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酵母发酵糟醅产己酸乙酯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涛 姚韬 +4 位作者 李涛 游玲 周瑞平 王松 冯瑞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 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量。结果显示,窖内对照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73株酵母可使糟醅中己酸乙酯含量高于空白对照,其最高的己酸乙酯含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的58倍和窖内对照的3倍。对8株促进糟醅己酸乙酯生成能力显著(高于窖内对照)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基于26S rDNA D1/D2区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分属于Debaryomyces hansenii(4株)、Issatchenkia orientalis(2株)、Zygosaccharomyces bailii(1株)、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1株)等4种。研究表明,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中存在大量的能够促进糟醅产己酸乙酯的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酵母菌 己酸乙酯 2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宾产区浓香型白酒窖房空气、窖泥和糟醅可培养细菌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游玲 王松 +4 位作者 冯瑞章 陈云宗 周瑞平 冯学愚 王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8-192,共5页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车间空气、窖泥及发酵糟醅中细菌群落及部分酿造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acillus cereus、B.methylotrophicus及B.tequilensis细菌在酿造车间内分布最广;3个取样...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车间空气、窖泥及发酵糟醅中细菌群落及部分酿造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acillus cereus、B.methylotrophicus及B.tequilensis细菌在酿造车间内分布最广;3个取样点中,糟醅和窖泥中细菌群落的相似性指数最高,达85%;耐乙醇或分解淀粉的细菌主要分布于糟醅;耐乙酸细菌主要分布于窖泥;空气中分离到的细菌既不耐乙醇,也不耐乙酸。表明长期开展多粮浓香型白酒生产的酿造车间内已形成具备一定多样性、与酿造环境相适应、相对稳定的细菌群落;窖房空气、糟醅、窖泥中细菌群落相互间均存在相关性,且糟醅与窖泥细菌群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粮浓香型白酒产区 细菌 分布相关性 酿造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8株油樟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挥发性组分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游玲 王涛 +2 位作者 李兰 魏琴 梁艳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93-198,共6页
【目的】检测78株油樟内生真菌(其中根内生真菌43株,茎内生真菌11株,叶内生真菌24株)代澍产物的组分。【方法】78株油樟内生真菌经PDA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8d后,取液体发酵产物,采用GC—MS法检测其乙醚提取液中的挥发性物质。【结... 【目的】检测78株油樟内生真菌(其中根内生真菌43株,茎内生真菌11株,叶内生真菌24株)代澍产物的组分。【方法】78株油樟内生真菌经PDA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8d后,取液体发酵产物,采用GC—MS法检测其乙醚提取液中的挥发性物质。【结果】多数油樟内生真菌均可产C10~C28之间的烷烃(二十烷最常见)和C15~C19脂肪酸及其对应的甲酯;55株内生真菌产烷基苯;35株内生真菌可产叔丁基苯酚的多种同分异构体;70株内生真菌发酵液中都检测到α-萜品醇,其中2株相对含量较高;5株内生真菌发酵产物中可以检测到黄樟油素;4株内生真菌发酵产物中可以同时检测到黄樟油素及桉叶油素。另有2株内生真菌的主要产物分别是蘑菇醇及苯乙酸。【结论】油樟内生真菌与油樟之间,内生真菌相互之间存在广泛的醇类物质共代谢;油樟内生真菌代尉产物对油樟植株具有促生、抗氧化、协助合成活性物质等作用;某些油樟内生真菌能够合成一些特殊产物,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樟 内生真菌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糠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雅雪 古永辉 +1 位作者 殷中琼 王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44,共4页
针对菌糠的营养成分组成和影响菌糠营养成分的因素,以及近年来菌糠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 菌糠 营养价值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浓香型白酒酵母对糟醅的乙醇发酵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涛 郑通文 +4 位作者 游玲 陈云宗 周瑞平 王松 冯瑞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3,共5页
