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速度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所致不良反应的观察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德荣 张秀容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3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静脉用葡萄糖酸钙采用不同给药速度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180例静脉应用葡萄糖酸钙患者分成三组各60例,A、B组将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ml中分别于10min、20min注射毕,C组... 目的探讨静脉用葡萄糖酸钙采用不同给药速度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将180例静脉应用葡萄糖酸钙患者分成三组各60例,A、B组将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ml中分别于10min、20min注射毕,C组将10%葡萄糖酸钙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以20~30gtt/min缓慢静脉滴注。观察患者从注射开始至注射完毕后1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A组(P〈0.05,P〈0.01),头晕、头痛,心前区不适发生率C组显著少于B组(P〈0.05,P〈0.01)。结论采用不同给药速度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以缓慢静脉滴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酸钙 给药速度 不良反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在TAT过敏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绮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2期48-49,共2页
对 2 92例开放性损伤患者彻底清创后行TAT皮试 ,将 14 4例皮试阳性者分为TAT脱敏组 (76例 )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TIG)组 (6 8例 ) ,TAT脱敏组行TAT脱敏注射 ,TIG组行TIG肌内注射。结果TAT脱敏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 19.8% ,TIG组为 0 ,两... 对 2 92例开放性损伤患者彻底清创后行TAT皮试 ,将 14 4例皮试阳性者分为TAT脱敏组 (76例 )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TIG)组 (6 8例 ) ,TAT脱敏组行TAT脱敏注射 ,TIG组行TIG肌内注射。结果TAT脱敏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 19.8% ,TIG组为 0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全组无 1例发生破伤风。提示TIG高效、安全 ,是TAT过敏患者的良好替代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损伤 TAT 破伤风 免疫球蛋白 皮内注射 过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2例院前急救胸痛患者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秀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217-2218,共2页
急性胸痛是急诊就诊较为常见症状之一,因其病因复杂,一些危及生命的病因,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肺动脉栓塞和食管穿孔等预后较差,如不及时鉴别、处理,常导致病情迅速发展,从而失去后续治疗时机。
关键词 胸痛 病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抢救急性重症口服中毒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绮 胡燕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20期31-32,共2页
目的观察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用于急性重症口服中毒患者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7例急性重症口服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管,从导管管腔中插入胃管洗胃;对照组在普通气管插管成功后,从口... 目的观察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用于急性重症口服中毒患者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7例急性重症口服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管,从导管管腔中插入胃管洗胃;对照组在普通气管插管成功后,从口腔或鼻腔插入胃管洗胃。结果观察组一次插胃管成功率、抢救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插胃管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口服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洗胃效果良好,且操作简便、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中毒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 留置胃管 气管插管 急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亮 李林芝 李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6期79-82,共4页
目的分析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该院同期收治的35例胃肠相关性急腹... 目的分析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该院同期收治的35例胃肠相关性急腹症未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全部患者的临床预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及血浆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及粪便中葡萄球菌、血浆内毒素、降钙素原、D-乳酸、二胺氧化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菌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与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与其预后较差有关,建议患者适当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肠道益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胃肠相关性急腹症 肠道菌群 肠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