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宜昌市2019-2021年冬防期空气质量改善及三次重污染过程减排效果研究
1
作者 刘丹 李瑜 +5 位作者 吴倩 刘亚文 彭瑾 周婷 胡辉 刘巍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82-2292,共11页
冬季是宜昌市大气PM_(2.5)污染防治最艰难的时期,适当的冬防措施使得宜昌市近几年的空气质量取得一定成效.为研究冬防措施对宜昌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冬防期间重污染应急减排效果,利用宜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和组分监测数据,分析了宜昌市2019-... 冬季是宜昌市大气PM_(2.5)污染防治最艰难的时期,适当的冬防措施使得宜昌市近几年的空气质量取得一定成效.为研究冬防措施对宜昌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冬防期间重污染应急减排效果,利用宜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和组分监测数据,分析了宜昌市2019-2021年冬防期(11月-翌年2月)空气质量、颗粒物组分和来源解析等变化情况,评估了2021年冬防期间3个典型重污染时段应急管控措施效果.结果表明:(1)宜昌市2021年冬防期较2020年和2019年冬防期PM_(2.5)浓度均下降了4.3%.(2)2021年冬防期NO_(3)-、SO_4^(2-)、POA和SOA浓度较2019年冬防期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1.8%、12.7%、24.4%和29.6%.(3)2019-2021年冬防期宜昌市PM_(2.5)的主要来源为二次源(占35.85%~55.10%)、机动车排放源(占13.56%~36.08%)、生物质燃烧源(占8.26%~17.15%)、工业源(占4.34%~8.83%)和扬尘源(占3.78%~7.22%),其中二次源的贡献占比在2019-2021年冬防期间均较高,机动车排放源的贡献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二次源与工业源的贡献占比2021年冬防期较2019年冬防期均有所增加.(4)WRF-Chem模型模拟表明,2021年冬防期3次典型重污染时段应急管控措施可降低4.2%~9.2%的PM_(2.5)浓度.研究显示,科学的冬防措施为宜昌市空气质量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宜昌市大气复合型污染形势加剧,PM_(2.5)的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精准分析研判、科学开展污染防治将有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稳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改善 重污染 PM_(2.5) 冬防期 宜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衔接应用的思考 被引量:14
2
作者 曾艳波 郑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92-195,共4页
文章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的关系,结合当前基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如何促进两项制度在基层环境管理中有效衔接应用进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排污许可 衔接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复合载体对稻秸-猪粪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花瑞林 陈芳清 +2 位作者 黄永文 刘杨赟 黎泽玉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8,共8页
文章利用生物炭负载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腐植酸、吐温20等催化调节剂构建了生物炭复合载体,并将各复合载体加入到稻秸-猪粪混合厌氧发酵系统中进行厌氧发酵。通过测定各处理的产气量、产甲烷量和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揭示了生物炭... 文章利用生物炭负载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腐植酸、吐温20等催化调节剂构建了生物炭复合载体,并将各复合载体加入到稻秸-猪粪混合厌氧发酵系统中进行厌氧发酵。通过测定各处理的产气量、产甲烷量和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揭示了生物炭复合载体对混合厌氧发酵产甲烷和秸秆降解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复合载体能提高甲烷产气峰值并缩短甲烷产气峰值出现的时间;生物炭复合载体可以显著提高厌氧发酵系统的累积产气量和累积甲烷产量,其中以生物炭负载吐温20的效果最好,其次为生物炭负载腐植酸和生物炭负载碳酸氢钠;与对照组相比,生物炭负载吐温20处理的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分别提高了23.18%和62.20%;在各处理中,秸秆的降解程度以生物炭负载吐温20处理最高,其次为生物炭负载腐植酸、生物炭负载碳酸氢钠和对照组;吐温20、腐植酸和碳酸氢钠的最适负载浓度分别为2.25,0.75,2.1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混合厌氧发酵 催化调节剂 生物炭 复合载体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都市PM_(2.5)与O_(3)季节性分布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嘉迪 王东旭 +4 位作者 王振楠 朱汉民 苏春华 周磊 杨喜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4,共11页
为了解宜都市PM_(2.5)与O_(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_(2.5)与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_(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 为了解宜都市PM_(2.5)与O_(3)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利用宜都市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对宜都市PM_(2.5)与O_(3)质量浓度变化特征、气象影响因素及潜在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都市PM_(2.5)质量浓度冬高夏低,日变化呈双峰特征,O_(3)质量浓度夏高冬低,日变化呈单峰特征。高湿、静稳的气象条件以及较强偏北风作用下的区域污染传输对PM_(2.5)污染有重要影响,高温以及中湿度对O_(3)污染过程有重要作用。春、夏、秋季偏南方向气流轨迹占主导,且携带较高的污染物浓度,冬季来自湖北东北及西南方向的气流占比较高且携带的PM_(2.5)浓度较高;宜都市PM_(2.5)、O_(3)的潜在源区具有季节性差异,总体来看,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及湖南的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都市 PM_(2.5) O_(3) 气象因子 污染特征 后向轨迹 潜在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丛群落叶功能型及其与凋落物水分涵养性能的关系——以广西三种典型灌丛群落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梓贤 代奉林 +3 位作者 刘杨赟 黎泽玉 黄永文 陈芳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684-5694,共11页
牡荆、红背山麻杆和羊蹄甲群落是三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较为重要水土保持功能的典型灌丛。通过野外勘察选择了受干扰程度较低的群落作为研究样地。通过测定样方中优势物种的叶功能性状和凋落物的水分涵养特征,揭示了灌丛群落的叶功... 牡荆、红背山麻杆和羊蹄甲群落是三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较为重要水土保持功能的典型灌丛。通过野外勘察选择了受干扰程度较低的群落作为研究样地。通过测定样方中优势物种的叶功能性状和凋落物的水分涵养特征,揭示了灌丛群落的叶功能型及其与凋落物水分涵养性能的关系,以求更好地发挥灌丛在区域退化生态系统中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灌丛群落的叶功能性状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群落的叶功能型因此而分化形成了以羊蹄甲为代表的低干物质、低有机质与高比叶面积(低LOMC+LDMC-高SLA)的类型,以及以红背山麻杆群落和牡荆灌丛群落为代表的高干物质、高有机质与低比叶面积(高LDMC+LOMC-低SLA)的类型。后者因叶片磷含量(LPC)的不同,再进一步分化。(2)三种灌丛群落凋落物的水分涵养性能由于群落凋落物的水分涵养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出现分化。红背山麻杆和牡荆灌丛的凋落物蓄积量(LS)和自然含水率(NWC)显著高于羊蹄甲灌丛,而它们的最大持水率(MWHR)则低于羊蹄甲灌丛。红背山麻杆和牡荆灌丛的最大拦蓄量(MIC)和有效拦蓄量(EIC)因此而显著高于羊蹄甲灌丛。(3)灌丛群落的叶功能性状SLA、LDMC、LOMC、LPC等分别与MIC和EIC等水分涵养性能特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叶功能型为低LDMC+LOMC-高SLA的羊蹄甲灌丛群落具有较低的水分涵养性能,而叶功能型为高LDMC+LOMC-低SLA的红背山麻杆和牡荆灌丛群落具有较高的水分涵养性能。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在进行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时应尽可能选择叶功能型为高LDMC+LOMC-低SLA的群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群落 叶功能性状 叶功能型 凋落物 水分涵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