将1株分离自浓香型白酒糟醅的酵母菌分别接种于装有入窖粮糟和无菌糟醅浸提液中的三角瓶中,发酵后固态糟醅乙醇浓度达到15.0%(V/V,下同),比其空白对照和窖池内正常发酵糟醅分别高8.0%和8.2%;糟醅浸提液中的乙醇浓度也达到了12.3%。经部... 将1株分离自浓香型白酒糟醅的酵母菌分别接种于装有入窖粮糟和无菌糟醅浸提液中的三角瓶中,发酵后固态糟醅乙醇浓度达到15.0%(V/V,下同),比其空白对照和窖池内正常发酵糟醅分别高8.0%和8.2%;糟醅浸提液中的乙醇浓度也达到了12.3%。经部分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和26S rDNA D1/D2区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为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sp.),最适生长温度为34℃,在28~40℃下都能生长,能够耐受pH 3.5以下的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酵母 乙醇 糟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运输振动胁迫对宜宾茵红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豫 胡伟 +1 位作者 王宇 郑朝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9-313,共5页
探讨振动胁迫对李子果实采后贮藏性的影响,为减轻李子果实振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宜宾茵红李为实验材料,模拟运输过程中机械伤害对茵红李采后果实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振动胁迫时间的延长,受振动胁迫的茵红李果实与... 探讨振动胁迫对李子果实采后贮藏性的影响,为减轻李子果实振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宜宾茵红李为实验材料,模拟运输过程中机械伤害对茵红李采后果实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振动胁迫时间的延长,受振动胁迫的茵红李果实与对照果实呼吸强度差异显著(p<0.05),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显著的下降(p<0.05),维生素C含量下降但不显著(p>0.05);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先急剧上升而后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虽有波动,但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二者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茵红李是一种易受振动损伤的李子品种,运输振动胁迫能加速果实采后成熟及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红李 振动胁迫 生理 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瑞平 王涛 +3 位作者 陈云宗 江东材 唐代云 刘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98-201,共4页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和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类群及其演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从拌料的1.0×107个/g快速上升到最大值4.0×108个/g(第一次翻曲,4...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和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类群及其演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从拌料的1.0×107个/g快速上升到最大值4.0×108个/g(第一次翻曲,4d),最后降低到1.5×107个/g;可培养的细菌类群从最开始的5属9种增加到9属26种后减少至第一次翻曲时(4d)的7属23种,随后多样性持续下降,到收曲时仅检测到1属6种。同时发现在整个发酵过程中Bacillus为绝对优势属,在整个发酵环节均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温大曲 细菌类群演替 16S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B.licheniformis和B.subtilis动态变化和生产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瑞平 王涛 +5 位作者 陈云宗 江东材 唐代云 刘超 朱和琴 周荣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37-240,共4页
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Bacillus subtilis主要酶活及对部分理化因子耐受性进行分析。31株供试菌中,能够在65℃、体积分数7%乙醇和3.8mmol/mL酸度条件下生长的菌株分别为77.4%、83.9%、71.0%;能够产淀粉酶、脂... 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Bacillus subtilis主要酶活及对部分理化因子耐受性进行分析。31株供试菌中,能够在65℃、体积分数7%乙醇和3.8mmol/mL酸度条件下生长的菌株分别为77.4%、83.9%、71.0%;能够产淀粉酶、脂肪酶、蛋白质酶的菌株分别占87.1%、96.8%、90.3%,其中高产菌株分别占48.4%、35.5%、38.7%;所有菌株在生理生化特征、耐受性和产酶能力上均不完全相同,表明该2个种的菌株在偏高大曲发酵过程中呈现种间多态性和生长代谢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高温大曲 BACILLUS LICHENIFORMIS BACILLUS SUBTILIS 生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固态发酵猪骨素产谷氨酸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新惠 张超 +3 位作者 朱文优 肖龙泉 李婧 黄艳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03-206,214,共5页
