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颤型帕金森病的脑灰质体积及灰质密度变化:一项基于VBM的研究
1
作者 李倩 范敏 +3 位作者 袁义志 兰俊杰 蒋玲 邱丽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6-961,共6页
目的:基于VBM方法分析震颤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颅脑3D-T 1WI图像,探寻TdPD潜在的影像学标志物,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2月-2023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特发性PD患者,对每例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世... 目的:基于VBM方法分析震颤型帕金森病(TdPD)患者颅脑3D-T 1WI图像,探寻TdPD潜在的影像学标志物,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2月-2023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特发性PD患者,对每例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世界运动障碍学会新版帕金森病综合评价量表(MDS-UPDRS)及Hoehn-Yahr(H-Y)分期量表分别对认知功能、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MDS-UPDRS评分进行分型,其中以震颤症状为主(MDS-UPDRS中平均震颤评分与平均姿势不稳/步态异常评分比值>1.15分,或姿势不稳/步态障碍评分=0且震颤评分≠0时)者为TdPD型。最终纳入右利手、年龄50~80岁、无其它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相关疾病的TdPD患者共34例。同期招募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3例健康对照者(HCs)。所有被试行颅脑磁共振3D-T 1WI扫描。使用Matlab R2014平台的SPM8软件包进行数据预处理及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和灰质密度提取值与MoCA、MDS-UPDRS和H-Y分期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HCs组相比,TdPD组右侧颞上回灰质体积减小,左侧中央前回(延伸至左侧中央后回)和右侧中央前回(延伸至右侧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增大,右侧岛叶(延伸至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下回及右侧颞上回)的灰质密度减低,左侧中央前回的灰质密度增高(FDR校正,簇水平P<0.05);且左侧中央前回的灰质体积和灰质密度均与MDS-UPDRS第三部分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6和-0.354,P均<0.05)。结论:TdPD患者右侧颞上回和左侧中央前回灰质体积及灰质密度改变与TdPD的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尤其是左侧中央前回灰质体积增大及灰质密度增高可能是TdPD潜在的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震颤型 磁共振成像 灰质体积 灰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在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窗对大鼠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家贵 张黎黎 +3 位作者 沈长波 刘舒 徐兰 杨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30-1234,共5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在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窗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皮质神经元缺糖缺氧处理150 min,随即恢复正常培养24 h。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藜芦醇预处理组、造模时处理组、造模后处理组和全程...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在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窗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大鼠皮质神经元缺糖缺氧处理150 min,随即恢复正常培养24 h。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藜芦醇预处理组、造模时处理组、造模后处理组和全程处理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化学比色法测定LDH活性和GSH含量。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Bcl-2、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在白藜芦醇全程处理组中,各浓度白藜芦醇均可降低培养上清液LDH活性,升高细胞内GSH含量(P<0.05),其中以40μmol·L-1白藜芦醇作用最佳。在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的不同时间内给予白藜芦醇,均较模型组增强神经元活力,减少神经元凋亡,上调Bcl-2蛋白、下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5),其中全程处理组作用最佳,其次为预处理组。结论白藜芦醇对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元有剂量依赖性保护作用,而且全程处理组作用最佳,预处理组次之。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至少部分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神经元 缺糖缺氧 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 保护作用 时间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筠 刘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55-56,59,共3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凝血图及血小板数目,体积变化情况,探讨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发病时间在6~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其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凝血图,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凝血图及血小板数目,体积变化情况,探讨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发病时间在6~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其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凝血图,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相关蛋白1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4
作者 郑丽华 吴旭玲 陈阳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75-480,共6页
目的观察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相关蛋白1(GIT1)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GIT1在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共42只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致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癫组... 目的观察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相关蛋白1(GIT1)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GIT1在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共42只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制备氯化锂-匹罗卡品致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癫组(癫发作后1、3、7、14、30、60 d),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观察时间点大鼠海马组织GIT1表达变化。结果癫组大鼠GIT1 m RNA自癫持续状态后急性期第1和3天即升高(P=0.012,0.002),至潜伏期第7和14天持续升高(P=0.003,0.001),至慢性期第30和60天达峰值水平(均P=0.000);GIT1蛋白自急性期即升高,慢性期持续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慢性期达峰值水平(均P=0.000)。至慢性期第30天时,癫组大鼠海马CA1区、齿状回和海马旁皮质GIT1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0)。结论癫大鼠海马组织GIT1表达上调,可能通过调节细胞骨架动态重组而影响兴奋性神经网络,从而参与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P结合蛋白质类 受体 G-蛋白偶联 海马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386-387,390,共3页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胶质瘤 基因治疗 靶向治疗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