诊断效能。另基于DCE-MRI纹理特征构建逻辑回归分类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评价模型对不同分子亚型的诊断效能。结果Luminal A型11例、Luminal B型36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过表达型14例及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14例,各亚型乳腺癌患者间年龄、绝经状态、病理学分型、MRI强化情况、淋巴结状态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MRI图像特征参数所建立的预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TNBC的AUC[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值分别为0.92(0.77~1.00)、0.83(0.62~1.00)、0.83(0.55~1.00)、0.72(0.43~1.00)。Luminal A型与非Luminal A型组间3个纹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AUC值分别为0.73、0.70和0.75,以纹理特征三维灰度共生矩阵-聚类阴影(3D gre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cluster shadow,3D_glcm_CS)>0.439时诊断Luminal A型效能最高。Luminal B型与非Luminal B型组间2个纹理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原始灰度共生矩阵-聚类阴影(original 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cluster shadow,o_glcm_CS)>0.169时诊断Luminal B型效能最佳。HER-2过表达型与非HER-2过表达型组间5个纹理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AUC值分别为0.76、0.81、0.79、0.80和0.82,以三维灰度区域大小矩阵-小区域低灰度优势(3D grey level size zone matrix small area low gray level emphasis,3D_glszm_SALGLE)≤-0.460时诊断HER-2过表达型的效能最高(AUC=0.82,P<0.001);TNBC与非TNBC组间仅纹理特征高通滤波器-相邻灰度色差矩阵(wavelet LH neighbouring gray tone difference matrix busyness,w-LH_ngtdm_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AUC值为0.65。结论动态对比增强MRI纹理分析可以无创有效地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对术前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诊断价值 纹理分析 动态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技术在低位直肠癌研究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欣 张婷婷 李智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8期637-640,共4页
MR常规扫描和多种新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本文主要就MR多种成像技术在评价低位直肠癌术前TNM分期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低管电压结合低流速造影剂注射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邓亮 王梦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应用低管电压结合低流速造影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症状疑诊冠心病患者446例,根据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4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0例(管电压100kVp,流速4ml/s)...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应用低管电压结合低流速造影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症状疑诊冠心病患者446例,根据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4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0例(管电压100kVp,流速4ml/s),对照组210例(管电压120kVp,流速6ml/s)。比较2组患血管强化的CT值、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0.9)分及(4.1±0.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升主动脉、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0.5±8.4)mGy vs (31.4±10.1)mGy,251.7±21.5 vs 324.5±20.7,(3.5±1.1)mGy vs (4.5±1.6)mGy,P<0.01]。试验组造影剂外渗1例(0.5%),对照组造影剂外渗10例(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低管电压联合低流速造影剂与高管电压联合高流速造影剂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无差异,但低流速降低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造影剂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