优化米曲霉-红曲霉复合菌固态发酵猪骨素产谷氨酸的固态培养基以提高谷氨酸产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谷氨酸产量为指标,研究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和表面活性剂对谷氨酸产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菌固态发酵的最佳... 优化米曲霉-红曲霉复合菌固态发酵猪骨素产谷氨酸的固态培养基以提高谷氨酸产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谷氨酸产量为指标,研究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和表面活性剂对谷氨酸产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菌固态发酵的最佳固态培养基组分为麸皮100 g,猪骨素600 g,硫酸铵15 g,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3 g,补水至1000 g。在此条件下,30℃发酵5 d,谷氨酸产量达到167.8 g/kg,总氨基酸产量达到728.6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红曲霉 猪骨素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黑毛霉产凝乳酶固体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学朋 师希雄 +4 位作者 冯瑞章 赵炜 张炎 梁琪 张卫兵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0-133,143,共5页
对米黑毛霉产凝乳酶固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凝乳酶的产量,为米黑毛霉凝乳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最佳产酶诱导物为乳清粉。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 对米黑毛霉产凝乳酶固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凝乳酶的产量,为米黑毛霉凝乳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最佳产酶诱导物为乳清粉。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得到培养基外加成分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浓度2.5%,硝酸铵浓度1.0%,乳清粉浓度2.0%。培养基优化后米黑毛霉的凝乳活力达到(3649.52±3.62)SU/mL,比优化前提高了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黑毛霉 凝乳酶 培养基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两化”互动中提升宜宾油樟产业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宇科 林永露 魏琴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第9期54-55,共2页
四川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孕育了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木——油樟。有着"全国天然油樟植物园"美誉的宜宾县经过多年的油樟林建设,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樟基地,樟油产量占全国的60%。其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与之相关的香料厂建立,使宜宾油樟... 四川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孕育了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木——油樟。有着"全国天然油樟植物园"美誉的宜宾县经过多年的油樟林建设,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樟基地,樟油产量占全国的60%。其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与之相关的香料厂建立,使宜宾油樟油浓郁的馨香飘向全球,油樟树已成为当地村民的“摇钱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规模 油樟林 宜宾县 气候环境条件 经济林木 植物园 油产量 摇钱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固态发酵猪骨素产谷氨酸发酵条件优化
12
作者 李婧 王新惠 +3 位作者 张超 朱文优 肖龙泉 黄艳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5-188,共4页
优化米曲霉-红曲霉复合菌固态发酵猪骨素产谷氨酸的发酵条件以提高谷氨酸产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谷氨酸产量为指标,研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 H和培养基含水量对谷氨酸产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 优化米曲霉-红曲霉复合菌固态发酵猪骨素产谷氨酸的发酵条件以提高谷氨酸产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谷氨酸产量为指标,研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 H和培养基含水量对谷氨酸产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p H为6,培养基含水量为30%,发酵温度32℃,发酵5 d谷氨酸产量达到194.2 g/kg,总氨基酸产量达到768.5 g/kg,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5.7%和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曲霉 红曲霉 猪骨素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应静 游玲 +5 位作者 邱树毅 王涛 傅小红 罗明有 雷春琼 冯学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5-81,共7页
