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低密度脂蛋白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管一平 刘志辉 钱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7期120-121,12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低密度脂蛋白诊断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指标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我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确诊126例冠心病患者,做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检查及血浆脂质水平测定,用Cmuse法计算颈... 目的探讨颈动脉、低密度脂蛋白诊断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指标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我院收治的经冠脉造影确诊126例冠心病患者,做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检查及血浆脂质水平测定,用Cmuse法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研究颈动脉斑块积分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在预测冠心病的可行性。结果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88.1%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处增厚形成斑块,斑块的发生率达85.7%。以Crouse积分法判断将动脉是否有斑块发生为前提做LDL-C检查,有斑块的患者LDL-C指标高于没有斑块的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测结合LDL-C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性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作为预测性诊断的标准仍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 彩超检查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常规辅助药物治疗方案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管一平 刘志辉 陈岗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2期106-107,共2页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瓣膜金属瓣置换术(简称风心换瓣术)后常规药物辅助治疗方案.方法 将2011年10月~2012年3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风心换瓣术后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人,两组同时服用华法林基础上,同...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瓣膜金属瓣置换术(简称风心换瓣术)后常规药物辅助治疗方案.方法 将2011年10月~2012年3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风心换瓣术后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人,两组同时服用华法林基础上,同时都服用氢氯噻嗪、地高辛6个月后停后两药;治疗组治疗开始就加用螺内脂、贝那普利、富马酸比索洛尔,用至18个月后两组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6 min行走距离指标.结果 治疗组LAD、LVESD、LVEDD、RVEDD、LVEF、6min行走距离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除常规华法林、氢氯噻嗪、地高辛治疗外,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系统阻滞剂应作为常规治疗方案,且应用时间最好18个月以上,更有利于尽早的改善心肌重塑,恢复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 药物 辅助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对冠心病PC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沈川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699-702,共4页
目的 探讨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对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6例冠心病PCI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 目的 探讨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对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6例冠心病PCI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间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间采用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实施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发作频率[(2.8±0.4)次/周比(5.6±0.7)次/周]、心绞痛疼痛评分[(3.0±0.9)分比(4.5±1.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2.8±0.8)min比(5.6±0.8)min] (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概念(112.85±12.48)分、自护责任感(29.12±4.98)分、自护技能(40.22±3.89)分、健康知识水平(46.25±5.98)分及自护能力总评分(112.85±12.4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8.63±10.02)分、(22.36±4.52)分、(19.24±6.32)分、(29.25±4.02)分、(37.25±4.05)分(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稳定性(60.12±4.36)分、躯体受限程度(68.02±3.98)分、心绞痛发作程度(61.28±5.12)分、疾病认知程度(67.89±4.36)分、治疗满意度(65.38±5.23)分等,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12±4.36)分、(68.02±3.98)分、(61.28±5.12)分、(67.89±4.36)分、(65.38±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网络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健康管理模式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 自我管理行为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比较
4
作者 詹洮 吴佳莉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期66-68,共3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用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与经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 目的:分析并比较用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与经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各24例患者。对桡动脉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股动脉组患者进行经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成功率、治疗后其不良事件(包括动脉瘤、血管损伤和排尿困难等)的发生率、住院的时间和进行加压包扎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成功率相比,P>0.05。治疗后,桡动脉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患者,其住院的时间和进行加压包扎的时间均短于股动脉组患者,P<0.05。结论:用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与经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治疗老年冠心病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与采用经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相比,用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治疗老年冠心病可有效地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的时间和进行加压包扎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桡动脉 老年冠心病 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OT模型的医联体模式下"互联网+"慢性病管理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刘瑶 毕龙飞 +2 位作者 周红 赖银川 李奎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14期4-7,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SWOT模型的医联体模式下“互联网+”慢性病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60名慢性病相关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2022年7—12月实施常规管理作为... 