为探讨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采用实验室模拟固态控温发酵方式,对发酵过程进行控温,监测糟醅理化指标、典型微生物数量变化、出坛糟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加快糟醅水分蒸发,酵母菌及霉菌数量快速减少,产酒生酸... 为探讨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采用实验室模拟固态控温发酵方式,对发酵过程进行控温,监测糟醅理化指标、典型微生物数量变化、出坛糟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加快糟醅水分蒸发,酵母菌及霉菌数量快速减少,产酒生酸快,最终糟醅酒度偏低(1.52%vol);中温和低温发酵好氧细菌及酵母数量较多,有利于持续产酒产酸,最终糟醅酒精度分别为2.98%vol、4.67%vol。高、中、低温发酵出坛糟醅中高级醇含量分别为7.74 mg/100 g、7.42 mg/100 g、9.72 mg/100 g。中、低温发酵糟醅中未检测出糠醛,高温发酵糟醅中糠醛含量为1.90 mg/100 g。高、中、低温发酵糟醅总酯含量分别为69.99 mg/100 g、109.12 mg/100 g、96.64 mg/100 g。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中温(30℃)发酵糟醅与对照窖池出池糟醅风味组分构成更为接近,可通过控制发酵温度生产特定基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控温发酵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白酒中4种甜味剂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夏于林 李明春 +3 位作者 张莹 何开蓉 尹礼国 王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白酒中甜蜜素、阿斯巴甜、糖精钠、安赛蜜4种人工合成甜味剂,排除了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测定时存在的假阳性的可能。样品只需简单前处理即可直接导入测定。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4种人工合成甜... 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白酒中甜蜜素、阿斯巴甜、糖精钠、安赛蜜4种人工合成甜味剂,排除了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测定时存在的假阳性的可能。样品只需简单前处理即可直接导入测定。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4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回收率在86%~106%之间,定量检出限为5μg/L~12.5μg/L,在获得较高灵敏度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样品检测周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白酒 甜蜜素 阿斯巴甜 糖精钠 安赛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放线菌挥发性产物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涛 游玲 +4 位作者 赵东 冯瑞章 王松 冯学愚 林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84-187,共4页
为探讨酿造过程中的放线菌对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影响,对分离自窖泥、糟醅、窖房和曲房空气中的123株放线菌发酵液中的主要醇溶性和水溶性挥发物质进行检测。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123株放线菌均能产生多种挥发性产物,不同来源的放线菌... 为探讨酿造过程中的放线菌对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影响,对分离自窖泥、糟醅、窖房和曲房空气中的123株放线菌发酵液中的主要醇溶性和水溶性挥发物质进行检测。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123株放线菌均能产生多种挥发性产物,不同来源的放线菌菌株所产挥发性产物的种类有一定差异,仅Streptomyces属的多株放线菌可产生酯类、酸类、醛类、酮类及醇类等浓香型白酒中的重要呈香呈味物质,这些放线菌(特别是链霉菌)在浓香型白酒的酿造中很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还发现部分菌株在白酒和其他行业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放线菌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丢糟栽培秀珍菇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涛 余仕海 +3 位作者 游玲 王松 王杰 何元丽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23-225,共3页
为提高浓香型白酒丢糟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秀珍菇生产成本,以丢糟为主要原料设计秀珍菇栽培配方,综合评比分析菌丝生长长速、转化率、生长周期等指标,筛选出1个较优配方(鲜丢糟80%、棉籽壳12%、麸皮5%、石膏粉1%、石灰1%、蔗糖1%)。使... 为提高浓香型白酒丢糟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秀珍菇生产成本,以丢糟为主要原料设计秀珍菇栽培配方,综合评比分析菌丝生长长速、转化率、生长周期等指标,筛选出1个较优配方(鲜丢糟80%、棉籽壳12%、麸皮5%、石膏粉1%、石灰1%、蔗糖1%)。使用该配方的生产周期较常规配方缩短近10 d,转化率提高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丢糟 秀珍菇 培养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粮浓香型白酒丢糟栽培猴头菌的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何元丽 余仕海 +2 位作者 王松 游玲 王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70,共3页
以菌丝生长情况、转化率及生长周期为评价指标,开展以多粮浓香型白酒丢糟作为主要培养料生产栽培猴头菌培养基的筛选。综合评价各种指标,筛选到1种较优培养基(鲜丢糟72%,棉籽壳12%,木屑10%,麸皮4%,1%石膏粉,1%过磷酸钙)。用该培养基生... 以菌丝生长情况、转化率及生长周期为评价指标,开展以多粮浓香型白酒丢糟作为主要培养料生产栽培猴头菌培养基的筛选。综合评价各种指标,筛选到1种较优培养基(鲜丢糟72%,棉籽壳12%,木屑10%,麸皮4%,1%石膏粉,1%过磷酸钙)。用该培养基生产菌种,其菌丝满袋时间、菌蕾形成时间与国内生产最为常用的培养基相比分别缩短了3d、4d,感染率提高6%;转化率仅低1.5%。结果表明,以酒糟为主料栽培猴头菌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丢糟 培养基 猴头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酿造环节中产酯化酶的霉菌多样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涛 赵东 +4 位作者 游玲 周宇科 王松 冯瑞章 冯学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41,共5页
对分离自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环节中的135株霉菌产酯化酶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发现40株菌具备产生酯化酶的能力。其中以来自窖房的最多(34株),分离自糟醅次之(4株),其余为曲药(1株)、曲房(1株)。通过对这40株霉菌开展的基于ITS nu-rDNA... 对分离自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环节中的135株霉菌产酯化酶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发现40株菌具备产生酯化酶的能力。其中以来自窖房的最多(34株),分离自糟醅次之(4株),其余为曲药(1株)、曲房(1株)。通过对这40株霉菌开展的基于ITS nu-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分属于Penicillium、Aspergillus、Emericella、Rhizopus、Cladosporium、Mucor等6个属,以Penicillium(19株)和Aspergillus(13株)为主要类群。结果显示,宜宾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环节中具备大量产酯化酶能力的霉菌,而且这些霉菌存在较为丰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霉菌 ITS nu—rDNA 酯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泥、出窖糟醅细菌区系的相似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涛 田时平 +4 位作者 赵东 游玲 冯瑞章 王松 崔晓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93-197,共5页
分别建立多粮浓香型白酒窖池的窖泥和出窖糟醅的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在利用DOTUR1.53软件对691条有效序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序列进行Blastn和EzTaxon相似性分析。发现窖泥和出窖糟醅中均存在丰富的细菌多样性;窖泥中180条序列分别... 分别建立多粮浓香型白酒窖池的窖泥和出窖糟醅的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在利用DOTUR1.53软件对691条有效序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序列进行Blastn和EzTaxon相似性分析。发现窖泥和出窖糟醅中均存在丰富的细菌多样性;窖泥中180条序列分别与糟醅中264条序列100%相似,各占2个克隆文库序列总数的51.14%和77.88%,这些序列主要属于Lactobacillus、Staphylococcus、Serratia、Clostridium和一些潜在新类群。结果显示:多粮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泥和糟醅具有较高相似度的细菌区系,其间存在较大规模的细菌相互扩散,发生相互扩散的细菌包括Lactobacillus、Serratia和Clostridium等属的菌株及大量潜在新分类单位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粮浓香型白酒 窖泥 出窖糟醅 16S rDNA克隆文库 细菌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腿菇菌糠对天府肉鸭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雅雪 王涛 +3 位作者 殷中琼 贾仁勇 周瑞平 唐代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8,共5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鸭日粮中添加鸡腿菇菌糠对肉鸭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320只1日龄健康天府肉鸭,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4%和6%鸡腿菇菌糠的日粮。结果表明,与对照...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鸭日粮中添加鸡腿菇菌糠对肉鸭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用320只1日龄健康天府肉鸭,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4%和6%鸡腿菇菌糠的日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肉鸭日粮中添加鸡腿菇菌糠,肉鸭的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在试验前2周肉鸭的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后2周对肉鸭的日增重影响不大(P>0.05);饲料的转化率略微降低(P>0.05)。鸡腿菇菌糠对肉鸭的免疫器官指数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在肉鸭日粮中添加2%、4%、6%的鸡腿菇菌糠均对肉鸭的生长性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综合各项指标,在肉鸭日粮中添加2%的鸡腿菇菌糠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菇菌糠 天府肉鸭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