目的探究基于SWOT模型的医联体模式下“互联网+”慢性病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60名慢性病相关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2022年7—12月实施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2023年1—7月实施基于SWOT模型的医联体模式下“互联网+”管理作为观察组。比较SWOT管理前后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管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工作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共发生6起,少于对照组的24起。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5)。结论基于SWOT模型的医联体模式下“互联网+”慢性病管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管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模型 医联体模式 “互联网+” 慢性病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血清生长因子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相关性及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文果 刘丽 +1 位作者 何江 梁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11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28例健康者(对照组...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28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DGF、血清IGF-Ⅰ、血浆AngⅡ和66例EH患者血清PDGF、血清IGF-Ⅰ、血浆AngⅡ及早晨尿微量白蛋白(mALB);同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其血清TGF-β;根据EH患者尿mALB量分为EH伴mALB异常组31例(mALB≥8.68mg/L)和EH伴mALB正常组35例(mALB<8.68mg/L)。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伴mALB正常组血浆AngⅡ、血清TGF-β、PDGF及IGF-Ⅰ均增高(P<0.05),EH伴mALB异常组增高显著(P<0.01);相关分析显示EH患者AngⅡ与TGF-β、PDGF及IGF-Ⅰ成正相关;mALB与AngⅡ、TGF-β成正相关,与PDGF、IGF-Ⅰ无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ngⅡ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清生长因子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AngⅡ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生长物质 血管紧张素Ⅱ 白蛋白类/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梁超 林文果 刘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1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微量白蛋白尿(MAU)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程度的关系。方法121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59例及颈动脉正常组(对照组)62例。所有患者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微量白蛋白尿(MAU)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程度的关系。方法121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59例及颈动脉正常组(对照组)62例。所有患者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硬化斑块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病变越严重,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程度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微量白蛋白尿 硬化斑块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3期57-59,63,共4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66例为脑血管意外组,选择同时期治疗的2型糖尿病未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66例为脑血管意外组,选择同时期治疗的2型糖尿病未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患者66例为单纯糖尿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三组的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及hs-CRP浓度情况。结果 1脑血管意外组、单纯糖尿病组FPG值[(8.53±2.03)、(8.62±1.35)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值[(13.89±2.27)、(14.19±1.86)mmol/L]均高于对照组[(4.01±1.10)、(6.17±1.7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意外组、单纯糖尿病组之间FPG值、2 h P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hs-CRP水平及异常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73,χ2=4.730,P<0.05);其中脑血管意外组hs-CRP水平[(12.58±3.53)μg/mL]高于单纯糖尿病组[(4.87±1.94)mg/L]及对照组[(2.03±0.7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对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2型糖尿病 脑血管意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不同球囊预处理在老年重度冠状动脉钙化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超 黄大岗 +2 位作者 肖祥彬 王建灵 金沿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普通球囊和切割球囊预扩张在重度冠状动脉钙化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的重度冠状动脉钙化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普通球囊和切割球囊预扩张在重度冠状动脉钙化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的重度冠状动脉钙化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1组44例(旋磨+普通球囊)和治疗2组44例(旋磨+切割球囊)。分别采用冠状动脉旋磨联合普通球囊和切割球囊进行预扩张,观察手术即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内超声相关指标及术后12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1组即刻成功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8%vs 97.7%,P<0.05)。治疗2组术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获得管腔直径和获得管腔面积明显优于治疗1组[(1.35±0.12)mm vs(1.28±0.09)mm;(5.87±0.37)mm^(2)vs(5.18±0.39)mm^(2);(0.40±0.04)mm vs(0.35±0.03)mm;(3.03±0.20)mm^(2)vs(2.41±0.21)mm^(2),P<0.01]。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切割球囊预扩张能提高手术即刻成功率,获得更好的血管直径和横切面积,有利于支架置入、更好贴壁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切除术 冠状动脉 血管钙化 支架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管一平 于晓 郭菁桦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3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含量的变化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分别测定15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及15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UA水平含量,和高血压病不同临床分级、年龄患者高UA检出率比较。结果两组UA...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含量的变化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分别测定15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及15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UA水平含量,和高血压病不同临床分级、年龄患者高UA检出率比较。结果两组UA含量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0.01);高血压病不同临床分级患者UA水平含量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病不同临床分级、年龄患者高血尿酸检出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含量增高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患者UA水平含量升高,升高程度与高血压病临床分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血尿酸水平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